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庙“春秋谕祭”尊荣六百年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祖庙,在整个华南地区乃至海外华人群体中,都是遐迩闻名,老幼皆知。内中供奉的是道教真武玄天上帝,广东人普遍称为北帝。从北宋年间开始一直供奉到今天,经历近千年,香火非常鼎盛。现在整个祖庙已经是一座荟萃明清古建筑艺术和佛山传统文化的民俗类博物馆,辖区包括祖庙古建筑群、孔庙、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佛山祖庙地位尊崇,是广东的众多北帝庙中唯一一个被列入官祀祭典的庙宇,从明朝景泰年间被敕封为灵应祠开始,每年都举行春秋谕祭,一直延续到清代。而在春秋谕祭之中,同时进行“乡饮酒礼”,七十岁以上的耆老贤达到祖庙祭祀后参加饮宴,并得到地方官员的祝福。
  “春秋谕祭”与“乡饮酒礼”是官祀活动,而祖庙的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丰富,包括新春祈福、北帝坐祠堂、“三月三”北帝诞、北帝出巡、烧大爆、演戏酬神等等。各项民俗活动在佛山地区影响深远,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而在这众多民俗之中,“春秋谕祭”与“乡饮酒礼”因为是官方仪式,无疑最为隆重。到了今天,在崇尚民俗文化的大背景下,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也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重新复原了这两项古老仪式,并增添了现代元素。
  祖庙巍巍,香烟袅袅,佛山祖庙的传奇经历与“春秋谕祭”、“乡饮酒礼”的故事,就在此一一展开。
  佛山祖庙 尊神北帝
  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等,其信仰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星辰崇拜和龟蛇图腾。北帝最初为北方方位神,因北方五行属水,所以北帝又被尊为“水神”。宋元明三代将北帝崇信推至顶峰,历代帝皇敕封其正式的名号和尊荣,并纳入正统祀典,兴专祠,行谕祭。刘效祖于明万历八年(1580)所撰之《重修真武庙碑记》里就有相关佐证:“真武神威显赫,祛邪卫正,善除水火之患,成祖靖难时,阴助之功居多,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莫不建庙而祀之”。
  北帝(真武)能除水火之患的神灵属性与岭南的实际诉求相契合,在历代王朝的大力推动下,北帝信仰也随之从中原遍及全国,传至岭南,成为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崇的至尊水神。广东自明清以来就已成为中国北帝信仰最兴盛的地区之一,据现存广东各府县志书记载,明清时期广东地区北帝庙宇多达285间之多,尤其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且“吾粤多真武宫,尤以南海佛山之祠为大,称日祖庙”。
  佛山祖庙正是在此历史文化背景中应运而生,于北宋元丰年问(1078-1085)在古佛山的主河涌洛水岸边兴建而起。
  “粤人祀赤帝,并祀黑帝(北帝),盖以黑帝位居北极而司命南溟。南溟之水生于北极,北极为源而南溟为委”。由此可见,北帝不仅司水,还是掌管南方水域之神。佛山,自古以来就是河网密布之地,深處珠三角的中心腹地,东晋时“此地尤海洲也”,佛山先民“生于成潮,长于淡汐”,“外出别处,则非舟莫渡;工商业货物的运输,也非用船艇不可”,因此出于对水的敬畏和顺应,为免受水患灾害,保障生命和财物安全,北帝作为“南溟之水”的尊神,可谓深受佛山民众崇信。
