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培养学生文言能力的重要阶段,但文言文对很多学生来说晦涩难懂,以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教师可以依托课文内容与学生现有的文言文水平,编写以学生为主角的文言文故事,巧妙创设文本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经验,提高文言文能力,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保持架构,简单改写
短小、简洁的课文适合改写。以《咏雪》为例,一段即兴对话,不仅勾勒出谢家子女面对疾风骤雪赋诗的情景,也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如果亲自做一回“名士”,学生的感知就会得到深化。例如,课文可改写成为《听雷》:
某班风雨日内集,师生讲论文义。俄而风骤,雷声大作。师曰:“天雷滚滚何所似?”某A曰:“风吹铁皮差可拟。”一女曰:“未若鼙鼓万人击。”师大笑乐。即课代表某B也。
故事主干不变,角色换成学生,读起来更有代入感。在这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文言文的活力,基础稍好的学生可能会燃起创作欲望,自发模仿这一方式,编写类似的片段。
二、变换角度,深化主题
为了保持学生初期焕发的兴趣与主动性,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新鲜的“刺激”,鼓励他们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再创作。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课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重写一个故事,如《某A与友期行》。
某A与友期行,期日中。彼时,于家中玩手机乐,天雨。某A将出,其父引之,曰:“今日玩手机乐,天又雨,子欲何往?”某A曰:“我与友人期行,过时不至,友人待我久,必怒,或谓我相委而去,骂我无信。夫子常诫我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便舍手机,出门不顾。
这种“玩手机忘我”的情形在学生眼里更鲜活,且随着学生文言文经验的积累,拓展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如上文就融入了《论语》的片段,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获得更多的文言文经验,并将所学内容勾连起来。
三、多文联动,适度整合
当学生逐渐适应“简单改写”与“主题拓展”时,便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初步的文言文积累。基于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将课本内不同文章做适度整合,建立所学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巩固并强化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经验。
以《爱莲说》和《陋室铭》为例,两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周敦颐和刘禹锡自己的认识,如果重写一个故事,让学生感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那么对这种高洁品格的理解就会更深。因此,可以重新创作一个故事《游园》(下文仅供参考):
某A、某B游于帝都花会。园门处并立二石兽,其后有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园内假山林立,池塘数洼,素琴之声不绝于耳,金经之文随处可见。二人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某B目指一簇,谓某A曰:“君识不?”某A笑曰:“君欲试我耶?甚易尔!此菊花也。”某B曰:“汝亦知花乎?”某A睨之,须臾,答曰:“世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其所从来,自晋陶渊明始。盖渊明苦于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又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弃官归隐,结庐田园,地偏心远,悠然自得,淡泊宁静,与世无涉。其行比之于菊,不与草树争春,不因肃秋凋敝,清寒傲雪,遗世独立。二者相类,是故渊明独爱菊,而菊乃得隐者之名。”某B微颔之。
二人徐行,各有所思。少顷,至一池塘,中有莲花数支,清新淡雅。某B曰:“What flowers are those?”某A笑曰:“我知君意矣。初试我中文,复试我英文,欺我无知耶?我虽非鸿儒,亦非白丁,安能不识此花?”某B曰:“请试言之。”某A曰:“此莲花,花之君子者也。”某B曰:“缘何谓之君子?”某A默然良久,对曰:“Can you say it?”某B笑曰:“夫君子者,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近朱不赤,近墨不黑;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亦不自矜其能;正直不苟,心胸豁达,不见异思迁,不结党利己。其志坚,其节高,其行廉,其欲俭。身为世范,泽被古今。比之于莲,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言罢,但见花枝摇曳,似有所感。
学生对这种整合式的文章表现出很大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之前那些有创作欲望的学生,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开始新的尝试。现摘录一段学生的习作:
六月末,酷暑难耐,众生皆无精打采,唯一人生龙活虎。视之,乃二班某A也。某A,二班之军体委员也,心中常怀策。此时,右手执糖盒,左手握绿粉笔,不知其所想。唤同桌某B,曰:“君能否助我?”某B本无心,但见此状,觉有趣,便欣然应之。(后略)
这段小文很稚拙,但我们能感到,这个学生在有意识地尽力运用自己已有的文言文经验和语言本能,来“我手写我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文言结合”,兴趣的种子已经发芽。而在这种感悟和运用中,可以想见他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融会贯通,长篇连载
教材内的课文数量有限,重复利用会产生阅读疲劳,一旦“断档”时间过长,学生前期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就会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在更大篇幅内整合学生所学内容,给学生以新的阅读体验,继续巩固并强化他们的文言文经验。在学生毕业的那年,我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融合三年所学来编写自己的文言故事,下面试举一例:
某A清流俊逸,一班之高士也。尝谓某B曰:“吾所乐者三,学而时习之,朋自远方来,不愠人不识。”某B曰:“吾所患者三,无才,无友,无德。”
在此必须强调一点:这些做法是对教学的补充、拓展,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不同阶段的学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目的只有一个:调动有效手段,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那些创编的文言故事,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对初中生活的美好记忆,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教学资源。持续积累下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还可以进一步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孕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结合策略的研究—以农村初中校为例”(课题编号:CDDEB19296)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
