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广泛运用,我国的档案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档案学是一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该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档案编研的角度分析了其现实作用。
关键词:档案学;发展;脉络;取向
一、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现状。我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民国时期几十部档案学著作的陆续问世。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合理汲取旧中国和苏联档案学理论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档案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理论,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中国档案学建设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它由若干分支学科组成;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档案学者在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起源、定义和价值、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等理论研究方面为世界档案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档案事业史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学应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一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二)我国档案学发展主要的特征
1、伴随着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档案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20世纪是档案学研究最活跃、档案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各国档案学者从本国的档案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档案学理论观点,从而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2、档案学的发展受档案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档案学理论不是一套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20世纪档案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便适应文件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剧烈变化,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档案学对社会信息化的最直接的响应。
3、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由传统的国家模式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20世纪档案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思想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出历史学家取代法官成为档案专业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公民对档案所抱有的不同期望。随着档案概念基础的变化,档案工作重点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的活动。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仅仅继承文件的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二、服务社会是新时期档案学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21世纪,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资源,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可以断定:21世纪,服务社会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汇集着大量的知识,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为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今天,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迈上了民主、文明的崭新台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向公众提供已公开、可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已开放、可开放的档案。
(二)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百姓档案意识增强的真实反映。过去,于百姓而言,档案馆是门禁森严之地,档案亦是高高在上摇不可及之物。百姓望而却步抑或不闻不问,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更没有体会到档案服务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百姓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档案意识逐步觉醒。在民主参与和档案利用中,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档案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增强了自身的档案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而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老百姓档案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必将引起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三)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但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就毫无发展前景可言。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社会档案利用主体的变化和档案工作服务对象的扩展,档案工作必须树立起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积极主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科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
目前档案的编研工作普遍存在着编研题材狭窄、形式单一、档次不高、缺乏新意的弊端。其结果使档案编研工作始终处于低层次的状态。要使得档案的编研工作服务社会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树立创新意识,拓宽档案编研选题范围。由于相当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编研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使这项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如仅根据档案目标管理达标的要求,将编研题材局限于《档案文件指南》、《大事记》、《档案工作文件汇编》、《档案利用实例选》这些范围内,而很少有其它新颖的题材,使各地的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甚至出现年年编老套套、年年“炒冷饭”的状况。搞好档案编研工作,选题是关键。那么如何选题才能使编研工作走出困境呢?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创新意识,不断拓宽档案编研选题范围。
1、善于抓热点、焦点、重点。要使一项编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遵循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善于抓住热点、焦点、重点,做好档案编研这篇文章。
2、对选题进行评估论证。档案编研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一部编研成果的问世,既要倾注档案编研人员的大量心血,又要耗费一定的财力。因此,对档案编研选题进行评估论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期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档案编研选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往往导致有的编研工作中途“流产”,有的编研成果无人问津,有的编研成果粗制滥造,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评估论证这个重要的环节。对档案编研的选题,尤其是对一些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影响力广的档案编研的选题,必须进行评估论证: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它的利用价值如何,本馆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必要时,还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
3、要注重体现特色。档案编研应避免随大流,搞形式,更应避免搞“版本”复制。要使编研工作有创新点,就必须注重特色,如本单位馆藏特色、地方特色等。实地考证,不仅纠正和弥补了某些文献中的不足和失误之处,而且也使本单位的编研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
