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书上盛传的一篇初中生周记如此写道:“我以为下地狱才要吃馊水油,没想到从小就开始吃。”以非食用性的饲料油制造成食用油给民众食用,台湾炼油技术可谓独步全球,如果不是一位农民锲而不舍的追索和检举,使事件连环爆开,假油恐怕还会一直假到天荒地老。乐观的看,这或是台湾向下沉沦的停止键,反转的号角。
相对于全岛上下一片“不知该吃什么”的愤怒、迷惘,继而无力,没有新闻的出版业依然默默地交出一本本的大书、好书、纪念版……都说书是“精神粮食”,好吧,虽然这个说法有一点俗套,至少我们的“精神粮食”生产力旺盛,无畏于阅读的凛冬。譬如新北市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她相信阅读能让孩子自主学习,于是彻底改造了学校发霉的图书馆,并采用各种方式成功翻转了一翻开书就睡着的孩子,这就是《爱读书》要报告的故事。
绘本不只是绘本,《用绘本跟孩子谈重要的事》是儿童文学家幸佳慧指引大人如何透过绘本建立孩子重要的观念,譬如性别差异、生而平等或保护动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家教老师吴晓乐根据真人实事写出的九个“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台湾家庭风景的切片。
《人渣文本:给“露出世代”的特急件》是网络上超红的大学流浪教师周伟航写给“露出世代”,“有本事就跳出来大干一场吧”,千千万万别在二三十岁就安分低调地死去。
《想入非非》即属于“露出世代”的故事。李郁淳,一个时尚杂志记者抛下工作到东非大陆旅行了一百二十天。
人渣文本同时出了一本非典型教科书《人渣文本的政治伦理学》。
历史一向是站出来讲话、做事的人写出来的,但有个前提,必须热血和本事。
战后台湾第一部妇女运动史问世了!扛下此一重责大任的是台湾妇运推手李元贞。她九年前从教职退休,以九年之力,三十余万字,写下她亲身见证的大小战役,从唤醒女权意识到今时今日的深耕性别议题,这是《众女成城:台湾妇女运动回忆录》。
《台湾·能·革命》作者方俭是环保运动老将,绿色消费者基金会秘书长,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上一本是1990年的《核能马戏团》。二十五年来方俭始终如一,但当局政策也始终如一,电力霸权也始终如一,方俭要透过这本书说的是,不要被官方和财团公布的数字骗了,展望未来,电力与资讯必须民有化,也就是人民要夺回天赋的发电权,“每个人都能够发电,应该发电,必须发电,同时拥有自己的资讯、自己的权力,而不是等着让台电、政府施舍……”
“发电是基本人权”,这对台湾人来说,像是过去只能存在于幻想,未来却可能真正实现的革命。
一边是无良但富可敌国的商人,一边则有不断从土地长出的工运人士、环境保护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微小却坚定的发声,逆风而行,有时孤单,有时有人并肩同行。
书写是边缘者的战斗位置,穿透风的歌声。
《风吹日炙》是甫过世的摄影家邱德云以黑白的乡土写实摄影为苗栗家乡对象留下的影像,再透过报导文学家陈淑华的追寻,以文字演出旧日生活微物的光彩。这是一本摄影书,出版艰难的时刻,还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本毫无畅销可能的摄影书,理想不死。
《丹里的肖像》是画家吴松明以画、文字和情感对家乡贡寮的回望与刻画。这里,旧名“丹里”的家乡,日军曾经从此登陆,有着半农半渔半矿的百年聚落,更是核四厂和岛区。这本书可以和去年出版的《水梯田:贡寮山村的故事》相互注解。但如果核灾发生,第一时间死亡的就是这里。
也是一个保护土地的故事,《护土亲水:郭中端与她心中美好的台湾》。郭中端是台湾景观界的传奇,她在美国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就被已故的前宜兰县长陈定南力邀回台,主持冬山河亲水公园的案子,至今二十年,她接的每件案子都和水有关,而她的理念,不是硬生生做出一个“景”,而是专心于处理基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先将地形塑造好,找到适合环境的主题、地景和植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完成。摄影家张照堂是这样说的:“……当规划执行后,要能看见溪里的石头,听见树林里的风声与鸟声。这么简单的要求,今天在台湾竟也变得那么奢侈”。
是很奢侈。建设即破坏,台湾已经走到必须努力保护未受污染的土地,以及修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这一步,但能够做到怎样的程度,也许就要看人,看崩坏的人心还能不能够修复,看吵吵嚷嚷的人,愿不愿意在大自然中安静下来。
除了土地,我们也看见了移工和新住民。
这一次,顾玉玲追踪了越南移工返乡之后的故事,走一遍他们回家的路,刻画来去台湾的越南移工,在迁移与返乡中拼博的片刻人生,书名《回家》。《外婆家有事》则是《四方报》前总编辑张正,他长达八年,贴身接触东南亚移工的第一手观察。
看见之后,必须慢慢地靠近、了解。
我们也回望一段段被动乱抹去的小历史。“湾生”,1895年到1946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湾生回家》记录了湾生后裔田中实加一段十二年的身世追寻之路。《南风如歌》是一位日本阿嬷铃木的台湾乡愁。《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是第一本记载两岸交流史上第一批正式到大陆留学的台湾人,作者为年轻的文史工作者钟明宏。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看见的都不是真实,影像呈现的更加不是,真实,摇摇晃晃在秋天的芒花碎影里。
两岸的真实是什么?
