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忘了是哪部古装电视剧,戏里有一集中,皇帝问群臣:“这世上什么最有味儿?”有人答“人情”,有人答“胭脂”,还有人答“美女”,最后讨得皇上欢心的答案一点都不美——盐。说盐的那个大臣的理由是:回归本真,我们吃的东西里,如果独独缺了盐,那真是什么味道都不作数了。
其实,验证这位仁兄的理论一点也不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数数看,柴米管的是温饱,人最基本的需求;用到油说明生活水平升级了,能有烹饪了;最后的茶,则是生活安逸的开始。中间的三位,便是烹饪、甚至吃最基本的调味,盐排在了第一个。哪个厨师做菜敢不放盐?就算是“甜口儿”的菜肴,也需要一点盐,来提出它的甜味;可能有的菜需要几十种调料,但是绝不敢缺了盐,否则味道的缺失,可不是100分跌到80分的事,而是直接Pass。所以,说盐是“百味之主”好像并不过分。
调味文明
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这个问题不像人何时掌握火、发明工具,早被各路历史学家研究得透透的,吃盐的历史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不过,可以断定的是,从盐被发现到食用,必定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当人们还是“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时候,估计连“咸”这种味觉都不知道,更别说盐了。所以,在古代的祭祀大典中,供奉先祖的肉汤也保留了先祖的风味——不能加盐,这也就是所谓的“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表达对古礼的遵循。不过,先民烹饪不加盐,虽是因为不知盐为何物,其实盐也是在无形中被摄入的。动物的血中就含有盐,茹毛饮血从本质上说,解决了盐分进入人体的问题。再往后,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生产方式升级了,但是农作物提供不了盐,据猜测,人们开始感到了不适,开始寻找一种能代替动物血的物质,添加到作物中食用,在尝遍了各种大自然中能吃的东西后,人们逐渐找到几种物质能有此功用,换句话说应该叫“疗效”。
按我们现在的认知,这几种被发现的物质是海水、咸湖水、盐岩和盐土。将它们就这样直接加到食物中,人们发现食物有了它们带来的特殊味道,而且要比本味香,于是成为一种饮食的风尚。日久则诞生了从这些天然产物中,发现并用到它们天然结晶的产物——盐。而这些盐只是添加做调料,不能直接吃——因为它少量混合才出好味,本身的味道则是酸涩,才有了对这种酸涩味觉描述而创造的字:咸。
盐最早见于史籍要追溯到夏朝。《尚书·禹贡》中,有青州“厥贡盐悕”的记载,是说当时的君王,只接受某一地方所产的盐作为供品,可见此时人们对盐已经有了优劣之分。到了商代,盐已经发展成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商代的贤王武丁曾这样称赞他的相国傅说:“若做酒酆,尔惟曲醾;若做和羹,尔惟盐梅。”言下之意就是,你的重要性,好比酿酒要用酒曲,做羹必需要用到盐。
再往后,到了周朝,人们已经把咸作为“酸、苦、辛、咸、甘”的五味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个叫“以咸养脉”的论据,说明人们对盐的医疗作用已经开始有了研究并付之应用。周朝官吏中,有专门掌管王室所用之盐的职位,称作“盐人”。因为此时,盐已经发展出很多品种:有挂地而得者,其味苦称为“苦盐”;有用海水、盐湖水熬制而成的,称作“散盐”;有风干盐卤而成的,味道略甜,称为“饴盐”;还有将盐卤积在一起,结晶得来的,称为“形盐”……每种盐各有用途而不能乱,祭祀典礼要用散盐混上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宴请宾客则要用散盐加形盐,以示高贵威严。王后、世子膳食则用饴盐,取其味之甘甜,妇孺皆善。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一卷是专讲吃喝的,叫《本味篇》,里面提到最好的盐是“大夏之盐”,也就是产于西北盐湖的那种,被誉为“盐中极品”。而汉代盐被称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盐不光是食味的主味,也是国之命脉,于是开始了“盐归国有,严谨私贩”的法令,直到现在仍是这样。
