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几年受到关注,但关于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研究还并不多。研究者从儿童视角出发,选取S市某公立幼儿园29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马赛克方法等,对当前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促进幼儿园班级制度的科学建设与实施。
【关键词】儿童视角 幼儿园班级制度 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班级制度是幼儿园重要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健康和谐的幼儿园班级制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却少有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关于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概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关于幼儿园班级制度的表征,多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依据性”“可行性”和“吸引力”为其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缺少师幼双方的共同参与,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意识较强,将幼儿往往置于班级制度建设的边缘地带,忽略幼儿提出的意见和行动的参与。为了解决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本研究在儿童视角的理论指导下,对幼儿园的班级制度建设进行讨论与分析,了解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S市某公立幼儿园29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马赛克方法等对当前我国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
1.自主摄影:在本研究中幼儿拿着相机自主拍摄幼儿园班级中“我喜欢的环节”“我不喜欢的环节”的照片,然后挑选出与班级制度(包括户外准备、签到、起床、睡眠、盥洗、进餐、活动过渡等环节)相关的照片。为了获得幼儿对幼儿园班级制度的了解情况,研究中以照片为切入点与幼儿进行交谈。
2.幼儿之旅:在幼儿在进行每个环节之前,教师都会拿出提示板与幼儿一起说一遍规则,因此幼儿对于本班规则很熟悉,大班幼儿完全可以自己拿着提示板为他人讲解规则。在研究中,幼儿成为小导游,带领研究者参观并对班级环境进行介绍。例如,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向研究者介绍班级的区域活动规则,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绘画作品分析: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班级环节画出来,然后,研究者进行跟踪谈话,从班级环节的类型、玩伴、场地、体验等方面,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幼儿的班级制度偏好。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的幼儿绘画作品36幅,幼儿自主摄影作品65张,排除与幼儿园班级制度无关环节的照片,留下与幼儿园班级制度有关的照片43张。研究者将所有绘画作品、照片、与幼儿的访谈记录全部整理为文字材料,依据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三级编码。从中提炼出213个幼儿对班级制度的观点,以及总结班级制度各环节出现在幼儿观点的频次和百分比(见表1)。
通过对幼儿观点的整理发现,幼儿对班级制度各环节的关注度和喜爱度依次是签到流程、进餐规则、户外准备流程、睡眠规则、间点规则、活动过渡规则、盥洗流程、区域活动规则,在这些核心类属之下,还包含着23个树状节点,在此之上建立起儿童视角下班级制度建设问题的讨论。
1. 幼儿眼中班级制度的基本概念
(1)班级制度是“老师”
在幼儿的眼中班级制度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它代表着绝对权威,代表着教师的“命令”。在对幼儿进行访谈时,研究者问幼儿“为什么吃完饭要捡起桌子上和地上的饭粒”。幼儿回答:“老师规定的。”在幼儿眼中,班级制度就是教师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是教师向幼儿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
(2)班級制度是信号
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小集体,班级里的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都会有一些默契存在。研究者观察到,当教师播放《你笑起来真好看》这首歌时,幼儿开始将凳子搬到吃饭的桌子处,排队进盥洗室。而当教师播放《宝贝宝贝》这首歌时,幼儿则在教室的小脚印上站好,嘟着嘴巴,等待教师给幼儿的嘴唇上滴香油,防止到户外嘴唇干燥。因此,班级制度也是一种信号,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3)班级制度是奖惩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教师经常会因为某个幼儿表现得好让他优先选择活动区,后面选择的幼儿往往因为自己想去的区域人数已满而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这也导致了有幼儿表示:“我总表现得好,老师总让我先挑,他总不好好坐着,老师就不让他先选,他就不能参加他喜欢的活动。”在幼儿的眼中,班级制度意味着一种奖励或惩罚的方式。
2. 幼儿眼中班级制度的主要特征
(1)幼儿喜欢的班级制度特征
游戏性。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更喜欢班级制度中含有游戏性的活动环节。如在睡眠规则流程中,幼儿主动拿指压板,将指压板铺好,争先通过指压板到午睡区,多数幼儿还会反复走指压板。可见,幼儿将走指压板当作一种“过河”游戏,愿意遵守通过指压板走到午睡区的规则。
自主性。在幼儿自主摄影活动中,许多幼儿表示:“你看这块板子,我喜欢自己在这写名字。”签到板和提示板也经常出现在幼儿以“我喜欢的环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在访谈幼儿过程中,有幼儿也表达过具有自主性的想法:“我会自己看数,拿水果。”可见,给予幼儿自主性的班级制度环节是幼儿喜爱的,他们倾向于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新颖性。由幼儿自己来盛饭是升入大班后班级的新制度。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观察到,在进餐环节,幼儿拿着自己的餐盘,将餐盘放在规定位置,用勺子盛饭和菜,幼儿在拿勺子自己盛东西时都很兴奋。当有幼儿自己盛不好,教师想帮忙时,幼儿对教师说:“老师,我想用那个勺,我都没自己盛过。”这些都表明幼儿对这些新制度的好奇和喜欢。 (2)幼儿不喜欢的班级制度特征
常规性。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了解到虽然幼儿已经具备自己穿衣、脱衣、叠衣以及清洗杯子的生活能力,但是回家后,这些工作都是由家长代劳。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多数幼儿不主动叠衣服,需要教师多次提醒才会叠好衣服,再去睡觉。由此看出幼儿不喜欢这些日常生活中重复性的常规制度。
被动性。在以“我不喜欢的班级环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水杯,经过对幼儿和教师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幼儿不喜欢按时喝水这一环节。在访谈过程中,有幼儿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喝水,我想继续玩。”
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即使教师强调要将玩具放回原先的位置,但是幼儿大都会随意放置,快速穿鞋离开活动区。种种证据都表明,幼儿不喜欢这些被动强制的班级制度。