《无岸的旅途》是资深媒体人李志德在走访政治与两岸新闻十余年后,以台湾视角分析两岸交流十年历程的第一本书,关于台面下的私谊与角力,关于台湾的未来。
台湾纪录片热潮走了十年,郭力昕《真实的叩问》,台湾的一本关于纪录片的评论专书,他的批评或许严苛,但也只是在媒体失职的年代,期待纪录片导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以抵抗滥情又遮蔽真相的主流媒体。
《却顾所来径》是学者单德兴深度人文访谈的系列作品,受访者有王文兴、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齐邦媛、刘绍铭、李欧梵、周英雄。 《歌不断》是流行乐乐评人王祖寿三十年功力的的一次爆发,一部台湾流行音乐史背后的历史。
李国修离开人世一年,其弟子黄致凯献上《李国修编导教室》。
《黄金鱼将·撒母耳》是导演魏德圣失业日记新版,古怪的书名典出《圣经》。
在多元书写题材的挤压下,纯粹的小说和散文和诗越发的小众,却是一群坚定的小众,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推出了50万册纪念版,如果有一本小说十年来都被阅读,从三十岁到五十岁,跨越三个世代,那就是这本《伤心咖啡店之歌》。
资深作家吕则之长篇小说《悠悠疯狗天》写一段2009年回望六十年前日据末期的历史,一名战死南洋的台籍日本兵的幽魂返回现实世界的澎湖。王定国的《谁在暗中眨眼睛》,25个短篇写出世间男女无言以对的情愫。年轻世代的林佑轩,第一本小说《崩丽丝味》被誉为“一本绽放性别议题光芒的小说”。
相对于华文创作,大书辈出的翻译书籍显然寂寞许多。
十月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法国小说家蒙迪安诺,照例又是一个台湾不熟悉的名字。《戴眼镜的女孩》和《暗店街》已经绝版,由四年前出版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独撑。
村上春树照例没有得奖,但他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还是比得了诺贝尔奖的诸大师受欢迎。
仿佛是天注定,海明威经典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也在同一时候重现。秋日重生的经典,还有全新校定本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卡尔·罗哲斯《成为一个人》亦推出修订再版本。这本书问世至今超过半世纪,原来是为心理治疗者而写,意外销售上百万册,作者推论原因在于“一个人在努力尝试迈向他想成为的那种人时,看到这些文章,多少会让他觉得对自己的抉择比较有信心”。
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时候不是坚持,而是勇敢地放弃,重订目标,这是《放弃的力量》要说的事。
《纸的挽歌》,伊安·桑塞姆写出的不是纸的安魂曲,而是纸的过去与未来,一座纸的博物馆。
《烹》是饮食作家麦可·波伦从最古老的烹饪形式——烤肉出发的一场饮食溯源之旅,揭露了烹饪技术如何在工业文明中沉沦,无限适合于此时此刻食安风暴中的台湾。
《茱莉雅的好时光》是烹饪巨人茱莉雅(Julia Child,大陆译作朱莉娅·查尔德)的传记,对,梅莉·史翠普在电影中饰演的那一位。
《第四级病毒》因为伊波拉病毒的而重新出版。《伊斯兰国》带领世人认识ISIS,它已经不再只是恐怖组织,而是一个国家。《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以原创性的手法,精密的细节,刻写出了百年前战火的浮生相。
最后,年度大书中的大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繁体字版正式在十一月中上市。
相对于全岛上下一片“不知该吃什么”的愤怒、迷惘,继而无力,没有新闻的出版业依然默默地交出一本本的大书、好书、纪念版……都说书是“精神粮食”,好吧,虽然这个说法有一点俗套,至少我们的“精神粮食”生产力旺盛,无畏于阅读的凛冬。譬如新北市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她相信阅读能让孩子自主学习,于是彻底改造了学校发霉的图书馆,并采用各种方式成功翻转了一翻开书就睡着的孩子,这就是《爱读书》要报告的故事。
