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离别的痛苦中挣扎
  我的心巳碎成一片片
  脸色变成枯黄的麦草
  泪水如注心儿惆怅
  花园像我一样的枯萎
  百灵像我一样废鸣
  这是什么原因
  是我离开了恋人
  (选自《十二木卡姆》第十一套曲“斯尕”)
  
  这是写给阿曼尼莎罕的挽歌吧?阿曼尼莎罕自己也弹唱过吧?她的百灵一样的歌声,是什么时候停止了欢鸣?拉失德汗的眼泪,留不住她的眷恋吗?阿曼尼莎罕就像叶尔羌河边那株青青的芦苇,从叶尔羌的土地上长出来,一季过去了,她的芦花谢了,但芦花的种子撒了一地,几百年后,叶尔羌的河边,便长满了芦苇,有风的时候,就会和着河水的琴声,一起歌唱。
  
  她曾经是打柴人的女儿
  却读过几年书
  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
  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阿曼尼莎罕是穷人家的女儿,她身上穿的那件艾德莱斯绸裙,是父亲砍了一个夏天的柴禾换来的。阿曼尼莎罕穿上新绸裙的样子多好看啊!她14岁了,算是个大姑娘了。她清瘦结实,手指纤长,长年的太阳的爱抚,使她像小麦一样光泽饱满。她的头发很黑,眉毛从小涂着乌斯曼草汁,密长得连到了一起,新的绸裙像一片彩云裹住了她,使她像个飘飞的仙女一样。她的父亲——打柴人马合木提,一边赶着毛驴,一边愉快地和女儿一起唱着歌。8岁就失去母亲的阿曼尼莎罕,就是这样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不过,生活的苦难总也挡不住幸福的脚步,再多的乌云也遮不完太阳的光芒。天生聪颖的阿曼尼莎罕从小就深谙哲理,从没有埋怨过命运的不公,她总是觉得生活和她的琴声一样美妙。她的父亲马合木提也是这么快乐的一个人,只要有了弹拨尔,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还有什么是苦涩的呢?音乐的穿透力总是很强,能够洞穿所有的不幸和寂寞。
  阿曼尼莎罕虽然是个女孩子,却读过几年书,又跟着父亲学习过音律,所以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2005年12月,十二木卡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我去了阿曼尼莎罕的出生地。胡杨还是那些胡杨,河水也还是那样流淌,甚至走过的路还是当年的模样。有小羊在散步,有毛驴驮着一车柴禾,有女孩子低声哼着歌,有老汉无声走过。三四百年的光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首长歌的一小段而已。真的呢,你看,阿曼尼莎罕不是还在那儿吗?和我想象中一样,清瘦纤长,手中弹着弹拨尔,这是她遇见拉失德汗时的情景,是她命运转折的姿势,也是维吾尔族文化从此改变的姿势。我们不能忽略这历史性的一刻。一个大汗在一瞬间爱上了一个打柴人的女儿,他们的爱情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
  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
  变成了一个王国的王妃
  
  凡是知道《十二木卡姆》的人大约都知道阿曼尼莎罕,凡是知道阿曼尼莎罕的人也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
  1547年的一个傍晚,两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年青人,沿着河岸走来。他们踏过青草地,穿过胡杨林,看见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马合木提的家真是太穷了,但破败的土屋却有青青的、爬着喇叭花和藤蔓的篱笆,篱笆里长着玫瑰和月季,屋子里有着玫瑰花暗涌的香气。
  一点小小的烛光,从没有窗棂的窗户里透射而出,随着烛光外泄的,还有隐约的琴音。
  他们推开了歪倒向一边的烂木门,向主人马合木提求宿,并问:是谁在弹琴?马合木提宽厚而和善地接待了两个来访的客人,告诉他们,是他的女儿在弹琴。年轻人请求他再让女儿弹几曲。马合木提欣然答应,他唤出了阿曼尼莎罕。像初升的月亮一样柔和美丽的阿曼尼莎罕轻轻低下头,拿起弹拨尔,开始演唱起《潘吉尕木卡姆》。
  歌词是年轻人从未听过的,看来是在歌颂大汗阿不都热西提(拉失德汗的名字)。
  
