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是形成健全人格,主动适应社会,应付复杂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价值观的多元化都向青少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带来了许多困惑和矛盾。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有追求独立自主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依赖性,他们强烈渴望有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只有始终保持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爱好、性格等品质和快乐的生活态度,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成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心理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心理咨询是事关一个人的品性、道德的大问题,提及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会敏感且排斥。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误解。在现今社会,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关键是如何调适,使之尽快地恢复到较好的精神状态。有人认为,心理问题应是心理学专家、辅导员的义务,与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妥的。事实上,调适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我们应把对学生的心理测验、思维能力训练、学习方法大讨论、心理咨询等作为常规工作,实实在在常抓不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从长远来看,不管这种调控是隐是显,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将对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积极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
教育需要方法,信息时代的学生教育更需要多样的方法。传统的谈话、家访等常规教育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效果已经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很难打开学生的心扉,家长和教师都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所以很多情况下往往使问题不了了之,并不能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顺应形势,积极充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要广泛阅读心理学书籍,并通过聘请专家、心理咨询师指导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途径。
体制建设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长效性,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就不能仅是自发的行为,必须有制度做保证。因此,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要明确领导职责,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配备足够的师资,并鼓励每位任课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开设心理活动课程,开展学生自我调控培训
通过组织专家心理讲座和报告、心理健康沙龙、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开设心理活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化解消极情绪、自我调控的目的。
心理活动课程的内容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三是帮助学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开设心理活动课程一定要有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问题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成长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讲授心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讲授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人际关系及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择业与升学教育等。学校还可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处理日常学习、交际、考试、青春期等方面的问题。
四、家校联手,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心育”培养,使之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对失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缺陷或心理问题,父母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责难多,推卸责任多,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努力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如通过定期家教讲座、系列培训、校长接待日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和家长顺利沟通,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品质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社会的需要。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开发区海滨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心理问题是很严重的问题,心理咨询是事关一个人的品性、道德的大问题,提及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会敏感且排斥。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误解。在现今社会,面对方方面面的压力,几乎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关键是如何调适,使之尽快地恢复到较好的精神状态。有人认为,心理问题应是心理学专家、辅导员的义务,与普通教师和班主任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妥的。事实上,调适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我们应把对学生的心理测验、思维能力训练、学习方法大讨论、心理咨询等作为常规工作,实实在在常抓不懈,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目的。从长远来看,不管这种调控是隐是显,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将对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二、积极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
教育需要方法,信息时代的学生教育更需要多样的方法。传统的谈话、家访等常规教育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效果已经不是很明显。因为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很难打开学生的心扉,家长和教师都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所以很多情况下往往使问题不了了之,并不能达到教育和引导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顺应形势,积极充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要广泛阅读心理学书籍,并通过聘请专家、心理咨询师指导的方式,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途径。
体制建设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长效性,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就不能仅是自发的行为,必须有制度做保证。因此,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要明确领导职责,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配备足够的师资,并鼓励每位任课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开设心理活动课程,开展学生自我调控培训
通过组织专家心理讲座和报告、心理健康沙龙、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开设心理活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调控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化解消极情绪、自我调控的目的。
心理活动课程的内容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三是帮助学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开设心理活动课程一定要有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问题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成长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体现出差异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讲授心理知识、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适应性的教育;对高年级的学生讲授自我调节方法、青春期、人际关系及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择业与升学教育等。学校还可通过开设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处理日常学习、交际、考试、青春期等方面的问题。
四、家校联手,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心育”培养,使之具有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对失败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
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缺陷或心理问题,父母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责难多,推卸责任多,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努力形成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如通过定期家教讲座、系列培训、校长接待日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和家长顺利沟通,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品质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社会的需要。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常做常新。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 山东省胶南市开发区海滨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