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研课本 搭好平台授新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qi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名师上得很好的教案到普通老师手上,就上不出名师的味道来,更有甚者,是画虎类犬。究其原因,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反应是随机的。面对这些随机情况,名师能够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着的大量知识,判断挑选,最终作出了最优反应。而正是这最优的反应成就了一节精彩的课堂。相反,老师如果把这种最优反应当成是唯一的反应,那面对学生时产生的不同情况,如果生搬名师的应对策略,那他就没有办法应对自己的课堂,从而上不出名师味来。
  其次,教学目标的准确选择是确保教师上课效果的唯一条件。和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在上课前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复思索,精挑细选,最终才做出选择。精心的选择能使课堂不枝不蔓,始终如一。否则课堂经常会出现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透的现象。因为语文的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自主完整的系统,每一篇课文充满了语文的东西,如王荣生教授所划分的“名篇”,这样的文章无论从思想,还是结构、手法,都可作为一个教学的点,如果什么点都上,什么点都讲,那就成了遍地掘井,不见一泉。
  再次,人类知识的获得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如果教师未能把握这一规律,对知识的传授采用简单粗暴的讲解式、灌输式,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名師则与之相反,他们在讲解知识时,非常注重引导。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说的“我们迷恋知识,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的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甚至不惜违背认知规律,切断知识与其对象的联系,切断知识建构的逻辑链条,将知识简化和归并为“知识点”,走进了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名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能够重新设计知识获取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推理、判断、想象等方式获得知识。他们精于“导”,注重课堂的“生成”,在学生渐入佳境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了知识。
  可见,要学名师,老师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静下心来,精心研读课本,并占有丰富的资料,同时精心设计知识获取的路径。下面我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资料的占有和教学的设计。
  第一境:要有“误入花丛”的勇气,不要怕“乱花迷人眼”
  网络的发达带来资讯的便利,极大方便了教师备课。知识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利,教师可以极大方便地从期刊、报纸、网络查找到自己想找的内容。对于《埃菲尔铁塔沉思》,我查找资料时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查。从资料的来源上看,按照主次,先阅读《教师用书》,然后检索中国知网,下载了姚为洲的《<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和刘铭的《<埃菲尔铁塔沉思>课例赏鉴》;最后进行百度搜索。从资料的呈现方式来看:下载的资料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等。音像资料主要下载了《世博会的科学传奇》(第2集 凝固的乐章)、《故乡在远方》(张抗抗)等。从资料的相关性上看,主要有文本解读、课例展示、作家简介、文体特征——散文的虚与实、埃菲尔铁塔介绍等。通过检索,达到资料占有的量。通过自己的细读和资料的查找,教师才能对这一篇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积累,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才能心中有谱,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教学过程才能行云流水。再者,资料的占有量决定了课堂生成的质,灵感、突发奇想毕竟是少数,要很好地生成课堂,面对课堂中学生的种种突发情况,如果没有一定积累,教师只能生硬粗暴地处理学生的各种胡思乱想,而不是把它当成思想的火花。
  除了量外,还要注重质的积累。核心刊物上的文章一般质量比较高,值得细读,网络上的资料则好坏皆有,须睁大眼睛,不能以“对味”来作为选择的标准。因为不同的教学设计有它产生的机制,或时时代背景(例“红领巾教学法”)或针对不同的学生,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窦爱君老师设计了“课堂的默哀”、“戴小白花”等环节,就值得我们思考。不可否认,这种环节的设置具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但这是语文课,不仅要入其情,还要出其境,站在审美的角度来品读课文。“课堂的默哀”、“戴小白花”等环节,感情渲染很丰富,但有可能造成学生入情之后,未能出情,真正解读到鲁迅写作品的深意。因此,对于搜集来的资料,教师既要看到资料好的一面,也要看到资料不足的一面。特别是对于教案,教师要细思这一教案产生的背景,设想设计教案的老师可能是面对怎样的学生,这一教案已经基于学生具有哪些知识等等。
  第二境界:要“胸中有谱”,不要“人云亦云”
  无论是查阅的教学资料多还是少,教师对要上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清醒的选择标准。可以综合考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编者意图和学生的学情来选择。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流于形式。照抄照搬教案也不可行。初上《埃菲尔铁塔沉思》时,我结合《教师用书》及《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姚为洲的教学设计,从埃菲尔铁塔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虚实结合”是如何体现这四个教学内容来展开课堂。基本是按照姚老师的教案来上,结果发现这样的设计只能让学生泛泛而谈,对文本的阅读浮光摄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听课的老师也在反复问我:本文的教学价值在哪?你的教学亮点在哪?这些问题引起我的深思,我不能照抄别人的成果,也不能没有深入理解就照搬照用,更不能仅仅只是对文本的浅层理解,这是对学生、对教学的极不负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两个“问”很重要。
