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细观察周围,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雷锋”形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就像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的那张半身像,“雷锋”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他的形象已不再是一本日记,或是一幅宣传海报。在传播学者看来,从上世纪60年代走来的雷锋寄托了这个时代一种无力实现的理想主义,这种情绪在青年人中最为明显。电视剧《裸婚时代》中,戴着雷锋帽的刘易阳对童佳倩说:“虽然我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没有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摇滚舞台上,穿着雷锋头像T恤的乐手对台下高呼:“摇滚人永远年轻!”与充满雄性力量的拉丁男人切·格瓦拉相比,内敛坚定的雷锋无疑更符合东方审美,从这个角度上讲,雷锋从未在我们心中走远。
“雷锋帽”走向全球
琳琅满目的淘宝网上,记者键入“雷锋”两个字,立即显示出4万多件商品,仅仅雷锋帽一项,就达到1.8万。一位淘宝店家告诉记者,入冬之后,雷锋帽的生意非常好做,几乎每天都有人买,尤其是电视剧《裸婚时代》播出后,刘易阳的那顶雷锋帽引得许多年轻人跟风模仿,“电视剧热播后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能卖出十多顶。”店家说。
毫无疑问,阔别已久的雷锋帽正在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尤其是娱乐圈,近几年,艺人们头戴雷锋帽的造型层出不穷。2008年,电影《大灌篮》热映,周杰伦另类的“雷锋帽”造型掀起一股流行势头,导演朱延平曾经透露,获过奥斯卡奖的美术指导奚仲文亲自设计了周杰伦在片中的造型,当初在定下一件破棉袄作为周杰伦的主要服装后,两个人都觉得周杰伦头上还缺一点东西,买了三十多顶帽子让周杰伦试戴后,奚仲文最终选定了雷锋帽。周杰伦之后,李宇春也在新专辑《我的》中紧跟潮流,拍摄一组写真时戴上了“雷锋帽”,这顶帽子让“春哥”的霸气显露无遗。
2009年,纽约梅赛德斯奔驰时装周吸引了众多时尚大腕,美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迈克·科尔斯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当模特戴着其中一顶绿色的帽子出场时,了解中国的人惊呆了,这模特戴的不就是雷锋帽!虽然迈克·科尔斯没有透露这顶帽子的设计灵感,但借着大师的影响力,雷锋帽立即风靡全球,各种雷锋帽的翻版出现在国际明星们的头上,韩国明星车太贤、Rain都戴上了雷锋帽,他们认为雷锋帽在冰天雪地中不仅保暖,而且时尚有个性;美国女明星珍妮弗·加纳推婴儿车逛街时也戴上了雷锋帽,她表示这种帽子保暖实用,重要的是,这种帽子很低调,不容易引起狗仔们的注意,不过,狗仔们还是发现了她。
“雷锋兔”卡通形象出炉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标准的雷锋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冬季的常备服装。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士兵入伍后都配发这样一顶帽子,它因雷锋而闻名中华,也成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除了时下流行的雷锋帽,记者还发现不少带有雷锋印记的商品,马克杯、茶缸、日记本、T恤、军挎包……还有那只可爱的动画形象“雷锋兔”。
去年,小米手机发布,作为一款国内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手机问世之后,吸引了大量数码爱好者。让“米粉”们惊喜的是,打开手机MIUI系统时,一只戴着雷锋帽的兔子跃然屏幕之上。从数码界走红,“雷锋兔”的形象如今成为卡通迷的新宠物。一名动漫爱好者分析,“雷锋兔”勤奋向上,关心生活,没有慵懒的恶习,这更符合那些心态积极向上的青年人的喜好。
“雷锋”符号寄托了理想主义
“雷锋”符号为何会走入消费领域?在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文然看来,“雷锋”符号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一种期待,一种对理想主义的渴望。
文然举了切·格瓦拉的例子。格瓦拉是古巴革命者,1967年在玻利维亚牺牲,此后,他的半身像迅速在西方世界流行,印在各种消费品上。“由于敢于反抗霸权和垄断,格瓦拉成为西方年轻人心中反叛权威思想、追求个性自由的偶像,但很多西方年轻人也许没读过格瓦拉的革命理论,也不知道他真实的革命生活是什么样,格瓦拉的形象从政治走向商业,只是因为他身上有人们无法完成的那些理想。”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会读雷锋日记,也不知道雷锋具体做过哪些好事,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很难抵挡那种唯物质的价值观,人们追求有车有房的生活,这与雷锋当年追求的东西是恰恰相反的。今天看来,雷锋身上那种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理想主义,年轻人渴望理想,卻无力对抗现实,就只能从一些形象符号中去寄托自己这种情绪。”文然说。
雷锋; 从未离开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直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留影,他爱美,穿皮茄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所以恒久远,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雷锋的传人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往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会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的每片土地上,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858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863854個,两个小时增长51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
“雷锋帽”走向全球
琳琅满目的淘宝网上,记者键入“雷锋”两个字,立即显示出4万多件商品,仅仅雷锋帽一项,就达到1.8万。一位淘宝店家告诉记者,入冬之后,雷锋帽的生意非常好做,几乎每天都有人买,尤其是电视剧《裸婚时代》播出后,刘易阳的那顶雷锋帽引得许多年轻人跟风模仿,“电视剧热播后那段日子,几乎每天都能卖出十多顶。”店家说。