用盐法则
烹饪调味离不开盐,五味之中咸为首。但是古人曾以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虽然这个说法在现在看来不科学,甚至有些邪乎、极端,但是盐作为调味品,没有不成,多吃也不成,且不说能齁死人,长期吃咸的,盐中的离子将造成血液中的渗透压增大,也就是俗称的“血压高”。而再从美味的角度来说,加多少盐、怎么加、什么时候加都是有学问的。
古时烹调用盐,就已有不少讲究。清代的美食专辑《调鼎集》中就曾提到,做菜之时,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这是因为,盐能促使蛋白质凝结,因此,烧鱼炖肉时,不可先放盐,早放了,肉中蛋白质凝结,不能再吸水膨松,也就不容易炖烂烧透。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写过一个所谓的“调味须知”,他说“调味者,宁淡毋咸;淡可以加盐救之,咸则不能使之再复淡矣。
现代烹饪中,用盐也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如烹制爆炒类或者蔬菜类菜肴时,原料在旺火、热油时下锅,全部炒透时才放盐。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盐对菜肴的渗透,保持菜肴松嫩,养分不会流失。而蒸菜、炸菜则是先放盐,因为这个烹饪过程中,是不能再调味的,所以盐要一次放够,也就是所谓的做前腌制码味儿,或者挂糊上浆。
当然,用盐的诀窍和经验,已经成了厨师的一种本能。比如拌凉菜,盐一定不到上桌前不放,要不菜会汁液外溢,失去脆感;做肉菜调基味的时候,用手将盐搓进肉里,使它更入味;打肉馅、鱼丸时,盐的渗透作用可以让肉糜的吃水性增加,作出的丸子更滑嫩;和面加点盐,面的弹性和韧性都将有所增加。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好厨师一把盐。如何放的妙,也是门讲究的学问。
其实,如果将调味品都划归到化学领域中,烹饪的过程也就相当于一场化学实验,产生的结果就是菜肴的“复合味”。拿盐举例,盐与醋在一起,关系就挺复杂:盐中加醋,咸味减弱;酸中加盐,酸味增加。若是和糖,则有了那句“要想甜,你就加点儿盐”。不说味精的好坏,单说用法,菜肴出锅前,盐跟味精总一起搭档,除了上述的那些保持蔬菜口感、营养的原因,也能提高味精的鲜度。说得这么热闹,究其原因,则是这些物质之间混在一起后,离子浓度发生了改变,有的则是相互制约,表现给舌头,就是能尝出不同的味道变化。
老话说盐水能消毒,因为从生物学角度上,它有着改变细胞渗透压的作用,盐浓度的变化将使一些细胞涨破,或者造成细胞失水。腌菜就是让蔬菜失去水分,蔬菜最终萎缩且其体内盐浓度增加,口味变咸;而用花生油做菜,因花生易生有毒的黄曲霉素,所以下料之前,应先用盐来炸锅,杀灭其中的黄曲霉;同样,有些爱用荤油做菜的厨师,也是先以盐炸锅,去掉其中的有机氯残留。
盐的进步论
古代的技术百科《天工开物》中,将盐的来源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类,而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海盐、池盐、岩盐、土盐、盐泉则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其实古人并不将天然形成的盐晶体、盐粒、盐矿称为盐,而是叫做“卤”。所以才有了卤水、盐卤等跟盐有关的词汇。
海路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古人所食的海盐、湖盐、井盐,基本都是取卤作原料,或用柴火煎熬,或靠风吹日晒,总之是水分蒸发后的结晶。通常说来,海盐有煎有晒,或者先煎后晒,湖盐则几乎都是晒出来的,而盛产井盐的西南,由于日照不足,井盐则是煎制的。