(二)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档案编研质量。档案编研质量如何,是衡量编研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和尺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类似文件汇编、单位大事记一类的材料,不属于档案编研范畴。这类材料,往往只具备“编”的要素,却缺少“研”的成分。所谓编研,顾名思义,不仅要有“编”,而且也要有“研”,档案编研工作如果只“编”不“研”,就难以提高其质量,更不可能使编研成果成为精品。因此,在编研工作中必须树立一种精品意识,使编研成果上档次、有品位。
1、要注重提高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主要体现在编研内容上,即做到“编”与“研”相结合,“编”要规范合理,“研”要科学透彻。使编研成果充分体现其利用价值。
2、要注重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外观质量。人们欣赏一件编研材料,首先注意的就是其外观质量。外观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编研成果评价的结果。编研材料的外观质量主要包括封面设计、开本大小、版面设计、纸张与印刷质量等,由于外观质量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要力求做到大气、脱俗,具有可赏性。
3、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要使档案编研成为精品,应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即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相互和谐。如果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很高,但外观质量却很差,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白玉有瑕”的遗憾感;反之,内在质量肤浅粗糙,外观质量精致美观,又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屑感。因此,作为档案编研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要学习一些美学基本知识,使档案编研成果真正成为精品。
(三)树立经济意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多数单位的档案编研工作,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档案编研去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缺少资金,在编研工作上投入较少,再加上一些档案工作者的经济意识较淡薄,编研内容缺乏新意,编研成果档次不高,不受大众欢迎等诸多因素,使编研工作走入了死胡同,要想使编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几乎是天方夜潭。
1、将编研成果公开出版。长期以来,档案室的编研成果往往是以内部资料的形式编辑而成,由于这些内部资料是“养在深闺”,因此难以发挥其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利用档案需求的不断增强,有必要撩开档案的神秘面纱,在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将那些可以向社会公开利用的档案编研成果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发行。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发挥档案的作用,使档案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合法销售,也可以使档案馆收回一定的资金,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编研成果的宣传。有了好的编研成果后,还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其影响面,使编研成果真正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注重编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由于档案部门的资金比较紧张,因此对档案编研的经费必须作合理使用,精心安排。对编研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走以书养书的路子。惟其如此,才会使档案编研工作得到良性循环,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从总体上来说仍具有非盈利性的一般特征,但其产生的效果却往往能够产生无形的社会经济影响。如果我们的决策正确,方法得到,编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发挥,那么良性循环的编研工作,也会使我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工作机构的意见。
(作者通讯地址: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 江西 抚州 344000)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广泛运用,我国的档案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档案学是一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是该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对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现代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档案编研的角度分析了其现实作用。
关键词:档案学;发展;脉络;取向
一、我国档案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我国档案学的发展现状。我国档案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重要标志就是民国时期几十部档案学著作的陆续问世。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合理汲取旧中国和苏联档案学理论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中国档案学者不断发展和完善档案学理论,逐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中国档案学建设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档案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科学,它由若干分支学科组成;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档案学者在档案学学科体系、档案起源、定义和价值、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等理论研究方面为世界档案学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档案事业史研究和外国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档案学应用理论和技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档案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突出,一部分成果达到国际水平。
(二)我国档案学发展主要的特征
1、伴随着现代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档案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20世纪是档案学研究最活跃、档案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时期。各国档案学者从本国的档案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档案学理论观点,从而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档案学学科体系。
2、档案学的发展受档案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档案学理论不是一套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20世纪档案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便适应文件档案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剧烈变化,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如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档案学对社会信息化的最直接的响应。
3、档案理论的思想基础由传统的国家模式逐步向社会模式转变。20世纪档案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思想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档案概念的变化。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出历史学家取代法官成为档案专业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公民对档案所抱有的不同期望。随着档案概念基础的变化,档案工作重点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由保管记录活动的证据变为确保这种证据的确实产生,进而确保上述活动本身有可信证据作为证明的活动。档案人员也因此由消极的文献记录保存者变为档案遗产的积极塑造者,从仅仅继承文件的公正的、不带偏见的保管者变为在档案形成过程中明确历史责任感的积极干预者。
二、服务社会是新时期档案学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