  同时,北帝不仅司水,水还能克火,因此,他又被尊奉为“防火御灾”之神。自宋以来,佛山人就“以鼓铸为业”。到明清时期,70%的居民都从事冶铁,佛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南国铁都”。在这冶铁业兴盛的背后,则时刻隐藏着火患灾害,司水克火的北帝尊神自然更受尊崇。这就不难想象,北帝的信仰文化从中原传至岭南,一直到佛山后,可谓广为盛行,占据了佛山当地民间信俗的一席重要之地。
  历时近千年,佛山乡人一直“目灵应祠(祖庙)为祖堂”,将北帝不仅视作“于天神为最尊”,而且在佛山民众心中,北帝尊神“不啻亲也,是值以神为大父母”。依据种种灵应事件,人们认为祖庙北帝不仅能保佑百姓风调雨顺,还能御灾捍患、护国佑民。元代《龙翥祠重浚锦香池水道记》里明确指出:
  “此乡有神日真武玄帝,保障区宇,有功于民,不可具述”。“不可具述”四字包含的是佛山祖庙北帝在百姓心中的有求必应和无所不能,这不仅流传在广大民众口耳相传的典故里,更频频出现于有迹可循的历史文献中:
  明宣德五年(1430)《重建祖庙碑》就始现祖庙北帝灵应的相关记载:
  当元季时,群盗蜂起,有龙潭贼势甚猖獗,艤舰于汾水之岸,欲揉掠乡土,父老求卫于神。是时,天气晴明,俄,有黑云起自西北,须臾,烈风雷雨,贼舰几尽覆溺,境土遂宁。
  乡有被盗者,叩于神,盗乃病狂,自赍所窃物,归其主。
  复有同贾,而分财不明者,矢于神,其昧心者即祸之。其灵应多类此。
  明正统三年(1438)的《重修庆真堂记》碑里更有了一系列的北帝灵应故事:
  (元)大德之间,庙前有榕树二株,被风吹颓,乡人聚以二百余众,扶立不动。是夜忽闻风雨声,次早树起而端然,岂非圣神之德验乎,名之日圣榕。
  元末群盗蜂起,时有龙潭贼来寇本乡,艤船数十艘于汾水之岸,乡人启之于神。是时天气晴明,俄,有黑云自西南,既而狂风暴作,飘贼船于江之北,覆溺者过半,望见云中有神人披发,方知帝真救民于急难之中,驱贼于水火之际,有此显现。
  后元祚将移,神亦升天矣。贼乃买致守庙僧,用晕秽之物窃污神像,遂入境剽掠,而庙宇圣榕俱为灰烬,守庙僧不数日亦遭恶死。
  迨我圣朝,有乡老赵仲修等,节次抄题,重修庙宇,忽于小桥浦见水涌,随即一木跃出于淤泥之中,濯如也,众以为神,稽之父老。传言其木系是创基之初,雕塑神像之余,不敢毁以他用,是用藏之,迨夫岁久而失其踪也,今既显出,岂非神现而用之乎。遂命良工雕刻圣像如故,以奉事之,祁求雨旸时若,百谷丰登,保佑斯民,以迄于今矣。
  缘其栋宇牟狭,未足以称神光。宣德四年己酉,乡之善士梁文慧为主缘,化财重建。其趋事赴工者,不厌不怠,经之营之,毕年成之。起工之夜,庙前现一火毬,大如车轮,滚于地上,光彻远近,倏然不见。竖柱之日,化缘中有不洁,神责其傅匠者,以言其过。
  近因邻境有无知者,妄借神徽以为竞渡之戏,灾害随至,悔何及也。乡间有被盗者,旦夕来圣前祷告,而贼人阴怀畏惧修省之心,遂生无妄之灾,将财物以归其主也。又有同生理而财物不明,誓之于神,其瞒昧之人皆有恶报。以此明彰昭报者非一,难尽条举。   清嘉庆二年(1797)《重修灵应祠鼎建灵宫碑记》:
  众因言于公日:前甲寅岁,曾议建灵宫,缘其地有数百年古树,人不敢议伐,故众志弗一……二月十四夜,天大雨以风,庙后树株大如合抱忽折,其右偏折处如刀切状,中一株枯而复萌,大已盈拱,俱被压倒,数十工人睡廊下者,一无所伤,一无片瓦坠地,众共异之。一日,恭行谕祀。
  佛山祖庙的北帝公,被民众奉为“万能保护神”,其神职功能更是不可尽数,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求子祈福、祛病免灾、褒善惩恶等等。可谓“水旱灾渗,有所祈禳,凤著灵响”,难怪乎“一乡之人,奉之惟谨”。
  祖庙灵应 国朝祀典
  历宋元至明清,佛山祖庙也由一座“不过数楹”的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庙宇,发展到明清时期3600平方米沿中轴线规整排列的古建筑群。佛山祖庙的北帝崇奉,从规模到典制更是远超前朝,这与明正统年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息息相关。
