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离别的痛苦中挣扎
我的心巳碎成一片片
脸色变成枯黄的麦草
泪水如注心儿惆怅
花园像我一样的枯萎
百灵像我一样废鸣
这是什么原因
是我离开了恋人
(选自《十二木卡姆》第十一套曲“斯尕”)
这是写给阿曼尼莎罕的挽歌吧?阿曼尼莎罕自己也弹唱过吧?她的百灵一样的歌声,是什么时候停止了欢鸣?拉失德汗的眼泪,留不住她的眷恋吗?阿曼尼莎罕就像叶尔羌河边那株青青的芦苇,从叶尔羌的土地上长出来,一季过去了,她的芦花谢了,但芦花的种子撒了一地,几百年后,叶尔羌的河边,便长满了芦苇,有风的时候,就会和着河水的琴声,一起歌唱。
她曾经是打柴人的女儿
却读过几年书
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
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阿曼尼莎罕是穷人家的女儿,她身上穿的那件艾德莱斯绸裙,是父亲砍了一个夏天的柴禾换来的。阿曼尼莎罕穿上新绸裙的样子多好看啊!她14岁了,算是个大姑娘了。她清瘦结实,手指纤长,长年的太阳的爱抚,使她像小麦一样光泽饱满。她的头发很黑,眉毛从小涂着乌斯曼草汁,密长得连到了一起,新的绸裙像一片彩云裹住了她,使她像个飘飞的仙女一样。她的父亲——打柴人马合木提,一边赶着毛驴,一边愉快地和女儿一起唱着歌。8岁就失去母亲的阿曼尼莎罕,就是这样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不过,生活的苦难总也挡不住幸福的脚步,再多的乌云也遮不完太阳的光芒。天生聪颖的阿曼尼莎罕从小就深谙哲理,从没有埋怨过命运的不公,她总是觉得生活和她的琴声一样美妙。她的父亲马合木提也是这么快乐的一个人,只要有了弹拨尔,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还有什么是苦涩的呢?音乐的穿透力总是很强,能够洞穿所有的不幸和寂寞。
阿曼尼莎罕虽然是个女孩子,却读过几年书,又跟着父亲学习过音律,所以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2005年12月,十二木卡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我去了阿曼尼莎罕的出生地。胡杨还是那些胡杨,河水也还是那样流淌,甚至走过的路还是当年的模样。有小羊在散步,有毛驴驮着一车柴禾,有女孩子低声哼着歌,有老汉无声走过。三四百年的光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首长歌的一小段而已。真的呢,你看,阿曼尼莎罕不是还在那儿吗?和我想象中一样,清瘦纤长,手中弹着弹拨尔,这是她遇见拉失德汗时的情景,是她命运转折的姿势,也是维吾尔族文化从此改变的姿势。我们不能忽略这历史性的一刻。一个大汗在一瞬间爱上了一个打柴人的女儿,他们的爱情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
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
变成了一个王国的王妃
凡是知道《十二木卡姆》的人大约都知道阿曼尼莎罕,凡是知道阿曼尼莎罕的人也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
1547年的一个傍晚,两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年青人,沿着河岸走来。他们踏过青草地,穿过胡杨林,看见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马合木提的家真是太穷了,但破败的土屋却有青青的、爬着喇叭花和藤蔓的篱笆,篱笆里长着玫瑰和月季,屋子里有着玫瑰花暗涌的香气。
一点小小的烛光,从没有窗棂的窗户里透射而出,随着烛光外泄的,还有隐约的琴音。
他们推开了歪倒向一边的烂木门,向主人马合木提求宿,并问:是谁在弹琴?马合木提宽厚而和善地接待了两个来访的客人,告诉他们,是他的女儿在弹琴。年轻人请求他再让女儿弹几曲。马合木提欣然答应,他唤出了阿曼尼莎罕。像初升的月亮一样柔和美丽的阿曼尼莎罕轻轻低下头,拿起弹拨尔,开始演唱起《潘吉尕木卡姆》。
歌词是年轻人从未听过的,看来是在歌颂大汗阿不都热西提(拉失德汗的名字)。
天降阿不都热西提汗这个好君主
我们要感谢公正仁慈的真主
他为穷人遮住炎阳
使他们由面色焦黄恢复到蓬勃生机
乃裴斯啊
要日日祈祷表示谢意
阿曼尼莎罕的歌声像月光一样动人,年轻人听得入了神。唱完后他急切地问:“谁是乃裴斯?你从哪里学得这首歌?”
