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卍字灯会的文化价值及品牌开发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lea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卍字灯会是极具生命力和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价值。金昌必须站在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高度,深入挖掘卍字燈会的特色,走品牌化路线,建设卍字灯会永久性展演场区,将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共同促进与卍字灯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代表金昌形象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
  [关键词]卍字灯会;文化价值;品牌
  金昌地区的卍字灯会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厚,充分反映了金昌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极具生命力和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挖掘和弘扬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代表金昌形象的知名文化品牌。
  一、卍字灯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卍字灯会主要流行于金昌市永昌县毛卜喇村,因表演时灯阵形似一个卍字,故以卍命名。据考证,卍字灯会原是明代北京灯艺之一角,明朝时毛卜喇村的李发仁先生在北京灯门外做小商,日闲便入内绘图谱,前后长达3年,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绘成一角带回家乡,让村里的乡亲排练、表演,从此在永昌生根开花,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经过500年的流传演绎,卍字灯会已和金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结合,深受群众喜爱。如今,在北京已寻找不到卍字灯的踪影,而在永昌却成为汉族民俗文化活动的优秀代表项目。卍字灯会文化带有鲜明的传统手工技能性和区域风俗文化特征,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卍字灯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作为金昌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资源,卍字灯会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如元宵节舞龙狮、赏花灯、看表演的民俗活动受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等的影响,逐渐远离民众的视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金昌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卍字灯会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近年来,金昌市永昌县对卍字灯会等非遗项目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撰写了详实的文字资料,拍摄了专题片,确认了项目传承人,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努力使卍字灯会得以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由于人们对这一特殊民俗项目的陌生与漠然,卍字灯会的传承和发展缺乏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和精神支撑,面临文脉断代的危机。
  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民俗资源,关系到一个地区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的重要问题,也是民俗文化赢得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形成产业优势的重要一环。卍字灯会作为一种鲜活的民俗文化,荟萃了金昌民俗文化的精髓,其审美元素、表演形式、游玩活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民俗性,是一项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号称“西北一绝”。永昌民间小曲《绣荷包》里唱道:“毛卜喇的卍字灯,压定十三省”[1]。然而,由于资源认识上的误区,至今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品。要传承和发展卍字灯会,不能仅仅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应对其进行新的定位,突显其内涵特色,将其打造成为金昌的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形式向外推广,以此来传承和发展其文化传统。
  二、卍字灯会的独特文化内涵
  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灯会相比,卐字灯会艺术特色鲜明,在形式、题材、审美元素、文化内涵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金昌地区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质,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价值,是其他灯会文化不可替代的。
  卍字灯会的灯场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闹灯时选一大空场,按灯谱埋栽木杆,横竖各19排,每排19杆,共361根。杆与杆相距2米,杆高2米。在主场正中竖一主杆,高7.8米,上挂大型花灯,其余杆上挂360个小型花灯,360盏灯象征农历360天,也象征360尊佛。杆与杆之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幕布遮蔽,观灯者按规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如盘旋迷宫,趣味无穷。在进、出口正面扎一彩门,直距20米,用12生肖灯做成彩灯屏障,上有灯联。彩门灯联自有讲究,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各挂一幅:正月十三为上元一品,象征天官赐福;正月十四为中元二品,象征地官赦罪;正月十五为三元三品,象征水官解厄;正月十六为天下太平,象征百病不生。彩门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每天一字,分别为“荣”、“华”、“福”、“贵”,用360盏花灯组成。灯场对面设12盏生肖灯,象征观灯者吉祥如意。生肖灯后设“灯山”,也用360盏花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
