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土楼群连着“北极星”林语堂故居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故乡平和县坂仔镇,老人们时常说起“北斗镇铜壶”“七星伴月”等口口相传的俗语。当地在做土楼保护与开发规划时惊奇发现,镇区附近排列着的七座土楼:环溪楼、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黄墘楼、后厝楼和五美楼,呈北斗七星之状排列,点缀在万亩柚林蕉海之中。坂仔的北斗七星土楼群是因其位置所定的,七座土樓分建在铜溪两岸,从五美楼到环溪楼的建设,时间跨度80年,到兴建最后一座环溪楼时,其楼联即包含“北斗祥光”“南山佳气”等字眼,道出了北斗七星土楼群的形成。
  有心人近日发现,林语堂故居与七星土楼群在方向、位置上的联系同北极星与北斗七星在方向、位置上的联系都吻合。这七座土楼和林语堂故居串点成线,形成“七星拱北极”的景象,蔚为奇观。
  壮观七座土楼如北斗七星
  站在高处俯视,这七座土楼的排列顺序和间隔距离,就像天象中的北斗七星,因此被大家称为七星土楼群。这七座土楼,分布于东风和宝南两个村,建设历时80年之久。
  环溪楼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中,属摇光星之位。环溪楼因环溪而得名,为双环圆土楼,楼匾有落款“嘉庆丁丑初春”,楼联“南山佳气护长垣规模豫大,北斗祥光辉画栋景象昭明”,落款“年家世教弟曾文粹拜题”。据查证,曾文粹为举人出生,时任南安县教谕。环溪楼高三层,直径45米,占地面积1609平方米,内楼共分18个单元,113间房,二、三层设通廊,建于清嘉庆丁丑年(1817),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一座有着丰富人文历史底蕴的闽南风格土楼。令人称奇的是,楼门、楼内明台和楼埕所用的花岗岩条石,都是巨大的完整的一块,平坦如砥,而且打磨得非常精细。在外楼楼巷还设有两扇石门,有如两道屏障,拱卫着主楼,往外还有三环低于主楼的外围楼群,高低错落有致,远望环溪楼呈雨伞状,浑然天成,别具一格。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郑晨寅教授考证后认为,环溪楼楼联气象颇为不凡,契合着北斗七星之说。北斗七星是夜空标志性之星辰,古人用以辨方位、定季节,久而久之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内涵,故言“北斗祥光辉画栋”,以庆祝华宅之落成。而与“北斗”相对应的“南山”,本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亦为常用吉语,但“南山”在此有即景而言之意,当地的文化人赋予其新的含义,因为环溪楼的左上方正有一座南山,林语堂大师的二姐林美宫就葬在那里。
  宾阳楼建于清嘉庆甲戍年(1814),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中属开阳星,此楼中的井盖为三眼井盖,大概是楼主取三阳开泰之意,同时又蕴含了古人防范家人不慎落井的安全意识及建造智慧。楼联的上联:通爽气乎西山地锺瑰宝铜壶宝鼎物新华,下联:宾朝曦於阳谷天启文明凤髻鹅毛仪羽现。楼联的作者蔡本俊,是清乾隆年间大学士蔡新的第六个儿子,清嘉庆四年(1799)获嘉庆帝赏“一体殿试”,任过南宁知府、刑部外郎等官职。
  庆阳楼建于清乾隆癸已年(1773),是方形土楼,由于外墙用青砖砌筑,所以俗称砖仔楼。此楼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中属玉衡星。立有楼联,上联:锺毓凝辉为创为垂光绣闼,下联:明阳正丽卜年卜世焕层楼。楼联作者曾兆鳌,清乾隆三十年(1765)乙西科中,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庚戍科石韫玉榜恩赐进士,钦赐国子监学正。楼联作者在刻楼联时,有漏笔划,甚至落款连自己的“兆”也没刻上去,只是留个位置而已,所以现有楼联落款为“曾 鳌”,其中缘故有待考究。
