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进生”——后来进步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融汇在我们班级大家庭中,他们没有“齐步走”,“向前看齐”的意识及底气,他们的行为举动使我们倍感责任巨大,转化慢,转变难。忧患着他们的未来,想在他们心中植入思考未来的种子,感恩社会。用独特的教育、感化方式深入学生,打开心灵之窗。用人格、语言的力量去撼动,举未来的明灯,点燃希望之火,自立自达之目的。
【关键词】后进生 预设 磨合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92-01
1.“树心”教育,是转化的前提
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爱是教育代言词。特别是对“后进生”——后来进步的学生,这种“爱”尤其独特,绝不是为达到某方面的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在班主任与其个人交流、嘘寒问暖、谈心时的真情流露。表现自然亲切,把“后进生”视为课题材料,看作朋友,不是另类。放下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示弱也会让你带来奇妙的效果,有了出于大爱的诚心去改变他们的行为。为他们过去的不得体言行举止说声道别,敢说“不”在教师引领下重塑生活、学习的自信。自信是心灵的防腐剂,自信就意味着在接受教师教育时态度的改变,有改变的动机。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及人格的力量,谈话间感人动情的实例、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闪逮着的一个亮点。感受到“诚”与“真”的疏导,渐渐有着“向善”的勇气和力量。改正陋习只是时间问题。“立德树心”是德育工作的重心,所涵盖的、涉及到的工作繁而杂,不能一蹴而就或点到为止,更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善引。
(1)“树心”树立心中的标杆
权、知轻重;度、知长短。在人生路上,有一把戒尺在有形无形指引着,这就是道德法则,底线意识。在人性的弱点上设置“心”的防线,绝不能突围,只能牢不可摧的坚守。这就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为“规范”定调,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心表一致,言行统一。潜移默化,耳闻目染,在工作开展中亲力亲为也让学生有认同感。渗透行为示范,规则意识。一切规范不但自觉,而且是自发行为,构筑心里防线。
(2)“树心”树立自强的决心及信心
自我强大才是真正的勇者,精神强大最为发力。思想上不强大,怎么也自强不起来。很会受外界的浸浊及干扰,自信是自强的强大助推剂,同是心灵的防腐剂。有了自信,才有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与力量,利用班团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信励志讲演,主题班会课,让他们去说,说出各自最为得意且被同学赞赏的是什么,感到自卑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去找,生活学习曾经辉煌的亮点;让他们去做,不同竞技沙龙,同台竞技、同台解题;让他去思,错源病根,让他们去想,我的未来不是梦;让他们去指点,敢问路在何方。只有涉及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找到群体的自信心、发力点。结合诸多因素,才会在班工作教育中做到“实”,才有目的,有针对性。解铃还需系铃人,自信、自强的原材料只生长在学生群体中,在自我的批评的解剖中,教师只不过作适时加工调度,因利势导顺应而已。视废为宝,定期根除内心的毒素,做到绿色生态,写在脸上的自信,潜在心底的自强。
(3)“树心”:树立科学信仰
“追星”好不好,好还是不好,没有定论,因为追星圆了自己成才路,圆了自己追求艺术的梦。还是因为“追星”整天人不人鬼不鬼,像失了魂魄似的。学历已荒废了,什么也没有了。从此沉沦下去了,更甚走上极端。追星的力量从哪儿迸发出来的呢?怎么不为我所用,这就要引导个人的科学信仰。教师无法拯救一个没有“灵魂”的班级体,这是班主任的口头语,但我们可以树立他们心中的科学信仰。因人、因事加以科学分析,科学引领、树立精神信仰。让信仰成为指路的明灯,成为追求者前进的动力,学习的风向标。
2.提高关注度,刷存在感
剩男剩女——后来才进步的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面若没有“量”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发生呢?原因固然是方方面面的。这些要么是溺爱,從小生活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要么缺少家庭教育或是隔代教育;要么是离异家庭,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失落,畸形的教育;要么沉迷网络或手机;在校有教师的歧视;学校在教学上的失误;自己的多次会试都以失败告终;不一而足……面对过去,我们教师无法改变,我们学会正视、学会面对、正视现状、分析病因,找准工作中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学会真诚面对,科学分析,从入学的那天起,我们的工作就永无止境,提升对“后进生”的关注度,让其感受到存在感,这不但是对人性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班级奇葩,不久以后班级的某某现象成为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他(她)三年来,脱胎换骨,全变样了。相信改变的力量!