  卍字灯会属于岁时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灯展定于正月13—16日共四天,过去三年两展,暗寓三阳开泰,一盏盏彩灯承载了民众的祈祷与愿望。花灯制作精细、装饰美观,造型基本以四、五、六为体面定数和基数,象征四时、五方、六合,其上装饰则多象征寓意;主色调是红色,辅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诸色交相辉映,缤纷璀璨,体现了传统吉祥文化。灯会中既有传统宫灯、纱灯,也有形态各异的生肖灯、走马灯,彩灯的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名著、历史人物、花鸟虫鱼等。闹灯期间有舞龙、舞狮、跑旱船、唱小曲、踩高跷、扭秧歌、节子舞等民俗表演,每一个民众都可参与其中,欢歌笑语,场面盛况空前。
  卍字灯会之所以长久地受到民众的青睐和喜爱,是因为它装扮出喜庆祥和的狂欢气息,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是一种人们祈盼幸福安康的情感表达,是当地人民精神情感的一种外在的物化形态。整个灯会表演所隐喻的深层含义,映射了人们请愿还愿、祈福的情感过程,具有丰富而特殊寓意,其功能和地位是其他灯会所不具备的,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价值。
  三、挖掘和打造卍字灯会文化品牌
  金昌拥有如此独特的灯会文化资源,却没有能够让这个形象变得丰满、充实、可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品牌意识,没有将卍字灯会塑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更没有形成金昌的城市文化符号。
  1、弘扬卍字灯会的文化品牌内涵
  一个文化品牌使外界的人们能够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必须要有其明确的文化主题,使其能与当代民众的文化价值认同相契合。卍字灯会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具有充分的当代利用的价值元素,即其蕴含的平安吉祥的文化因素。   一个地区的民俗,其地域特色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是一种吸引人的特色文化资源。卍字灯会中“卍”所含有的这种文化意蕴,寄托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良好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因此,应深入挖掘卍字灯会的文化内涵,走品牌化路线,利用各种形式对外宣传,扩大知名度,使其在全国灯会艺术中独树一帜。同时,对卍字灯会进行整体的包装,培训专门的表演队伍,通过走出金昌,甚至是走出国门的方式来充分展示卍字灯会的品牌形象。
  2、建设卍字灯会永久性展演场区
  卍字灯会所蕴含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发展金昌文化產业的优势所在。目前,卍字灯会的表演,在时间上仅限于春节期间短暂的几天时间,空间上仅是在永昌县民俗文化馆内展有灯会的模型,这对于卍字灯会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卍字灯会的内容决定,其展演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必须建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展演场区。
  按一般的理解,展演场区应定在其发源地最为恰当。其实,这种认识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因为卍灯会的发源地毛卜喇村位置偏远,且自然环境较差,没有其他可吸引人注意力的地方,若将展演场区设定于此,势必会影响到向外的扩展,最终只会是一个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升不到文化产业的高度。因此,必须站在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尊重文化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与骊靬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在永昌县城区周围建设卍字灯会永久性展演场区,打破展演的时间限制,为卍字灯会提供一个永久的家。在不举办灯会展演期间,可举办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跑旱船、唱小曲、节子舞等。
  3、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促进卍字灯会文化产业
  据史书记载,卍”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印度、波斯、古希腊、古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最初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后来被普遍作为吉祥的标志,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神圣等,受到各民族的普遍喜爱和推崇。后来佛教将“卍”字继承了下来。在佛教中,“卐”字是“瑞相”和“万德吉祥”的标志,含义为“吉祥之所集”。
  结语
  金昌境内的圣容寺,在河西地区、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是金昌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卍字灯会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发展卍字灯会文化产业,将其与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卍字灯会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王君明.永昌的民间小曲.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3]永昌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4]刘颖.民俗文化的城市文化品牌效应.群文天地,2011(10);
