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方作为当代女性作家,她一直都在关注当下知识女性的生活和精神困境。其《树树皆秋色》成功塑造了一位知识女性——华蓉,她的情感遭遇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知识女性在爱情问题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其爱情悲剧,折射出了现代知识女性在现实面前的溃败,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坚守。文章将就华蓉这一形象对主题展开論述。
【关键词】方方;知识女性形象;华蓉
《秦腔》一文介绍了戏剧之一的秦腔,它产于陕西,为陕西人所用,在陕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不但如此,秦腔代表着陕西文化,影响着陕西的子孙后代。同时,秦腔中夹杂着陕西人民很多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使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铸成陕西独有的风味。《秦腔》中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凸显的地域特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表现,首先是陕西独具的文化之一—秦腔文化,然后是在秦腔文化下影响的民俗风情来展示陕西特有的地域特色。秦腔是戏剧中的一种,是陕西独有的文化,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秦腔文化能代表陕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面对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这个问题,答案一定会是秦腔。秦腔历时长久,有自身的内涵与文化,博得陕西人民的喜爱,然而对于它的态度,并不是一致的好评与接受,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小部分人看好、欣赏、痴迷秦腔,大部分的人不理解以致厌恶。秦腔震撼力强,于理解它的陕西人而言,是一种精神享受,而对排斥它的外人而言,则是一种受罪,又把它当做是一种惩罚的方式。不难看出,秦腔文化的存在不是一帆风顺,它遭到过很多的怀疑、不解与拒绝,可是几百年来,秦腔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而是更让陕西人民引以为豪。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扎根、生长,非但削弱先日的影响力,竟更强于往日。
不同的地域环境,培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陕西也一样。秦腔不能产生于秀媚的南方,而只能流传于八百里秦川。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与此同时,陕西人民的长相似乎是秦腔的一种直观感受,个个高个,浓眉,手和脚一样粗大,简直是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陕西的地理构造不但促成了秦腔的成长,同样也养育了一批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人民,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构造、秦腔、陕西人民三者间相互牵制、影响,融为一体。
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陕西人民的灵魂,情绪的宣泄,精神的寄托。对于陕西人民来说,秦腔要和“西凤白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秦腔已注入他们的血液,每个细胞都有它的痕迹,正如贾平凹先生写的:“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秦腔因为有了独特的原因产生,又有符合陕西人民品味的丰富内涵,因此能在陕西站稳脚,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陕西民众。
秦腔是陕西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于秦腔的民俗民风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了,形成陕西独有的价值观念。在陕西,唱秦腔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同样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一项标准了。纵观全国,唯独陕西是这样,秦腔鲜明的地域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陕西,不但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也能唱,男的能唱,女的也能唱:唱秦腔成了他们做人最体面最光荣的一件事了。按秦川的风俗,在平常的生活中,陕西人民必须遵守着传统的风俗,而秦腔表演中的人物关系就可以摆脱生活中的习俗,尽情地表演。
平时,他们可以即兴地唱几句或者一段来抒发下情绪,但是大型的秦腔表演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不是随叫随到。“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节日那天,就会有一次秦腔表演。说到秦腔表演,那么戏台又该怎么解决呢?戏台已经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他们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最好的木石,请最好的工匠来修筑。这又生出了个独有的价值观念了,以戏台的阔不阔来评价一个村子的富不富,就像是戏台就是他们所有财物的结合体,可见秦腔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不但秦腔受人重视,就连表演秦腔的角色也是万人瞩目,被人敬重的。于陕西人民而言,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把秦腔名角和国家领导人媲美,这足以说明秦腔名角在陕西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秦腔的重要性。一声叫板,便可以使男女老少坠入艺术之宫,使他们对秦腔已经没有一点免疫力了,“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陕西人民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习惯,便是家里来客了,对于他们来说,带客人看一出秦腔则是最好的招待了。他们要用自己最引以为骄傲的东西——秦腔来待客,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自己的客人。秦腔既能传达喜悦又能表达悲痛,无论红白喜事,都需要秦腔派上用场,恍若秦腔无所不能,无能不及。“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陕西人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贾平凹散文折射出很多审美情趣,不管是语言、内容还是创作手法都引人注目,其中,浓郁的地域特色不可小觑,在文章研究的《秦腔》中由为突出。《秦腔》是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色的代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探究便能由点识面,领略到贾平凹散文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J].甘肃社会科学,2001(03):2-20.
