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在前面:
曾经有哲人说过:如果证明你不老,首先是你的观念不老。40岁人60岁的观念——你已经老了!80岁人50岁的观念——你仍然充满活力,而且不会落伍。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事情,与活力、年轻这些概念其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提不到那样的高度。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看似不显眼,却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关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方便、健康、安全……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情况主要针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人。
城市生活误区之 1
死活不打车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出租车,老人有个病灾的愁死家人了,能认识个开车的好了不得。现在遍地都是出租车了,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却成了最应该打车又最不愿意打车的人群。他们认为上饭馆吃饭,享受口福了;给后辈买东西,享天伦之乐了;给自己打车?浪费了!坐公共汽车不过几角钱到几块钱,打车要十几、几十块钱,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值得。大不了我走回去,还锻炼了呢。
80岁的方奶奶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以前出去唱歌、上老年大学,连2元钱的空调车都舍不得坐,就去挤1元钱的普通车;现在有了老年证,不用花钱,还打车干吗?
方奶奶每个礼拜和另外3个老太太去唱歌,齐刷刷的都舍不得打车。她唯一的儿子工作在外地,女儿在美国,儿媳妇郑重地劝说多次:您舍不得打车我给您钱,以后不打车就不要去唱歌了,多危险哪!摔了怎么办?方奶奶有老干部退休金,怎么好意思要儿媳的钱?再说也不至于。但是儿媳妇的话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
这一天4个老太太乘公共汽车唱歌回来,一起去吃了一顿自助餐,不亦乐乎!兴冲冲走了三四站地回家了。其实4个人打一辆车每人不过2元5角,就是一根冰棍钱。可偏偏都是舍不得。结果回来以后方奶奶的脚踝骨关节发炎了,天天痛得不能走路。虽说医院就在家旁边,不过5分钟步行路,但是必须一天一趟地打车去打针。每天来回20元,加上药费,大热天的还要搭上80多岁血压高的老伴陪着,自己的肉体痛苦更别提了。方奶奶到底是省了还是费了?明眼人一看便知。
60岁的刘奶奶生病住了医院。出院时,女儿说:妈,咱打车回家吧,不过20元,我送您。刘奶奶说:不行,叫你爱人来接。
女婿一听不敢怠慢,请了一天假去接丈母娘。结果,这一天扣工资100元;送丈母娘来回80公里汽油费50元……这笔账,刘奶奶一点都不算,只觉得自己让闺女省了20元打车费挺受用。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舍不得打车成了城市老年人的通病,这使得很多子女感到很为难和担心,不知道善良的老人们您意识到了吗?
老人乘公交车,有诸多不方便:1.累,不见得有人让座;2.危险,上下车、急刹车都有可能碰着、摔着;笔者亲自见到北京经贸大学门口站台上一位老大爷被公交车甩下门来,重重地摔在街上,立即围上一群人来惊呼急救……3.冬天冷夏天热易中暑或引发血压高等疾病。
如果从经济角度计算:在外面吃一顿饭,被赚取的利润大约是50%-80%,即吃50元,你至少损失了25元,而打车的利润远远低于此,而打车带给你的节约时间、方便舒适等间接利益,很难估算,特别是一旦出了事情,那么需要的成本将增加几十倍上百倍。
所以,我们说,城市老人应该扭转“不打车”的观念,该打就打,打车和旅游、下馆子、看电影一样,是晚年较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城市生活误区之 2
死活不倒剩饭
没有冰箱的年代,老年人不倒剩饭,把它们热一下,第二天再吃。现在有了冰箱,老人们更不会倒剩饭了——剩菜汤可以第二天下面条、烩米饭,剩主食可以吃上一礼拜。打开老人的冰箱,一定是大盘子摞小盒子地都是剩东西;要不然,就是把肚子当“垃圾桶”,每顿饭吃到最后,都是老人把剩菜根、锅底盘底一股脑地折在自己碗里吃下去,美其名曰:不浪费。
这样的生活场景很多见吧?
