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09年年会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家教育理论刊物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吴重涵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傅维利教授代表理事会对上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会议主题作了引导性发言,对会议研讨进行了总结,布置了下一年的工作。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术诚信与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认真探讨学术失信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就面临学术失信,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教育理论刊物编辑人员的使命和作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 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
1995年,时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的瞿葆奎先生对一稿多投等学术失信现象深恶痛绝,呼吁各
刊共同抵制学术失信。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时至今日,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复杂化,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抄袭。抄袭是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或部分或全部地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成果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盗窃学术成果的行为。有的代表指出,一些投稿者大肆克隆他人文章,有的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抄他人文章,如将“教育研究”替换成“图书馆学研究”,套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的甚至一字不改,直接将他人文章拿来,署上自己的姓名,拿去发表;也有的将他人文章改头换面,“剪刀加浆糊”,七拼八凑成一篇文章。
2.不当署名。代表们指出,有的作者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研究,没有参与论文写作的任何环节,而在文章发表时却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是学生的文章署上了导师的名,有的是下级的文章署上了领导的名字。有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发文量快速翻番,私下约定,相互署名,文内明明是第一人称单数叙述,作者却有两三人甚至更多。
3.一稿多投及一稿多发。代表们指出,一些作者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一篇文章写出来,通过电子邮件一稿多投。有的收到用稿通知后,也不主动与其他刊社联系,撤回投稿,造成一稿多发。有的作者将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重复发表。
4.造假。代表们指出,一些作者自己不深入实际,不作深入研究,闭门造车,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伪造、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种恶意的造假行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职称论文服务网站”,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好像只要你给钱,他便无所不能,一切替你包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作者急于发表职称论文的心理,盗用刊名刊号,非法出版,骗取作者钱财,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作者上当受骗;也有的作者“知假买假”,抱着侥幸心理,企图在职称评定时以假论文蒙混过关。
还有的代表指出,当前引注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注明出处。有的“学术论文”,通篇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篇参考文献,好像文章内容全部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有的作者则在其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也不管是否与论文观点相关,让人不知所云,这种伪注现象体现了作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5.利用与刊物的特殊关系,发表达不到水平的文章。有的作者明知自己文章的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不是坐下来潜心研究,而是找关系,找门路,通过人情关系、领导关系来达到发表的目的。
6.捉刀代笔。有的人腹中空空,有的人事务缠身,无暇写作,于是找枪手,捉刀代笔。有的代笔者也知道弄虚作假不好,但碍于人情,做了傀儡。
二、 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会议对学术失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代表们指出,就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学术失信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外因看,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功利主义、践踏诚信公正等道德沦落现象,是学术失信产生的社会性土壤。在社会评价机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不再观察过程,放任过程中的不正当性。有些学术评价求量不重质,评议机制、奖励机制极不合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评,过分追求指标量化和可操作性。这些都可能成为学术失信的客观原因。从内因看,一些学者学术品格沦落、学术道德丧失,放松乃至放弃自律;学术管理与组织部门对学术作为又缺乏有效的他律性制约制度。代表们指出,学术失信行为的产生是一个主观的故意过程,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非正当性并非不知道,只是经不住可能带来的名利诱惑,使之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从而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
对于学术失信的危害,代表们指出,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学术失信行为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破坏了治学环境,阻碍了学术繁荣,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形成了一种日渐浮躁的学术风气,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危害了社会整体风气,形成恶性循环。
代表们指出,学术失信严重败坏了学术声誉。近年来,学术失信行为时有败露,从博士生到教授,从大学校长到院士候选人,一些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的学术失信行为被披露出来,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产生了怀疑,极大地伤害了那些恪守学术品格、潜心教育研究的人,也极大地伤害了学术研究本身。