  在明正统以前,早先的佛山祖庙叫做“龙翥祠”,刚开始仅是一个古洛水边供奉水神北帝的民祀庙宇,对于佛山民众而言,祖庙犹如祖先灵魂藏幽之所,祖先恩惠普施之地,北帝则是祈求风调雨顺的司水之神。自明正统开始,佛山祖庙已成为朝廷对佛山地方社会控制的象征物而存在,明正统十四年到清末被称为“灵应祠”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官府介入民间祭祀,人们对北帝的感情由亲切转入畏敬、崇拜,北帝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促成这一转变的契机为明正统十四年,佛山抗击黄萧养起义军取得胜利。这次事件不仅对佛山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对于黄萧养起事中的北帝圣显事件更是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正如明朝尚书、佛山里人李待问所说“予自幼闻诸父老言,帝之著异于吾乡者不一,独于御黄萧养之乱为神最灵,亦最奇”:
  明景泰元年《奏请激劝忠义疏》
  盖彼处旧有神祠不知创于何代……故乡人事之甚谨。贼起,环境多被焚劫,乡人计无所出,乃斋沐共谒于祠下,祝以敌贼之故,神遂许之。凡与贼对敌之时,有海鸟结群飞噪贼船之上,又有聚蚊为旗建立于榕树之杪,人马仿佛驰于木栅之外,由是群贼数败,前后杀贼五千余级,斯皆神灵所助。
  明景泰二年《佛山真武祖庙灵应记》
  大明正统十四年己巳秋,海贼黄萧养,初以行劫禁锢,越狱亡命……聚其乌合之众,以数万计,舟楫塞川,攻围广城。而南海、番禺诸村堡,多有从为逆者,声言欲攻佛山。佛山父老赴祖庙叩之于神,以卜来否,神谓贼必来,宜早为备。于是耆民聚其乡人子弟,自相团结,选壮勇,治器械,溶筑濠堑,竖木栅,周十许里。沿栅设铺,凡三十有五,每铺立长一人,统三百余众,刑牲歃血,誓于神前,曰:苟有临敌退缩,怀二心者,神必殛之。众皆以忠义自许,莫不慷慨思奋。居无何,贼果率舟数百艘至……每当战,父老必祷于神,许之,出战则战必胜,大有斩获,不许,则严兵防守,不敢轻出。贼夜遥见栅外列兵甚盛,有海鸟千百为群,飞噪贼舟上,又见飞蚊结阵自庙间出,飘曳空中,若旗帜形。贼屡攻而屡败之,获贼首级千数百计。贼又造云梯临栅,阻于沟堑,不能前,却,众掷火炬焚之。贼计穷,无如之何,遂退兵二里许,联舟为营,意将久驻,伺栅内食尽人惫,不攻自破矣。然佛山大家巨室,藏蓄颇厚,各出粮饷资给,人皆饱食无虑。贼中有自恃勇悍、翘足向栅漫骂者,栅内火枪一发,中之即毙。凡若此者,乡人皆以为神之助之也。
  明嘉靖三十二年《世济忠义记》
  正统十四年,黄贼作乱,为岭南惠,聚党数万人,楼橹二千艘,攻城略地……则佛山之父老若梁广、梁懋善、霍伯仓、梁厚积……二十二人,度贼且至,首倡大义,罄赀财、树木栅、浚沟堑、储兵械,一夕而具,盖若神所助焉。贼至,则供具酒食,以劳敢战之士……无亡矢遗镞之费而黄贼已困。
  清雍正七年《忠义流芳碑记》
  前朝正统年间,强贼黄萧养围掠佛山,通乡无策。蚁祖梁南園等二十二人赴北帝庙杯卜,神许拒盗,捐粮助饷,督率壮练,设法防守,复藉神威赫濯,披发现身,星旗耀敌,贼畏潜逃,成沾神佑,通乡安枕。
  不可尽数的北帝圣显传说,再加之最后抗击黄萧养军的佛山保卫战取得全面胜利,使得佛山的乡绅耆老抓住了隆祀祖庙的最好时机。明景泰元年(1450),由佛山耆民伦逸安上奏朝廷请求封典。明朝礼部尚书结合佛山地方士绅的奏章,对佛山祖庙的北帝祭祀是否列入官方祀典进行了勘察、核准,最终上禀朝廷,先是详述了祖庙北帝在黄萧养进攻佛山一战中的灵应事迹,一座庙宇和一个城市的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展现无遗: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佛山堡耆民伦逸安抱本赍奏,说本乡北方玄武神祠,其神酬应民卜,捷如影响。昔黄萧养寇佛山,灵应祠神实为捍御,公计擒匪贼,祷于神,辄获是神,特附之以捍御,而感通冥漠有独至也。正统十四年(1449)黄萧养进攻佛山,乡人集于祖庙问神卜吉,神许则出战,战则屡胜。