  薰南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两层单元式圆形土楼,建筑总面积2675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由两代人建了22年才落成。楼内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分成12个扇形单元,每个单元均由前后两进、天井及两厢廊组成,这种闽南风格的四合院,在公共性之外注重私密性,算是福建土楼中一种独特的格局。薰南楼整体规划布局周密、用料考究,保存较多漆金镂空透雕木构件,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底蕴,2005年12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薰南楼楼门由细琢的青岗石砌成,对称整齐,大气宏伟,楼名及楼联由清乾隆年间进士何子祥题写,遒劲有力。“嶂列屏开石阙祥云依圤极,风和日暖天炉宝气焕南山”。薰南楼各单元台阶、天井、庭院均用精雕细琢的石板构砌成,梁架和门窗的木雕,构图精美,清一色的漆金镂空透雕,雕功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精品。
  黄墘楼原取名黄乾楼。当该楼竣工落成时,正逢清弘历登基,年号“乾隆”,为了避讳皇帝年号,当时楼主赶紧把“乾”改为“墘”,以免招来家族杀头之祸。现暂无文字记载,该楼始建于何年,据当地老人讲述的故事及保存下来建筑的风格,推测该楼可能建于清康熙末期或雍正年间。“黄”代表土色,五行之说土居中,寓意“正道”。“乾”代表“天道”,正道与天道相近相通,蕴藏了古人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之愿。因为墘是溪水边的意思,恰巧楼前就是铜溪,所以把“乾”改为“墘”也正合楼名之意。从中可以看出,楼主是有雄心大志之人。该楼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中属天玑星。
  后厝楼为台湾“顺天皇帝”林爽文的出生地,建楼时间和黄墘楼的建楼时间相近,现保存着的楼房为后期所建,传承着原有的建筑风格。林爽文在清乾隆五十三年从台湾押回北京问斩,因担心受牵连,后厝楼的原居住者全部搬到外地居住。现在居住的百姓,均是林爽文死后几十年原楼倒塌后,在旧地重建楼房居住的外来者之后人。“后厝楼”这个楼名不显眼,楼的建筑也不大,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扇形土楼,像一只站在地上的鸟。传说林爽文是一只神鸟转世,与这座楼的楼形相应;“后”字上古称君主,巧合林爽文自封过“顺天皇帝”。因有这传奇故事,这座楼成了一座不简单的楼,它在北斗七星阵形图中属天璇星。   五美楼,据台湾《林氏族谱》记载已有500年的历史,但从现存的建筑勘查推断,应建于清朝早期。现保留下来的文字,仅有楼牌“五美楼”三个字,其余已查不到。“五美”代表这是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上好之地,是一处风水宝地。楼主当初的心愿是希望在这个风水宝地建楼居住,让子孙后代行走正道,考取功名利禄,攀龙附凤,平步青云,以此光宗耀祖。五美楼,俗称牛尾楼,传说楼附近的一个小山包——福仙埔是一头睡在地上的金牛,牛尾巴正好垂到五美楼,原来那里有一块溪埔,形状极像睡在地上牛尾巴平放的样子,这楼俗称因此而来。五美楼子孙繁衍吉昌,清乾隆十年间,十七世林籫公,时年方十六,偕其弟锥,由厦门买棹渡台湾,寓于彰化县旱溪庄,即今台中之近郊。台湾宗亲于1990年8月5日、1991年5月14日、1992年6月3日,相继回坂仔认亲,建祖祠堂,并写下一首诗:本是同根生,亲情深似海,血缘自相通,圆房朝日红。五美楼在北斗七星土楼阵形图中属天枢星。
  神奇林语堂故居巧合北极星之位
  林语堂的故居位于宝南村花山溪畔,由林语堂父亲林志诚来平和传教时所建。坐西朝东,由前厅、厨房、主房和小阁楼等四间相连,平面呈“同”字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砖木结构。林语堂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收藏有林语堂从童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数十幅,以及林语堂先生的部分著作、书法名家为林语堂故居创作的作品,还有林语堂童年时代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生产生活用品。
  近日,当地有心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处看,林语堂故居正好是处在北斗七星土楼群所围绕的北极星的位置。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在古代就是人们用于辨别方向和判断季节变化的根据。它们之间的位置基本不变,但方向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状三星分别是玉衡、开阳、摇光。在北斗七星勺口顶端的两颗星,即天璇星和天枢星,从天璇星向天枢星方向连线,再从天枢星朝斗口方向延长5倍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天璇星和天枢星也称作“指极星”。根据谷歌地图上标出的距离,从天枢星之位的五美楼到林语堂故居的距离恰好是五美楼和后厝楼距离的5倍,北极星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林语堂故居。有一位老者说,“也许正是机缘巧合,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碰巧诞生出一代文化大师林语堂。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地人合一吧”。