四、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现状的问题分析
1. 幼儿园教师主导班级制度建设,主观意识较强
目前,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幼儿园教师主导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主观意识较强。从访谈记录中可以体现大多数幼儿对班级制度来源的看法:“我来(幼儿园)的时候(班级制度)就有了,是老师要求的。”同时,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民主意识,他们是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中的。但是由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幼升小阶段,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对幼儿读、写、算能力的培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幼儿园教师忽略了班级制度建设。
2.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中主体意识缺乏,参与感不足
幼儿是教育中的主体,也是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之一。当下,幼兒园班级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以幼儿为主体的意识,参与感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幼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有着重要关联。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班级制度建设很难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使得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处于边缘地位。
3. 幼儿园和家长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监督管理缺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和家长存在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监督管理缺位的问题。一方面,幼儿园对于班级制度建设的支持不足,疏于监督和管理,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但是空有形式少有内涵,并且幼儿园也缺少对教师开展班级制度建设的培训。另一方面,家长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不足,对于班级制度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会使教师在建设班级制度时忽略一些因素,如未能及时征求幼儿及家长意见等。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幼儿需要参与班级制度的构建,并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幼儿需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去,这是已有研究验证过的结果[1]。从幼儿自身观点出发,在访谈中幼儿认为班级制度中的有些规则并不合理,如有的幼儿提道:“到活动区玩之前要喝水,我不渴也要喝一大杯水。”喝水本该是人正常的生理需要,在幼儿园中却变成了强制性行为,甚至规定喝水时间和喝水量数。幼儿往往会选择遵守幼儿园中的各项规定,服从幼儿教师的管理,很少提出异议。
(2)幼儿寻求规则空隙,希望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研究发现,幼儿在拥有规则获得感的同时,也希望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例如,研究者在听故事环节观察到,当班级教师临时被园长叫到门口谈事情,有的幼儿会偷偷离开座位,找其他幼儿说话。幼儿会敏锐地察觉到教师不在的空隙,在自由的空隙里释放自己的天性。事实上,这种空隙在班级中很难寻觅。一方面,来自幼儿园为了安全而相对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来自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监控,使他们很难找到空隙。事实上,幼儿是需要一定的“后台生活”[2]。
2. 建议
(1)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保障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参与性。在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相信和依靠幼儿,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制度建设中的主人翁。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发挥作用,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2)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完善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存在,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3]。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大有裨益。在制定幼儿园班级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将制度建设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有益于提升制度的执行效果。
(3)以倾听促执行,创造“后台生活”的空间。在现实中,我们要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制度空隙。例如,幼儿园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隐蔽、安静的“悄悄角”,可以由幼儿自己装饰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进入“悄悄角”,幼儿可以窃窃私语,讨论他们真正的想法,自由诉说他们的心事。
(4)以支持为后盾,建立家园合作的幼儿园班级制度监督机制。班级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幼儿、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通力合作,班级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一方面,幼儿园要明确对各个年龄班班级制度的建设要求,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支持和培训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班级制度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寻求幼儿家长的参与与支持,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例如,幼儿园可以在班级宣传栏中向家长展示班级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向家长发放问卷寻求他们的建议,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幼儿家长通报实施情况,从而有效建立家园合作,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8(8):49-51.
[2] 林兰.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7(5):10-22.