名叫紫水晶的网友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周日的傍晚,我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去看望父母了。早已是饥肠辘辘,进门便喊:“妈,饭做好了吗?我饿坏了。”走进厨房后看到的那一幕让我愧疚不已,原来,他们正在吃一桌子的剩饭剩菜。
我第一次意识到,每次的家庭团圆后,父母都要吃孩子们的剩饭。
此刻,父母餐桌上是两碗热过的饺子、一盘吃剩的鸡肋和肥腻的红烧肉。母亲有些手忙脚乱地说:“家里只有一些剩饭,我给你下碗面条吧。”我的鼻子有些发酸,赶紧说:“不用了,剩饭也能填饱肚子呀。”
于是,我抢着啃光了鸡肋,然后把冰箱里的剩米饭热了热,胡乱填进肚子。吃饭间,我向父母讲述着单位的趣事,汇报了一下近来发表的文章。餐桌上的气氛很融洽,我的一个笑话逗得父亲哈哈大笑。
在回家的路上,我用手机拨通了大哥家的电话:“大哥,我们忽视了一件事,每次家庭聚会后,爸妈都要吃我们的剩饭。”电话那端,大哥沉默了半天,最后说:“我明白了,从下个周末开始,咱们兄妹几个,轮流陪父母吃剩饭。”
这个故事很感人,但是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那就是不但父母吃剩饭,我们也要一起吃。
其实剩饭对我们的健康,特别是老人的健康有诸多危害,长期食用很危险。
先说主食:我们常吃的米饭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经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水解成糊精及麦芽糖。经胃进入小肠后,被分解为葡萄糖,再由肠黏膜吸收。重新加热已经冷却的淀粉,即使温度很高,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子结构,人体对这种老化淀粉水解和消化能力都大大降低。所以,长期食用这种重新加热的剩饭,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胃病。凡消化功能减退的老人,婴幼儿或体弱多病者以及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最好不吃或少吃变冷后重新加热的米饭。另外,含淀粉的食品最容易被葡萄球菌污染,这类食品又很适合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因此,吃剩饭易引起食物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会出现剧烈腹泻、脱水、休克等现象。
再说蔬菜:炒熟后的菜里有油、盐,隔了一夜,菜里的维生素都氧化了,使得亚硝酸含量大幅度增加,进入胃后变成亚硝酸盐,成为健康的一大隐患。进入夏季,由于气温较高,饭菜容易变质,从而导致医院接治吃隔夜饭菜引起肠胃不适的市民增多。
不少国人有这样的“习惯”:要做得吃也吃不完才算尽到主人的责任,绝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于是剩饭现象极为普遍。而老年人作为招待儿女的主力军,免不了要打“剩饭仗”,有的时候吃一个礼拜的剩饭,才打扫完战场。孩子们来了又做一桌子。他们走后再吃一个礼拜剩饭。如此恶性循环,没完没了,营养悄悄地流逝了,胃病悄悄地形成了,老人却根本不自知。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已不至于饿肚子。要想节约,改掉“生怕别人吃不饱”的心理障碍,吃多少做多少。实在吃不了,也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肚子作垃圾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就是这样在老人中疯狂肆虐的!
城市生活误区之 3
死活不用银行卡
城市银行的排队“顽疾”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老大难。北京电视台为了迎接奥运,在讨论北京城市文明问题时还专门作了专题,寻求解决办法。北京工商银行的平均排队时间大约是40分钟,人多时要等1-2小时。而这些排队人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他们交一次电话费,取200元现金,买200度电卡,查一下存折的余款,都不惜排上漫长的时间。而这些事情原本都可以通过银行的IC卡在柜式机上完成,但是老人们不愿意使用、也不相信银行卡。
老年人不使用银行卡的理由:
1.一年10元钱年费、跨行取钱要交2元钱,不值。
2.万一密码被人偷了怎么办?还是现金踏实。
3.懒得学,嫌麻烦!记不住密码。
老年人拒绝使用银行卡的后果:
1.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老人在银行里犯病急救的事情时有发生。
2.浪费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娱乐、休息、读书看报……
3.受到时间局限,银行毕竟只有白天开门,春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还要休息。
4.没有银行卡,需要带大量现金,非常不安全。
举例:高爷爷的孙子要去国外读书,他准备支援他8万元钱,但是他必须到银行取8万元现金给孙子。第一次去,拿号排了1小时,柜台说一次取款5万元以上要提前一天登记。没办法,第二天又去了,又等了1个多小时,钱是能取了,高爷爷怕不安全,约了楼上的李老头来保驾,姑且不说70岁人给80岁人保驾多么不靠谱,李老头恰逢接孙子上外语班下课晚了没及时赶到,气喘吁吁地赶来时,高爷爷刚好过了5号。从头排?高爷爷已经头发晕血压升高了,只好先回了家。糊里糊涂忘了再一次“预约”,第三天再来银行时,又没有取成……
上大学的孙子听了爷爷的控诉,不由得笑了,伸手递过去一张小卡片:“爷爷,您让柜台把钱转到这张卡里,不用预约。也不担心安全!很简单。”
高爷爷看着这张小卡片摇摇头感叹道:“落伍啦”!