代表们指出,由于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泡沫挤占宝贵的学术资源,使得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有的代表说,山寨版横行,给期刊的正常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大损害了被盗版期刊的形象。有的骗子把作者交的钱卷走了,作者得不到想要的刊物。跑掉了假和尚(尽管作者也知道是假和尚),作者就来找你这个真庙,反复要刊社给解决问题。“不胜其烦!”很多代表如是说。为此,许多编辑部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三、 面对学术失信,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学术失信已成为学术界的痼疾,广为社会所诟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维护学术诚信,已成为本次年会的共同呼声。代表们认为,遏制学术不端,维护学术诚信,需要学术界的自律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治理学术失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而作为把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向社会的重要媒介,教育理论刊物在防范和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育理论刊物不仅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教育理论刊物守土有责,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编辑出版行为,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倡导学术诚信。
1.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增强做好编辑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代表们指出,编辑人员的职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占据着一定程度的学术资源的话语权。因此,加强编辑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编辑人员要认清使命,牢记职责,维护尊严,洁身自律。同时,要大力增强编辑职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职业灵敏度,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稿件进行有效判别。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尤其在网络时代,新技术使学术造假变得更为方便和容易,造假手段也不断花样翻新,甄别和鉴定难度不断加大,“造假造得非常真”,这对编辑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会上,有的代表着重介绍了运用学术期刊网的查重功能,查寻稿件是否抄袭、剽窃,是否一稿多发。有代表强调,必须大力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素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编发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避免低水平重复。编辑人员应加强学术上的修养,比较深入地进行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以保证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有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2.建立科学的审稿制度,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代表们指出,人情、社会文化既影响着作者的行为,也影响着办刊人员的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匿名审稿制,这样既可以保证稿件得到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匿名审稿制度也是有效遏制人情稿件、“特殊稿件”的重要举措。
3.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倡导学术诚信。会议一致同意形成《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学术诚信宣言》,以促进学术规范,遏制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有的代表呼吁拿起法律武器,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维护教育理论刊物合法权益。
4.加强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开展教育期刊之间的合作。代表们指出,各自为政、封闭式的期刊发展格局,不仅对有效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理论刊物自身的发展。加强教育理论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保护知识产权,防止论文造假和一稿多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的代表建议,各刊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建立黑名单,共同抵制学术不良风气。
此外,代表们还对今后一年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提高教育理论刊物办刊质量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责任编辑付一静)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学术诚信与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认真探讨学术失信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就面临学术失信,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教育理论刊物编辑人员的使命和作为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 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
1995年,时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的瞿葆奎先生对一稿多投等学术失信现象深恶痛绝,呼吁各
刊共同抵制学术失信。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时至今日,学术失信现象愈演愈烈,问题不断发展,不断复杂化,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抄袭。抄袭是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或研究成果或部分或全部地当作自己的文章或成果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盗窃学术成果的行为。有的代表指出,一些投稿者大肆克隆他人文章,有的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抄他人文章,如将“教育研究”替换成“图书馆学研究”,套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的甚至一字不改,直接将他人文章拿来,署上自己的姓名,拿去发表;也有的将他人文章改头换面,“剪刀加浆糊”,七拼八凑成一篇文章。
2.不当署名。代表们指出,有的作者根本没有参与相关研究,没有参与论文写作的任何环节,而在文章发表时却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是学生的文章署上了导师的名,有的是下级的文章署上了领导的名字。有的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发文量快速翻番,私下约定,相互署名,文内明明是第一人称单数叙述,作者却有两三人甚至更多。
3.一稿多投及一稿多发。代表们指出,一些作者采用“广种薄收”的策略,一篇文章写出来,通过电子邮件一稿多投。有的收到用稿通知后,也不主动与其他刊社联系,撤回投稿,造成一稿多发。有的作者将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重复发表。
4.造假。代表们指出,一些作者自己不深入实际,不作深入研究,闭门造车,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伪造、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种恶意的造假行为,丧失了最基本的学术道德。
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职称论文服务网站”,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好像只要你给钱,他便无所不能,一切替你包办。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作者急于发表职称论文的心理,盗用刊名刊号,非法出版,骗取作者钱财,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作者上当受骗;也有的作者“知假买假”,抱着侥幸心理,企图在职称评定时以假论文蒙混过关。
