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宁,美国卡耐基和平基金会莫斯科办公室主任,是过去20年来能够向西方读者解读俄罗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精通英语和德语,具有战略宏观视野并文字流畅。他的《后帝国:一个欧亚大国的故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俄罗斯近20年的变迁。
这本书的用意,在于消解国际上因长期冷战遗留下的对俄罗斯的疑惧。
特里宁首先用“人口决定论”来证明俄罗斯不可怕。
俄罗斯人口只有原来苏联的一半,在2010年约1.4亿,20年来减少了500万。男性人均寿命不到59岁,世界排名在100之后。这样一个国家是不能构成威胁的,目前俄罗斯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百分之二,而且非常依赖自然资源。
那么俄罗斯何去何从?
学习俄罗斯史的人常听到一句名言:“俄罗斯是一个不断扩张,没有边界的帝国;没有帝国,就没有俄罗斯。”
这个帝国在20世纪垮过两次:一次是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结束,然而很快就重新整合成苏联;另一次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特里宁很简单的把两次解体的原因归诸对时局的失控,他点出了任何蓄意改革者都不能回避的考验:既想当彼得大帝,又怕变成戈尔巴乔夫。
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特里宁很沉重地承认,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去帝国化”,而且没有人知道终极的目标为何。
英国和法国在二次大战后也向帝国告别,然而它们在西欧、北约的框架及马歇尔计划的协助下,完成了转型。
俄罗斯既无法依托欧洲,更无法依托美国,同时国内人力资源有限,现代化需求的紧迫,徒增一般人民认同的焦虑,强调民族主义只能加速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分崩离析。
在欧亚大陆,俄罗斯处于枢纽地位,各国之间由于历史因素,长期的彼此不信任,处理跨境民族、输油管道、移民问题等面临重重困难。
作者认为俄罗斯应该尽快走出帝国情结,从西欧引进科学技术,另外放眼世界经济最有生命力的亚洲,甚至认为如果彼得大帝活在21世纪,就会迁都到太平洋边上的海参崴。
不久前特里宁到北京介绍这本新书时说,俄罗斯平静的接受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这个事实,但对自己的科技排名在巴西之后心理很不平衡。冷战打输后,俄罗斯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一盘散沙,及“只有消费意识,没有公民意识”。
其实二战结束后,德国日本也经过这个意气消沉的阶段。随后两国的复兴是靠奇迹般的经济发展。
以前在计划体制下,俄罗斯的现代化是为了富国强兵,现在释放生产力要靠民主和法制建设。个人发展必定要受到外界环境和制度落后的制约,精英们还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特里宁认为中产阶级自私麻木,对政治厌倦又无奈。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兴起于普京时代,而反对普京的正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这些人有良好教育、正当职业并善于思考,接受新事物也有判断能力,即使人数不多,他们的诉求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西方的视角看,一个强盛和自信的俄罗斯显然不合乎西方的利益。
而普京由于个人魅力,其民意基础一直相当稳定,反对派领袖难与其抗衡。普京在前两任的8年中,忙于处理从叶利钦手中接下的旧摊子,打击寡头;在梅德韦杰夫总统4年任期内担任总理,是其政纲的延续与过渡;3月4日普京以接近64%的得票率获胜,并将在5月7日重回总统宝座,则使其未来的内政和外交思路再度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俄罗斯的重心主要在国内,要取得国内民众的支持,普京需在第三任期拿出改革构想,如打击腐败犯罪,减少对能源的依赖,运用进入世贸组织的契机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等。
特里宁书内一直没有正面提到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其实这是决定俄罗斯后帝国生存状况中最重要的因素,显然这和他任职美国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有关,讲话不得不婉转。
所以读这本书,有时要特别注意他刻意回避的话题。
美国一直没有放弃把俄罗斯作为假想敌,北约东扩,就是为了把欧洲锁定在美国保护之下,俄罗斯人再次了解到没有被西方接受而产生的失望,目前美俄的互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些心理的阴影在特里宁的书中没有正面提到。
俄罗斯社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有美国的外在压力存在,国民支持的还将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
至于谈到重建俄罗斯民族认同,尤其是发展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特里宁相当悲观,认为俄罗斯对自己如没有一种崇高的理想,很难使外国人“近悦远来”。以前的国家精英现在讲英语,到英美留学,莫斯科的红场早已不“酷”,无法吸引以往众多的游客——这些对俄罗斯风光不再的表述,多少有些妄自菲薄,其实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之滨,俄语仍是多国人民交流的通用语言,俄国文化的影响力长久依赖有很深的根基,俄罗斯东正教在东欧和南欧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美国针对俄罗斯新冷战威胁论的时间不并长,接着中东战争和发生在美欧的金融危机,减轻了对俄压力,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空间,所以这本书提倡欧亚大陆, 尤其是面向亚洲,是这个战略机遇期最重要的平台。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一向重欧轻亚,缺乏对亚洲的认识和了解,普京本人对处理欧洲事务更为熟悉,其着手构建一个新的亚洲政策,很难脱出以欧洲和美国为考量的思维架构。