其贼出战之时,常见一人青袍白马走于栅外;又见飞蚊团结成旗,排阵游于空中;贼以北方扬灰、欲伤民目,霎时则转南风吹之,贼反自击;日夜铃锣不息,民将惫倦,贼攻日甚,西北角栅城几陷,乡老奔叩于神,神卜许其勇敌,民遂迎花瓶,长五尺,诡作大铳状,出诳贼,贼疑不敢攻;又见红鸟一队,飞坠于海,贼遂就擒。黄贼剿除之后,乡民无一人亡命。”祖庙北帝护国佑民、灵应彰显,在百姓心中这是北帝的“神明保障之功,赫赫威灵之助,神灵显应,恩同再造者也。”因此,忠义相传的佛山民众“伏乞圣恩褒嘉祀典”。有鉴于此,明朝的各级相关官员对于此事反复核证,先是“都察院按行广东道御史杨忠勘审缴报,忠仰布政司参议陈贽委南海县主簿李纲按临佛山堡督会排年里老梁广等签同结状”;紧接着,“复委经历张应臣亲临复勘,乡判霍佛儿,乡耆冼浩通呈状”;然后,“御史杨体得始末,案卷如合符验得以细备,开具情由申奏”,最终得出“果系神功持助,各无异词”的结论,礼部才上奏朝廷记曰:“法施于民则祀之,御大灾大患则祀之,理合嘉崇,隆以常祀,中蒙允奉……”。历经层层上报、审核,这个偏居岭南一隅的北帝庙宇,终得明景泰帝亲赐为“灵应祠”,敕建牌坊“玄灵圣域”,且“春秋遣官致祭”,这标志着佛山祖庙已从一般的社区香火庙隆升为官祀之庙。   清乾隆二十四年后,祖庙更历经四次扩建与修缮,自此以后,修庙与隆祀之事直接由佛山历任同知倡导。政府的倡修和参与官祀,体现了清王朝认识到了祖庙在佛山不可替代的地位。清代佛山的北帝崇拜到乾嘉年间由于官府的介入,达到了全盛时期。“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导”成为了清代祖庙的真买写照。清光绪年间,梁世徵曾说“粤之佛山为寰中一巨镇,有灵应祠。阖镇以祀真武帝,年久而分尊,屡著灵异。共称之日祖庙,尊亲之至如天子”,可见当时祖庙的地位已显赫“如天子”。随着北帝信仰在明清的推崇,春秋谕祭的民俗也随之盛兴,并彰显出官民并祀的特点,且日显繁复而隆重,以此酬谢北帝神恩。
  春秋谕祭 乡饮酒礼 演戏酬神
  春秋谕祭 官方礼仪
  “庄严冠禅山群庙,灵应为福地尊神。”
  明清时期,在广东所有的北帝庙中,只有佛山祖庙是唯一一个列入官祀祭典的庙宇。自明景泰开始,祖庙北帝已成为保家安邦的战神、福神,无往不胜、灵应显著,佛山祖庙受帝皇敕封“灵应祠”,因而尊享“春秋谕祭”,恪行“国朝祀典”,官方和民间均定期举办各式仪典以崇祀北帝。
  “历朝谕祭,圣代尤崇,春秋肃祀,百尔虔恭。”佛山祖庙春秋谕祭地位的崇高,从明朝礼部明文发布的第四百二十四号勘合中可见一斑:“行广东道御史欧阳,承宣布政司参议,合行州县掌印官,每岁供祭品物,春秋离职,亲致祭祀,用酬神贶,毋致堕缺,以负朝廷褒崇之典。如有堕缺,许乡民具呈上司,坐以不恭之罪。及庙宇朽坏,务要本县措置修茸,毋致倒塌。如有不悛事体,仍许乡老申呈有司转行奏,治究不恕。此议合通行,责令府、县立案,以凭查理。庶祀典无穷,须至贴者”。
  春秋谕祭自明景泰四年被列入官祀以来,每年由官绅耆老联合举办,春祭日为农历二月十五,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五,历代均在佛山祖庙举行。春秋谕祭的祀仪基本相同,届时,灵应祠三门前立祭台、呈祭器、献祭品,旌旗飘扬,场面盛大。地方官员整肃衣冠,敬拜北帝,明代的春秋谕祭,官员自省会而来,至清代,佛山历史上首度出现的官派管理机构“文武四衙”(即佛山海防分府同知署、巡检司署、分防都司署与分防千总署)设立后,四衙官员均出席行礼。兵丁护卫则一字排开,祖庙值事各守其职,各行各业绅耆咸集,按照一整套高规格的官祀仪典进行:
  ①备鼓乐仪仗迎神
  祭祀鼓乐采用岭南传统的八音锣鼓相伴奏,在传统鼓乐的伴和声中,北帝仪仗列阵灵应祠三门。整套仪仗阵容鼎盛,种类丰富,器形齐全,成为国内目前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北帝仪仗,其中包括:金漆木雕高脚牌(8对16件)、铜铸八宝仪仗(8对16件)、灵应祠兵器仪仗(37对74件),合共106件大型的清代仪仗,恭迎北帝,肃穆威仪!