绘本不只是绘本,《用绘本跟孩子谈重要的事》是儿童文学家幸佳慧指引大人如何透过绘本建立孩子重要的观念,譬如性别差异、生而平等或保护动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家教老师吴晓乐根据真人实事写出的九个“被考试绑架”的家庭故事,台湾家庭风景的切片。
《人渣文本:给“露出世代”的特急件》是网络上超红的大学流浪教师周伟航写给“露出世代”,“有本事就跳出来大干一场吧”,千千万万别在二三十岁就安分低调地死去。
《想入非非》即属于“露出世代”的故事。李郁淳,一个时尚杂志记者抛下工作到东非大陆旅行了一百二十天。
人渣文本同时出了一本非典型教科书《人渣文本的政治伦理学》。
历史一向是站出来讲话、做事的人写出来的,但有个前提,必须热血和本事。
战后台湾第一部妇女运动史问世了!扛下此一重责大任的是台湾妇运推手李元贞。她九年前从教职退休,以九年之力,三十余万字,写下她亲身见证的大小战役,从唤醒女权意识到今时今日的深耕性别议题,这是《众女成城:台湾妇女运动回忆录》。
《台湾·能·革命》作者方俭是环保运动老将,绿色消费者基金会秘书长,这是他的第二本书,上一本是1990年的《核能马戏团》。二十五年来方俭始终如一,但当局政策也始终如一,电力霸权也始终如一,方俭要透过这本书说的是,不要被官方和财团公布的数字骗了,展望未来,电力与资讯必须民有化,也就是人民要夺回天赋的发电权,“每个人都能够发电,应该发电,必须发电,同时拥有自己的资讯、自己的权力,而不是等着让台电、政府施舍……”
“发电是基本人权”,这对台湾人来说,像是过去只能存在于幻想,未来却可能真正实现的革命。
一边是无良但富可敌国的商人,一边则有不断从土地长出的工运人士、环境保护者、地方文史工作者……微小却坚定的发声,逆风而行,有时孤单,有时有人并肩同行。
书写是边缘者的战斗位置,穿透风的歌声。
《风吹日炙》是甫过世的摄影家邱德云以黑白的乡土写实摄影为苗栗家乡对象留下的影像,再透过报导文学家陈淑华的追寻,以文字演出旧日生活微物的光彩。这是一本摄影书,出版艰难的时刻,还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本毫无畅销可能的摄影书,理想不死。
《丹里的肖像》是画家吴松明以画、文字和情感对家乡贡寮的回望与刻画。这里,旧名“丹里”的家乡,日军曾经从此登陆,有着半农半渔半矿的百年聚落,更是核四厂和岛区。这本书可以和去年出版的《水梯田:贡寮山村的故事》相互注解。但如果核灾发生,第一时间死亡的就是这里。
也是一个保护土地的故事,《护土亲水:郭中端与她心中美好的台湾》。郭中端是台湾景观界的传奇,她在美国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就被已故的前宜兰县长陈定南力邀回台,主持冬山河亲水公园的案子,至今二十年,她接的每件案子都和水有关,而她的理念,不是硬生生做出一个“景”,而是专心于处理基地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先将地形塑造好,找到适合环境的主题、地景和植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去完成。摄影家张照堂是这样说的:“……当规划执行后,要能看见溪里的石头,听见树林里的风声与鸟声。这么简单的要求,今天在台湾竟也变得那么奢侈”。
是很奢侈。建设即破坏,台湾已经走到必须努力保护未受污染的土地,以及修复被破坏的自然景观这一步,但能够做到怎样的程度,也许就要看人,看崩坏的人心还能不能够修复,看吵吵嚷嚷的人,愿不愿意在大自然中安静下来。
除了土地,我们也看见了移工和新住民。
这一次,顾玉玲追踪了越南移工返乡之后的故事,走一遍他们回家的路,刻画来去台湾的越南移工,在迁移与返乡中拼博的片刻人生,书名《回家》。《外婆家有事》则是《四方报》前总编辑张正,他长达八年,贴身接触东南亚移工的第一手观察。
看见之后,必须慢慢地靠近、了解。
我们也回望一段段被动乱抹去的小历史。“湾生”,1895年到1946年在台湾出生的日本人,《湾生回家》记录了湾生后裔田中实加一段十二年的身世追寻之路。《南风如歌》是一位日本阿嬷铃木的台湾乡愁。《一九四六,被遗忘的台籍青年》是第一本记载两岸交流史上第一批正式到大陆留学的台湾人,作者为年轻的文史工作者钟明宏。
大多数时候,我们所看见的都不是真实,影像呈现的更加不是,真实,摇摇晃晃在秋天的芒花碎影里。
两岸的真实是什么?