[3] 陈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2018(16):49-52.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高珊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儿童视角 幼儿园班级制度 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班级制度是幼儿园重要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健康和谐的幼儿园班级制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当下我国对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却少有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关于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概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关于幼儿园班级制度的表征,多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依据性”“可行性”和“吸引力”为其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另一方面,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缺少师幼双方的共同参与,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意识较强,将幼儿往往置于班级制度建设的边缘地带,忽略幼儿提出的意见和行动的参与。为了解决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本研究在儿童视角的理论指导下,对幼儿园的班级制度建设进行讨论与分析,了解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S市某公立幼儿园29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马赛克方法等对当前我国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
1.自主摄影:在本研究中幼儿拿着相机自主拍摄幼儿园班级中“我喜欢的环节”“我不喜欢的环节”的照片,然后挑选出与班级制度(包括户外准备、签到、起床、睡眠、盥洗、进餐、活动过渡等环节)相关的照片。为了获得幼儿对幼儿园班级制度的了解情况,研究中以照片为切入点与幼儿进行交谈。
2.幼儿之旅:在幼儿在进行每个环节之前,教师都会拿出提示板与幼儿一起说一遍规则,因此幼儿对于本班规则很熟悉,大班幼儿完全可以自己拿着提示板为他人讲解规则。在研究中,幼儿成为小导游,带领研究者参观并对班级环境进行介绍。例如,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向研究者介绍班级的区域活动规则,表达自己的观点。
3.绘画作品分析: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班级环节画出来,然后,研究者进行跟踪谈话,从班级环节的类型、玩伴、场地、体验等方面,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幼儿的班级制度偏好。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有效的幼儿绘画作品36幅,幼儿自主摄影作品65张,排除与幼儿园班级制度无关环节的照片,留下与幼儿园班级制度有关的照片43张。研究者将所有绘画作品、照片、与幼儿的访谈记录全部整理为文字材料,依据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三级编码。从中提炼出213个幼儿对班级制度的观点,以及总结班级制度各环节出现在幼儿观点的频次和百分比(见表1)。
通过对幼儿观点的整理发现,幼儿对班级制度各环节的关注度和喜爱度依次是签到流程、进餐规则、户外准备流程、睡眠规则、间点规则、活动过渡规则、盥洗流程、区域活动规则,在这些核心类属之下,还包含着23个树状节点,在此之上建立起儿童视角下班级制度建设问题的讨论。
1. 幼儿眼中班级制度的基本概念
(1)班级制度是“老师”
在幼儿的眼中班级制度是一种必须遵守的规则,它代表着绝对权威,代表着教师的“命令”。在对幼儿进行访谈时,研究者问幼儿“为什么吃完饭要捡起桌子上和地上的饭粒”。幼儿回答:“老师规定的。”在幼儿眼中,班级制度就是教师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是教师向幼儿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
(2)班級制度是信号
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小集体,班级里的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都会有一些默契存在。研究者观察到,当教师播放《你笑起来真好看》这首歌时,幼儿开始将凳子搬到吃饭的桌子处,排队进盥洗室。而当教师播放《宝贝宝贝》这首歌时,幼儿则在教室的小脚印上站好,嘟着嘴巴,等待教师给幼儿的嘴唇上滴香油,防止到户外嘴唇干燥。因此,班级制度也是一种信号,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3)班级制度是奖惩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在选择区域活动时,教师经常会因为某个幼儿表现得好让他优先选择活动区,后面选择的幼儿往往因为自己想去的区域人数已满而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活动区。这也导致了有幼儿表示:“我总表现得好,老师总让我先挑,他总不好好坐着,老师就不让他先选,他就不能参加他喜欢的活动。”在幼儿的眼中,班级制度意味着一种奖励或惩罚的方式。
2. 幼儿眼中班级制度的主要特征
(1)幼儿喜欢的班级制度特征
游戏性。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更喜欢班级制度中含有游戏性的活动环节。如在睡眠规则流程中,幼儿主动拿指压板,将指压板铺好,争先通过指压板到午睡区,多数幼儿还会反复走指压板。可见,幼儿将走指压板当作一种“过河”游戏,愿意遵守通过指压板走到午睡区的规则。
自主性。在幼儿自主摄影活动中,许多幼儿表示:“你看这块板子,我喜欢自己在这写名字。”签到板和提示板也经常出现在幼儿以“我喜欢的环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在访谈幼儿过程中,有幼儿也表达过具有自主性的想法:“我会自己看数,拿水果。”可见,给予幼儿自主性的班级制度环节是幼儿喜爱的,他们倾向于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新颖性。由幼儿自己来盛饭是升入大班后班级的新制度。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观察到,在进餐环节,幼儿拿着自己的餐盘,将餐盘放在规定位置,用勺子盛饭和菜,幼儿在拿勺子自己盛东西时都很兴奋。当有幼儿自己盛不好,教师想帮忙时,幼儿对教师说:“老师,我想用那个勺,我都没自己盛过。”这些都表明幼儿对这些新制度的好奇和喜欢。 (2)幼儿不喜欢的班级制度特征
常规性。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了解到虽然幼儿已经具备自己穿衣、脱衣、叠衣以及清洗杯子的生活能力,但是回家后,这些工作都是由家长代劳。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多数幼儿不主动叠衣服,需要教师多次提醒才会叠好衣服,再去睡觉。由此看出幼儿不喜欢这些日常生活中重复性的常规制度。
被动性。在以“我不喜欢的班级环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水杯,经过对幼儿和教师的访谈,研究者发现幼儿不喜欢按时喝水这一环节。在访谈过程中,有幼儿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喝水,我想继续玩。”
在参与式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即使教师强调要将玩具放回原先的位置,但是幼儿大都会随意放置,快速穿鞋离开活动区。种种证据都表明,幼儿不喜欢这些被动强制的班级制度。
四、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现状的问题分析
1. 幼儿园教师主导班级制度建设,主观意识较强
