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策划与创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真人秀扎堆、快餐式综艺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跟风”“同质化”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倦感。而《圆桌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则为综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些综艺节目创新了文化的呈现形式,应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与年轻群体之间的隔阂,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本文将以《圆桌派》为例,从节目理念、谈话形式、话题选择与内容创新、现场设计等方面,分析新传播生态下该节目的策划与创新,以期为国内综艺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思路。
  关键词: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创新;仪式感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112-03
  据《2018年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综艺节目从2017年的197档大幅增长至385档。网络综艺的产出数量几近疯狂,市场规模持续攀升,成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热潮之下,网络综艺节目市场仍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单纯速食类的娱乐综艺节目早已满足不了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下“娱乐过剩”与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环境下,大众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食粮,来打开独立与深度思考的阀门。因此,具有深度与内涵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兴起并火热起来。
  一、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概述
  网络综艺节目是指以电视综艺节目形态为基础,依托互联网平台制作的一种节目形态。其本质上还是综艺节目的形态与样式,但采用互联网思维,利用全媒体进行传播,深刻把握网络传播的特性与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而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则是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兼具教育性和娛乐性为一体的特殊节目形态。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运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融入文化元素,始终希望能以更年轻、更放松、更有趣的传播方式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力争不断提升观众的文化素养。
  二、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分析
   (一)节目理念新颖创新,达到雅俗共赏
  《圆桌派》从2016年10月首播到现在,已经播到了第四季。凭借高品质的内容,《圆桌派》节目口碑稳步上升,第三季也在豆瓣上获得9.2的高分。其凭借优良的制作水准与高品质的内容广受好评,成为很多网友的新晋下饭节目。《圆桌派》是一档由著名媒体人、文化名嘴窦文涛携手优酷打造的全新“活色生香”聊天真人秀节目。它延续了窦文涛一贯的主持风格,话题多样、内容丰富,并扎根互联网平台,嘉宾流动,开启全新的“谈论+互动”节目模式。
  《圆桌派》以圆桌为名,派即π,由圆生发,无穷无尽。节目旨在体现圆桌席上人人平等,并还原生活中发生在圆桌旁海阔天空的精彩聊天。嬉笑言谈中彼此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节目每期都会设置一个引发思考的话题,让嘉宾交流价值观点。节目中来自各行各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社会阅历的嘉宾们抛掷观点、各抒己见,由浅入深、由小见大,以聊天的形式去传播文化。它是如此地雅俗共赏,让精英通往大众,让大众走近精英。
  与传统的谈话节目不同,《圆桌派》的谈话路径是非线性的,没有刻意突出主持人的话语权。嘉宾的独到见解和个人风格通过谈话得到展示,使得节目内容生动广泛,信息知识量充足。节目并不在意观点是否针锋相对,而是以一种聊天的方式进行,相对轻松平和,使观众以一种虚拟参与聊天的方式收获知识,并愉悦身心。《圆桌派》为快节奏生活下焦虑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之所。
  (二)嘉宾主持完美配合,进行思想碰撞
  主持人是一档综艺节目的门面担当,更是一档谈话节目的核心。尤其是作为一档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窦文涛可以说是《圆桌派》的灵魂,他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独到的见解、广博的知识面与高双商让嘉宾和观众都倍感舒适,聊天谈话时轻松有趣又能准确把握住全场。由于节目播放平台为优酷这样的网络平台,语言环境相对开放,所以主持禁忌相对较少。节目中,窦文涛能够用较成人化与社会化的主持方式,呈现一个老友聊天的感觉,富有人情味。聊天过程中,他总是乐呵呵地在那儿给嘉宾续茶、接话题、递话题。在不同的选题下,窦文涛一定会提前做好准备功课,熟悉话题的相关内容,可以不用特别精深但是必须要广博,这样在节目中才能有更多的观点。此外,主持人还需要对现场嘉宾的知识背景及个人风格有所了解,在谈话现场能够针对每位嘉宾涉及的专业领域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同时,节目中主持人通过使用正确有效的反馈机制,往往能够调动嘉宾的谈话热情,从而优化节目效果。在《圆桌派》中,窦文涛经常使用“诶”这个语气词,用二声扬调并配合表情来表示“原来如此”或“恍然大悟”的意思,给了嘉宾有效的反馈与激励。
  《圆桌派》的特殊之处在于,聊天中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节目以“人”为核,主持人“弱化”自己的形象,与嘉宾处于平等的位置,以引导谈话的身份让嘉宾们彰显个人形象与特色;以”秀“为辅,谈话时轻松不做作,主持人和嘉宾们经常自黑,以幽默的语言让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更好地融合,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实现雅俗共赏。