阿曼尼莎罕微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写的诗。乃裴斯是我的笔名。”
这样的一个少女,柔嫩的像春天柳树上鹅黄的柳眼儿,笑容里还残留着几分稚气,怎么能写出这样成熟的诗句!年轻人也很爱诗,想听阿曼尼莎罕再念几首。阿曼尼莎罕大大方方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那诗深沉而有哲理,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年轻人想了想说:“你能不能当场写一首诗让我看看呢?”阿曼尼莎罕怎么能看不透客人的疑惑?她拿出纸和笔,写道:
真主啊!
我面前的这个奴仆把我愚弄
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年轻人被少女的机智和幽默逗笑了。他说:“相信我吧!我一会儿就回来!”
年轻人出去了,世界一下子有了变化。
原来他就是叶尔羌汗国第一代大汗赛义德之子,当时的国王拉失德汗·阿不都热西提。
国王这天本来是带着官员侍从到卡勒玛克戈壁狩猎的,晚上忽然想化装成穷人去体察民情。谁知一走就走到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遇见了会弹琴会做诗的美丽少女阿曼尼莎罕。
国王也是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怎么能错过这样优秀的女孩子!
于是,他立刻赶回宿营地,戴上皇冠,披上斗篷,牵了十只羊,带了一些丝绸、茶叶,领着官员们再次来到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以一个国王的身份请求主人把女儿嫁给他。
阿曼尼莎罕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变成了一个王妃。
但如果她只是一个王妃,历史会遗忘她。她的纤长的手指,也不会拨响一个民族的弦音。
这个仿佛为着十二木卡姆而生的女子,从此站到了维吾尔文化的制高点。她拯救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灵魂,让十二木卡姆成为了维吾尔族最有力和最动听的语言。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
就像玫瑰和夜莺的苦恋有了结果
我常常想,阿曼尼莎罕之所以能成为维吾尔乐舞之母,最有力的支撑应该来自于她的丈夫——拉失德汗。没有这样一个贤明而酷爱艺术的国王,就不会有阿曼尼莎罕和十二木卡姆。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就像玫瑰和夜莺的爱恋有了结果。在王宫后院的无花果树下,在长满了花朵和绿阴的小径旁,他们谈诗和音乐,他们歌唱和舞蹈。
但是这时候的维吾尔音乐,却正走向衰亡。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的属地)古代的音乐是多么辉煌!疏勒乐在公元436年就传入了内地,曾一度使得中原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后来,古疏勒乐又受龟兹乐、于阗乐、伊州乐、高昌乐等等的影响,吸取其精华而逐步形成了木卡姆乐舞的雏形,并有了最初的名字“博雅宛”。因为维吾尔族祖先以渔猎放牧为生,于是产生了即兴抒情的歌曲,这种歌就叫“博雅宛”(旷野之意)。
到了13世纪,博雅宛已经传入了中亚和伊朗。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和碰撞,木卡姆音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词句、宗教色彩和宫廷气息,这些糟粕使木卡姆音乐越来越难以流传。
谁也想不到拯救它的会是一个纤弱女子。阿曼尼莎罕年轻柔弱的肩膀,要担起整理搜集和规范木卡姆音乐的重担了。幸亏她的大汗拉失德汗理解和支持她,为她召来了整个王国有名的乐师、歌手和诗人,一同完善这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尤素甫·喀迪尔汗。喀迪尔汗是叶尔羌人,他创造制作了维吾尔族著名乐器热瓦甫,他在中亚、西亚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还有诗人阿·纳扎里、纳瓦依……木卡姆音乐终于走出了陈旧晦涩的宫廷阴影,开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诗人的句子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悠长的曲调像夜空一样深邃,原本冗长的繁杂的16部木卡姆套曲被浓缩成了12部,正式定名为“十二木卡姆”。
