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突围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u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当下及未来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政策导向性不够、师资队伍水平不高、课程改革实效不大、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全局着手,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推动教学改革落地落实;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1 引言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从教学改革、办学条件、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相关举措,强调了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2014年“核心素养”首次在国家文件中被提出到现在,培育和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一直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尽管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学校围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提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是改革成效不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现状令人担忧,整体水平只能用差来形容。为此,本文试图从全局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政策引导、师资建设、课程改革、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2.1 政策方面:顶层设计规划不足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政策作为教育的风向标,引领着教育朝哪个方向发展,而引领的精确性如何,需要教育顶层设计的规范化,做好教育顶层设计,颁布有指导力的系列配套文件,才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引,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目前关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专门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政策指导,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等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实施意见、指导纲要中,均提出了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但究竟如何指导和实施,并没有明确的配套支持政策,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都未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因此很多一线教师一方面认同体育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行动上也在积极响应课改,体育课堂实践确实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却不清楚课改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课堂教学没有具体抓手,教学改革看似轰轰烈烈,但教学效果却不突出。二是缺乏对全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总体统筹规划。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泛化,层次不清,体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阶段性不强,培育的途径狭窄,主要集中于体育课内教学,课外校外的训练竞赛作用发挥不大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2 师资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要评价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终效果,关键在于基层实践者的教学实践,而教师又是决定“落地”成效的主导力量。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以及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其自身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水平以及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理解等,都直接决定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思维模式固化,体育教学一直依赖于长久形成的以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工作惯性,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有抵触情绪,因此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甚至也不愿去了解,更别提去培育了;而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缺乏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机会,知识更新滞后,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等比较欠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力还难以承担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
  2.3 课程方面: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与优化,直接决定着体育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施。长期以来,体育学科的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目标泛化,教学内容零散不够系统,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缺乏衔接性等若干问题。尽管第八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国家相继出台并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同地区和学校按照国家层面课程标准的宏观引领和指导,也制订出了地方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和计划,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效却不大,许多一线体育教师不清楚每個学段具体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内容随意,教学目标缺乏具体的抓手,教学思想出现了混乱,有些教师教学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此外,对于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缺乏详细的量化评价标准,因此不同教师根据自己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自行设计各种标准,有些标准以简单好操作为目的,那些难以量化的素养指标就被忽略掉了,这样就难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进而就影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效果。
  2.4 资源方面:多元主体协同配合不够、合力不足
  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联合起来,共同参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教育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期待,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选择。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对家校社联合方面提出“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再到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从政策方面对体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家、校、社多元主体在协同育人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家-校-社未建立联合促进机制。三者各自为政,联合育人活动没有具体抓手和载体。由于三者之间缺乏联合的机制,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协同育人上难以形成共识,加上没有制度保障和沟通协作平台,因此无法形成育人合力。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形式单一,资源共享不足。尽管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或运动技能的掌握等方面会不同程度存在着某个共同关注的目标,比如针对学生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或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等,但由于这个目标只是阶段性的,三者并没有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建立联合培养的机制,合作育人的形式就很单一,资源共享不充分,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联合育人效果也不明显。   3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突围路径
  3.1 完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引导
  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决策者和行政管理者,首先需要从全局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加强教育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导力度,明确体育学科的质量标準,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有效的标准与发展方向。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特点,统筹规划设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完成相应学段学科内容之后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使政策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要真人型教师、成长型教师以及能本型教师。”作为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者,教师首先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信息素养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等,以适应教育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其次要积极践行新的教育理念,主动参与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堂实践能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设计,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师教育力度,促进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3.3 构建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落实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是随着体育学习过程的逐级循序推进,不断内化和提升的,对全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是一个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只有对全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系统整体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和进度,才能将素养培育真正落地落实。因此,围绕体育学科总体育人目标,构建全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设置各有侧重的学段培育目标,选择相应的培育内容和载体,优选课堂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及反馈机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段培育目标达成进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等,真正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渗透落实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每个环节中去,不断促进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序衔接和进阶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3.4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相关部门需要统筹规划,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多方面的体育资源,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主体力量,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最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一方面通过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学练赛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持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培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家-校-社学生体育发展联动机制建设,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拓宽培育的途径,创新培育的形式,优化培育的社会环境,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从而逐步实现体育对学生强身健体、人格提升的全面教育价值。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523);湖北医药学院教研课题(YHJ2019027)。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
其他文献
积极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施之中引入游戏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更为有效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抉择。还需要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强化对游戏活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并积极地探索开展游戏活动的对策和方法,以更好的发挥游戏活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和应用优势,不断地强化该课程教学实施,从而较好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积累,就小学体育课堂开展游戏活动
期刊
伴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日趋成熟,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知识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优化其高中阶段的身体素质,教师应围绕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表现,设计大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之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引导作用,并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围绕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创编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们的体育运动知识水平。  在教师为学生们讲
期刊
激励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借助教师对学生之间的鼓励形式来完成教学,并且通过拉近师生距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高中学生对体育田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提升他们体育田径学习能关主动性。本文将根据激励方法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模式当中应用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激励方法是现今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素质教育模式下一种创
期刊
1000米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这是现在初中生的一个弱项。男生1000米跑的问题不光是难在体能方面,还难在多数学生在跑完1000米后会产生一种脱力、恶心的不适感。但是1000米跑是男生体育中考的必测内容,所以不管1000米跑有多么困难,学生需要尽力克服这个问题,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让学生适应1000米跑。  1 耐力训练  1.1 定义以及对1000米跑的帮助  耐力是
期刊
体育教学效果随着学生练习动机的提高而提高。要提高学生练习动机关键是教师在语言上的诱导和组织。因此,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训练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科学有条理、鼓舞人心、催人上进。有了良好的语言交流,体育教学就能达到语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教学语言是一种由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语言。语言是体育教学中组织训练,传授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技巧,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简洁、明快、有激励性和
期刊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当下,身体素质逐渐地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这门学科成为了重点学科。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地意识到所教学科的重要性,尽量优化展开体育教学的形式,将游戏化教学方式实施起来,促使学生借助游戏,更好地感受体育知识,积极学习体育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为此,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体育较为为例,从多方面研究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方式。  游戏化教学法是当下一种比较兴盛的教学法,该教
期刊
从事任何行业、任何领域、任何学科都需要一定的基本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课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处理教材的能力、精练的语言讲解、准确的动作示范、有效的教学组织、勤于反思的习惯等都是体育教师的必备基本功。基本功的修炼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体育教师
期刊
“家庭作业”听起来好像都是语、数、英等文化科应该有的,但随着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密切关注以及学校对素质教育的提倡,体育课也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有家庭作业也就顺理成章。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也要利用好互联网,让它给我们体育课更好的服务。  1 前言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
期刊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应运而生,教育部门也开始了“互联网+教育”研究,学校积极响应。但 “互联网+体育教育”很少被提及,“互联网+体育教育”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呢?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互联网+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出剖析,希望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1 S(strengths)优势  1.1 “互联网+体育教育”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50人班级内教
期刊
小学体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体育,在此基础上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以传统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使其长期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中。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融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他们之前消极的学习心态,教学氛围也比较活跃,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1 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