《无岸的旅途》是资深媒体人李志德在走访政治与两岸新闻十余年后,以台湾视角分析两岸交流十年历程的第一本书,关于台面下的私谊与角力,关于台湾的未来。
台湾纪录片热潮走了十年,郭力昕《真实的叩问》,台湾的一本关于纪录片的评论专书,他的批评或许严苛,但也只是在媒体失职的年代,期待纪录片导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以抵抗滥情又遮蔽真相的主流媒体。
《却顾所来径》是学者单德兴深度人文访谈的系列作品,受访者有王文兴、哈金、林永得、余光中、齐邦媛、刘绍铭、李欧梵、周英雄。 《歌不断》是流行乐乐评人王祖寿三十年功力的的一次爆发,一部台湾流行音乐史背后的历史。
李国修离开人世一年,其弟子黄致凯献上《李国修编导教室》。
《黄金鱼将·撒母耳》是导演魏德圣失业日记新版,古怪的书名典出《圣经》。
在多元书写题材的挤压下,纯粹的小说和散文和诗越发的小众,却是一群坚定的小众,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推出了50万册纪念版,如果有一本小说十年来都被阅读,从三十岁到五十岁,跨越三个世代,那就是这本《伤心咖啡店之歌》。
资深作家吕则之长篇小说《悠悠疯狗天》写一段2009年回望六十年前日据末期的历史,一名战死南洋的台籍日本兵的幽魂返回现实世界的澎湖。王定国的《谁在暗中眨眼睛》,25个短篇写出世间男女无言以对的情愫。年轻世代的林佑轩,第一本小说《崩丽丝味》被誉为“一本绽放性别议题光芒的小说”。
相对于华文创作,大书辈出的翻译书籍显然寂寞许多。
十月揭晓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法国小说家蒙迪安诺,照例又是一个台湾不熟悉的名字。《戴眼镜的女孩》和《暗店街》已经绝版,由四年前出版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独撑。
村上春树照例没有得奖,但他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还是比得了诺贝尔奖的诸大师受欢迎。
仿佛是天注定,海明威经典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也在同一时候重现。秋日重生的经典,还有全新校定本的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卡尔·罗哲斯《成为一个人》亦推出修订再版本。这本书问世至今超过半世纪,原来是为心理治疗者而写,意外销售上百万册,作者推论原因在于“一个人在努力尝试迈向他想成为的那种人时,看到这些文章,多少会让他觉得对自己的抉择比较有信心”。
成为一个想成为的人,有时候不是坚持,而是勇敢地放弃,重订目标,这是《放弃的力量》要说的事。
《纸的挽歌》,伊安·桑塞姆写出的不是纸的安魂曲,而是纸的过去与未来,一座纸的博物馆。
《烹》是饮食作家麦可·波伦从最古老的烹饪形式——烤肉出发的一场饮食溯源之旅,揭露了烹饪技术如何在工业文明中沉沦,无限适合于此时此刻食安风暴中的台湾。
《茱莉雅的好时光》是烹饪巨人茱莉雅(Julia Child,大陆译作朱莉娅·查尔德)的传记,对,梅莉·史翠普在电影中饰演的那一位。
《第四级病毒》因为伊波拉病毒的而重新出版。《伊斯兰国》带领世人认识ISIS,它已经不再只是恐怖组织,而是一个国家。《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以原创性的手法,精密的细节,刻写出了百年前战火的浮生相。
最后,年度大书中的大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繁体字版正式在十一月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