1870年,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毛拉将十二木卡姆带到了伊犁地区,融合到当地的传统乐舞中,又形成了“伊犁木卡姆”。据说,整个中亚七河流域的音乐发展都受到了十二木卡姆的影响。
十二木卡姆终于活了,一直活到400多年后的今天。
但是阿曼尼莎罕终于要去了,她和她的心上人厮守了20年以后,她把十二木卡姆整理规范以后,她终于走了。她才34岁,岁月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记,她的脸还是像月亮一样皎洁,她的手指还是纤长滑腻。她本来是快乐的,她终于有了一个孩子,在怀着拉失德汗的骨肉的时候,她的脸总是泛着玫瑰一样的颜色,但是上苍是那么吝啬,不肯让她的年华老去,不肯让她在自己的琴声里静静地享受安宁。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她也许真的是一个仙女,只为了拯救维吾尔族的民族瑰宝——十二木卡姆。
她是难产而死的,在离去的那一刻,她是多么不舍,她呼唤着拉失德汗的名字,在巨大的疼痛中看见了自己的少年,看见那件绸裙在飘扬,看见胡杨林里遍地盛开的罗布麻花,看见年轻英俊的拉失德汗走进她家那间残破的小屋。她的耳畔最后鸣响的,还是第一次弹给爱人听的《潘吉尕木卡姆》吧。
她和她的孩子一同去了,只有十二木卡姆在一代又一代的乐师和歌者中流传着,几乎每个维吾尔人,都能唱出几句木卡姆的经典唱段。阿曼尼莎罕已经成了这乐舞的精灵,只要弹起弹拨尔,她就会轻盈地飞入那乐声中,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歌唱和舞蹈起来。所以人说:维吾尔人天生就能歌善舞,因为整个维吾尔人的血脉里,都渗透着十二木卡姆的音律,都隐藏着阿曼尼莎汗的身影!
从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回来,我又去了莎车县的阿曼尼莎罕陵园。正是周末,四乡八村的维吾尔族乐手都纷纷来到阿曼尼莎罕王妃的身边,弹唱着。据说,这已成为一种惯例,始终爱着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群众以这种聚会弹唱的方式,风雨无阻地纪念着他们心中的伟大女性阿曼尼莎汗。陵墓很华丽,种满了阿曼尼莎罕生前喜爱的红玫瑰,还有青青的松柏。看完了阿曼尼莎罕的陵寝后,我又转到了后院——这才是真正的叶尔羌王陵。拉失德汗,她的爱人,因为失去了一生最钟爱的人,终于也忧郁成疾,三年后追她而去,人们将拉失德汗和阿曼尼莎罕合葬在一处。
在拉失德汗的王陵旁,有一座大一点的盖了蓝布的墓,据说就是阿曼尼莎汗墓,紧挨着阿曼尼莎汗墓的还有一座小小的墓葬,那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莎车县宣传部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告诉我:后来修阿曼尼莎汗陵园,就把阿曼尼莎汗的骸骨移走了,这儿只剩了一座空墓。
我不由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阿曼尼莎汗陵墓,在那空寂的墓室里,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着,连雕像也孤零零的,她的爱人死后也不能陪在她的身旁。但是阿曼尼莎汗没有什么怨言,她是为十二木卡姆而生为十二木卡姆而死的,人们把她安放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她,更是为了记住十二木卡姆。于是,她只能日夜与她的爱人拉失德汗和孩子遥望着,但她相信,只要十二木卡姆仍在,她的爱就仍在,她就永远刻在拉失德汗的心里。
啊!请记住她的歌声吧!“我哀声叹息的火焰,把黑夜烧成白天,爱情的火花飞溅,把这夜空映成花坛!”