  ②列祭器、呈祭品
  官祀仪典,祭仪隆重,祭品丰富,祭器“华而不缛、文而不繁”。依据明典礼制,特为灵应祠春秋谕祭打造了四十件官祀祭器,分为青铜祭器:铡、豆、铺、簋、簋、檗、尊、爵八个系列和竹编祭器:筐、笛两大类。祭器所盛祭品,也有严格规制,在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里均有明确记载:
  ③恭读谕紧祝丈
  谕祭祝文是“人神沟通”的核心内容,是祭祀北帝时表示祷祝的韵文或散文。据现有乡志记载,一篇为明景泰四年的灵应祠祝文,一篇为清道光年间的,内容大致相同,将举行祭祀的时间和参与的官员都明确列出,同时颂扬了灵应祠北帝尊神“捍患御灾,累著民迹”的功德。
  春秋二祭民间醮仪
  春秋二祭,除了官方的谕祭仪典,民间也有举办相关的醮仪以隆祀北帝。据载,佛山全镇居民不论身份贵贱,都沐浴更衣,前来祖庙前列队恭拜,通宵达旦。具体醮仪如下:
  ①送白虎
  在中国民间,白虎属凶星,是灾病魔邪的化身,每年于惊蛰外出觅食,开口噬人。平日犯白虎,则诸事不顺。因此,祭祀北帝前,需准备一块肥肉、一个豆腐卜和两个橙子以及七香七金银、一对蜡烛元宝,进行驱送“白虎”仪式。仪式中,除驱白虎者,所有人都要回避。仪式后,所有的祭品和香烛,都立刻扔掉,以此代表阴性、叛逆、不净、不吉都被送走。
  ②烧幽
  “幽”指“幽鬼”,即孤魂野鬼,平日无人祭祀,常捣乱生事。祭北帝前,烧金银给幽鬼,可送走他们,以保证神坛和醮仪洁净。
  ③洒净
  将送白虎和烧幽仪式完成后,上述一切祭祀用品都要撤掉。然后用松柏叶和黄皮叶蘸水,清扫神坛、祭台和祭北帝的器具、供品等,以示荡秽辟邪。
  ④焚香上供请神
  将五斋、五果、九茶、九酒、烧肉、鸡、鱼等恭敬奉祀于祭台之上,燃点香烛,请北帝神降临。
  ⑤禀神
  把心中想说的话向神禀告。
  ⑥化宝
  “化宝”即烧金银衣纸,一般会准备北帝纸衣(用彩纸剪裁成供北帝穿用的官服)和元宝金银、纸贵人等俗称“好意头”一大份,一起烧掉,以飨北帝。
  ⑦问卜
  一种卜卦,用来查验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⑧分衣食
  祭毕,将预示平安和彩头的“利是(红包)”和供品,分发给参与的信众,表示北帝所赐的福气,让信众们把福带回家。
  佛山祖庙春秋谕祭的举行,是明清政府神道设教的目的,让人产生家国意识,官民互信合作;此外,客观上还发挥了祀神仪式的娱乐功能,佛山阖镇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自然地调和了社区关系。时至今日,祖庙春秋谕祭已成为人民一种崇尚和谐的生活习俗,也是政府调和社区关系的民生项目,同时更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内涵旅游资源的重要活动,正日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乡饮酒礼 礼教攸关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一种以宾贤、敬老、无讼为宗旨,融合礼教、乐教、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据文献记载,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成为嘉礼的一种,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礼乐教化。从秦汉至清末,“乡饮酒礼”为历代社会所遵用,一则宾兴贤能,二来序正齿位,倡导敬老风气,成为了教化百姓、推崇礼仪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尤其在明清時期,“乡饮酒礼”得到更大的完善。   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重镇,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乡饮酒礼”之风亦在明清时期广为盛行,并承继了历朝传承的精华。佛山每年的乡饮酒礼都在祖庙举行,春秋谕祭过后,70岁以上的佛山乡绅耆老可以到祖庙参加宴饮。佛山乡俗无论土著人士或侨寓人士(即外地迁入侨居佛山者),只要身家清白,是持躬端谨之人(即为人端正谨慎),年登七十者,皆得报名赴庙,拈香就席。届时,接受官员颁发之胙福(烧肉)。是日,以乡中年高有德行者充当正宾,以作乡人榜样。
  在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之上,咏詩、畅谈、觥筹交错,尊老情义尤为突显。后期不仅有乡绅耆老聚首乡饮,八方乡民也赶来围观,成为“融教化,恰乡情,民德归厚”的一种手段,相延久矣。作为一种礼仪,“乡饮酒礼”有着严格复杂的程序。其主要仪节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宾客的尊敬与礼遇。宾客的邀请,更是注重德行声望;人员座次安排,严格遵循尊卑长幼;乡饮所备酒宴,务要丰简得当;乡饮过程严肃隆重,并有音乐渲染气氛。一举一动,尊礼行之,目的也是通过礼乐制度来感化人心,教导人们遵规守礼,和谐共处,可谓“以礼致序,以乐致和”。