65岁的赵老师和老伴去青岛旅游玩得兴高采烈一路平安,回家一开灯,得,没电了!去银行买电吧?银行早关门了!洗不了澡看不了电视怎么成?没办法!无奈给儿子打电话求救。儿子驱车20分钟赶来,拿了电卡和自己的银行卡在柜台上操作1分钟搞定!赵老师这才想起来儿子曾多次劝自己办张卡。不就是一年10元钱嘛,多方便呀!
使用银行卡,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不可扭转的趋势。目前已经超过10亿张银行卡在中国市场上流通,银行与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正在鼓励提高商户对银行卡的接受程度。仅在2006年,中国就发行了超过2亿张新卡。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是老年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银行卡的帮助。所以,趁您还不算太老,去办一张银行卡吧!至于密码,可以选择一则好记的数字,让孩子们帮助记忆。只要卡不丢,钱就丢不了。丢了卡,密码不丢,可以安全挂失,钱还是丢不了。
曾经有哲人说过:如果证明你不老,首先是你的观念不老。40岁人60岁的观念——你已经老了!80岁人50岁的观念——你仍然充满活力,而且不会落伍。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事情,与活力、年轻这些概念其实还有一段距离,还提不到那样的高度。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看似不显眼,却反映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关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方便、健康、安全……
需要稍加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情况主要针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人。
城市生活误区之 1
死活不打车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出租车,老人有个病灾的愁死家人了,能认识个开车的好了不得。现在遍地都是出租车了,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却成了最应该打车又最不愿意打车的人群。他们认为上饭馆吃饭,享受口福了;给后辈买东西,享天伦之乐了;给自己打车?浪费了!坐公共汽车不过几角钱到几块钱,打车要十几、几十块钱,这笔账怎么算怎么不值得。大不了我走回去,还锻炼了呢。
80岁的方奶奶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以前出去唱歌、上老年大学,连2元钱的空调车都舍不得坐,就去挤1元钱的普通车;现在有了老年证,不用花钱,还打车干吗?
方奶奶每个礼拜和另外3个老太太去唱歌,齐刷刷的都舍不得打车。她唯一的儿子工作在外地,女儿在美国,儿媳妇郑重地劝说多次:您舍不得打车我给您钱,以后不打车就不要去唱歌了,多危险哪!摔了怎么办?方奶奶有老干部退休金,怎么好意思要儿媳的钱?再说也不至于。但是儿媳妇的话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来。
这一天4个老太太乘公共汽车唱歌回来,一起去吃了一顿自助餐,不亦乐乎!兴冲冲走了三四站地回家了。其实4个人打一辆车每人不过2元5角,就是一根冰棍钱。可偏偏都是舍不得。结果回来以后方奶奶的脚踝骨关节发炎了,天天痛得不能走路。虽说医院就在家旁边,不过5分钟步行路,但是必须一天一趟地打车去打针。每天来回20元,加上药费,大热天的还要搭上80多岁血压高的老伴陪着,自己的肉体痛苦更别提了。方奶奶到底是省了还是费了?明眼人一看便知。
60岁的刘奶奶生病住了医院。出院时,女儿说:妈,咱打车回家吧,不过20元,我送您。刘奶奶说:不行,叫你爱人来接。
女婿一听不敢怠慢,请了一天假去接丈母娘。结果,这一天扣工资100元;送丈母娘来回80公里汽油费50元……这笔账,刘奶奶一点都不算,只觉得自己让闺女省了20元打车费挺受用。
类似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舍不得打车成了城市老年人的通病,这使得很多子女感到很为难和担心,不知道善良的老人们您意识到了吗?