  《圆桌派》告别明星当道的嘉宾阵容,大多选择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与专业人士。例如节目的常驻嘉宾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也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杂家。节目中他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带给观众不少亮点与知识点。青年作家蒋方舟也是《圆桌派》的常客,她拥有深厚的写作功底与文学素养,也时而通过自黑显示出自己的可爱。同时,她也是节目中年轻一代的代表,以年轻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观点中经常冒出新时代的词汇,促进思想的碰撞。备受观众好评的嘉宾李玫瑾教授在节目中常常干货满满、见解独到。在第三季第三期关于渣男话题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则从专业的犯罪心理学、性别文化等多角度,结合现实案例进行细致地分析,她的到来极大促进了节目话题的深度解读。当然,《圆桌派》的嘉宾阵容并不固定,还有许多具有独特风格与个人魅力的嘉宾。节目会根据话题的选择、嘉宾的时间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嘉宾的选择和搭配,还会不定时邀请音乐界、影视界、美术界等跨界嘉宾,带给观众更加多元化的解读,带来更精彩的“思想盛宴”。   (三)节目话题多元广泛,注重内容品质
  《圆桌派》中,聊天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但始终贴近大众生活,把握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在《圆桌派》的前三季节目中,社会热点话题是最多的。如第三季中,有聊“人设:粉丝时代人设属于谁”“界限:社交时代有没有男女之防”“渣男:如何一眼识别渣男”,还有“佛系”“烂片”等话题。热度高的话题,有助于引起观众的注意与思考,增强代入感,也更加具有传播意义和价值。《圆桌派》的话题着眼点并非是信息的简单传递与分享,它运用理性化、多元化、深层化的解读,有效地帮助网络与生活中的知道分子们交换着谈资与学识,并使各种官方消息和民间话语找到一个相得益彰的表达出口,各方观点发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面对永远不缺乏节目的网络市场,用户所敬重与喜爱的永远是有品质、有内涵的内容。在注意力经济盛行下,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增强用户粘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圆桌派》节目有深度、有内涵,对于话题的讨论突破词语本身的限制,其将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相融合,解读的视角通常侧重平民化。每期节目都会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汲取灵感,将嘉宾的专业知识与平民化解读视角相结合,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引发观众的共鸣。例如第三季第三期的话题是“渣男”,聊天内容则从现实案例出发,由江歌案中的陈世峰、上海杀妻藏尸案的朱晓东分析渣男的典型。从犯罪心理学、教育学、性别文化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打破日常对渣男的局限认识以及传统的思维习惯,在嘉宾与观众的固有学识上不断寻求突破。节目中,谈话内容看似松散,但每个会话的背后都有其结构,且各个结构之间的逻辑紧密相连,做到节目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谈话以小见大、以个人看整体,挖掘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人伦与社会关系,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收获不少知识,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尝试去解读理解生活。
  (四)人文元素贯穿全程,增强聊天仪式感
  扎根于互联网时代的《圆桌派》,相较于同是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更加关注聊天的仪式感,强化仪式空间的建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着一张圆桌进行聊天,圆桌寓意圆润,与节目名称中的“圆桌”完美呼应;而派则取π的同音字,寓意看似精准,但其实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如每次的谈话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嘉宾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节目中并不会给出准确的定义或是非鲜明的论断,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场景的设计体现出节目的主旨与其独特的魅力。
  节目现场除了一张圆桌与几把椅子,还放置一些木质的书柜、茶具、香炉、精美的小食等,给节目营造出一种古朴的感觉,策划出茶话会的味道。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想到跟老友喝茶闲谈的情景。“讲故事的艺术得益于听故事氛围的营造”,这样的场景设计让嘉宾和观众都能进入一个舒适区,让嘉宾没有了包袱,让观众缓解了焦虑。
  此外,在每次谈话开始前主持人都会点上一支香,为嘉宾们沏好茶。伴随着欢快的吉他弹奏,节目镜头展现场景布置中精心唯美的细节,营造别样的美感。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圆桌派》打造泛娱乐时代下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选择将聊天场景设置于典雅宁静的文化氛围中,让观众置身其中、静心思考。观众处于参与或旁观的状态,可赞同可批判,从聊天中不断受到启发、展开自己的思考。
  三、结 语
  在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内容铺天盖地地袭来。《圆桌派》则挖掘垂直化的小众审美诉求,突破传统谈话类节目的瓶颈,邀请精英人士以聊天的形式表达观点、传播文化,集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于一身,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赢得广泛好评,并取得优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圆桌派》的成功无疑对于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作为网络综艺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圆桌派》同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婧.网络谈话节目的仪式表达——以优酷视频《圆桌派》为例[J].青年记者,2017(32):79-80.