  [5]闫庆玲,张家琪.让“卍”字灯的魅力重现于世.金昌日报,2013-4-16;
  [6]肖永晖.永昌“卍”字灯会的传承与发展.金昌日报,2017-2-9。
  作者简介:宿好军(1969--),男,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研究和文学评论,同时进行小说创作,现任甘肃省金昌市委党校副教授。
其他文献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2017年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于8月10日至14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B区12.2号馆举行,这是广东省第六次举办全国性的民间工艺专业展会。本届展会首次与南国书香节同期同馆举办,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也是
期刊
汕尾捷胜古时是海丰县的门户,是海防前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千户侯良建捷胜所城。捷胜古城经历了明清时期,迁入了大量的军民,这些军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就是捷胜“所城文化”。捷胜古城在当时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在这个地方流传着许多民俗。“擂成茶”在汕尾捷胜民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俗。
期刊
佛山祖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海外华人群体中,都是遐迩闻名,老幼皆知。内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广东人普遍称为北帝。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供奉到今天,经历近千年,香火非常鼎盛。现在整个祖庙已经是一座荟萃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佛山祖庙地位尊崇,是广东的众多北帝庙中唯一一个被列入
期刊
鹌鹑,古名“罗鹑”、“宛鹑”、“奔鹑”、“早秋”,又叫“鹑”,繁殖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我国东北,迁徙及越冬时,遍布我国东部。  《诗经》中有“鹑之奔奔”的说法,陆佃注云:“奔奔,斗也。”看来,周朝时,人们已经确知鹌鹑善斗了。  霜降时节鹌鹑猛  “斗鹌鹑”亦称“咬鹌鹑”、“冬兴”、“鹌鹑圈”,系古时汉族民间娱乐玩俗,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后流行于全国各地。斗鹌鹑兴起于唐朝,《唐外史》云:“西凉
期刊
在这一队山歌唱和的队伍中,领头汉子的腰里斜挎着一面小鼓,上面系着一条红彩带。他一手握着小鼓槌,用力使劲捶着,一边放开嗓子号唱,脚下不停向后退。在他面前,一排汉子随着鼓点有节奏的耘禾,嘴里不停应和。鼓声铿锵,歌声飞扬,在群山怀抱和蓝天映照下,偌大的稻田成了这群汉子潇洒自如的表演舞台。这就是赣北幕阜山下打鼓耘禾的壮观场面,他们唱的是《东家请我来打鼓》。  耘禾锄山打鼓歌  地处赣北幕阜山下的武宁县,一
期刊
[摘 要]凌云地区的背陇瑶1949年以前实行重聘礼制度,重聘礼制度废除后,背陇瑶的婚姻自由度大大提高,日渐形成了早婚的习俗。  [关键词]聘礼;背陇瑶;早婚  “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能积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适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样说法,他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1]瑶族婚俗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
期刊
[摘 要]秦汉以后开辟的粤北古道是海陆丝路对接的重要孔道。从隋唐开始,原居荆湖及福建等地的岭北少数民族,由于受战乱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陆续地渡江逾岭,经粤北古道而进入粤北的乳源、连阳及南雄始兴等地,成为了粤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到来促进了粤北及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粤北古道;瑶族;壮族;移民  粤北古道是秦汉以后开辟的对接海陆丝路的重要孔道,它不仅承载着历代的军事政治及文化交
期刊
[摘 要]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的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保证永久流传。  [关键词]麒麟舞;
期刊
[摘 要]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支系,是不以地域划分的族群称谓,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海内外客家人共同的文化图腾。东莞市凤岗镇是客家人聚住的小镇,也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2007年以来,凤岗镇十分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把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结合,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地方客侨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三结合”,打牢基础、推广宣传、树立品牌,凤岗客家山歌受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作为承载着我国特有民俗的传统建筑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迁。韶关市浈江区新韶镇的祠堂,由于村民宗族意识淡化,政府侧重于经济发展,媒体关注度薄弱导致祠堂修复资金缺乏,祠堂功能日渐弱化,使其保存现状堪忧。为更好的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祠堂保护的关系,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应该掌握现存祠堂状况,增强祠堂保护意识,完善祠堂管理,创新祠堂存在形式。  [关键词]新韶镇;祠堂;新型城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