老人乘公交车,有诸多不方便:1.累,不见得有人让座;2.危险,上下车、急刹车都有可能碰着、摔着;笔者亲自见到北京经贸大学门口站台上一位老大爷被公交车甩下门来,重重地摔在街上,立即围上一群人来惊呼急救……3.冬天冷夏天热易中暑或引发血压高等疾病。
如果从经济角度计算:在外面吃一顿饭,被赚取的利润大约是50%-80%,即吃50元,你至少损失了25元,而打车的利润远远低于此,而打车带给你的节约时间、方便舒适等间接利益,很难估算,特别是一旦出了事情,那么需要的成本将增加几十倍上百倍。
所以,我们说,城市老人应该扭转“不打车”的观念,该打就打,打车和旅游、下馆子、看电影一样,是晚年较高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城市生活误区之 2
死活不倒剩饭
没有冰箱的年代,老年人不倒剩饭,把它们热一下,第二天再吃。现在有了冰箱,老人们更不会倒剩饭了——剩菜汤可以第二天下面条、烩米饭,剩主食可以吃上一礼拜。打开老人的冰箱,一定是大盘子摞小盒子地都是剩东西;要不然,就是把肚子当“垃圾桶”,每顿饭吃到最后,都是老人把剩菜根、锅底盘底一股脑地折在自己碗里吃下去,美其名曰:不浪费。
这样的生活场景很多见吧?
名叫紫水晶的网友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一个周日的傍晚,我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去看望父母了。早已是饥肠辘辘,进门便喊:“妈,饭做好了吗?我饿坏了。”走进厨房后看到的那一幕让我愧疚不已,原来,他们正在吃一桌子的剩饭剩菜。
我第一次意识到,每次的家庭团圆后,父母都要吃孩子们的剩饭。
此刻,父母餐桌上是两碗热过的饺子、一盘吃剩的鸡肋和肥腻的红烧肉。母亲有些手忙脚乱地说:“家里只有一些剩饭,我给你下碗面条吧。”我的鼻子有些发酸,赶紧说:“不用了,剩饭也能填饱肚子呀。”
于是,我抢着啃光了鸡肋,然后把冰箱里的剩米饭热了热,胡乱填进肚子。吃饭间,我向父母讲述着单位的趣事,汇报了一下近来发表的文章。餐桌上的气氛很融洽,我的一个笑话逗得父亲哈哈大笑。
在回家的路上,我用手机拨通了大哥家的电话:“大哥,我们忽视了一件事,每次家庭聚会后,爸妈都要吃我们的剩饭。”电话那端,大哥沉默了半天,最后说:“我明白了,从下个周末开始,咱们兄妹几个,轮流陪父母吃剩饭。”
这个故事很感人,但是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那就是不但父母吃剩饭,我们也要一起吃。
其实剩饭对我们的健康,特别是老人的健康有诸多危害,长期食用很危险。
先说主食:我们常吃的米饭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经口腔内的唾液淀粉酶水解成糊精及麦芽糖。经胃进入小肠后,被分解为葡萄糖,再由肠黏膜吸收。重新加热已经冷却的淀粉,即使温度很高,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分子结构,人体对这种老化淀粉水解和消化能力都大大降低。所以,长期食用这种重新加热的剩饭,容易发生消化不良甚至导致胃病。凡消化功能减退的老人,婴幼儿或体弱多病者以及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最好不吃或少吃变冷后重新加热的米饭。另外,含淀粉的食品最容易被葡萄球菌污染,这类食品又很适合葡萄球菌生长、繁殖,因此,吃剩饭易引起食物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会出现剧烈腹泻、脱水、休克等现象。
再说蔬菜:炒熟后的菜里有油、盐,隔了一夜,菜里的维生素都氧化了,使得亚硝酸含量大幅度增加,进入胃后变成亚硝酸盐,成为健康的一大隐患。进入夏季,由于气温较高,饭菜容易变质,从而导致医院接治吃隔夜饭菜引起肠胃不适的市民增多。
不少国人有这样的“习惯”:要做得吃也吃不完才算尽到主人的责任,绝不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于是剩饭现象极为普遍。而老年人作为招待儿女的主力军,免不了要打“剩饭仗”,有的时候吃一个礼拜的剩饭,才打扫完战场。孩子们来了又做一桌子。他们走后再吃一个礼拜剩饭。如此恶性循环,没完没了,营养悄悄地流逝了,胃病悄悄地形成了,老人却根本不自知。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已不至于饿肚子。要想节约,改掉“生怕别人吃不饱”的心理障碍,吃多少做多少。实在吃不了,也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肚子作垃圾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就是这样在老人中疯狂肆虐的!