(本文部分图片由陈曦提供)
我的心巳碎成一片片
脸色变成枯黄的麦草
泪水如注心儿惆怅
花园像我一样的枯萎
百灵像我一样废鸣
这是什么原因
是我离开了恋人
(选自《十二木卡姆》第十一套曲“斯尕”)
这是写给阿曼尼莎罕的挽歌吧?阿曼尼莎罕自己也弹唱过吧?她的百灵一样的歌声,是什么时候停止了欢鸣?拉失德汗的眼泪,留不住她的眷恋吗?阿曼尼莎罕就像叶尔羌河边那株青青的芦苇,从叶尔羌的土地上长出来,一季过去了,她的芦花谢了,但芦花的种子撒了一地,几百年后,叶尔羌的河边,便长满了芦苇,有风的时候,就会和着河水的琴声,一起歌唱。
她曾经是打柴人的女儿
却读过几年书
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
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阿曼尼莎罕是穷人家的女儿,她身上穿的那件艾德莱斯绸裙,是父亲砍了一个夏天的柴禾换来的。阿曼尼莎罕穿上新绸裙的样子多好看啊!她14岁了,算是个大姑娘了。她清瘦结实,手指纤长,长年的太阳的爱抚,使她像小麦一样光泽饱满。她的头发很黑,眉毛从小涂着乌斯曼草汁,密长得连到了一起,新的绸裙像一片彩云裹住了她,使她像个飘飞的仙女一样。她的父亲——打柴人马合木提,一边赶着毛驴,一边愉快地和女儿一起唱着歌。8岁就失去母亲的阿曼尼莎罕,就是这样和父亲相依为命的。不过,生活的苦难总也挡不住幸福的脚步,再多的乌云也遮不完太阳的光芒。天生聪颖的阿曼尼莎罕从小就深谙哲理,从没有埋怨过命运的不公,她总是觉得生活和她的琴声一样美妙。她的父亲马合木提也是这么快乐的一个人,只要有了弹拨尔,还有什么是放不下的,还有什么是苦涩的呢?音乐的穿透力总是很强,能够洞穿所有的不幸和寂寞。
阿曼尼莎罕虽然是个女孩子,却读过几年书,又跟着父亲学习过音律,所以当她像玫瑰一样开始怒放的时候,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女了。
2005年12月,十二木卡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我去了阿曼尼莎罕的出生地。胡杨还是那些胡杨,河水也还是那样流淌,甚至走过的路还是当年的模样。有小羊在散步,有毛驴驮着一车柴禾,有女孩子低声哼着歌,有老汉无声走过。三四百年的光阴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首长歌的一小段而已。真的呢,你看,阿曼尼莎罕不是还在那儿吗?和我想象中一样,清瘦纤长,手中弹着弹拨尔,这是她遇见拉失德汗时的情景,是她命运转折的姿势,也是维吾尔族文化从此改变的姿势。我们不能忽略这历史性的一刻。一个大汗在一瞬间爱上了一个打柴人的女儿,他们的爱情成就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她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
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
变成了一个王国的王妃
凡是知道《十二木卡姆》的人大约都知道阿曼尼莎罕,凡是知道阿曼尼莎罕的人也一定都听过这个故事:
1547年的一个傍晚,两个穿着破衣烂衫的年青人,沿着河岸走来。他们踏过青草地,穿过胡杨林,看见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马合木提的家真是太穷了,但破败的土屋却有青青的、爬着喇叭花和藤蔓的篱笆,篱笆里长着玫瑰和月季,屋子里有着玫瑰花暗涌的香气。
一点小小的烛光,从没有窗棂的窗户里透射而出,随着烛光外泄的,还有隐约的琴音。
他们推开了歪倒向一边的烂木门,向主人马合木提求宿,并问:是谁在弹琴?马合木提宽厚而和善地接待了两个来访的客人,告诉他们,是他的女儿在弹琴。年轻人请求他再让女儿弹几曲。马合木提欣然答应,他唤出了阿曼尼莎罕。像初升的月亮一样柔和美丽的阿曼尼莎罕轻轻低下头,拿起弹拨尔,开始演唱起《潘吉尕木卡姆》。
歌词是年轻人从未听过的,看来是在歌颂大汗阿不都热西提(拉失德汗的名字)。
天降阿不都热西提汗这个好君主
我们要感谢公正仁慈的真主
他为穷人遮住炎阳
使他们由面色焦黄恢复到蓬勃生机
乃裴斯啊
要日日祈祷表示谢意
阿曼尼莎罕的歌声像月光一样动人,年轻人听得入了神。唱完后他急切地问:“谁是乃裴斯?你从哪里学得这首歌?”