毫无疑问,阔别已久的雷锋帽正在重新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尤其是娱乐圈,近几年,艺人们头戴雷锋帽的造型层出不穷。2008年,电影《大灌篮》热映,周杰伦另类的“雷锋帽”造型掀起一股流行势头,导演朱延平曾经透露,获过奥斯卡奖的美术指导奚仲文亲自设计了周杰伦在片中的造型,当初在定下一件破棉袄作为周杰伦的主要服装后,两个人都觉得周杰伦头上还缺一点东西,买了三十多顶帽子让周杰伦试戴后,奚仲文最终选定了雷锋帽。周杰伦之后,李宇春也在新专辑《我的》中紧跟潮流,拍摄一组写真时戴上了“雷锋帽”,这顶帽子让“春哥”的霸气显露无遗。
2009年,纽约梅赛德斯奔驰时装周吸引了众多时尚大腕,美国著名服装设计师迈克·科尔斯展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当模特戴着其中一顶绿色的帽子出场时,了解中国的人惊呆了,这模特戴的不就是雷锋帽!虽然迈克·科尔斯没有透露这顶帽子的设计灵感,但借着大师的影响力,雷锋帽立即风靡全球,各种雷锋帽的翻版出现在国际明星们的头上,韩国明星车太贤、Rain都戴上了雷锋帽,他们认为雷锋帽在冰天雪地中不仅保暖,而且时尚有个性;美国女明星珍妮弗·加纳推婴儿车逛街时也戴上了雷锋帽,她表示这种帽子保暖实用,重要的是,这种帽子很低调,不容易引起狗仔们的注意,不过,狗仔们还是发现了她。
“雷锋兔”卡通形象出炉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标准的雷锋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它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解放军冬季的常备服装。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士兵入伍后都配发这样一顶帽子,它因雷锋而闻名中华,也成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除了时下流行的雷锋帽,记者还发现不少带有雷锋印记的商品,马克杯、茶缸、日记本、T恤、军挎包……还有那只可爱的动画形象“雷锋兔”。
去年,小米手机发布,作为一款国内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手机问世之后,吸引了大量数码爱好者。让“米粉”们惊喜的是,打开手机MIUI系统时,一只戴着雷锋帽的兔子跃然屏幕之上。从数码界走红,“雷锋兔”的形象如今成为卡通迷的新宠物。一名动漫爱好者分析,“雷锋兔”勤奋向上,关心生活,没有慵懒的恶习,这更符合那些心态积极向上的青年人的喜好。
“雷锋”符号寄托了理想主义
“雷锋”符号为何会走入消费领域?在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文然看来,“雷锋”符号的背后隐藏着人们的一种期待,一种对理想主义的渴望。
文然举了切·格瓦拉的例子。格瓦拉是古巴革命者,1967年在玻利维亚牺牲,此后,他的半身像迅速在西方世界流行,印在各种消费品上。“由于敢于反抗霸权和垄断,格瓦拉成为西方年轻人心中反叛权威思想、追求个性自由的偶像,但很多西方年轻人也许没读过格瓦拉的革命理论,也不知道他真实的革命生活是什么样,格瓦拉的形象从政治走向商业,只是因为他身上有人们无法完成的那些理想。”
“现在年轻人可能不会读雷锋日记,也不知道雷锋具体做过哪些好事,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很难抵挡那种唯物质的价值观,人们追求有车有房的生活,这与雷锋当年追求的东西是恰恰相反的。今天看来,雷锋身上那种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非常理想主义,年轻人渴望理想,卻无力对抗现实,就只能从一些形象符号中去寄托自己这种情绪。”文然说。
雷锋; 从未离开
十七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中,隆重地提到一个人名,那就是雷锋。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
2003年近20家媒体大型调查中,雷锋入选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十大”之中,8人是鲁迅、梅兰芳等杰出文学家、艺术家,1个是科学家钱学森,还有1名普通士兵,那就是雷锋。
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曾只为三人题词:白求恩、刘胡兰、雷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仅为一人题词,那就是雷锋。
曾经的年代,工人有王进喜,农民有陈永贵,士兵有雷锋……而今,几乎所有人仍经常会提起,不少人仍经常在学习的,却仅剩一人,那就是雷锋。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被还原为“时髦青年”的他,又如此多维、可爱,而由他冠名的精神与时代同进。
雷锋出生在1940年,童年时失去父母兄弟,成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得到前所未有的关爱,顺利入小学,进少先队,当机要员,到钢铁厂,参军。
他的一生,得到了爱,更传递了爱。
因表现优异、“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雷锋生前即是“名人”,1960年11月,《前进报》首次发布雷锋日记。1962年8月10日,因公殉职5天前,他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雷锋的仁爱直指人心最柔软处。
有人梳理雷锋日记,发现有100多处提到“人民”。雷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大方,攒钱捐给灾区,送给有困难的战友,时常义务劳动,在火车上帮旅客端茶送水……雷锋带来的“温暖”,简单质朴,却直达人心。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迅即温暖全国。
雷锋的形象有血有肉
在几代人的口中,他一直是“雷锋叔叔”。如同邻家大叔,可亲可近。他并不“高大全”,甚至十分普通。前年出版的《雷锋1940-1962》一书,披露了他“时髦青年”的一面。他爱照相,曾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留影,他爱美,穿皮茄克,留过“刘海”。
他爱生活,会采摘野花插在玻璃瓶里装点房间。《雷锋全集》新近上市,披露雷锋是个“文青”,写过诗歌和小说,也有过朦胧的青春情感。如此“贴地气”,不但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倒赢得更多拥趸。
“平凡的仁者”雷锋,他的理想、奉献,他的干一行爱一行,他的所有品质,我们都能学到。历史的启示总是穿越时空:抵达人心便是抵达久远。
雷锋所以恒久远,还因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雷锋”是什么?
