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关键词:讲谈 自觉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39-01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信息加工理论。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接受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对其反馈的信息作出再反应。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構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的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习总结。
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教材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并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
第二步: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教师精讲。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前面环节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
第四步:练习总结。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评价、小结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及时的巩固。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参与—活动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
参与—活动式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关键词:讲谈 自觉 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39-01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信息加工理论。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接受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对其反馈的信息作出再反应。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该模式的结构程序为: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新课。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構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的结构程序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精讲→练习总结。
第一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问题,阅读教材课文。通过阅读,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并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和能力。
第二步: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教师精讲。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主要针对学生在前面环节中所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难问题进行精讲。
第四步:练习总结。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完成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评价、小结等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及时的巩固。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参与—活动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
参与—活动式的基本结构由三个环节组成: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以多种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