  天降阿不都热西提汗这个好君主
  我们要感谢公正仁慈的真主
  他为穷人遮住炎阳
  使他们由面色焦黄恢复到蓬勃生机
  乃裴斯啊
  要日日祈祷表示谢意
  
  阿曼尼莎罕的歌声像月光一样动人,年轻人听得入了神。唱完后他急切地问:“谁是乃裴斯?你从哪里学得这首歌?”
  阿曼尼莎罕微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写的诗。乃裴斯是我的笔名。”
  这样的一个少女,柔嫩的像春天柳树上鹅黄的柳眼儿,笑容里还残留着几分稚气,怎么能写出这样成熟的诗句!年轻人也很爱诗,想听阿曼尼莎罕再念几首。阿曼尼莎罕大大方方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那诗深沉而有哲理,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年轻人想了想说:“你能不能当场写一首诗让我看看呢?”阿曼尼莎罕怎么能看不透客人的疑惑?她拿出纸和笔,写道:
  
  真主啊!
  我面前的这个奴仆把我愚弄
  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年轻人被少女的机智和幽默逗笑了。他说:“相信我吧!我一会儿就回来!”
  年轻人出去了,世界一下子有了变化。
  原来他就是叶尔羌汗国第一代大汗赛义德之子,当时的国王拉失德汗·阿不都热西提。
  国王这天本来是带着官员侍从到卡勒玛克戈壁狩猎的,晚上忽然想化装成穷人去体察民情。谁知一走就走到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遇见了会弹琴会做诗的美丽少女阿曼尼莎罕。
  国王也是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怎么能错过这样优秀的女孩子!
  于是,他立刻赶回宿营地,戴上皇冠,披上斗篷,牵了十只羊,带了一些丝绸、茶叶,领着官员们再次来到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以一个国王的身份请求主人把女儿嫁给他。
  阿曼尼莎罕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变成了一个王妃。
  但如果她只是一个王妃,历史会遗忘她。她的纤长的手指,也不会拨响一个民族的弦音。
  这个仿佛为着十二木卡姆而生的女子,从此站到了维吾尔文化的制高点。她拯救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灵魂,让十二木卡姆成为了维吾尔族最有力和最动听的语言。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
  就像玫瑰和夜莺的苦恋有了结果
  