还有的代表指出,当前引注造假现象比较严重。有的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注明出处。有的“学术论文”,通篇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一篇参考文献,好像文章内容全部都是作者的“独到见解”。有的作者则在其文章中堆砌大量的参考文献,也不管是否与论文观点相关,让人不知所云,这种伪注现象体现了作者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5.利用与刊物的特殊关系,发表达不到水平的文章。有的作者明知自己文章的质量达不到出版要求,不是坐下来潜心研究,而是找关系,找门路,通过人情关系、领导关系来达到发表的目的。
6.捉刀代笔。有的人腹中空空,有的人事务缠身,无暇写作,于是找枪手,捉刀代笔。有的代笔者也知道弄虚作假不好,但碍于人情,做了傀儡。
二、 学术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会议对学术失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代表们指出,就像其他社会问题一样,学术失信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外因看,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变化,弥漫于社会生活中的功利主义、践踏诚信公正等道德沦落现象,是学术失信产生的社会性土壤。在社会评价机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结果,不再观察过程,放任过程中的不正当性。有些学术评价求量不重质,评议机制、奖励机制极不合理。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考评,过分追求指标量化和可操作性。这些都可能成为学术失信的客观原因。从内因看,一些学者学术品格沦落、学术道德丧失,放松乃至放弃自律;学术管理与组织部门对学术作为又缺乏有效的他律性制约制度。代表们指出,学术失信行为的产生是一个主观的故意过程,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非正当性并非不知道,只是经不住可能带来的名利诱惑,使之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道德,从而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
对于学术失信的危害,代表们指出,就像假冒伪劣商品冲击品牌商品,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样,学术失信行为扰乱了整个学术界的秩序,破坏了治学环境,阻碍了学术繁荣,影响了学术发展的正常方向,形成了一种日渐浮躁的学术风气,妨碍了年轻一代的成长,危害了社会整体风气,形成恶性循环。
代表们指出,学术失信严重败坏了学术声誉。近年来,学术失信行为时有败露,从博士生到教授,从大学校长到院士候选人,一些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人物的学术失信行为被披露出来,使人们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崇高性产生了怀疑,极大地伤害了那些恪守学术品格、潜心教育研究的人,也极大地伤害了学术研究本身。
代表们指出,由于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学术泡沫挤占宝贵的学术资源,使得真正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发表。有的代表说,山寨版横行,给期刊的正常出版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大损害了被盗版期刊的形象。有的骗子把作者交的钱卷走了,作者得不到想要的刊物。跑掉了假和尚(尽管作者也知道是假和尚),作者就来找你这个真庙,反复要刊社给解决问题。“不胜其烦!”很多代表如是说。为此,许多编辑部不得不弃用电子邮箱这一现代化的收稿途径。
三、 面对学术失信,教育理论刊物的职责
学术失信已成为学术界的痼疾,广为社会所诟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维护学术诚信,已成为本次年会的共同呼声。代表们认为,遏制学术不端,维护学术诚信,需要学术界的自律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治理学术失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而作为把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推向社会的重要媒介,教育理论刊物在防范和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教育理论刊物不仅应该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教育理论刊物守土有责,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编辑出版行为,勇于承担遏制学术不端的责任,大张旗鼓地倡导学术诚信。
1.加强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增强做好编辑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代表们指出,编辑人员的职业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占据着一定程度的学术资源的话语权。因此,加强编辑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编辑人员要认清使命,牢记职责,维护尊严,洁身自律。同时,要大力增强编辑职业技术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职业灵敏度,用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稿件进行有效判别。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尤其在网络时代,新技术使学术造假变得更为方便和容易,造假手段也不断花样翻新,甄别和鉴定难度不断加大,“造假造得非常真”,这对编辑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会上,有的代表着重介绍了运用学术期刊网的查重功能,查寻稿件是否抄袭、剽窃,是否一稿多发。有代表强调,必须大力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学术素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编发没有学术价值的稿件,避免低水平重复。编辑人员应加强学术上的修养,比较深入地进行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学术研究,以保证对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有相应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2.建立科学的审稿制度,优化稿件质量监控体系。代表们指出,人情、社会文化既影响着作者的行为,也影响着办刊人员的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匿名审稿制,这样既可以保证稿件得到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匿名审稿制度也是有效遏制人情稿件、“特殊稿件”的重要举措。
3.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倡导学术诚信。会议一致同意形成《全国教育理论刊物学术诚信宣言》,以促进学术规范,遏制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有的代表呼吁拿起法律武器,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维护教育理论刊物合法权益。
4.加强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开展教育期刊之间的合作。代表们指出,各自为政、封闭式的期刊发展格局,不仅对有效遏制学术失信行为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理论刊物自身的发展。加强教育理论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保护知识产权,防止论文造假和一稿多投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的代表建议,各刊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建立黑名单,共同抵制学术不良风气。
此外,代表们还对今后一年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提高教育理论刊物办刊质量的经验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