  “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作为林语堂的出生地,坂仔的青山秀水影响了林语堂后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修为,同时林语堂也为坂仔打开了一扇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这里的灵山秀水,坂仔也成为了一个名气不小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胜地。坂仔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福建省文明乡镇”,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乔木四季常绿,花果月月应市,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天象、地理、人文,和谐相处,随着北斗七星土楼以及“北极星”林语堂故居这一奇观的新发现,这里更被赋予神秘浪漫的色彩,吸引更多的人们到此探秘游玩。
  规划泡温泉逛土楼提升旅游体验度
  林语堂是漳州市十大名片之一,作为大师的出生地,坂仔镇抢抓机遇,倾力打造“语堂故里”文化名片,此次,这一奇观的发掘,为坂仔注入更深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下一步,坂仔镇将进行综合规划,在环溪楼旁的凤髻峰山顶上建一个“北斗七星土楼群观景台”,游客在观景台上可观看到铜溪两岸的北斗七星土楼群和毗邻的“北极星”林语堂故居。同时也可观赏到坂仔的高山美景,如林语堂笔下的石齿山、十尖山以及南寮山、峨嵋山,拥有许多摩崖石刻的“凌云谷”、河角城堡,等等。
  坂仔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55℃—65℃,属高氟水,达到医疗矿泉水的水质标准,属十分珍贵的地热与旅游资源,日出水量达千吨,且富含偏硅酸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结合北斗七星土楼群、“北极星”林语堂故居等景点的开发,可以让游客有深度的游玩体验,在这闽南特色小镇住上一夜,在林语堂故居听故事,品奇兰茶,逛土楼,泡温泉,感受“林语堂式”的闲适生活。
其他文献
中秋赏月赋怀,乃亘古文人之乐事。因他们所处的时空背景和历史环境不同,激起的心绪意境自然各异,遂留下了许多绮丽瑰伟的美文佳句。正如晚唐进士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所感叹: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笔者结合阅览和想象,尝试着将古代中秋咏月的诗词稍加缕析,作一次时空的穿越,体验不同的际遇感受,以资共享。  向晚到天明,东升西落中凝望守候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北宋年间的某个中秋之夜,
期刊
盛夏时节去的腾冲,正逢那儿的雨季。高黎贡山的巨大山体阻挡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留住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位于西麓的腾冲成为云南的多雨区。雨也不是整日整夜地下,而是淅淅沥沥,缠缠绵绵,骤雨时歇,乍阴还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清新的味道,远山在淡淡的烟雾中时隐时现,倒给这座滇西小城增添了几分神秘。  随着你走进腾冲,这座边城的魅力和韵味,似那漫天而来的潇潇细雨,在不经意间一点一滴地沁入你的心脾。  腾冲,古
期刊
车在无数“之”字形的山路缓缓上升,城镇的影子和声响已被淡忘在脑后,满眼的野草山花和高高低低的树,用最纯朴最原生态的方式迎送一路来往的车辆。路两旁挺立的白杨,浓荫蔽翳了正午的日光,让人觉得车穿行在时间邃道。既是晴日,又是春节假期,车辆不计其数,慕名而来都只为一个叫“山重”的村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已无需脚量舟载,而是换上便捷的现代交通工具,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寻找陆游诗句中那一