  文本的价值在哪?这是我追问的第一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回到课本,回到《教师用书》对文本及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解读。《教师用书》对单元教学目标要求为:一理解现代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二、了解现代散文中“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三、体会文章的标题艺术;四、体会散文结构的艺术。
  具体而言,这四点落实到《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就呈现出以下的文本艺术价值:一“虚”与“实”的关系——则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实”的部分活灵活现、生动传神,“虚”的部分则处于“似”与“不似”之间,既不牵强生硬,又不喧宾夺主,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状态而与“实”保持着良好的“张力”,使文章在内容上含蕴无穷,而在艺术上又显得生动活泼。二、“言内意”与“言外意”的关系——由铁塔而联想到作者对社会中某类人或现象的感悟。三、《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标题则清楚地表明,在文章中,作者的兴奋点并不在于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在于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个体感悟和主体思考方面,而铁塔则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四、领略文章的结构艺术。《埃菲尔铁塔沉思》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围绕登临铁塔的过程中“所见”变化而引起“所感”的差异,浑然一体。   本文的文本教学价值在哪?这是我追问的第二个问题。再次阅读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要诀》和《散文教学教什么》这两本书。王教授把散文阅读的要领归纳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通过这两句话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再次解读,可以确定《埃菲尔铁塔沉思》的教学价值有:1、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2、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
  第三境界:要“铺台设阶”,不能生硬讲解灌输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为知识的呈现进行铺台设阶,以《埃菲尔铁塔沉思》为例。
  1.为“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这一教学目标铺台设阶。
  張抗抗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一文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是:“由登临铁塔的‘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并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读出这一人生经验,就必须对“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特点有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很多教学设计都有设计这一环节。但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学生在对“埃菲尔铁塔”的形象特点把握上有没有存在困难之处?有没有值得学生细细思考之处?经过细读文本,我发现对埃菲尔铁塔形象特点的把握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高”,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埃菲尔铁塔的高,而是按照“略高些”——“如此之高”——“太高了”——“我终于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多高了”——“雄奇”;二是作者在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内在品质时“孤独寂寞”“仁慈宽厚”二者何为埃菲尔铁塔的主要特点。
  2.为“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这一教学目标铺台设阶
  本文如何表达作者的“沉思”呢?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张抗抗这一作家作品的评论,我把握到了“张抗抗散文的语言丰富、优美、酣畅淋漓,极有个性”这一特点。细读文本,我抓住了第一段的排比、第五段的幻觉、第六段的陌生化词语(庄严地陷落)第十一段的幽默等。
  为达到目标,学生需要哪些对文本作哪些解读?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之后,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台阶理论”,我再次进行教学设计:
  起点:1.基本能读懂这篇文章
  2.基本能概括铁塔的特点
  3.借助网络资料能理解铁塔的象征含义
  台阶1:概括铁塔的特点
  (1)梳理作者对铁塔特点介绍的变化过程
  (2)铁塔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台阶2: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1)梳理变化过程
  (2)运用幻觉、错觉来写惧怕
  台阶3: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1)概括言外之意。
  (2)举例说明:异端、疯子等
  台阶4:总结”虚实相生“这一手法?