  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更将“礼遇贤能”和“尊老敬老”作为其最主要的两大功能,另外,还实现了土著与侨寓的和谐共荣,这也成为它最大的地域特色。时至今日,乡饮酒礼作为维系佛山地区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每年秋祭时仍在祖庙举行。此时的乡饮酒礼,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传统的仪式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内涵,弘扬崇尚社会公德,宣传尊老敬贤,慈善仁爱的精神,搭建联络社会各个阶层、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和港澳乡亲情谊的桥梁,营造欢乐幸福美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佛山城市的凝聚力。
  万福台戏 酬谢神恩
  佛山在明清时期神庙众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道光时期有神庙109座,清末民初更递增至183座,清代学者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中也曾写到:“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由此而来,各种神诞、酬神、迎神赛会也随之接连不断,这类活动的繁盛对“神功戏”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所谓“神功”,即神的功劳,而演“神功戏”,其实质就是向神祈福或为酬谢神恩而演戏,佛山的神功戏出现较早,明代就已是“会中执事者,动以千计”来筹备;至清代则更为隆重,尤其是关于酬谢北帝神恩的神功戏演出,更是阖镇的盛事,全镇之人均踊跃参与其中,“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此外,关于佛山“神功戏”的相关记载更是多不胜数:
  “三月三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各坊结采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神昼夜游历,无晷刻宁,虽隘巷卑室,亦攀登以入……!廿二日天妃神诞……演剧以报,肃筵以迓者,次于事北帝。六月初六日普君神诞,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凡一月乃毕。八月望日,会城喜春宵,吾乡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亦堪悦耳目也。灵应祠前,纪纲里口,行足如海,立者如山,袖灯纱龙,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九月廿八日华光神诞……集伶人百余,分作十余队,与拈香捧物者相间而行,璀灿夺目,弦管纷咽,复饰采童数架以随其后,金鼓震动,艳丽照人。十月晚谷毕收,乡田皆两熟,谷美亦甲他处……自是月至腊冬,乡人各演剧以酹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见《佛山忠义乡志》乾隆版卷之六》)
  这是“鲜不歌舞之日”的佛山祖庙万福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作为华南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原名“华封台”,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位于祖庙古建群的最南端,是为北帝上演神功戏的重要场所。不仅春秋谕祭后的酬神演戏,其实,佛山祖庙各种祭祀活动,都离不开演戏酬神。因此,万福台一年中可谓弦歌不断:春节行祖庙期间的演出,三月三北帝诞的“各坊结彩演剧”,每年六七月佛山本地班在万福台的“审戏”演出,春秋谕祭后的酬神演出,以及九月九庆贺北帝崇升、十月庆稻谷收成等活动,佛山镇乡民都在万福台轮番上演各色剧目以酬谢北帝神恩。演出人员一般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自广州、港澳的大戏班;常演出的剧目有《天妃送子》、《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等数十部。
  万福台为木石结构,四檐飞翘如翼,各悬小铜钟,檐脊雕饰龙狮瑞兽。台高2.07米,宽12.73米,前后台进深11.8米,三面敞开。前后台用镂空贴金木雕屏风分隔而成,前台为演戏表演之处,后台三墙围闭,作演员化妆休息之用。万福台的樟木雕屏风为整个祖庙古建群最大的木雕作品,典型的广府木雕代表作,共分上下两层,上层雕有福禄寿三星拱照,中刻“万福台”三个贴金大字。下层木雕中空四个门,“出将”、“入相”供演员上下场,“蹈和”、“履仁”供乐工和杂务人员进出;正中是《曹操大宴铜雀台》戏曲人物镂空雕像,右面是《曹国舅学道》和“降龙”,左面是《铁拐李炼丹》和“伏虎”的雕像。万福台前方是用长条白石板铺设的宽阔空地,供一般民众自带凳子或站立看戏;空地东西两侧均建有回廊,这二层建筑为包厢,于清乾隆年间修建,供地方绅士及眷属看戏之用。包厢的设计在音响设备不发达的年代起到声音聚拢的效果,使观众在每个角落都能听得非常清晰。每当演出时,万福台一带“笙歌喧阗,车马杂逯。看者骈肩累迹,里巷雍塞”。