而这样的盐,也还只是粗分类,真正讲究的食客,连这一小撮盐都要是精制的。《调鼎集》中记载: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过一种制作精盐的方法,称为“再造盐”。把买回来的盐,满置于一个不透水的大瓮中,用净水浇在上面,使盐上保持有游水(按现在的化学理论,称之为过饱和的盐溶液,也就是盐溶液浓到了还有很多盐根本溶解不了的程度)。需用盐时,舀取上层清透的盐水(溶解部分中的杂质已沉淀),在锅里煎成盐,并还要在瓮中添水,取一升添一升,保持了盐水的浓度。这样做感觉盐永远也取不完,食不尽,因而又得名“常满盐法”。
除了这种最简单的精盐做法,还有花盐和印盐这两种。5、6月时,取水二斗,以盐一斗投于水中,待溶化后又以盐投之,水咸极时,再用器皿淘治沙汰,澄去垢土,将清汁盛入一干净容器,等有了好太阳又无风尘时,汁水中便出现了洋洋洒洒的盐,称作“花盐”。等到时间一长,花盐继续结晶,变成豆粒般大小的四方块时,即为“印盐”。这两种制法的原理,依旧是“溶液的过饱和”理论,虽然简单,但直到现在我们已经改称“粗盐”的制取,仍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而我们一般只能见到的白花花、细砂一样的细盐,则是粗盐的深加工产物,比如加入了碘酸钾的含碘盐,更高级的则是在结晶前,通过改变天然盐中钾钠成分比例而诞生的低钠盐。
寒舍
盐烤花雕童子鸡
身为国际化的创意菜连锁店,在品质和创新上都达到国际化的水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西3办公楼平台层
电话:010-8518 8811 人均:300元
盐的美食非调味应用
烹饪离不开盐,那是因为它是最必需的调味品,前头已经说过它的重要性,就不必再冗赘絮叨一番了。其实,除了调味,盐有时也对食材的变化起着其他关乎其风味的作用,比如咸鸭蛋、松花蛋,再比如泡菜、酿酱。盐在其中,有时候作为变化的媒介,有时候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不过,上面所说的那些,盐在其中引发的变化是潜与默化的,而在火腿、腊肉,以及近些年新热的盐烤菜肴中,人们可以很直观地领略盐的神奇。
腊肉:按摩以脱水
每到腊月来临,很多人家都开始制作腊肉,这也成为过年的前奏曲。其实,现在腊肉虽在腊月做,但它的来历却跟腊月无关。腊肉的这个“腊”字,在古籍中读“昔”,是指腌制、炙烤的过程,最早出现在汉末三国时期;而我们所说的寒冬腊月,原本是“臘月”这两字,后来随着它被简化成“腊月”,腊(xī)肉渐渐被人读成了腊(là)肉。制作腊肉的初始步骤,便是搓盐。用手把盐均匀地涂抹在上面,并且要像做按摩一样,使用各种手法,目的是希望盐能渗透进肉中,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肉开始出现失水的状况,随着阴干或晾晒等风干过程,失去水分的肉质开始变得紧实,肌肉纤维出现粘连,最后形成一个硬实的整体。
虽然这个过程中,肉会出现令人不太愉悦的味道,但在此番发酵的过程中,肉中的氨基酸游离出来,形成了腊肉的初级风味。最后,还要经过烟熏或暴晒:湖南、四川的腊肉多用烟熏法制作,而湖北、广东、安徽的腊肉则是用太阳暴晒,最终成了腊肉。
安徽腊肉最经典的吃法,不是蒸也不是炒,而是吃新鲜的煮。南瓜色的猪皮,彤彤的肌理,这是安徽腊肉的特点,因为在盐腌几十天后,它还会经过水洗再晾晒。将腊肉煮个7、8成熟,捞出在砧板上切成见方的小块,直接白嘴吃。这道菜必得趁热吃,凉了口感则变得油腻,所以它最好的状态便是在砧板上,故而得名“刀板香”。
盐烤:盐浆高温烤制
盐烤菜是将盐炯菜与泥烤菜结合而创出的一种新菜式, 这是将原料经刀工处理后码味.再包裹上铝箔纸或荷叶等.裹上调制好的盐浆.然后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无论是禽畜类原料.还是鱼类、贝类原料.以及红薯、芋头、带壳花生、玉米等植物类原料,均可用于制作盐烤菜。
制作盐烤菜首先得调制盐浆,具体方法是把精盐500克纳盆,加入适量鸡蛋清、水淀粉150克、五香粉3克、广东米酒30克和乙基麦芽酚1克调匀即成。调制盐浆时,切记稀稠要适度,如果过稠了,那还可以加适量清水调制。
大永徽
刀板香