  我常常想,阿曼尼莎罕之所以能成为维吾尔乐舞之母,最有力的支撑应该来自于她的丈夫——拉失德汗。没有这样一个贤明而酷爱艺术的国王,就不会有阿曼尼莎罕和十二木卡姆。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就像玫瑰和夜莺的爱恋有了结果。在王宫后院的无花果树下,在长满了花朵和绿阴的小径旁,他们谈诗和音乐,他们歌唱和舞蹈。
  但是这时候的维吾尔音乐,却正走向衰亡。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的属地)古代的音乐是多么辉煌!疏勒乐在公元436年就传入了内地,曾一度使得中原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后来,古疏勒乐又受龟兹乐、于阗乐、伊州乐、高昌乐等等的影响,吸取其精华而逐步形成了木卡姆乐舞的雏形,并有了最初的名字“博雅宛”。因为维吾尔族祖先以渔猎放牧为生,于是产生了即兴抒情的歌曲,这种歌就叫“博雅宛”(旷野之意)。
  到了13世纪,博雅宛已经传入了中亚和伊朗。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和碰撞,木卡姆音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词句、宗教色彩和宫廷气息,这些糟粕使木卡姆音乐越来越难以流传。
  谁也想不到拯救它的会是一个纤弱女子。阿曼尼莎罕年轻柔弱的肩膀,要担起整理搜集和规范木卡姆音乐的重担了。幸亏她的大汗拉失德汗理解和支持她,为她召来了整个王国有名的乐师、歌手和诗人,一同完善这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尤素甫·喀迪尔汗。喀迪尔汗是叶尔羌人,他创造制作了维吾尔族著名乐器热瓦甫,他在中亚、西亚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还有诗人阿·纳扎里、纳瓦依……木卡姆音乐终于走出了陈旧晦涩的宫廷阴影,开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诗人的句子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悠长的曲调像夜空一样深邃,原本冗长的繁杂的16部木卡姆套曲被浓缩成了12部,正式定名为“十二木卡姆”。
  1870年,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毛拉将十二木卡姆带到了伊犁地区,融合到当地的传统乐舞中,又形成了“伊犁木卡姆”。据说,整个中亚七河流域的音乐发展都受到了十二木卡姆的影响。
  十二木卡姆终于活了,一直活到400多年后的今天。
  但是阿曼尼莎罕终于要去了,她和她的心上人厮守了20年以后,她把十二木卡姆整理规范以后,她终于走了。她才34岁,岁月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记,她的脸还是像月亮一样皎洁,她的手指还是纤长滑腻。她本来是快乐的,她终于有了一个孩子,在怀着拉失德汗的骨肉的时候,她的脸总是泛着玫瑰一样的颜色,但是上苍是那么吝啬,不肯让她的年华老去,不肯让她在自己的琴声里静静地享受安宁。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她也许真的是一个仙女,只为了拯救维吾尔族的民族瑰宝——十二木卡姆。
  她是难产而死的,在离去的那一刻,她是多么不舍,她呼唤着拉失德汗的名字,在巨大的疼痛中看见了自己的少年,看见那件绸裙在飘扬,看见胡杨林里遍地盛开的罗布麻花,看见年轻英俊的拉失德汗走进她家那间残破的小屋。她的耳畔最后鸣响的,还是第一次弹给爱人听的《潘吉尕木卡姆》吧。
  她和她的孩子一同去了,只有十二木卡姆在一代又一代的乐师和歌者中流传着,几乎每个维吾尔人,都能唱出几句木卡姆的经典唱段。阿曼尼莎罕已经成了这乐舞的精灵,只要弹起弹拨尔,她就会轻盈地飞入那乐声中,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歌唱和舞蹈起来。所以人说:维吾尔人天生就能歌善舞,因为整个维吾尔人的血脉里,都渗透着十二木卡姆的音律,都隐藏着阿曼尼莎汗的身影!
  从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回来,我又去了莎车县的阿曼尼莎罕陵园。正是周末,四乡八村的维吾尔族乐手都纷纷来到阿曼尼莎罕王妃的身边,弹唱着。据说,这已成为一种惯例,始终爱着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群众以这种聚会弹唱的方式,风雨无阻地纪念着他们心中的伟大女性阿曼尼莎汗。陵墓很华丽,种满了阿曼尼莎罕生前喜爱的红玫瑰,还有青青的松柏。看完了阿曼尼莎罕的陵寝后,我又转到了后院——这才是真正的叶尔羌王陵。拉失德汗,她的爱人,因为失去了一生最钟爱的人,终于也忧郁成疾,三年后追她而去,人们将拉失德汗和阿曼尼莎罕合葬在一处。
  在拉失德汗的王陵旁,有一座大一点的盖了蓝布的墓,据说就是阿曼尼莎汗墓,紧挨着阿曼尼莎汗墓的还有一座小小的墓葬,那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莎车县宣传部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告诉我:后来修阿曼尼莎汗陵园,就把阿曼尼莎汗的骸骨移走了,这儿只剩了一座空墓。
  我不由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阿曼尼莎汗陵墓,在那空寂的墓室里,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着,连雕像也孤零零的,她的爱人死后也不能陪在她的身旁。但是阿曼尼莎汗没有什么怨言,她是为十二木卡姆而生为十二木卡姆而死的,人们把她安放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她,更是为了记住十二木卡姆。于是,她只能日夜与她的爱人拉失德汗和孩子遥望着,但她相信,只要十二木卡姆仍在,她的爱就仍在,她就永远刻在拉失德汗的心里。
  啊!请记住她的歌声吧!“我哀声叹息的火焰,把黑夜烧成白天,爱情的火花飞溅,把这夜空映成花坛!”
  