  如今的万福台在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洗礼后仍熠熠生辉,每逢喜庆节日,我们还能看到粤剧大戏在此上演,男女老少成集于此,其乐融融。万福台就如舞台上的木刻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今鉴,谱出高歌彻紫霄”所说的那样历久弥新、亘古流传。
  春秋谕祭和乡饮酒礼的复兴
  春秋谕祭,历明至清,达到全盛。明清时期的春秋祀典均在佛山祖庙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它不仅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且还有民间酬神的“醮仪”,这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北帝尊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民众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民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民众归属感和地方社会的整合。   祖庙的春秋谕祭,因特殊的时代,期间曾中断过百年。到2008年,已开始逐步恢复春祭大典,并将它融入到国家级非遗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当中,同期举行,自此以后,春祭仪典成为北帝诞庙会的重中之重。2010年,祖庙迎来百年大修的竣工,在此重要时刻,佛山祖庙重新恢复秋祭大典和乡饮酒礼,并配合佛山的秋色欢乐节每年举行,“秋祭”作为“秋色欢乐节”的开场大戏,通过再现历史盛况,让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核得以维系并代代相沿。
  盛世兴谕祭,千秋万代隆。2017年的佛山祖庙秋祭大典,将于11月在祖庙正式拉开帷幕。祖庙三门前的祭台、祭器古朴凝重,尤其是祭祀礼器,佛山祖庙严格遵照清代《佛山忠义乡志》所记,原版复原了历史上的六套青铜礼器,礼器内依据旧俗盛装着荤供、熟供和羹等古老的祭祀之物,尤显北帝信仰的源远流长、内蕴深厚。
  祖庙秋祭的祀典祭仪则更为完备考究,具体由北帝仪仗引领、谕祭祭品敬奉、进香仪式、祭文宣读、敬酒仪式、肃拜北帝、敬献祭舞、切金猪、鸣炮礼这九大环节构成,体系完整,场面肃穆,极尽威仪:届时,在佛山古老的八音锣鼓柜的奏乐声中,摄人心魄的106位“天兵神将”,将高举全套北帝仪仗昂首入场,以恢弘壮丽的场面恭迎北帝。值得一提的是,灵应祠的清代北帝仪仗,是目前国内真武庙中现存最为丰富和完备的一套,其中包括:金漆木雕宫扇形高脚牌、铜铸八宝仪仗和“灵应祠”兵器仪仗,它们属于较为大型且十分罕见的清代祭祀仪仗。佛山祖庙特聘多方能工巧匠,依照原版打造出106件,参与谕祭,以飨盛世。紧接着,10位精壮挑夫和12位翩翩仙女,将用最美的岭南舞蹈呈献祭品:金猪礼羊、干鲜果品、五谷丰登、祈福饼……逐一登场,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表达出民众对北帝的崇敬之情。进香礼和祭酒礼,都将遵循旧典,由省市官员代表、乡绅者老向北帝敬香、奠酒,以彰显祖庙官祀的百年尊荣;随后,佛山极具名望的乡绅者老代表肃穆登场,虔诚诵读祭文;最后,庄严的祭祀乐舞更是掀起秋祭仪典的高潮,在备受瞩目的切金猪和燃鞭炮过后,民众将纷纷步入正殿,敬拜北帝。
  这边厢,一场原汁原味的秋祭盛典在钟鼓齐鸣里持久回荡;另一边,华灯初上之时,佛山古味濃厚的乡饮酒礼又将再一次在祖庙鸣锣开饮。在这样一个庆贺丰收和感恩北帝的日子里,大家欢聚祖庙,酒敬者英,礼遇贤能,饮人以和。近年来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除遵循和保留传统礼俗外,还广泛邀请海外及港澳乡亲和佛山各界代表参加,齐聚一堂,乐也融融,敬老尊贤的精神得以代代相沿,季华古乡的礼乐遗风在崭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大的弘扬与彰显,这同时也成为了佛山新时期文明得以传颂的标志和烙印。
其他文献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而在深圳的客家人称作“八月半”。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清代陈子厚的《岭南杂事钞》序“粤中好事
期刊
中国的酿酒业历史悠久,传说中夏朝的杜康是酿酒的祖师爷。中国酒里面,谷物酒占了大多数,但在西方,却以葡萄酒最为古老和普遍。据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酒神狄俄尼索斯教會人们种葡萄、酿造葡萄酒,为了表示感谢,希腊人每年都要祭祀酒神——他们踩压葡萄,将其汁液发酵酿制葡萄酒,以祭祀酒神。这可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酿葡萄酒方法。  在千里之外,中国的新疆与欧洲一样,也是盛产葡萄的地方。这里的穆沙菜斯土制葡萄酒,酿制方法
期刊
采食山野果  在东北林区,人们还有采食山野果的习俗。森林中的山野果主要有山葡萄、山核桃、山丁子、山樱桃、山梨、山杏、稠李子、羊奶子、毛榛子、山茄子、面果、高粱果、托盘儿、蓝莓、雅格达(北国红豆)、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野玫瑰等。每年的八九月份,山葡萄成熟了。采山人摘一个放进嘴里,品尝那无与媲美的甘甜和芳香。因为山葡萄长在山林中,长在大自然中,它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所以,比家植葡萄还好吃。