北京老字号徽菜餐厅,环境朴素服务周到,可谓是京城徽菜的代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电话:010-8856 1006 人均:150元
其实,验证这位仁兄的理论一点也不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数数看,柴米管的是温饱,人最基本的需求;用到油说明生活水平升级了,能有烹饪了;最后的茶,则是生活安逸的开始。中间的三位,便是烹饪、甚至吃最基本的调味,盐排在了第一个。哪个厨师做菜敢不放盐?就算是“甜口儿”的菜肴,也需要一点盐,来提出它的甜味;可能有的菜需要几十种调料,但是绝不敢缺了盐,否则味道的缺失,可不是100分跌到80分的事,而是直接Pass。所以,说盐是“百味之主”好像并不过分。
调味文明
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盐的?这个问题不像人何时掌握火、发明工具,早被各路历史学家研究得透透的,吃盐的历史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不过,可以断定的是,从盐被发现到食用,必定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当人们还是“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时候,估计连“咸”这种味觉都不知道,更别说盐了。所以,在古代的祭祀大典中,供奉先祖的肉汤也保留了先祖的风味——不能加盐,这也就是所谓的“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表达对古礼的遵循。不过,先民烹饪不加盐,虽是因为不知盐为何物,其实盐也是在无形中被摄入的。动物的血中就含有盐,茹毛饮血从本质上说,解决了盐分进入人体的问题。再往后,人类进入了农耕时代,生产方式升级了,但是农作物提供不了盐,据猜测,人们开始感到了不适,开始寻找一种能代替动物血的物质,添加到作物中食用,在尝遍了各种大自然中能吃的东西后,人们逐渐找到几种物质能有此功用,换句话说应该叫“疗效”。
按我们现在的认知,这几种被发现的物质是海水、咸湖水、盐岩和盐土。将它们就这样直接加到食物中,人们发现食物有了它们带来的特殊味道,而且要比本味香,于是成为一种饮食的风尚。日久则诞生了从这些天然产物中,发现并用到它们天然结晶的产物——盐。而这些盐只是添加做调料,不能直接吃——因为它少量混合才出好味,本身的味道则是酸涩,才有了对这种酸涩味觉描述而创造的字:咸。
盐最早见于史籍要追溯到夏朝。《尚书·禹贡》中,有青州“厥贡盐悕”的记载,是说当时的君王,只接受某一地方所产的盐作为供品,可见此时人们对盐已经有了优劣之分。到了商代,盐已经发展成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商代的贤王武丁曾这样称赞他的相国傅说:“若做酒酆,尔惟曲醾;若做和羹,尔惟盐梅。”言下之意就是,你的重要性,好比酿酒要用酒曲,做羹必需要用到盐。
再往后,到了周朝,人们已经把咸作为“酸、苦、辛、咸、甘”的五味之一,并用于医治疾病。《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个叫“以咸养脉”的论据,说明人们对盐的医疗作用已经开始有了研究并付之应用。周朝官吏中,有专门掌管王室所用之盐的职位,称作“盐人”。因为此时,盐已经发展出很多品种:有挂地而得者,其味苦称为“苦盐”;有用海水、盐湖水熬制而成的,称作“散盐”;有风干盐卤而成的,味道略甜,称为“饴盐”;还有将盐卤积在一起,结晶得来的,称为“形盐”……每种盐各有用途而不能乱,祭祀典礼要用散盐混上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宴请宾客则要用散盐加形盐,以示高贵威严。王后、世子膳食则用饴盐,取其味之甘甜,妇孺皆善。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一卷是专讲吃喝的,叫《本味篇》,里面提到最好的盐是“大夏之盐”,也就是产于西北盐湖的那种,被誉为“盐中极品”。而汉代盐被称为“食肴之将”、“食之急者”、“国之大宝”,盐不光是食味的主味,也是国之命脉,于是开始了“盐归国有,严谨私贩”的法令,直到现在仍是这样。