目前,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幼儿园教师主导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主观意识较强。从访谈记录中可以体现大多数幼儿对班级制度来源的看法:“我来(幼儿园)的时候(班级制度)就有了,是老师要求的。”同时,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民主意识,他们是愿意参与到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中的。但是由于该年龄段幼儿正处于幼升小阶段,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对幼儿读、写、算能力的培养,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幼儿园教师忽略了班级制度建设。
2.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中主体意识缺乏,参与感不足
幼儿是教育中的主体,也是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之一。当下,幼兒园班级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缺乏以幼儿为主体的意识,参与感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与幼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有着重要关联。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班级制度建设很难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这使得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处于边缘地位。
3. 幼儿园和家长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监督管理缺位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和家长存在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监督管理缺位的问题。一方面,幼儿园对于班级制度建设的支持不足,疏于监督和管理,尽管建立了相关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但是空有形式少有内涵,并且幼儿园也缺少对教师开展班级制度建设的培训。另一方面,家长对班级制度建设重视不足,对于班级制度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会使教师在建设班级制度时忽略一些因素,如未能及时征求幼儿及家长意见等。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幼儿需要参与班级制度的构建,并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幼儿需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去,这是已有研究验证过的结果[1]。从幼儿自身观点出发,在访谈中幼儿认为班级制度中的有些规则并不合理,如有的幼儿提道:“到活动区玩之前要喝水,我不渴也要喝一大杯水。”喝水本该是人正常的生理需要,在幼儿园中却变成了强制性行为,甚至规定喝水时间和喝水量数。幼儿往往会选择遵守幼儿园中的各项规定,服从幼儿教师的管理,很少提出异议。
(2)幼儿寻求规则空隙,希望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研究发现,幼儿在拥有规则获得感的同时,也希望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例如,研究者在听故事环节观察到,当班级教师临时被园长叫到门口谈事情,有的幼儿会偷偷离开座位,找其他幼儿说话。幼儿会敏锐地察觉到教师不在的空隙,在自由的空隙里释放自己的天性。事实上,这种空隙在班级中很难寻觅。一方面,来自幼儿园为了安全而相对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来自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监控,使他们很难找到空隙。事实上,幼儿是需要一定的“后台生活”[2]。
2. 建议
(1)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保障幼儿在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参与性。在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把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相信和依靠幼儿,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制度建设中的主人翁。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发挥作用,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效果。
(2)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完善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制度建设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存在,既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3]。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园班级制度建设大有裨益。在制定幼儿园班级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将制度建设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有益于提升制度的执行效果。
(3)以倾听促执行,创造“后台生活”的空间。在现实中,我们要倾听幼儿的声音,尊重幼儿的需要,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制度空隙。例如,幼儿园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隐蔽、安静的“悄悄角”,可以由幼儿自己装饰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进入“悄悄角”,幼儿可以窃窃私语,讨论他们真正的想法,自由诉说他们的心事。
(4)以支持为后盾,建立家园合作的幼儿园班级制度监督机制。班级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幼儿、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和幼儿家长的通力合作,班级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一方面,幼儿园要明确对各个年龄班班级制度的建设要求,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支持和培训支持,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班级制度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寻求幼儿家长的参与与支持,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例如,幼儿园可以在班级宣传栏中向家长展示班级制度建设的相关内容、向家长发放问卷寻求他们的建议,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幼儿家长通报实施情况,从而有效建立家园合作,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8(8):49-51.
[2] 林兰.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17(5):10-22.
[3] 陈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2018(16):49-52.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高珊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