撇开特里宁断言“后帝国”没戏的预测,他在不到300页的书中,以理性的声音叙述出一个帝国解体后摸索重建新秩序的迷茫和隐痛,令人佩服。历史上人口稀少的俄罗斯没有妨碍帝国的崛起与扩张,最近精英领导意识的复苏,显示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发生的作用,观察俄罗斯还是缺不了长期历史的参照。
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只是一瞬间,在变与不变之间,解读目前的俄罗斯有脉可循。
(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前路透社驻纽约资深记者)
作者德米特里•特里宁,被认为是能够向西方读者解读俄罗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认为俄罗斯和外国观察家都应放弃俄罗斯帝国仍然存在,或仍可重建的观点。撇开特里宁断言“后帝国”没戏的预测,他在不到300页的书中以理性的声音叙述出一个帝国解体后,摸索重建新秩序的迷茫和隐痛,令人佩服。
《后帝国:一个欧亚大国的故事》
作者:德米特里•特莱宁
出版社:卡耐基和平基金会
出版时间:2011年
一周书情
《大预测》
作者:[美]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4-1
中国经济还在半山腰,还是冲上了主导世界的顶峰?从现在到2020年,再到2030年,中国是否还会保持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基辛格、林毅夫推荐。
《西安事变新探》
作者:杨奎松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2-3-1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及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中国必须赢》
作者:邓聿文 著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3-1
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每个民族和国家不进则退,中国如果在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赛跑中落后了,就可能再也翻不了身,成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历史不会再给中国和中国人翻盘的机会。中国“必须赢”,也“只能赢”。
《不必读书目》
作者:刀尔登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2-2-1
在学者大家都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也不遗余力一版再版必读书目的时候,刀尔登却逆流而上,列出了将近50部不必读的古籍书目。
《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作者:张千帆 包万超 王卫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系统探讨了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对国外司法审查制度的历史和模式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清晰的思路。
这本书的用意,在于消解国际上因长期冷战遗留下的对俄罗斯的疑惧。
特里宁首先用“人口决定论”来证明俄罗斯不可怕。
俄罗斯人口只有原来苏联的一半,在2010年约1.4亿,20年来减少了500万。男性人均寿命不到59岁,世界排名在100之后。这样一个国家是不能构成威胁的,目前俄罗斯经济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百分之二,而且非常依赖自然资源。
那么俄罗斯何去何从?
学习俄罗斯史的人常听到一句名言:“俄罗斯是一个不断扩张,没有边界的帝国;没有帝国,就没有俄罗斯。”
这个帝国在20世纪垮过两次:一次是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结束,然而很快就重新整合成苏联;另一次是1991年的苏联解体。特里宁很简单的把两次解体的原因归诸对时局的失控,他点出了任何蓄意改革者都不能回避的考验:既想当彼得大帝,又怕变成戈尔巴乔夫。
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特里宁很沉重地承认,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去帝国化”,而且没有人知道终极的目标为何。
英国和法国在二次大战后也向帝国告别,然而它们在西欧、北约的框架及马歇尔计划的协助下,完成了转型。
俄罗斯既无法依托欧洲,更无法依托美国,同时国内人力资源有限,现代化需求的紧迫,徒增一般人民认同的焦虑,强调民族主义只能加速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分崩离析。
在欧亚大陆,俄罗斯处于枢纽地位,各国之间由于历史因素,长期的彼此不信任,处理跨境民族、输油管道、移民问题等面临重重困难。
作者认为俄罗斯应该尽快走出帝国情结,从西欧引进科学技术,另外放眼世界经济最有生命力的亚洲,甚至认为如果彼得大帝活在21世纪,就会迁都到太平洋边上的海参崴。
不久前特里宁到北京介绍这本新书时说,俄罗斯平静的接受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这个事实,但对自己的科技排名在巴西之后心理很不平衡。冷战打输后,俄罗斯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一盘散沙,及“只有消费意识,没有公民意识”。
其实二战结束后,德国日本也经过这个意气消沉的阶段。随后两国的复兴是靠奇迹般的经济发展。
以前在计划体制下,俄罗斯的现代化是为了富国强兵,现在释放生产力要靠民主和法制建设。个人发展必定要受到外界环境和制度落后的制约,精英们还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特里宁认为中产阶级自私麻木,对政治厌倦又无奈。俄罗斯的中产阶级兴起于普京时代,而反对普京的正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这些人有良好教育、正当职业并善于思考,接受新事物也有判断能力,即使人数不多,他们的诉求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西方的视角看,一个强盛和自信的俄罗斯显然不合乎西方的利益。