用盐法则
烹饪调味离不开盐,五味之中咸为首。但是古人曾以为: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虽然这个说法在现在看来不科学,甚至有些邪乎、极端,但是盐作为调味品,没有不成,多吃也不成,且不说能齁死人,长期吃咸的,盐中的离子将造成血液中的渗透压增大,也就是俗称的“血压高”。而再从美味的角度来说,加多少盐、怎么加、什么时候加都是有学问的。
古时烹调用盐,就已有不少讲究。清代的美食专辑《调鼎集》中就曾提到,做菜之时,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最后下盐方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这是因为,盐能促使蛋白质凝结,因此,烧鱼炖肉时,不可先放盐,早放了,肉中蛋白质凝结,不能再吸水膨松,也就不容易炖烂烧透。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写过一个所谓的“调味须知”,他说“调味者,宁淡毋咸;淡可以加盐救之,咸则不能使之再复淡矣。
现代烹饪中,用盐也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如烹制爆炒类或者蔬菜类菜肴时,原料在旺火、热油时下锅,全部炒透时才放盐。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盐对菜肴的渗透,保持菜肴松嫩,养分不会流失。而蒸菜、炸菜则是先放盐,因为这个烹饪过程中,是不能再调味的,所以盐要一次放够,也就是所谓的做前腌制码味儿,或者挂糊上浆。
当然,用盐的诀窍和经验,已经成了厨师的一种本能。比如拌凉菜,盐一定不到上桌前不放,要不菜会汁液外溢,失去脆感;做肉菜调基味的时候,用手将盐搓进肉里,使它更入味;打肉馅、鱼丸时,盐的渗透作用可以让肉糜的吃水性增加,作出的丸子更滑嫩;和面加点盐,面的弹性和韧性都将有所增加。这正应了那句俗话:好厨师一把盐。如何放的妙,也是门讲究的学问。
其实,如果将调味品都划归到化学领域中,烹饪的过程也就相当于一场化学实验,产生的结果就是菜肴的“复合味”。拿盐举例,盐与醋在一起,关系就挺复杂:盐中加醋,咸味减弱;酸中加盐,酸味增加。若是和糖,则有了那句“要想甜,你就加点儿盐”。不说味精的好坏,单说用法,菜肴出锅前,盐跟味精总一起搭档,除了上述的那些保持蔬菜口感、营养的原因,也能提高味精的鲜度。说得这么热闹,究其原因,则是这些物质之间混在一起后,离子浓度发生了改变,有的则是相互制约,表现给舌头,就是能尝出不同的味道变化。
老话说盐水能消毒,因为从生物学角度上,它有着改变细胞渗透压的作用,盐浓度的变化将使一些细胞涨破,或者造成细胞失水。腌菜就是让蔬菜失去水分,蔬菜最终萎缩且其体内盐浓度增加,口味变咸;而用花生油做菜,因花生易生有毒的黄曲霉素,所以下料之前,应先用盐来炸锅,杀灭其中的黄曲霉;同样,有些爱用荤油做菜的厨师,也是先以盐炸锅,去掉其中的有机氯残留。
盐的进步论
古代的技术百科《天工开物》中,将盐的来源分作“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类,而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海盐、池盐、岩盐、土盐、盐泉则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其实古人并不将天然形成的盐晶体、盐粒、盐矿称为盐,而是叫做“卤”。所以才有了卤水、盐卤等跟盐有关的词汇。
海路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古人所食的海盐、湖盐、井盐,基本都是取卤作原料,或用柴火煎熬,或靠风吹日晒,总之是水分蒸发后的结晶。通常说来,海盐有煎有晒,或者先煎后晒,湖盐则几乎都是晒出来的,而盛产井盐的西南,由于日照不足,井盐则是煎制的。