阿曼尼莎罕微笑着说:“这是我自己写的诗。乃裴斯是我的笔名。”
这样的一个少女,柔嫩的像春天柳树上鹅黄的柳眼儿,笑容里还残留着几分稚气,怎么能写出这样成熟的诗句!年轻人也很爱诗,想听阿曼尼莎罕再念几首。阿曼尼莎罕大大方方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那诗深沉而有哲理,不像是出自一个少女之手。年轻人想了想说:“你能不能当场写一首诗让我看看呢?”阿曼尼莎罕怎么能看不透客人的疑惑?她拿出纸和笔,写道:
真主啊!
我面前的这个奴仆把我愚弄
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年轻人被少女的机智和幽默逗笑了。他说:“相信我吧!我一会儿就回来!”
年轻人出去了,世界一下子有了变化。
原来他就是叶尔羌汗国第一代大汗赛义德之子,当时的国王拉失德汗·阿不都热西提。
国王这天本来是带着官员侍从到卡勒玛克戈壁狩猎的,晚上忽然想化装成穷人去体察民情。谁知一走就走到了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遇见了会弹琴会做诗的美丽少女阿曼尼莎罕。
国王也是热爱音乐和文学的,怎么能错过这样优秀的女孩子!
于是,他立刻赶回宿营地,戴上皇冠,披上斗篷,牵了十只羊,带了一些丝绸、茶叶,领着官员们再次来到打柴人马合木提的家,以一个国王的身份请求主人把女儿嫁给他。
阿曼尼莎罕以自己的智慧和才气赢得了大汗的爱慕和尊重,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变成了一个王妃。
但如果她只是一个王妃,历史会遗忘她。她的纤长的手指,也不会拨响一个民族的弦音。
这个仿佛为着十二木卡姆而生的女子,从此站到了维吾尔文化的制高点。她拯救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灵魂,让十二木卡姆成为了维吾尔族最有力和最动听的语言。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
就像玫瑰和夜莺的苦恋有了结果
我常常想,阿曼尼莎罕之所以能成为维吾尔乐舞之母,最有力的支撑应该来自于她的丈夫——拉失德汗。没有这样一个贤明而酷爱艺术的国王,就不会有阿曼尼莎罕和十二木卡姆。
阿曼尼莎罕嫁给了拉失德汗,就像玫瑰和夜莺的爱恋有了结果。在王宫后院的无花果树下,在长满了花朵和绿阴的小径旁,他们谈诗和音乐,他们歌唱和舞蹈。
但是这时候的维吾尔音乐,却正走向衰亡。喀什噶尔(叶尔羌汗国的属地)古代的音乐是多么辉煌!疏勒乐在公元436年就传入了内地,曾一度使得中原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伎胡音务多乐”。后来,古疏勒乐又受龟兹乐、于阗乐、伊州乐、高昌乐等等的影响,吸取其精华而逐步形成了木卡姆乐舞的雏形,并有了最初的名字“博雅宛”。因为维吾尔族祖先以渔猎放牧为生,于是产生了即兴抒情的歌曲,这种歌就叫“博雅宛”(旷野之意)。
到了13世纪,博雅宛已经传入了中亚和伊朗。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和碰撞,木卡姆音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充满了晦涩难懂的词句、宗教色彩和宫廷气息,这些糟粕使木卡姆音乐越来越难以流传。
谁也想不到拯救它的会是一个纤弱女子。阿曼尼莎罕年轻柔弱的肩膀,要担起整理搜集和规范木卡姆音乐的重担了。幸亏她的大汗拉失德汗理解和支持她,为她召来了整个王国有名的乐师、歌手和诗人,一同完善这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尤素甫·喀迪尔汗。喀迪尔汗是叶尔羌人,他创造制作了维吾尔族著名乐器热瓦甫,他在中亚、西亚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还有诗人阿·纳扎里、纳瓦依……木卡姆音乐终于走出了陈旧晦涩的宫廷阴影,开始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诗人的句子像早晨的露珠一样清新,悠长的曲调像夜空一样深邃,原本冗长的繁杂的16部木卡姆套曲被浓缩成了12部,正式定名为“十二木卡姆”。
