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的问题,并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构建以“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等为特色的课堂教学.利用探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方式方法和提升创新等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滿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经验交流·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初中;科学教学
作者简介:郑斌(1973-),男,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来而有所提高,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系统也相比以往更为全面,这些都是有益的.从新课改以来的初中科学(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来看,笔者认为在教师理念的转变前提下,最重要还是缘自课堂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有了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多元化,使得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尝试,这正是本文要触及的点──以探究式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这跟我们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小学开始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备课精细化替代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缺失对“度”的把握导致学生不爱动脑;其次,在中考指挥棒之下,受教师自身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多数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式的,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要改变这一陋习,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并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用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去获得科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是符合实际、符合课改的要求——努力培养具备探索精神和具备发展潜能的学生.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认为,想要从传统教学中去创新,既不简单也并非艰难.之所以说不简单:其一,教学要创新,必然经历探究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其二,把握方向,从文本中去寻找并挖掘素材,可以是问题的提升,也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外读物、生活生产中的体验与实践等.其三,通过探究性教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允许的范畴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其科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结合华师大版初中《科学》《电阻》这一内容进行的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不足之处请读者指正.
1打开探究之门
师:请同学们观察事先带来的各种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生:4—6人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提出问题.
(由观察导线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与教师教学预设融为一体.因此,学生的讨论很热烈、课堂充滿了合作、探究的气氛.)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多用铜丝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
教师结合问题(1)要求学生再联系旧知及实物,加深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然后教师结合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铁丝或普通不锈钢丝等材料来代替铜丝?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一: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镍铬合金丝等不同金属丝的导电情况.
各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讨论分析合理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师生交流,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思维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方案,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发表结论性意见.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补充、纠正、完善.)
师:讲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如合理取材,处理对照,控制变量等.
生:实施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图1),做好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实验前的指导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很重要.这样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体验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果等各个环节都很有兴趣,观察很细致.碰到有些实验结果与他们预想的不相符合时,感到诧异、奇怪,促使他们去质疑、再思考、再讨论、再实验.)
生: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去推测通过的电流大小,并发表见解.(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⑴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⑵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本环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师:组织学生研读“电阻”这一节内容,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单位:欧姆(Ω);(2)对书本第77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本环节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打开新的探究之门.)
探究问题二: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图2),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刚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新问题,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
生: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互相交流得出较好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和实验结果:
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是否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启发、引导.)
2创新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主要材料选择:⑴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⑵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作用: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作用: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作用: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作用: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生:小组讨论得出:(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无法变阻.为能变阻,正确接法应接A(B)和C(D);(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实践操作: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实验过程由各小组完成).
师: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本环节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3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設想.
师:补充介绍“超导体和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各小组课后去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并在下一课时进行汇报,交流.
(本环节设计重在从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通过师生交流设置“课堂留味”,以收“课虽停而思未止”之效.)
教师:师生共同构筑的“知识树”.
4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是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实践,简单描述了在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上的浅显尝试,笔者发现与原来传统教学设计比较,取得了一些效果,主要表现为:⑴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表现在课外实验完成率提高,且克服了以往实验设计的思维定势.⑵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实验观察和相互交流启示中,探究了横截面积与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动手实验的机会多,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上述教学实践,笔者注意到课堂教学中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优点:其一,通过探究性教学,学生可以对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剖析,为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二,从探究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教师所使用的探求知识内容的方式,将教材中的概念课探究得栩栩如生,促成学生形成了探究—学习—思考—提升的学习过程;其三,探究式教学在促进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认知深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些更是初中科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也看出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陈向明,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