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浸水事故下沉,在事故中遇难和生死不明的乘客中,绝大多数是韩国安山市檀园高中的学生,4月24日恢复上课后,整个高二年级只有13人到校。
根据一些抵达现场救援的其他船只船员回忆,“岁月号”沉没前,已有不少船只在现场准备施救,任何人穿上救生衣跳海,都能被打捞上来,可却没有人从船上出来;当时,与“岁月号”相距50米的另一艘油轮曾鸣了几次汽笛,提醒客轮旁边有施救的船只,可是仍然没有人跳船;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船体已严重倾斜,但船上学生仍然平静地坐在船舱内。“待在原地,如果乱动会更危险”,这是视频记录的船员发出的指令。
在韩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长幼有序的理念,年轻人与年长者打交道必须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必须说敬语,必须服从年长者,除了年龄的大小外,地位高低也是如此,对权威一定要服从。
不仅是韩国,亚洲很多国家都奉行长幼尊卑有序的理念,“服从长辈和权威”这一传统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凡进入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有“服从长辈”的文化,家庭就是小社会,社会就是大家庭,长辈或权威的威严是不容任何挑战的。
反观幸存的乘客,不少人正是因为没有听到或者无视船方的指令才得以逃生,其中就包括一些违反规定偷跑到甲板上抽烟的学生。
“听话的孩子失踪了,不听话的孩子回来了。”灾难过后,韩国媒体开始反思他们根深蒂固的“服从文化”:在这起事故中“权威”就是船方发出的指令。学生们被教育“要听大人的话”,完全服从却让他们失去了逃生机会。韩国家长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继续绝对服从长辈或权威的指导,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
由此,这场海难也引发了媒体间的一场“服从文化”大讨论。
英国《金融时报》:事故更多地源于韩国社会对安全的漠视
这是典型的人祸,但如果一件事被认为是“文化性”的,那么下一步便是认为它无法改变。除了事故的直接元凶——客轮的船长,灾难更多的源于韩国社会对安全的漠视。
在“岁月号”沉船事件中,安全规范的不足似乎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没有清楚的疏散流程可供船员遵循。客轮的广播系统工作不正常,向乘客发布的指令往好处说是坑人,往坏处说是要命。许多船员是临时工,这体现出韩国劳动力的“临时工化”加剧——薪酬丰厚的全职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差异巨大。客轮之所以还能航行,是因为法律做出修改,将船只的服役寿命从20年延长到30年。有猜测称这艘为了增加客容量而两度翻新的客轮不太稳定。如果猜测属实,则表明检验制度形同虚设。
《金陵晚报》记者何刚:海难中害死孩子的绝非“服从文化”
东西方的逃生守则都有一条:不要慌乱,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和指挥。这是无数灾难得出的血的教训,盲目慌乱、互相践踏、争先恐后,只会让灾难更惨烈。比如在国内的一些高楼火灾中,有人逃生时不听招呼直接跳楼,多半摔死;而那些听从指挥往气垫上跳的,按照逃生守则找床单往下滑的,还有爬水管的都得救了。逃生与“服从文化”扯关系,太过牵强。
另外,我们不能用局外人的淡定来苛责灾难中的人们,设身处地想,即使是大人,灾难当头也是一样恐惧和绝望。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具备专业逃生能力。贸然往船舱外涌,拥堵、践踏会扩大伤害,盲目跳海也没有生还把握。此刻,只有听从船方指挥才是上策。可以说,害死学生的不是服从指挥,更不是服从文化,而是船长的决策失误和不负责任。
从灾难中得出的教训,不是怪罪什么文化,也不是逃生要靠个人判断,而是如何弥补管理漏洞。当安全的标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之后,那么灾难发生时,服从仍然是保全大多数人性命最优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记者陈方:教会年轻人独立判断和不盲目服从,一定没有错
与韩国相比,中国的“服从长辈文化”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盲目对权威、对长辈不健康的“服从”现象也并不鲜见。
从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中国孩子就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质疑老师”的教育。所以,当幼儿园老师把药片说成“聪明豆”并让孩子们不能告诉家长时,孩子们都选择了绝对的服从。
中国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就买房结婚、职场上拼命打拼,追求着主流的成功。这种选择上的不自由,来自于权威定义的“合理的”“正常的”生活,来自于权威教导的价值观。
回看韩国以“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为契机对“服从文化”的反思,虽然不能说一定是“服从文化”加剧了此次海难的惨重,但是教会年轻人学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选择服从权威或长辈,这一定没错。至少,我们应当看到自身所处的社会中,那些不正常不健康的“服从”如何侵蚀着年轻人的自由、侵蚀着社会的活力。“不服从”不代表着刻意的抵制和抗拒,但“不服从”中一定有着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专家观点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
各家媒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法也有差异。就事论事,如果当时实施积极的安全救助,而学生却无序逃生,那又将出现什么后果呢?如果那样,也许又会有人批评学生没有服从意识了。服从是什么?服从是认同与自律,属于道德文化,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在角色行为中,服从是具体的,是有不同内涵和要求的。在本事件中,如果已经明确告知发生的危险是什么,学生却无动于衷,那说明学生的本能都有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告知发生的危险是什么,学生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无可厚非。反思服从文化是积极的,但不要把学生死亡的原因归为“服从文化”。要知道,遇大事,不服从也会酿成惨祸的。