一、保持架构,简单改写
短小、简洁的课文适合改写。以《咏雪》为例,一段即兴对话,不仅勾勒出谢家子女面对疾风骤雪赋诗的情景,也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如果亲自做一回“名士”,学生的感知就会得到深化。例如,课文可改写成为《听雷》:
某班风雨日内集,师生讲论文义。俄而风骤,雷声大作。师曰:“天雷滚滚何所似?”某A曰:“风吹铁皮差可拟。”一女曰:“未若鼙鼓万人击。”师大笑乐。即课代表某B也。
故事主干不变,角色换成学生,读起来更有代入感。在这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文言文的活力,基础稍好的学生可能会燃起创作欲望,自发模仿这一方式,编写类似的片段。
二、变换角度,深化主题
为了保持学生初期焕发的兴趣与主动性,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新鲜的“刺激”,鼓励他们围绕课文主题进行再创作。以《陈太丘与友期》为例,课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重写一个故事,如《某A与友期行》。
某A与友期行,期日中。彼时,于家中玩手机乐,天雨。某A将出,其父引之,曰:“今日玩手机乐,天又雨,子欲何往?”某A曰:“我与友人期行,过时不至,友人待我久,必怒,或谓我相委而去,骂我无信。夫子常诫我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便舍手机,出门不顾。
这种“玩手机忘我”的情形在学生眼里更鲜活,且随着学生文言文经验的积累,拓展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如上文就融入了《论语》的片段,在此过程中,学生能自然地获得更多的文言文经验,并将所学内容勾连起来。
三、多文联动,适度整合
当学生逐渐适应“简单改写”与“主题拓展”时,便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初步的文言文积累。基于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将课本内不同文章做适度整合,建立所学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巩固并强化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经验。
以《爱莲说》和《陋室铭》为例,两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但这毕竟是周敦颐和刘禹锡自己的认识,如果重写一个故事,让学生感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那么对这种高洁品格的理解就会更深。因此,可以重新创作一个故事《游园》(下文仅供参考):
某A、某B游于帝都花会。园门处并立二石兽,其后有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园内假山林立,池塘数洼,素琴之声不绝于耳,金经之文随处可见。二人见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某B目指一簇,谓某A曰:“君识不?”某A笑曰:“君欲试我耶?甚易尔!此菊花也。”某B曰:“汝亦知花乎?”某A睨之,须臾,答曰:“世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其所从来,自晋陶渊明始。盖渊明苦于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又不为五斗米折腰事权贵,弃官归隐,结庐田园,地偏心远,悠然自得,淡泊宁静,与世无涉。其行比之于菊,不与草树争春,不因肃秋凋敝,清寒傲雪,遗世独立。二者相类,是故渊明独爱菊,而菊乃得隐者之名。”某B微颔之。
二人徐行,各有所思。少顷,至一池塘,中有莲花数支,清新淡雅。某B曰:“What flowers are those?”某A笑曰:“我知君意矣。初试我中文,复试我英文,欺我无知耶?我虽非鸿儒,亦非白丁,安能不识此花?”某B曰:“请试言之。”某A曰:“此莲花,花之君子者也。”某B曰:“缘何谓之君子?”某A默然良久,对曰:“Can you say it?”某B笑曰:“夫君子者,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近朱不赤,近墨不黑;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亦不自矜其能;正直不苟,心胸豁达,不见异思迁,不结党利己。其志坚,其节高,其行廉,其欲俭。身为世范,泽被古今。比之于莲,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言罢,但见花枝摇曳,似有所感。
学生对这种整合式的文章表现出很大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之前那些有创作欲望的学生,仿佛发现新大陆一般,开始新的尝试。现摘录一段学生的习作:
六月末,酷暑难耐,众生皆无精打采,唯一人生龙活虎。视之,乃二班某A也。某A,二班之军体委员也,心中常怀策。此时,右手执糖盒,左手握绿粉笔,不知其所想。唤同桌某B,曰:“君能否助我?”某B本无心,但见此状,觉有趣,便欣然应之。(后略)
这段小文很稚拙,但我们能感到,这个学生在有意识地尽力运用自己已有的文言文经验和语言本能,来“我手写我心”,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文言结合”,兴趣的种子已经发芽。而在这种感悟和运用中,可以想见他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融会贯通,长篇连载
教材内的课文数量有限,重复利用会产生阅读疲劳,一旦“断档”时间过长,学生前期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就会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在更大篇幅内整合学生所学内容,给学生以新的阅读体验,继续巩固并强化他们的文言文经验。在学生毕业的那年,我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融合三年所学来编写自己的文言故事,下面试举一例:
某A清流俊逸,一班之高士也。尝谓某B曰:“吾所乐者三,学而时习之,朋自远方来,不愠人不识。”某B曰:“吾所患者三,无才,无友,无德。”
在此必须强调一点:这些做法是对教学的补充、拓展,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文本特点,不同阶段的学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目的只有一个:调动有效手段,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那些创编的文言故事,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对初中生活的美好记忆,更是可以循环利用的教学资源。持续积累下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还可以进一步为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孕育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结合策略的研究—以农村初中校为例”(课题编号:CDDEB19296)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