1870年,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毛拉将十二木卡姆带到了伊犁地区,融合到当地的传统乐舞中,又形成了“伊犁木卡姆”。据说,整个中亚七河流域的音乐发展都受到了十二木卡姆的影响。
十二木卡姆终于活了,一直活到400多年后的今天。
但是阿曼尼莎罕终于要去了,她和她的心上人厮守了20年以后,她把十二木卡姆整理规范以后,她终于走了。她才34岁,岁月并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记,她的脸还是像月亮一样皎洁,她的手指还是纤长滑腻。她本来是快乐的,她终于有了一个孩子,在怀着拉失德汗的骨肉的时候,她的脸总是泛着玫瑰一样的颜色,但是上苍是那么吝啬,不肯让她的年华老去,不肯让她在自己的琴声里静静地享受安宁。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她也许真的是一个仙女,只为了拯救维吾尔族的民族瑰宝——十二木卡姆。
她是难产而死的,在离去的那一刻,她是多么不舍,她呼唤着拉失德汗的名字,在巨大的疼痛中看见了自己的少年,看见那件绸裙在飘扬,看见胡杨林里遍地盛开的罗布麻花,看见年轻英俊的拉失德汗走进她家那间残破的小屋。她的耳畔最后鸣响的,还是第一次弹给爱人听的《潘吉尕木卡姆》吧。
她和她的孩子一同去了,只有十二木卡姆在一代又一代的乐师和歌者中流传着,几乎每个维吾尔人,都能唱出几句木卡姆的经典唱段。阿曼尼莎罕已经成了这乐舞的精灵,只要弹起弹拨尔,她就会轻盈地飞入那乐声中,让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歌唱和舞蹈起来。所以人说:维吾尔人天生就能歌善舞,因为整个维吾尔人的血脉里,都渗透着十二木卡姆的音律,都隐藏着阿曼尼莎汗的身影!
从阿曼尼莎汗的出生地回来,我又去了莎车县的阿曼尼莎罕陵园。正是周末,四乡八村的维吾尔族乐手都纷纷来到阿曼尼莎罕王妃的身边,弹唱着。据说,这已成为一种惯例,始终爱着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群众以这种聚会弹唱的方式,风雨无阻地纪念着他们心中的伟大女性阿曼尼莎汗。陵墓很华丽,种满了阿曼尼莎罕生前喜爱的红玫瑰,还有青青的松柏。看完了阿曼尼莎罕的陵寝后,我又转到了后院——这才是真正的叶尔羌王陵。拉失德汗,她的爱人,因为失去了一生最钟爱的人,终于也忧郁成疾,三年后追她而去,人们将拉失德汗和阿曼尼莎罕合葬在一处。
在拉失德汗的王陵旁,有一座大一点的盖了蓝布的墓,据说就是阿曼尼莎汗墓,紧挨着阿曼尼莎汗墓的还有一座小小的墓葬,那是他们的爱情结晶。
莎车县宣传部的维吾尔族小伙子告诉我:后来修阿曼尼莎汗陵园,就把阿曼尼莎汗的骸骨移走了,这儿只剩了一座空墓。
我不由想起了刚才看到的阿曼尼莎汗陵墓,在那空寂的墓室里,只有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躺着,连雕像也孤零零的,她的爱人死后也不能陪在她的身旁。但是阿曼尼莎汗没有什么怨言,她是为十二木卡姆而生为十二木卡姆而死的,人们把她安放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她,更是为了记住十二木卡姆。于是,她只能日夜与她的爱人拉失德汗和孩子遥望着,但她相信,只要十二木卡姆仍在,她的爱就仍在,她就永远刻在拉失德汗的心里。
啊!请记住她的歌声吧!“我哀声叹息的火焰,把黑夜烧成白天,爱情的火花飞溅,把这夜空映成花坛!”
(本文部分图片由陈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