“岁月号”客轮没有有效的安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缺少安全救助知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就此告诉孩子遇到类似事件要增强判断力并及时补充安全方面的应急常识,应该是实际行动可以办到的事情。
根据一些抵达现场救援的其他船只船员回忆,“岁月号”沉没前,已有不少船只在现场准备施救,任何人穿上救生衣跳海,都能被打捞上来,可却没有人从船上出来;当时,与“岁月号”相距50米的另一艘油轮曾鸣了几次汽笛,提醒客轮旁边有施救的船只,可是仍然没有人跳船;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船体已严重倾斜,但船上学生仍然平静地坐在船舱内。“待在原地,如果乱动会更危险”,这是视频记录的船员发出的指令。
在韩国,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长幼有序的理念,年轻人与年长者打交道必须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必须说敬语,必须服从年长者,除了年龄的大小外,地位高低也是如此,对权威一定要服从。
不仅是韩国,亚洲很多国家都奉行长幼尊卑有序的理念,“服从长辈和权威”这一传统已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凡进入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有“服从长辈”的文化,家庭就是小社会,社会就是大家庭,长辈或权威的威严是不容任何挑战的。
反观幸存的乘客,不少人正是因为没有听到或者无视船方的指令才得以逃生,其中就包括一些违反规定偷跑到甲板上抽烟的学生。
“听话的孩子失踪了,不听话的孩子回来了。”灾难过后,韩国媒体开始反思他们根深蒂固的“服从文化”:在这起事故中“权威”就是船方发出的指令。学生们被教育“要听大人的话”,完全服从却让他们失去了逃生机会。韩国家长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继续绝对服从长辈或权威的指导,还是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
由此,这场海难也引发了媒体间的一场“服从文化”大讨论。
英国《金融时报》:事故更多地源于韩国社会对安全的漠视
这是典型的人祸,但如果一件事被认为是“文化性”的,那么下一步便是认为它无法改变。除了事故的直接元凶——客轮的船长,灾难更多的源于韩国社会对安全的漠视。
在“岁月号”沉船事件中,安全规范的不足似乎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没有清楚的疏散流程可供船员遵循。客轮的广播系统工作不正常,向乘客发布的指令往好处说是坑人,往坏处说是要命。许多船员是临时工,这体现出韩国劳动力的“临时工化”加剧——薪酬丰厚的全职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差异巨大。客轮之所以还能航行,是因为法律做出修改,将船只的服役寿命从20年延长到30年。有猜测称这艘为了增加客容量而两度翻新的客轮不太稳定。如果猜测属实,则表明检验制度形同虚设。
《金陵晚报》记者何刚:海难中害死孩子的绝非“服从文化”
东西方的逃生守则都有一条:不要慌乱,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疏导和指挥。这是无数灾难得出的血的教训,盲目慌乱、互相践踏、争先恐后,只会让灾难更惨烈。比如在国内的一些高楼火灾中,有人逃生时不听招呼直接跳楼,多半摔死;而那些听从指挥往气垫上跳的,按照逃生守则找床单往下滑的,还有爬水管的都得救了。逃生与“服从文化”扯关系,太过牵强。
另外,我们不能用局外人的淡定来苛责灾难中的人们,设身处地想,即使是大人,灾难当头也是一样恐惧和绝望。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具备专业逃生能力。贸然往船舱外涌,拥堵、践踏会扩大伤害,盲目跳海也没有生还把握。此刻,只有听从船方指挥才是上策。可以说,害死学生的不是服从指挥,更不是服从文化,而是船长的决策失误和不负责任。
从灾难中得出的教训,不是怪罪什么文化,也不是逃生要靠个人判断,而是如何弥补管理漏洞。当安全的标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之后,那么灾难发生时,服从仍然是保全大多数人性命最优的选择。
《中国经营报》记者陈方:教会年轻人独立判断和不盲目服从,一定没有错
与韩国相比,中国的“服从长辈文化”没有那么严重,但是盲目对权威、对长辈不健康的“服从”现象也并不鲜见。
从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中国孩子就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质疑老师”的教育。所以,当幼儿园老师把药片说成“聪明豆”并让孩子们不能告诉家长时,孩子们都选择了绝对的服从。
中国的年轻人走出大学校门就买房结婚、职场上拼命打拼,追求着主流的成功。这种选择上的不自由,来自于权威定义的“合理的”“正常的”生活,来自于权威教导的价值观。
回看韩国以“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为契机对“服从文化”的反思,虽然不能说一定是“服从文化”加剧了此次海难的惨重,但是教会年轻人学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选择服从权威或长辈,这一定没错。至少,我们应当看到自身所处的社会中,那些不正常不健康的“服从”如何侵蚀着年轻人的自由、侵蚀着社会的活力。“不服从”不代表着刻意的抵制和抗拒,但“不服从”中一定有着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专家观点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
各家媒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法也有差异。就事论事,如果当时实施积极的安全救助,而学生却无序逃生,那又将出现什么后果呢?如果那样,也许又会有人批评学生没有服从意识了。服从是什么?服从是认同与自律,属于道德文化,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在角色行为中,服从是具体的,是有不同内涵和要求的。在本事件中,如果已经明确告知发生的危险是什么,学生却无动于衷,那说明学生的本能都有问题。如果没有明确告知发生的危险是什么,学生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无可厚非。反思服从文化是积极的,但不要把学生死亡的原因归为“服从文化”。要知道,遇大事,不服从也会酿成惨祸的。
“岁月号”客轮没有有效的安全应急预案、工作人员缺少安全救助知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就此告诉孩子遇到类似事件要增强判断力并及时补充安全方面的应急常识,应该是实际行动可以办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