  [2] 沈芮妃.谈话节目《圆桌派》的会话结构[J].青年记者,2017(18):72-73.
  [3] 盛道利,张千.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中的“真”“人”“秀”[J].西部广播电视,2017(12):99-100.
  [4] 王欣颖.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的传播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5] 吴怡醇.传播学视阈下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25-26.
  [6] 袁丽红.从口头文化角度分析《圆桌派》节目成功的原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90-91.
  [7] 黄翔宇.从《圆桌派》管窥电视节目策划的魅力[J].传媒論坛,2018,1(14):84-85.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19-07-16
   作者简介:魏鸿灵,女,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传播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客户端是地市日报推进媒介融合的潮流之举。囿于人力、物力和传统思维等因素,地市媒体新闻客户端比商业公司运作的同类产品在传播功能的效果实现上要差一些,在市场和营收上面临更多困难。地市日报应真正运用新媒体思维,发挥内容专业生产优势,增加资源投入,做足本地化特色和加强市场运营推广,才能实现困境突围。  关键词:报纸新闻客户端;“前端”;运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数据新闻的出现与崛起,对体育新闻的报道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世界杯期间,我国两家网络媒体发表的体育数据新闻进行深入的内容分析,来探析体育数据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的体育数据新闻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缺少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数据新闻可视化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高水准数据库,与国外主流媒体仍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词:大数据;体育数据新闻;世界杯   中图分类号:G2
期刊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季,栏目创新意识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保证,具体在节目定位、节目具体内容、节目录制环节,以及节目传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现。《经典咏流传》借鉴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优点,在普及传统诗词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达进一步升华。这些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文化;文学;诗词   中图分类号:G22文
期刊
摘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信息的传播,互联网医疗时代的来临为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契机。在这一背景下,“丁香医生”以其独特的传播机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通过对“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的标题设置、排版样式、编辑团队、辟谣专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其传播现状及优势,探究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改善健康类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健康信息;“丁香医生”;健康传播  中图
期刊
摘要:《都挺好》的热播再次掀起受众关于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影响的热议,而不同类型家庭中男女主人的相处模式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的。剧中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知性、独立的女性形象与虚伪、懦弱的男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看似是创作者站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对男性形象的丑化,但深究其根本便会发现,四种不同的家庭相处模式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两性共存与共融的和谐模式。  关键词:《都挺好》;女性意识;人物形象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资本与市场的集体合力下,使不同类型的民族题材影像先后问世,且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应。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纪录片,展示其自然人文、时代风貌,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传播的载体,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产生深刻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纪录片;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要: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是高校培养全方位人才的重要措施。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进共青团第二課堂课程化,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各高校都在积极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学校、老师与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发挥学校统筹规划作用、老师的桥梁作用、学生主体性以及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为今后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摘要:在消费社会下,奢侈品已不仅仅被看作是一件商品,而是通过产品建构、场景建构、形象建构和情感建构等方式来进行符号化的建构,使其成为一个符号,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完成这一过程后,由品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实现对资本追求的目标,即“符号消费”,消费群体此时也已经由“需求性消费”转变为“炫耀性消费”。本文结合了传播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以奢侈品符号建构为切入點,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就路易威登的符
期刊
摘要:电视媒体的竞争已走向了以频道为单位的整体理念和品牌气质的竞争,以此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文章基于市场营销理论,以这两年在电视行业的后起之秀——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两者在理念定位上的调整,深入剖析品牌定位升级所带来的优势,以此来说明定位在电视频道的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定位;省级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冲击。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的各级地方工人报,原先就处在党报和都市类报纸的双重夹缝中,如今又遭遇新媒体的严重挑战。面对空前危机,只有认清形势、调整思路,克服固步自封、避短就长,在内容定位和传播手段上大胆创新,才会赢得生存和全新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挑战;对策;创新;发展;《陕西工人报》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