作者简介:刘小燕,女,江西吉安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方方;知识女性形象;华蓉
《秦腔》一文介绍了戏剧之一的秦腔,它产于陕西,为陕西人所用,在陕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不但如此,秦腔代表着陕西文化,影响着陕西的子孙后代。同时,秦腔中夹杂着陕西人民很多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使它们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铸成陕西独有的风味。《秦腔》中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中凸显的地域特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表现,首先是陕西独具的文化之一—秦腔文化,然后是在秦腔文化下影响的民俗风情来展示陕西特有的地域特色。秦腔是戏剧中的一种,是陕西独有的文化,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秦腔文化能代表陕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面对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这个问题,答案一定会是秦腔。秦腔历时长久,有自身的内涵与文化,博得陕西人民的喜爱,然而对于它的态度,并不是一致的好评与接受,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小部分人看好、欣赏、痴迷秦腔,大部分的人不理解以致厌恶。秦腔震撼力强,于理解它的陕西人而言,是一种精神享受,而对排斥它的外人而言,则是一种受罪,又把它当做是一种惩罚的方式。不难看出,秦腔文化的存在不是一帆风顺,它遭到过很多的怀疑、不解与拒绝,可是几百年来,秦腔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而是更让陕西人民引以为豪。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扎根、生长,非但削弱先日的影响力,竟更强于往日。
不同的地域环境,培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陕西也一样。秦腔不能产生于秀媚的南方,而只能流传于八百里秦川。一扶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与此同时,陕西人民的长相似乎是秦腔的一种直观感受,个个高个,浓眉,手和脚一样粗大,简直是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陕西的地理构造不但促成了秦腔的成长,同样也养育了一批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人民,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构造、秦腔、陕西人民三者间相互牵制、影响,融为一体。
秦腔在陕西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它是陕西人民的灵魂,情绪的宣泄,精神的寄托。对于陕西人民来说,秦腔要和“西凤白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秦腔已注入他们的血液,每个细胞都有它的痕迹,正如贾平凹先生写的:“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秦腔因为有了独特的原因产生,又有符合陕西人民品味的丰富内涵,因此能在陕西站稳脚,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陕西民众。
秦腔是陕西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于秦腔的民俗民风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了,形成陕西独有的价值观念。在陕西,唱秦腔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同样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一项标准了。纵观全国,唯独陕西是这样,秦腔鲜明的地域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陕西,不但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也能唱,男的能唱,女的也能唱:唱秦腔成了他们做人最体面最光荣的一件事了。按秦川的风俗,在平常的生活中,陕西人民必须遵守着传统的风俗,而秦腔表演中的人物关系就可以摆脱生活中的习俗,尽情地表演。
平时,他们可以即兴地唱几句或者一段来抒发下情绪,但是大型的秦腔表演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不是随叫随到。“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节日那天,就会有一次秦腔表演。说到秦腔表演,那么戏台又该怎么解决呢?戏台已经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他们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集款买上最好的木石,请最好的工匠来修筑。这又生出了个独有的价值观念了,以戏台的阔不阔来评价一个村子的富不富,就像是戏台就是他们所有财物的结合体,可见秦腔在他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不但秦腔受人重视,就连表演秦腔的角色也是万人瞩目,被人敬重的。于陕西人民而言,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把秦腔名角和国家领导人媲美,这足以说明秦腔名角在陕西人民心中的地位以及秦腔的重要性。一声叫板,便可以使男女老少坠入艺术之宫,使他们对秦腔已经没有一点免疫力了,“听了秦腔,肉酒不香。”
陕西人民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习惯,便是家里来客了,对于他们来说,带客人看一出秦腔则是最好的招待了。他们要用自己最引以为骄傲的东西——秦腔来待客,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自己的客人。秦腔既能传达喜悦又能表达悲痛,无论红白喜事,都需要秦腔派上用场,恍若秦腔无所不能,无能不及。“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陕西人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贾平凹散文折射出很多审美情趣,不管是语言、内容还是创作手法都引人注目,其中,浓郁的地域特色不可小觑,在文章研究的《秦腔》中由为突出。《秦腔》是贾平凹散文地域特色的代表,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探究便能由点识面,领略到贾平凹散文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J].甘肃社会科学,2001(03):2-20.
作者简介:刘小燕,女,江西吉安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