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an8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读书站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很多学生读书有懒惰的习惯,要么仅读一遍,要么泛泛而读,脑子水波不兴,不带感情,不带思想,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随感觉看情节”,这样的读书一点儿乐趣也没有,也必将一无所获。“指引者,师之功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怎样引导呢?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用自己的诵读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以课本为参照物,教师诵读的安排有这样几种;教前读:教后读:边教边读。教前读一般是安排在讲课的开始,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增强学生对本课系统的感性认识;教后读是在课文已经讲过后再来读一遍,加深对本文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边教边读是一边读一边质疑提问和点拨,读与讲课同时进行,让学生情随文动,也是最能給学生直观指导的一种读书方法。那么教师诵读有哪些要求呢?
   (一)披文入情 文情结合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在朗读中要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帶领学生进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亲自体验文中的“情”,在心理上产生感受,感情上产生共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两个人读出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固然是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感情把握到位不到位的差别而造成的。很多学生读书,只是把文字当成一个单调的符号,只是把它当作可能出现问题的答案,没有情感的投入,故而读起来既困乏又枯燥,既无兴趣又无所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认识到:饱含感情的语言,其感染力是巨大的。叶圣陶先生指出:“当范读的时候,要把文字中的精神理趣在声音里曲折地表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出深切的了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泛读课文时不仅要读准字音句读,读出节奏,更重要的是要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让声音负载着思想情感,增强语文文字的可感性,将文字化为声情并茂的的形象的场景语言。把学生带到忘我的境界,使其感情起伏与作品情感脉搏相吻合,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观文质疑 文疑结合
  朱熹《观书有感》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即指带有疑问的思索和理解。但这思索是伴随这具体的语言环境产生的,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并不是孤立的半空霹雳,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刚上课了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马上提出课文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会增加学生的紧张感和压迫感,学生会为了只想找所谓的答案而忽视了文章的连贯性、情感性、趣味性。因此,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可以先提出的问题,甚至于问题置于一边,边读边设疑边点拨,把问题消灭在语境中,最后再来一个整体回顾,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紧紧地系住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全身心进入到课文中去,潜移默化的意识到:课文原来可以这样读,文章并不是支离破碎的不着边际的高深的问题组合。
  如《祝福》一课,有些老师一上课就问一些过大的问题:具体说说本篇小说的要素、本文的结构安排、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具有什么作用等,这样一问,就把学生给问懵了,因为这问题太高度概括化,因为语文题的答案不是能用定义、公式推理出来的,它必须在课文熟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学生还没有对这篇课文理解时,还没有形成感觉时就问这样深入的问题,这是本末倒置,会让学生有畏难心理,不附和事物的认知规律,因而这些问题应放置在最后总结。对这样一篇意味深刻的小说,教师可以采用边读边点拨的方法,化难为简,化总为分,化面到点,最后再化点为面,化分为总。以第一段为例:教师读完第一段后问,这是些什么的?什么样的环境?除“我”之外,又出现了哪个人?鲁四老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有人认为这是满堂灌,错矣!满堂灌只是教师说、教师答、学生记答案,这却是一种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课堂,从文中来,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是人为肢解课堂为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课,又不是无目标的牧羊式漫谈,而是一种师生与作者沟通的目标明确的深入阅读,是一种参与者全身心相互沟通的真诚合作现象。
  (三)思随文动  文思飞扬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程颐《二程遗书》)。我们读书,并不是认识书,而是通过书这个媒介,去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我们要思语句、思段落、思脉络、思作者、思实际、思自己……教师在诵读的时候,要扣紧作品的文字,联系现实生活,将他人的思索贴切的加以阐释,把自己闪着生活哲理和智慧火花的妙语妙思与作者的见解融为一体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也融合进去,既得到了审美享受又深刻的理解了文章,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因而“思”也是体验化课程的重要表现。注意学生的内心感受,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为培养创新型开拓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发现、获取、理解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强弱。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以教材为本,以课堂为本,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他们创新思考,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
其他文献
近年来,校园足球在中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县5所中学也成功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结合山区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经验,笔者阐述了在山区中学发展校园足球的意义,并分享发展校园足球的策略,旨在为山区中学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山区中学校园足球发展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足球运动能够让人体的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锻炼,青少年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时,既能锻炼长跑的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覆盖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各种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相继问世,功能不断革新升级,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等教育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移动学习成为时代新宠。  关键词:新媒体;语言学习;技术支持  一、新媒体应用于语言学习  不断革新的信息技术使我们的学习从远程学习发展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并向虚拟学
期刊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小学数学课堂结构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和理念,更新数学教学方法,进一步弘扬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式,揭示小学数学的特殊性,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完善的小学数学课堂。关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到新课程中,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策略;新课标;课程整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政策实施以来,教学情境的创设得到了众多初中化学教师的认同。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础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化学感知能力,同时,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实困境,并提供教学出路。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现实困境;出路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好奇心极强的同时,情感需求也比较大,但是初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从文笔的角度、案例的角度以及思想的角度等三个方面出发,阐明了自身被《给教育一个远镜头》所感动的理由,并深刻表达了自身对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现象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教育;远镜头;读后感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也带来了更多地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进而为我国的未来培
期刊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医学人才,首先要将“人才”培养成“人”,也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连,传统文化大力承载了医学人文精神。本文将针对医学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探索二者的密切联系,并提出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人才;人文精神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精神  引言:医学教育应该遵守
期刊
摘要:隨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西班牙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文化和语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西班牙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传播的困境。目前国内西班牙语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我们应该主动面对这些困境,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西班牙语;文化;传播困境;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学习西班牙语的人比以前明显增多,国内的大部分人对于西班牙语还是
期刊
摘要: 分布是统计学的三大分布之一,是学习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合适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掌握 分布是有效的。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布  一、 分布定义详解  分布是统计学的三大分布之一,是学习统计推断的重要基础。我们知道,正态分布是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重要分布,而 分布建立在正態总体的假设之上。下面先看它的定义。  参考文献  [1] 欧贵兵.概率统计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期刊
基金项目:202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AFCEC-351)  摘要:目前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呈现较多的是“线上”+“线下”简单混合的模式。混合式教学应该从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混合式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构建。依托在线开放平台,在《Python程序设计》中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该模式增强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具体生动的场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生活情境中培养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动性课堂,小组学生可以一起交流,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