而普京由于个人魅力,其民意基础一直相当稳定,反对派领袖难与其抗衡。普京在前两任的8年中,忙于处理从叶利钦手中接下的旧摊子,打击寡头;在梅德韦杰夫总统4年任期内担任总理,是其政纲的延续与过渡;3月4日普京以接近64%的得票率获胜,并将在5月7日重回总统宝座,则使其未来的内政和外交思路再度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俄罗斯的重心主要在国内,要取得国内民众的支持,普京需在第三任期拿出改革构想,如打击腐败犯罪,减少对能源的依赖,运用进入世贸组织的契机激活经济发展活力等。
特里宁书内一直没有正面提到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其实这是决定俄罗斯后帝国生存状况中最重要的因素,显然这和他任职美国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有关,讲话不得不婉转。
所以读这本书,有时要特别注意他刻意回避的话题。
美国一直没有放弃把俄罗斯作为假想敌,北约东扩,就是为了把欧洲锁定在美国保护之下,俄罗斯人再次了解到没有被西方接受而产生的失望,目前美俄的互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些心理的阴影在特里宁的书中没有正面提到。
俄罗斯社会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有美国的外在压力存在,国民支持的还将是一位强硬的领导人。
至于谈到重建俄罗斯民族认同,尤其是发展俄罗斯文化“软实力”,特里宁相当悲观,认为俄罗斯对自己如没有一种崇高的理想,很难使外国人“近悦远来”。以前的国家精英现在讲英语,到英美留学,莫斯科的红场早已不“酷”,无法吸引以往众多的游客——这些对俄罗斯风光不再的表述,多少有些妄自菲薄,其实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之滨,俄语仍是多国人民交流的通用语言,俄国文化的影响力长久依赖有很深的根基,俄罗斯东正教在东欧和南欧宗教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美国针对俄罗斯新冷战威胁论的时间不并长,接着中东战争和发生在美欧的金融危机,减轻了对俄压力,俄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空间,所以这本书提倡欧亚大陆, 尤其是面向亚洲,是这个战略机遇期最重要的平台。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一向重欧轻亚,缺乏对亚洲的认识和了解,普京本人对处理欧洲事务更为熟悉,其着手构建一个新的亚洲政策,很难脱出以欧洲和美国为考量的思维架构。
撇开特里宁断言“后帝国”没戏的预测,他在不到300页的书中,以理性的声音叙述出一个帝国解体后摸索重建新秩序的迷茫和隐痛,令人佩服。历史上人口稀少的俄罗斯没有妨碍帝国的崛起与扩张,最近精英领导意识的复苏,显示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发生的作用,观察俄罗斯还是缺不了长期历史的参照。
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只是一瞬间,在变与不变之间,解读目前的俄罗斯有脉可循。
(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前路透社驻纽约资深记者)
作者德米特里•特里宁,被认为是能够向西方读者解读俄罗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认为俄罗斯和外国观察家都应放弃俄罗斯帝国仍然存在,或仍可重建的观点。撇开特里宁断言“后帝国”没戏的预测,他在不到300页的书中以理性的声音叙述出一个帝国解体后,摸索重建新秩序的迷茫和隐痛,令人佩服。
《后帝国:一个欧亚大国的故事》
作者:德米特里•特莱宁
出版社:卡耐基和平基金会
出版时间:2011年
一周书情
《大预测》
作者:[美] 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4-1
中国经济还在半山腰,还是冲上了主导世界的顶峰?从现在到2020年,再到2030年,中国是否还会保持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到底在哪里?基辛格、林毅夫推荐。
《西安事变新探》
作者:杨奎松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2-3-1
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及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中国必须赢》
作者:邓聿文 著
出 版 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3-1
在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每个民族和国家不进则退,中国如果在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赛跑中落后了,就可能再也翻不了身,成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国家,历史不会再给中国和中国人翻盘的机会。中国“必须赢”,也“只能赢”。
《不必读书目》
作者:刀尔登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2012-2-1
在学者大家都推荐必读书目,出版商也不遗余力一版再版必读书目的时候,刀尔登却逆流而上,列出了将近50部不必读的古籍书目。
《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作者:张千帆 包万超 王卫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1-1
系统探讨了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对国外司法审查制度的历史和模式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为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