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以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为突破口,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彻底进行语文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攻关性的目标,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科技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兹以略谈,以求商榷。
一、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素材,彻底改革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尝试教学研究以来,我彻底进行了语文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攻关性的目标,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如挖掘教材的创新潜力,牵引适当的科普读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能,开展广泛深入的语文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对新知识的学习,首先精心策划,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产生渴求的欲望。接着巧设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启发去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和技能。继而给定适当的时间,引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巩固练习和课后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块根据地,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性的习题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感悟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良机。
二、紧抓学生好奇特点,找准学生创新兴趣的突破口
好奇,可以说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正如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善用幽默的语言是一个方面;穿插短小精悍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是拿手好戏。在一次作文中,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时,除挖掘《绝唱》这篇课文中的表现技巧外,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学画》的故事,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特别令人满意的效果;利用电教是一个得力措施;关怀与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通过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探索潜能。即使接任了一个新班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学生引入创新的轨道。
三、拓展课堂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1.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能够迅速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我经常给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空城计、孔融让梨、邮票的起源、爱迪生孵小鸡、瓦特发明蒸汽机等故事,利用前人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学知识要有灵活性,用知识也要有灵活性;抓住某一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本学期,在一次讨论活动中,引导同学们围绕“除草的方法”得出了二十八种可取的方法,其中“刀割锄铲”、“火烧”、“除草剂”等都是大多数同学的共识,但有的同学想到了“种庄稼”、“建足球场”等绝妙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灵活性,更体现出了创新的火花。
2.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即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次汉字正音的讨论会上,有一个同学提出“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段王爷的大弟子把“人不知而愠”的“愠”字读成了wen,这究竟是剧本的错误,还是演员的失误,还是导演的有意安排?”听了这个提问,我真是激情满怀,觉得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绝佳机会,先给这位同学一个肯定的回答:“现代汉语中每一个汉字都有规范的语音,不管是谁,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运用时都必须遵循“规范”这一原则,把愠读作“wen”是错误的。”然后我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并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学习这种不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
四、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逻辑只会使人循规蹈矩,不会让人创新。创新靠的是感觉、直觉和顿悟,其实不然。黑格尔说“逻辑的力量是无穷的”。细观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无处不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环节,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从认识具体食物的特征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的特征。
第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过程。
五、做到不厌其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篇课文的学习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有目标、有组织、有实施、有总结、有记载。面对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还必须去做导优辅差工作,等等,几年来,我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付出了我的全部精力。因为我认识到:没有不厌其烦的工作态度,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具备攻坚、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成功就没有保证。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民族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科技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兹以略谈,以求商榷。
一、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素材,彻底改革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尝试教学研究以来,我彻底进行了语文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攻关性的目标,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如挖掘教材的创新潜力,牵引适当的科普读本,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能,开展广泛深入的语文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做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对新知识的学习,首先精心策划,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产生渴求的欲望。接着巧设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结合教师的启发去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和技能。继而给定适当的时间,引发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巩固练习和课后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块根据地,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创新性的习题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感悟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良机。
二、紧抓学生好奇特点,找准学生创新兴趣的突破口
好奇,可以说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正如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善用幽默的语言是一个方面;穿插短小精悍的、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是拿手好戏。在一次作文中,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时,除挖掘《绝唱》这篇课文中的表现技巧外,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学画》的故事,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特别令人满意的效果;利用电教是一个得力措施;关怀与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通过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探索潜能。即使接任了一个新班级,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学生引入创新的轨道。
三、拓展课堂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批判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1.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能够迅速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为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我经常给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空城计、孔融让梨、邮票的起源、爱迪生孵小鸡、瓦特发明蒸汽机等故事,利用前人的聪明才智启发学生学知识要有灵活性,用知识也要有灵活性;抓住某一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本学期,在一次讨论活动中,引导同学们围绕“除草的方法”得出了二十八种可取的方法,其中“刀割锄铲”、“火烧”、“除草剂”等都是大多数同学的共识,但有的同学想到了“种庄稼”、“建足球场”等绝妙的方法。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灵活性,更体现出了创新的火花。
2.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即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一次汉字正音的讨论会上,有一个同学提出“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段王爷的大弟子把“人不知而愠”的“愠”字读成了wen,这究竟是剧本的错误,还是演员的失误,还是导演的有意安排?”听了这个提问,我真是激情满怀,觉得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意识的绝佳机会,先给这位同学一个肯定的回答:“现代汉语中每一个汉字都有规范的语音,不管是谁,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运用时都必须遵循“规范”这一原则,把愠读作“wen”是错误的。”然后我连连竖起大拇指称赞她,并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学习这种不信权威、大胆质疑的精神。
四、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逻辑只会使人循规蹈矩,不会让人创新。创新靠的是感觉、直觉和顿悟,其实不然。黑格尔说“逻辑的力量是无穷的”。细观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无处不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环节,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从认识具体食物的特征扩大到认识同类事物的特征。
第二、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螺旋上升的思维发展过程。
五、做到不厌其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篇课文的学习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有目标、有组织、有实施、有总结、有记载。面对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还必须去做导优辅差工作,等等,几年来,我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付出了我的全部精力。因为我认识到:没有不厌其烦的工作态度,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具备攻坚、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成功就没有保证。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茶店子镇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