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以下要求: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一直是我们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会听了《海陆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节课,针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形式,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大胆假说,认真求证,积极到野外中寻求证据的科学精神,取得良好的效果。先看一下课堂实录片段:
师: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原来就是这样,而是在不断地漂移变动中,谁先有此想法?
生:魏格纳。
师:魏格纳的成就仅是来自于病床上看世界地图的一次灵感吗?他有了想法,又做了什么?
生:他有了灵感后,提出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
师:他做了什么?
生:寻找证据。
师:怎样寻找证据?
生:他去非洲和南美洲去调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呀,一方面的证据是从轮廓来找的,即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相似;第二方面是找到动物,还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动物相似;第三方面,是地层,仍然是非洲与南美洲的地层相吻合。所以说,他去非洲和南美洲调查了。
师:他真去了吗?
生:书上没说,不知道。
师:如果不去非洲和南美洲调查,魏格纳可以得到这些证据吗?
生:也可以查找资料。
师:看来他可以不用去的,其实他真没去。
师:有了明确的观点后,他接下来进行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大家可以阅读书上文字。
生:他去了格陵兰岛。
师:他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啦?
生:他在50岁生日时去世了。
师:大家能在图上找到格陵兰岛吗?格陵兰岛自然条件怎么样?
生:纬度高,很冷,自然条件应该蛮恶劣的。
师: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去吗?
生:不去(有人低低地说),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去。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觉得这样太冒险,不安全,事实上他牺牲了。
生2:我觉得为科学就应该冒险,没有冒险哪能取得成就。
……
师:大家讨论一下,你对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常说过程的启示。
生1:善于观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因为别人不相信而放弃。
生2:做事有始有终,善于探索。
生3:善于发现,为自己的目标勇敢探索。
生4:每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行动去证明它。
生5:知道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6: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
在师生对话中,老师不断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在科学精神方面感悟更是较多:
感悟之一:灵感与勤奋都很重要,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可取。魏格纳伟大之处在于看地图时出现灵感,猜想原来的大陆是整体一块,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是后来漂移而成的。科学家伟大之处还在于当灵感出现时,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去求证自己的猜想。
感悟之二:证据不一定都要自己亲自去野外调查,可以通过查找前人已探寻过得到的资料,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重要的能力在于会搜集前人发现的资料为自己所用的本领,不必什么都是事必躬亲,要善于用别人(前人)已考证过的资料为自己所用,即善于获取间接经验。当然,当没有前人资料可查找时,自己也必须亲自去野外调查。
感悟之三:老师在跟学生交谈,谈到魏格纳去格陵兰岛进行野外调查时,问道: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去吗?学生中有人低低地回答说“不去”时,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一个挑战,老师没有评判学生是不是软弱,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表意见,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尊重,而且真正领悟献身科学不代表就需要为科学献出生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很重要。当然,为坚持科学真理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也是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从而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学生也会明白:科学可以有遐想,但决不能瞎想,一切观点都重证据。从事科学研究要有浓厚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方法、翔实的科学论据、艰苦的科学考察,甚至还要有为之献身的准备。正是魏格纳对大陆漂移说的探索为后人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都是在他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学习魏格纳毕生寻求真理、科学研究重证据、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教材中编写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仅为了告诉学生一些地理知识,而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学习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这些阅读材料虽然在平时的考试中涉及不多,研究它可能也不一定会给我们提高多少分数,但它在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中深刻领会、把握,以利于我们提升教学层次,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 鲁翠红
有机会听了《海陆变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节课,针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形式,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大胆假说,认真求证,积极到野外中寻求证据的科学精神,取得良好的效果。先看一下课堂实录片段:
师:地球上的陆地并不是原来就是这样,而是在不断地漂移变动中,谁先有此想法?
生:魏格纳。
师:魏格纳的成就仅是来自于病床上看世界地图的一次灵感吗?他有了想法,又做了什么?
生:他有了灵感后,提出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
师:他做了什么?
生:寻找证据。
师:怎样寻找证据?
生:他去非洲和南美洲去调查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呀,一方面的证据是从轮廓来找的,即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相似;第二方面是找到动物,还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动物相似;第三方面,是地层,仍然是非洲与南美洲的地层相吻合。所以说,他去非洲和南美洲调查了。
师:他真去了吗?
生:书上没说,不知道。
师:如果不去非洲和南美洲调查,魏格纳可以得到这些证据吗?
生:也可以查找资料。
师:看来他可以不用去的,其实他真没去。
师:有了明确的观点后,他接下来进行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大家可以阅读书上文字。
生:他去了格陵兰岛。
师:他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啦?
生:他在50岁生日时去世了。
师:大家能在图上找到格陵兰岛吗?格陵兰岛自然条件怎么样?
生:纬度高,很冷,自然条件应该蛮恶劣的。
师: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去吗?
生:不去(有人低低地说),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去。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觉得这样太冒险,不安全,事实上他牺牲了。
生2:我觉得为科学就应该冒险,没有冒险哪能取得成就。
……
师:大家讨论一下,你对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常说过程的启示。
生1:善于观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因为别人不相信而放弃。
生2:做事有始有终,善于探索。
生3:善于发现,为自己的目标勇敢探索。
生4:每个人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行动去证明它。
生5:知道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6: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
在师生对话中,老师不断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在科学精神方面感悟更是较多:
感悟之一:灵感与勤奋都很重要,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不可取。魏格纳伟大之处在于看地图时出现灵感,猜想原来的大陆是整体一块,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是后来漂移而成的。科学家伟大之处还在于当灵感出现时,以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去求证自己的猜想。
感悟之二:证据不一定都要自己亲自去野外调查,可以通过查找前人已探寻过得到的资料,作为一名科学研究工作者,重要的能力在于会搜集前人发现的资料为自己所用的本领,不必什么都是事必躬亲,要善于用别人(前人)已考证过的资料为自己所用,即善于获取间接经验。当然,当没有前人资料可查找时,自己也必须亲自去野外调查。
感悟之三:老师在跟学生交谈,谈到魏格纳去格陵兰岛进行野外调查时,问道: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去吗?学生中有人低低地回答说“不去”时,对老师和同学都是一个挑战,老师没有评判学生是不是软弱,而是让学生继续发表意见,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尊重,而且真正领悟献身科学不代表就需要为科学献出生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保证自己的安全也很重要。当然,为坚持科学真理而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也是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从而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学生也会明白:科学可以有遐想,但决不能瞎想,一切观点都重证据。从事科学研究要有浓厚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方法、翔实的科学论据、艰苦的科学考察,甚至还要有为之献身的准备。正是魏格纳对大陆漂移说的探索为后人的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都是在他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学习魏格纳毕生寻求真理、科学研究重证据、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教材中编写这些材料的目的不是仅为了告诉学生一些地理知识,而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学习这些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家身上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这些阅读材料虽然在平时的考试中涉及不多,研究它可能也不一定会给我们提高多少分数,但它在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需要我们在教学研究中深刻领会、把握,以利于我们提升教学层次,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