空巢老人、留守青年,往往被外出务工的亲人忽视,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不加以关注,使他们感到没有存在感,在教学中,教师心中有我,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后进生”转化必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存在的价值。再不要把他们放在被老师们遗忘的角落,更不要为他们单独设超前排,说他们影响周围的同学或让其在教师眼皮底下不“犯错”,这样做的后果会适得其反,诚然也要考虑,因人而宜,标本兼治为好。我们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我没被老师忽视,或有我存在的价值。老师的接纳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温馨港湾。
3.讲究有效的方法
研究学生是有效的前提和保障,不研究个性品质及特征而盲目指引,还美其名曰,为你好、为你着想,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划脚,这样的效果行为有意义吗?只有教师深入学生内心,学生才有春风拂面般的暖意,感受爱的力量,感受到人格的力量。中学生的可塑性太强,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只需相信改变的力量,奇迹就在你身边。知与行,学生缺失的不是知,而是对“行”的坚守,知行难融合统一。教师不能凭主观臆断学生在学历、人生走向的判断。在此,只要我们教育者讲求实效——因时、因人、因地“十八般武艺”的善行引诱。只要有效、实效都得以发扬,科学的还未必有效。(比如:缺乏相应可操作性、缺乏针对性、不符合校情、班情等)。至于预设与学生最终成长定型生成之间,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竞争,这就犹如理想与现实,不变的是跋涉,不变的是研究,用灵活的方法及手段去转化,去憾动“后进生”,“树心”、“立德”以求达“教”与“学”的认同度。转化与改变我们在探求路上。
【关键词】后进生 预设 磨合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92-01
1.“树心”教育,是转化的前提
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爱是教育代言词。特别是对“后进生”——后来进步的学生,这种“爱”尤其独特,绝不是为达到某方面的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在班主任与其个人交流、嘘寒问暖、谈心时的真情流露。表现自然亲切,把“后进生”视为课题材料,看作朋友,不是另类。放下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示弱也会让你带来奇妙的效果,有了出于大爱的诚心去改变他们的行为。为他们过去的不得体言行举止说声道别,敢说“不”在教师引领下重塑生活、学习的自信。自信是心灵的防腐剂,自信就意味着在接受教师教育时态度的改变,有改变的动机。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及人格的力量,谈话间感人动情的实例、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闪逮着的一个亮点。感受到“诚”与“真”的疏导,渐渐有着“向善”的勇气和力量。改正陋习只是时间问题。“立德树心”是德育工作的重心,所涵盖的、涉及到的工作繁而杂,不能一蹴而就或点到为止,更不能停留在口号层面。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善引。
(1)“树心”树立心中的标杆
权、知轻重;度、知长短。在人生路上,有一把戒尺在有形无形指引着,这就是道德法则,底线意识。在人性的弱点上设置“心”的防线,绝不能突围,只能牢不可摧的坚守。这就是班主任在工作中为“规范”定调,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心表一致,言行统一。潜移默化,耳闻目染,在工作开展中亲力亲为也让学生有认同感。渗透行为示范,规则意识。一切规范不但自觉,而且是自发行为,构筑心里防线。
(2)“树心”树立自强的决心及信心