  (1)填写表格
  (2)尝试写作
  这样的设计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文本,其中的对 “略高些”——“如此之高”——“太高了”——“我终于知道埃菲尔铁塔有多少了”——“雄奇”这一描写角度的探究和错觉这一手法的运用探究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节课上完后,我真正体验到了备课的艰辛与快乐。照抄照搬式的教学只能应付课堂,脱离文本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只有真正的深入文本并能对文本进行升华,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
  ————————
  参考文献
  ①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
  ②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姚为洲:《〈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
  [作者通联:福建泉州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填空式连贯题是高考高频考点,2016年全国高考的三套试卷,全部考到了这类题型。因此把握这类题型的出题规律,了解考生在解答这类题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考生面对填空式连贯题的最大困惑有两个:一是不知填写什么,二是不知怎么填写。很多考生在此题上面费了许多时间,修改了许多次,最后得分却并不如意,多是因为不清楚此类试题想要考查的是什么。  填空式连贯题考查的是对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一直以来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最近,笔者执教了这一课。由于这篇课文的出彩之处颇多,授课之前,总想将它分析透彻,让学生掌握其全部精华。为此,笔者在课前备课环节,进行了诸多教学预设。  预设之一: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方式。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现象级人物,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方式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群起仿效的小说写作技巧。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必须直观、深入地鉴赏这种
《胡同文化》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为其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汪先生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而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揭示序言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文中流露着复杂的情感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关于李森祥的小说《台阶》的主旨,一线教师的解读各有差异。在笔者看来,文本中的“台阶”不仅仅作为一种“事物意象”充当着小说的线索,同时也与小说中人物的动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父亲。本文从“坐在台阶上”的习惯性动作入手,分析父亲对于青石板台阶和新台阶的不同心理与态度,进而探求文本的深层意蕴。  一  可以说,“坐在台阶上”是父亲与青石板台阶最频繁、最习惯性的动作。文中写到典型动作的句子有:  
第一步:课前准备  1.教师提前下发作文材料:要求基本围绕一个中心,有正有反提前让学生积累素材,本次素材基本围绕淡泊来积累,涉及苏东坡、华罗庚、叶圣陶、孙犁、启功、袁隆平等古今名人故事。  2.组织作文小组成员筛选相关素材,准备课上为同学们介绍。(三位同学,每人两个素材)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积累素材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二是提高发言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  第二步:上课  首先讲解什么是略写集中式
“疾”(厌恶)未必“弃”(舍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和李密的《陈情表》被分别编入第四册和第五册。  这样,分析《陈情表》的主题和内容,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说的一句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君子厌恶“另找借口”,孔子本人是不是就凡事均不“另找借口
一、教学内容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
一、主题新说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散文名篇《风筝》被人教社收录在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其文最有争议的莫过于它的主题。人教社教参在“整体把握”上倾向于“一文多义”说。它说:“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笔者以为,教参的“一文多义”说固然多有兼顾,但细读之,其意旨深微,值得深求。故不揣简陋,撰文深析,
袁宏道论明代古文作者,尝谓:“文词虽不甚奥古,然自辟户牖亦能言所欲言者,昆山归震川是也。”袁氏所云“自辟户牖”者,正是归有光纡回曲折而一往情深的文法。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叙事淡笔出之,言情浓墨收之,这也是归氏在唐宋古文中自辟的一种浓淡相宜之法。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浓淡互调,“淡”则置身事外,不言褒贬;“浓”则口号连篇,出离愤怒。笔者尝试通过研习归有光散文之法指导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力求以理服人
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语用”教学思想呢?现以李涛老师在全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宋词《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为例,谈谈其具体的操作方法。  《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柳永的名作,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读本。全诗内容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