不同的年代,“雷锋精神”有不同内涵,它们顺应并推动时代。每一次学习雷锋之后,社会风气都有所好转。
50年来,雷锋带来的暖流,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雷锋”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称谓。“雷锋”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现象。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雷锋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席卷全国,“雷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真善美的象征。70年代,就像《学习雷锋好榜样》里唱的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忠诚”和“爱憎分明”备受关注。
80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钉子精神,为时代推崇。90年代,雷锋精神被解释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精神。进入新世纪,雷锋精神也被“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物赋予新的内涵。
“雷锋精神”在推动时代进步。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雷锋纪念馆馆长何朝海介绍,党中央曾号召学习雷锋三次。每一次学雷锋之后,总让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号召,到1965年掀起高潮,社会风气非常好。第二次是在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从1990年到1993年又是学雷锋高潮,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去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三次发出号召。
雷锋的传人
过于匆匆的脚步,时常把灵魂落在后边。在中外都出现“小悦悦事件”的时代,媒体开始了新的寻找雷锋之旅。
在脚步匆匆的时代,雷锋被解构、被符号化、被调侃。与此同时,“信仰物化”、“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万象丛生。钱权交往取代了温情,“钱热得烫手,心却冰凉”。
焦躁中,连学雷锋活动,一些地方也流于形式。曾经,一个敬老院,“一天迎接十几拨学雷锋的”,但很快又寂寞如常。“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
焦躁中,有时学雷锋甚至要安装摄像头。突如其来的“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更将“良心的底线”话题逼到公共舆论空间的中心。
焦躁中,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性”、“眼球效应”,大篇幅报道冷漠、阴暗,有时因偏听偏信,会造成严重负面社会效应。人最可贵的便是自省,媒体也是如此。之后,媒体开始给予“寻找雷锋”更多版面、更长时间段。
寻找中,我们发现,其实有太多雷锋。“小悦悦事件”中,拾荒的陈贤妹伸出援助之手。“最美妈妈”吴菊萍,一刹那间,托起年幼生命。东北汉子谢尚威,接住坠楼少年。“最美女孩”刁娜,为救受伤女孩而被汽车撞断了腿……在东北、在江浙、在中原,在祖国的每片土地上,都找到了“雷锋”。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坚守十年,每年都在找新的雷锋。十年,它为时代树立了新的良心群像。在大凉山深处跋涉20多年、创造邮路传奇的王顺友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雷锋是“感动中国”者心中的标杆。
近年,“当代雷锋”鞍钢工人郭明义走进国人视野。
2012年2月20日13时27分,“鞍钢郭明义”微博粉丝有5858638个。之所以一定要标明具体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他的粉丝都在增加。
据记者观察,15时27分,他的粉丝增长到5863854個,两个小时增长5116个。照此速度,每过一天,他的粉丝增长6万人。
微博上,他有近600万粉丝,在生活中,他有亿万拥趸。郭明义魅力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因为他是“当代雷锋”。
雷锋也是群像。
有时,他们冠着“雷锋”二字。如,“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车队”、“学雷锋小组”等等。
有时,他们是“志愿者”、“义工”。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中,数十万志愿者,奔赴救灾一线。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大学生们义务服务……
有时,你不知道他们是谁。你只知道他们在“多背一公斤”,他们在义务支教,他们为远方孩子的午餐捐了不多却暖的钱款……
他们,就是雷锋。
正如郭明义的粉丝在增长,正如雷锋的原名雷正兴,新的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人日渐增多,雷锋精神方兴未艾。
再过50年,今日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