   (本文部分图片由陈曦提供)
其他文献
甘肃旅游发展会议在兰州召开    4月20日,甘肃旅游发展会议在兰州隆重召开。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的研究部署旅游产业发展的会议。会上,有关领导就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重要讲话,为兰州等3座旅游城市、兰州水车博览园等11家国家4A级景区、酒钢公司等10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举行了授牌仪式,组织于会代表观看了音乐风光片《印象甘肃》,进行了交流发言。借此机会,甘肃省旅游局奉献上了“河西走廊丝路精
期刊
沿丝绸之路东段回中道西行,经过平凉、翻越六盘山后,如果不走天水、金城(今兰州)一线,将在今天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固原一带,穿过秦汉长城和一个很著名的古关隘——萧关,然后至甘肃靖远、景泰一带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萧关,约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担心匈奴进犯,迅速在北地郡与今天固原的接壤地带筑起长城,设立萧关,使这里成了由塞外朔方进入北地与关中的惟一通道,并派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此驻
期刊
杨望科,1947年生于甘肃省甘谷县,受家庭熏陶,自幻酷爱绘画,数十年自学不辍。近20年结合文学以大量铅笔风景写生画,表现神州大地、陇原山川自然和人文景观。题材贴近生活,风格别具新意。特别是为众多大树造像立传,倾注进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生命的风骨,让人看后颇感振奋,深受鼓舞。
期刊
《长城保护条例》12月施行 破坏长城将重罚    《长城保护条例》于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次针对单体文物出台专项保护法规。11月29日上午,北京市宣传贯彻《长城保护条例》大会在八达岭长城召开。据介绍,2003年制定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是全国第一个关于长城保护的地方行政法规,使北京长城保护工作初步纳入法制轨道。但因为该办法先于条例制定,一些禁止条款及罚款标准和条例有一定差别
期刊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占多半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联合国和我国相关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五类,民间艺术是其中的一类。但由于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情趣,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受重视。在近前公示的5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艺术占了多半。但民间艺术失传速度惊人,数量很多,尤其是很多很小的地
期刊
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规定设嘉峪关海关,因为嘉峪关属肃州管辖,所以海关衙门就设在肃州北城门外。这是酒泉历史上最早的海关,第一任海关税务官,就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选定的比利时人——斯普林格尔德(汉名林辅臣)。  保罗·斯普林格尔德(Balu,Splingaerd),1842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郊区的农村,他出身微贱,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品格高尚,吃苦耐劳,聪明机智,对劳苦大众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期刊
一直以来,内地人们被澳门经久的殖民史和著名的博彩文化所掩盖,一提起澳门,首先映入脑海的是赌博与博彩业。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澳门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的桥头堡,是中西文化珠联璧合的典范。    天主教文化与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的共存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贿赂明朝延海道副使汪柏,以商船遭遇风暴为由,请求准许在澳门居住,晾晒货物。从此,在澳门的葡萄牙人逐渐增
期刊
野外穿越或探险时,除了要配备那些专业装备外,还建议你带上一个小小的野外急救盒。别小看它,在关键时刻说不定会帮上你大忙。  盒:最好选择一个铝制或不锈钢制的饭盒(最好是带把手的)。因为饭盒本身可以用来加热、提水或者化雪,都能发挥作用。塑料盒虽然轻,但无法加热,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时,饭盒的金属盖可以当反光镜使用,关键时刻可以发出求救信号。  工具刀:在野外配一把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绝对有必要的。虽然不一
期刊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拥有壮丽的山,秀丽的江、泉、瀑,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奇特的动植物和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可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映生辉。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占了全国“半壁江山”,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等世界级风景名胜享誉全球。现将西北4A级景区名录介绍如下:    2001年第一批(20家)  陕西(9家)  秦兵马俑博物馆  华
期刊
“石刀对石鼓,金银无处数。谁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这则民谣在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石刀背沟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这里有石刻的“圣旨”、古老的村落、瑰丽的溶洞……  2004年12月20日,寂静的小山村沸腾了起来,一支科考探险队出现在这里。    打头的是美籍华人、二战“飞虎队”后裔、华藏山社探险家杨本华和他的弟子苏拉王平。牵头科考的四川省高校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中和他的同事向玉成、郭建英、王瑛、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