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数学的根,因此,一切数学都能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尤其是小学数学,必须按照数学知识产生的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简化,进行模仿教学,使数学生活化,使数学的教学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学得真切有趣而有实效。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学习需要出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应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理解,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数学的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程度,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这一课标理念落到实处。下面就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对如何让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一、让数学接近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在教学之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结合数学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际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班四十六人去食堂就餐,每桌限坐八人,至少需要几张桌子?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解答,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六张。我问:“为何不是五张?”学生回答:“不可能让剩下的的六人不吃饭吧,我们班在食堂本来就安排了六张桌子。”我又问:“这用的是什么法?”“进一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接着追问:“每张桌子要铺两平方米的塑料餐布,现有97平米餐布,能铺几张餐桌呢?”学生很快又得出了答案,有说48张和48.5张的。我觉得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最佳契机,于是布置小组进行讨论。结果同学取得了一致认识:48这节课所学数学知识是同学们从生活中得到的,他们对数学中的余数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在生活中碰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会自觉地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问大家:“今天下午我们学校将举行什么活动啊?”“元旦文艺汇演。”“那大家知道今天是那一年的几月几日?谁又知道我们儿童的共同节日是哪一天呢?”接着又问:“谁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你能写出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
三、创设情境,使课堂贴近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是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后,设计这样一段:请小朋友写“我的家”(1)我()岁。(2)我爸()岁。(3)我家()口人。(4)我掉了()颗牙。这些数据,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对“数”与“物”的映射一就易于理解了。再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时空距离,是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设计两人相对行走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生活场景,在学生的行走过程剖析中,让学生认识“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以及什么是“相遇”等关键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景演示唤起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练习生活化,让数学应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最精辟的论述。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既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让数学到生活中去。作业练习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有它的桥梁作用,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数学与生活在课堂上多次“碰撞”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去实践、体验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学过单位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面积,在让学生量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并站到里面,感受一平方米的大小;学过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各种水果的重量,感受一千克、五百克、一百克、十克的实际重量;学过步测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测一测,然后走一走,感受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时间体验和感受,学生不但更深刻的把握了数的大小,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化了数感,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又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买卖东西,让学生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零钱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真正让学生达到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知识应用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何敏、陈德君:运用电教媒体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2]邵兴全:浅谈数学教学的的改革与创新
[3]陈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4]卢元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法探讨
[5]滕建菊、安晓妹: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学习需要出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应学生对数学的生活化理解,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数学的应用中提升数学理解的程度,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这一课标理念落到实处。下面就笔者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对如何让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一、让数学接近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在教学之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结合数学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际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学习进一法和去尾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我们班四十六人去食堂就餐,每桌限坐八人,至少需要几张桌子?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解答,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六张。我问:“为何不是五张?”学生回答:“不可能让剩下的的六人不吃饭吧,我们班在食堂本来就安排了六张桌子。”我又问:“这用的是什么法?”“进一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接着追问:“每张桌子要铺两平方米的塑料餐布,现有97平米餐布,能铺几张餐桌呢?”学生很快又得出了答案,有说48张和48.5张的。我觉得这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最佳契机,于是布置小组进行讨论。结果同学取得了一致认识:48这节课所学数学知识是同学们从生活中得到的,他们对数学中的余数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以后在生活中碰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会自觉地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问大家:“今天下午我们学校将举行什么活动啊?”“元旦文艺汇演。”“那大家知道今天是那一年的几月几日?谁又知道我们儿童的共同节日是哪一天呢?”接着又问:“谁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你能写出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
三、创设情境,使课堂贴近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是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后,设计这样一段:请小朋友写“我的家”(1)我()岁。(2)我爸()岁。(3)我家()口人。(4)我掉了()颗牙。这些数据,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对“数”与“物”的映射一就易于理解了。再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拉近时空距离,是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设计两人相对行走多媒体课件,来演示生活场景,在学生的行走过程剖析中,让学生认识“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以及什么是“相遇”等关键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景演示唤起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练习生活化,让数学应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最精辟的论述。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既要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让数学到生活中去。作业练习除了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有它的桥梁作用,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生活。数学与生活在课堂上多次“碰撞”后,要及时指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去实践、体验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学过单位面积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面积,在让学生量一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并站到里面,感受一平方米的大小;学过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各种水果的重量,感受一千克、五百克、一百克、十克的实际重量;学过步测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一量,测一测,然后走一走,感受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时间体验和感受,学生不但更深刻的把握了数的大小,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化了数感,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又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买卖东西,让学生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零钱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真正让学生达到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知识应用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何敏、陈德君:运用电教媒体 激活数学课堂教学
[2]邵兴全:浅谈数学教学的的改革与创新
[3]陈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4]卢元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法探讨
[5]滕建菊、安晓妹: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