期刊
城隍,传说中的地方保护神,等级与管治范围都比起一般的乡村土地神大得多,所以古代一般县级以上城市才有城隍庙,但在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仕版村的城隍庙却位于仕版村内,实属少见。  仕版城隍庙是顺德著名神庙之一,与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并称“广东三大庙”。此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一说始建于宋代),历经清顺治、嘉庆、道光、光绪,以及1984、1995多次重修、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仕版城隍庙是198
期刊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清袁景澜《咏月饼》  中秋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餐桌上放上各种月饼。现在的月饼馅料五花八门,包装复杂高档,价钱也贵得离谱。  原本亲情团圆的月饼,渐渐品尝不到淳朴的幸福味道。  可你还记得儿时用火炉慢烤而成的土月饼,金黄色的外表,上浮朴拙的图样,吃起来却是入口香甜,层层酥香,
期刊
在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桃林坪,  当地民风彪悍,崇武尚勇,数百年来,村子里流传着一种叫花脸社火的民俗。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每当战鼓响起的时候,都会放下碗筷,脸上画上神秘的脸谱,拿起刀枪棍棒,走上街头舞玩起来,被称为“画在脸上的故事”。  战鼓搐动山村正月乐翻大。  咚!咚!咚咚咚,咚咚隆咚咚咚咚!  每逢有重大喜庆活动之时,在桃林坪,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就敲碎了宁静
期刊
佛经上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自古以来,尘世凡人,香客雅士对“焚香”有着最独到的领会与最深切的需求,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地处晋冀咽喉之处的娘子关。历史上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古朴的边塞文化使这里手工制香业一度发达旺盛,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一行业已濒临绝迹,经多方探访,终于打听到在古镇深处还有一处在困境中艰难苦守的制香作坊,为了近距离了解制香这门传承悠久的古老技艺,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踏上了探寻之路。
期刊
中国古代将宇宙万物分为五种基本构成要素,即: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中又蕴含着无数的变化,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越来越普及的汽车。汽车车型和颜色同样有相对应的“五行”,除了五行,风水因素也对您的爱车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您未必需要相信,但有时候,图个心安理得也是必须的。  车颜色的五行选择  当您进入4S店,选择心爱的爱车的时候,挑颜色总是一项头痛的工作,其实,如果你知晓五行代表的颜色,
期刊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承办的2017年中国(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暨第十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于8月10日至14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B区12.2号馆举行,这是广东省第六次举办全国性的民间工艺专业展会。本届展会首次与南国书香节同期同馆举办,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也是
期刊
汕尾捷胜古时是海丰县的门户,是海防前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千户侯良建捷胜所城。捷胜古城经历了明清时期,迁入了大量的军民,这些军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就是捷胜“所城文化”。捷胜古城在当时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在这个地方流传着许多民俗。“擂成茶”在汕尾捷胜民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