而这样的盐,也还只是粗分类,真正讲究的食客,连这一小撮盐都要是精制的。《调鼎集》中记载:凡盐入菜,须化水澄去浑脚,既无盐块,亦无渣滓。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过一种制作精盐的方法,称为“再造盐”。把买回来的盐,满置于一个不透水的大瓮中,用净水浇在上面,使盐上保持有游水(按现在的化学理论,称之为过饱和的盐溶液,也就是盐溶液浓到了还有很多盐根本溶解不了的程度)。需用盐时,舀取上层清透的盐水(溶解部分中的杂质已沉淀),在锅里煎成盐,并还要在瓮中添水,取一升添一升,保持了盐水的浓度。这样做感觉盐永远也取不完,食不尽,因而又得名“常满盐法”。
除了这种最简单的精盐做法,还有花盐和印盐这两种。5、6月时,取水二斗,以盐一斗投于水中,待溶化后又以盐投之,水咸极时,再用器皿淘治沙汰,澄去垢土,将清汁盛入一干净容器,等有了好太阳又无风尘时,汁水中便出现了洋洋洒洒的盐,称作“花盐”。等到时间一长,花盐继续结晶,变成豆粒般大小的四方块时,即为“印盐”。这两种制法的原理,依旧是“溶液的过饱和”理论,虽然简单,但直到现在我们已经改称“粗盐”的制取,仍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而我们一般只能见到的白花花、细砂一样的细盐,则是粗盐的深加工产物,比如加入了碘酸钾的含碘盐,更高级的则是在结晶前,通过改变天然盐中钾钠成分比例而诞生的低钠盐。
寒舍
盐烤花雕童子鸡
身为国际化的创意菜连锁店,在品质和创新上都达到国际化的水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西3办公楼平台层
电话:010-8518 8811 人均:300元
盐的美食非调味应用
烹饪离不开盐,那是因为它是最必需的调味品,前头已经说过它的重要性,就不必再冗赘絮叨一番了。其实,除了调味,盐有时也对食材的变化起着其他关乎其风味的作用,比如咸鸭蛋、松花蛋,再比如泡菜、酿酱。盐在其中,有时候作为变化的媒介,有时候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不过,上面所说的那些,盐在其中引发的变化是潜与默化的,而在火腿、腊肉,以及近些年新热的盐烤菜肴中,人们可以很直观地领略盐的神奇。
腊肉:按摩以脱水
每到腊月来临,很多人家都开始制作腊肉,这也成为过年的前奏曲。其实,现在腊肉虽在腊月做,但它的来历却跟腊月无关。腊肉的这个“腊”字,在古籍中读“昔”,是指腌制、炙烤的过程,最早出现在汉末三国时期;而我们所说的寒冬腊月,原本是“臘月”这两字,后来随着它被简化成“腊月”,腊(xī)肉渐渐被人读成了腊(là)肉。制作腊肉的初始步骤,便是搓盐。用手把盐均匀地涂抹在上面,并且要像做按摩一样,使用各种手法,目的是希望盐能渗透进肉中,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肉开始出现失水的状况,随着阴干或晾晒等风干过程,失去水分的肉质开始变得紧实,肌肉纤维出现粘连,最后形成一个硬实的整体。
虽然这个过程中,肉会出现令人不太愉悦的味道,但在此番发酵的过程中,肉中的氨基酸游离出来,形成了腊肉的初级风味。最后,还要经过烟熏或暴晒:湖南、四川的腊肉多用烟熏法制作,而湖北、广东、安徽的腊肉则是用太阳暴晒,最终成了腊肉。
安徽腊肉最经典的吃法,不是蒸也不是炒,而是吃新鲜的煮。南瓜色的猪皮,彤彤的肌理,这是安徽腊肉的特点,因为在盐腌几十天后,它还会经过水洗再晾晒。将腊肉煮个7、8成熟,捞出在砧板上切成见方的小块,直接白嘴吃。这道菜必得趁热吃,凉了口感则变得油腻,所以它最好的状态便是在砧板上,故而得名“刀板香”。
盐烤:盐浆高温烤制
盐烤菜是将盐炯菜与泥烤菜结合而创出的一种新菜式, 这是将原料经刀工处理后码味.再包裹上铝箔纸或荷叶等.裹上调制好的盐浆.然后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无论是禽畜类原料.还是鱼类、贝类原料.以及红薯、芋头、带壳花生、玉米等植物类原料,均可用于制作盐烤菜。
制作盐烤菜首先得调制盐浆,具体方法是把精盐500克纳盆,加入适量鸡蛋清、水淀粉150克、五香粉3克、广东米酒30克和乙基麦芽酚1克调匀即成。调制盐浆时,切记稀稠要适度,如果过稠了,那还可以加适量清水调制。
大永徽
刀板香
北京老字号徽菜餐厅,环境朴素服务周到,可谓是京城徽菜的代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电话:010-8856 1006 人均: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