期刊
云水谣一个如诗画般美丽的小镇,位于漳州市南靖县长教山区古镇,那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高大的古榕、翻动的水车,还有那小桥流水、铺满鹅卵石古道、溪中游荡的鸭子、古色古香的商铺、装扮各异的客栈、远道而来红男绿女、以及烟雨朦胧的远山,把一个古朴、自然、安祥、秀美如诗如画的小镇描绘得淋漓尽致。  早就听说过云水谣是个如同人间仙境的地方,只是一直无缘相见。能够一睹云水谣风采,缘于一个名叫丽的漳州女孩,那年
期刊
梁嵩,字于江,根据琉球《吴江梁氏族谱?序》记载,他是长乐江田人。明天顺四年(1460),举才干琉球国中山王府,久米村士族(龟岛殿内)。  从清初开始,琉球梁氏多次回长乐认祖归宗。琉球人梁邦翰(1642-1716),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死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享年65岁。曾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三次赴闽入京,其生前已利用各种机会到福建祖居地探访。梁邦翰曾于清康熙三年(1
期刊
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它是大山的精灵,是山里人的骄傲!  素有“土楼之王”美誉的华安二宜楼在福建土楼中极具代表性,是最早摘取“国宝”桂冠的土楼。它以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保存完好,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7日,华安“大地土楼群”作为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6处世界文化遗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土楼之王”二宜楼、“福建土楼博
期刊
小火车穿行在林海之中,沿途但见高山深涧,古木参天。铁轨两旁的葱茏无限延伸,像两条展开的绿色臂膀,神秘的阿里山,向我们敞开了胸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人们对阿里山的集体记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阿里山尚有更迷人的五奇:日出、云海、晚霞、神木和高山铁道。然而,对于行程匆匆的旅人来说,日出、云海和晚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阿里山的姑娘,精灵一般与你捉迷藏
期刊
一个和风细雨的春日,云霄县作协的几位文友,应邀兴致盎然地来到了堪称“鱼米之乡”的东厦镇,寻觅海的富饶,海的余韵。  年轻、干练的女书记笑迎我们并陪同走访了几个海上养殖场。  那一汪汪的斗方水潭,背靠连绵起伏的仙人山,面朝秀美俊俏的玉女峰,泛着碧波依偎在一望无际的红树林海湾。涨潮时,海水順着沟渠涌入水潭,带来生机无限;退潮时,潭水流出,期待着海的再次恩赐与给养!  领队的县海洋渔业局同志如数家珍地告
期刊
公元1838年,又一次会试落榜,26岁的左宗棠很郁闷。  从20岁那年中了举人之后,左宗棠连续六年考了三次进士,全都是兴致勃勃去,垂头丧气回。这对于一向自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左宗棠来说,实在难以接受。一气之下,他发誓再也不考了,从此告别应试教育,只读经世致用的书,同时游历交友,拓展自己的视野心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十年后太平军兴起,左宗棠以举人的身份出仕,才华终于得以尽展,随之而来官职
期刊
二十年前的深秋,我携笔从戎、戍守云霄,车过盘陀岭,但见崇山幽隧,云雾缭绕,直干九霄,臆想云霄应缘此得名,竟不以为意。  近日,“漳州古城记忆馆”落成,观游其间,见宋河情韵,明清遗楼,图物并茂,声光电影,十分丰实。了解漳州沿唐建制以来发展变迁及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甚感欣慰。  驻足“归德将军”陈政与“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塑像前,端详他们从容而坚毅的目光身影,油然而生敬意。但更引起我注意的则是陈政之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