自我强大才是真正的勇者,精神强大最为发力。思想上不强大,怎么也自强不起来。很会受外界的浸浊及干扰,自信是自强的强大助推剂,同是心灵的防腐剂。有了自信,才有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与力量,利用班团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信励志讲演,主题班会课,让他们去说,说出各自最为得意且被同学赞赏的是什么,感到自卑的又是什么;让他们去找,生活学习曾经辉煌的亮点;让他们去做,不同竞技沙龙,同台竞技、同台解题;让他去思,错源病根,让他们去想,我的未来不是梦;让他们去指点,敢问路在何方。只有涉及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找到群体的自信心、发力点。结合诸多因素,才会在班工作教育中做到“实”,才有目的,有针对性。解铃还需系铃人,自信、自强的原材料只生长在学生群体中,在自我的批评的解剖中,教师只不过作适时加工调度,因利势导顺应而已。视废为宝,定期根除内心的毒素,做到绿色生态,写在脸上的自信,潜在心底的自强。
(3)“树心”:树立科学信仰
“追星”好不好,好还是不好,没有定论,因为追星圆了自己成才路,圆了自己追求艺术的梦。还是因为“追星”整天人不人鬼不鬼,像失了魂魄似的。学历已荒废了,什么也没有了。从此沉沦下去了,更甚走上极端。追星的力量从哪儿迸发出来的呢?怎么不为我所用,这就要引导个人的科学信仰。教师无法拯救一个没有“灵魂”的班级体,这是班主任的口头语,但我们可以树立他们心中的科学信仰。因人、因事加以科学分析,科学引领、树立精神信仰。让信仰成为指路的明灯,成为追求者前进的动力,学习的风向标。
2.提高关注度,刷存在感
剩男剩女——后来才进步的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面若没有“量”的积累,怎么会有“质”的发生呢?原因固然是方方面面的。这些要么是溺爱,從小生活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要么缺少家庭教育或是隔代教育;要么是离异家庭,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失落,畸形的教育;要么沉迷网络或手机;在校有教师的歧视;学校在教学上的失误;自己的多次会试都以失败告终;不一而足……面对过去,我们教师无法改变,我们学会正视、学会面对、正视现状、分析病因,找准工作中的切入点,对症下药。学会真诚面对,科学分析,从入学的那天起,我们的工作就永无止境,提升对“后进生”的关注度,让其感受到存在感,这不但是对人性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信任。班级奇葩,不久以后班级的某某现象成为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他(她)三年来,脱胎换骨,全变样了。相信改变的力量!
空巢老人、留守青年,往往被外出务工的亲人忽视,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不加以关注,使他们感到没有存在感,在教学中,教师心中有我,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理解,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后进生”转化必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存在的价值。再不要把他们放在被老师们遗忘的角落,更不要为他们单独设超前排,说他们影响周围的同学或让其在教师眼皮底下不“犯错”,这样做的后果会适得其反,诚然也要考虑,因人而宜,标本兼治为好。我们需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让他们感受到我没被老师忽视,或有我存在的价值。老师的接纳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温馨港湾。
3.讲究有效的方法
研究学生是有效的前提和保障,不研究个性品质及特征而盲目指引,还美其名曰,为你好、为你着想,还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手划脚,这样的效果行为有意义吗?只有教师深入学生内心,学生才有春风拂面般的暖意,感受爱的力量,感受到人格的力量。中学生的可塑性太强,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只需相信改变的力量,奇迹就在你身边。知与行,学生缺失的不是知,而是对“行”的坚守,知行难融合统一。教师不能凭主观臆断学生在学历、人生走向的判断。在此,只要我们教育者讲求实效——因时、因人、因地“十八般武艺”的善行引诱。只要有效、实效都得以发扬,科学的还未必有效。(比如:缺乏相应可操作性、缺乏针对性、不符合校情、班情等)。至于预设与学生最终成长定型生成之间,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学会处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竞争,这就犹如理想与现实,不变的是跋涉,不变的是研究,用灵活的方法及手段去转化,去憾动“后进生”,“树心”、“立德”以求达“教”与“学”的认同度。转化与改变我们在探求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