城市生活误区之 3
死活不用银行卡
城市银行的排队“顽疾”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老大难。北京电视台为了迎接奥运,在讨论北京城市文明问题时还专门作了专题,寻求解决办法。北京工商银行的平均排队时间大约是40分钟,人多时要等1-2小时。而这些排队人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他们交一次电话费,取200元现金,买200度电卡,查一下存折的余款,都不惜排上漫长的时间。而这些事情原本都可以通过银行的IC卡在柜式机上完成,但是老人们不愿意使用、也不相信银行卡。
老年人不使用银行卡的理由:
1.一年10元钱年费、跨行取钱要交2元钱,不值。
2.万一密码被人偷了怎么办?还是现金踏实。
3.懒得学,嫌麻烦!记不住密码。
老年人拒绝使用银行卡的后果:
1.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老人在银行里犯病急救的事情时有发生。
2.浪费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娱乐、休息、读书看报……
3.受到时间局限,银行毕竟只有白天开门,春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还要休息。
4.没有银行卡,需要带大量现金,非常不安全。
举例:高爷爷的孙子要去国外读书,他准备支援他8万元钱,但是他必须到银行取8万元现金给孙子。第一次去,拿号排了1小时,柜台说一次取款5万元以上要提前一天登记。没办法,第二天又去了,又等了1个多小时,钱是能取了,高爷爷怕不安全,约了楼上的李老头来保驾,姑且不说70岁人给80岁人保驾多么不靠谱,李老头恰逢接孙子上外语班下课晚了没及时赶到,气喘吁吁地赶来时,高爷爷刚好过了5号。从头排?高爷爷已经头发晕血压升高了,只好先回了家。糊里糊涂忘了再一次“预约”,第三天再来银行时,又没有取成……
上大学的孙子听了爷爷的控诉,不由得笑了,伸手递过去一张小卡片:“爷爷,您让柜台把钱转到这张卡里,不用预约。也不担心安全!很简单。”
高爷爷看着这张小卡片摇摇头感叹道:“落伍啦”!
65岁的赵老师和老伴去青岛旅游玩得兴高采烈一路平安,回家一开灯,得,没电了!去银行买电吧?银行早关门了!洗不了澡看不了电视怎么成?没办法!无奈给儿子打电话求救。儿子驱车20分钟赶来,拿了电卡和自己的银行卡在柜台上操作1分钟搞定!赵老师这才想起来儿子曾多次劝自己办张卡。不就是一年10元钱嘛,多方便呀!
使用银行卡,是科技进步的表现,是不可扭转的趋势。目前已经超过10亿张银行卡在中国市场上流通,银行与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正在鼓励提高商户对银行卡的接受程度。仅在2006年,中国就发行了超过2亿张新卡。相信不久的将来,即使是老年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银行卡的帮助。所以,趁您还不算太老,去办一张银行卡吧!至于密码,可以选择一则好记的数字,让孩子们帮助记忆。只要卡不丢,钱就丢不了。丢了卡,密码不丢,可以安全挂失,钱还是丢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