21世纪,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资源,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历史性的机遇。可以断定:21世纪,服务社会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汇集着大量的知识,记载着丰富的信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为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今天,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迈上了民主、文明的崭新台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向公众提供已公开、可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已开放、可开放的档案。
(二)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百姓档案意识增强的真实反映。过去,于百姓而言,档案馆是门禁森严之地,档案亦是高高在上摇不可及之物。百姓望而却步抑或不闻不问,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更没有体会到档案服务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百姓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档案意识逐步觉醒。在民主参与和档案利用中,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档案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增强了自身的档案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而要求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老百姓档案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必将引起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是必然的选择。
(三)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但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就毫无发展前景可言。信息时代,随着现代社会档案利用主体的变化和档案工作服务对象的扩展,档案工作必须树立起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积极主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做好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科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路径
目前档案的编研工作普遍存在着编研题材狭窄、形式单一、档次不高、缺乏新意的弊端。其结果使档案编研工作始终处于低层次的状态。要使得档案的编研工作服务社会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一)树立创新意识,拓宽档案编研选题范围。由于相当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编研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使这项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如仅根据档案目标管理达标的要求,将编研题材局限于《档案文件指南》、《大事记》、《档案工作文件汇编》、《档案利用实例选》这些范围内,而很少有其它新颖的题材,使各地的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甚至出现年年编老套套、年年“炒冷饭”的状况。搞好档案编研工作,选题是关键。那么如何选题才能使编研工作走出困境呢?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创新意识,不断拓宽档案编研选题范围。
1、善于抓热点、焦点、重点。要使一项编研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必须遵循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善于抓住热点、焦点、重点,做好档案编研这篇文章。
2、对选题进行评估论证。档案编研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一部编研成果的问世,既要倾注档案编研人员的大量心血,又要耗费一定的财力。因此,对档案编研选题进行评估论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前期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档案编研选题的随意性、盲目性,往往导致有的编研工作中途“流产”,有的编研成果无人问津,有的编研成果粗制滥造,究其原因,就是缺少评估论证这个重要的环节。对档案编研的选题,尤其是对一些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影响力广的档案编研的选题,必须进行评估论证: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它的利用价值如何,本馆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必要时,还可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
3、要注重体现特色。档案编研应避免随大流,搞形式,更应避免搞“版本”复制。要使编研工作有创新点,就必须注重特色,如本单位馆藏特色、地方特色等。实地考证,不仅纠正和弥补了某些文献中的不足和失误之处,而且也使本单位的编研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
(二)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档案编研质量。档案编研质量如何,是衡量编研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和尺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类似文件汇编、单位大事记一类的材料,不属于档案编研范畴。这类材料,往往只具备“编”的要素,却缺少“研”的成分。所谓编研,顾名思义,不仅要有“编”,而且也要有“研”,档案编研工作如果只“编”不“研”,就难以提高其质量,更不可能使编研成果成为精品。因此,在编研工作中必须树立一种精品意识,使编研成果上档次、有品位。
1、要注重提高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主要体现在编研内容上,即做到“编”与“研”相结合,“编”要规范合理,“研”要科学透彻。使编研成果充分体现其利用价值。
2、要注重提高档案编研成果的外观质量。人们欣赏一件编研材料,首先注意的就是其外观质量。外观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编研成果评价的结果。编研材料的外观质量主要包括封面设计、开本大小、版面设计、纸张与印刷质量等,由于外观质量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要力求做到大气、脱俗,具有可赏性。
3、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要使档案编研成为精品,应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即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相互和谐。如果档案编研的内在质量很高,但外观质量却很差,就会使人产生一种“白玉有瑕”的遗憾感;反之,内在质量肤浅粗糙,外观质量精致美观,又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屑感。因此,作为档案编研人员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又要学习一些美学基本知识,使档案编研成果真正成为精品。
(三)树立经济意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多数单位的档案编研工作,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档案编研去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缺少资金,在编研工作上投入较少,再加上一些档案工作者的经济意识较淡薄,编研内容缺乏新意,编研成果档次不高,不受大众欢迎等诸多因素,使编研工作走入了死胡同,要想使编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几乎是天方夜潭。
1、将编研成果公开出版。长期以来,档案室的编研成果往往是以内部资料的形式编辑而成,由于这些内部资料是“养在深闺”,因此难以发挥其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利用档案需求的不断增强,有必要撩开档案的神秘面纱,在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将那些可以向社会公开利用的档案编研成果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发行。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发挥档案的作用,使档案为社会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合法销售,也可以使档案馆收回一定的资金,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加强对编研成果的宣传。有了好的编研成果后,还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其影响面,使编研成果真正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注重编研工作的良性循环。由于档案部门的资金比较紧张,因此对档案编研的经费必须作合理使用,精心安排。对编研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走以书养书的路子。惟其如此,才会使档案编研工作得到良性循环,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从总体上来说仍具有非盈利性的一般特征,但其产生的效果却往往能够产生无形的社会经济影响。如果我们的决策正确,方法得到,编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发挥,那么良性循环的编研工作,也会使我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工作机构的意见。
(作者通讯地址: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 江西 抚州 3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