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一书在综合史料记载和多年来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科学结论,这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史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历史性突破。
关键词新闻传播通史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也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可喜势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通史》作为一本综述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学术专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首先,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从无到有,蒸蒸日上的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卷。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大体可以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大致概括成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出现了用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这应该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起步阶段和萌芽阶段。1905年在内蒙古地区出版发行的《婴报》被认为是第一份少数民族报纸,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先河。后来又出现了拉萨的《西藏白话报》、东北的朝文《月报》、新疆的《伊犁白话报》等几份报纸。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曲折发展的重要阶段,虽然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萧条。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报纸无论是在出版种类、还是在报纸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期间出现了蒙、藏、朝、维、哈、锡伯、满7种文字的报纸。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新的技术设备、采编方法的运用,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办报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大力扶持,也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蒙、藏、维、哈、朝、景颇、锡伯、纳西、壮等十余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作为一本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学术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以时间为顺序,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蹒跚学步”、“峥嵘岁月”、“火红年代”和“满园春色”四个发展时期进行梳理。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大致可对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作者在综合史料记载和多年来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潜心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科学结论,这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史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传播事业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全面翔实客观地反应我国各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本书的精髓和宗旨之一,因此,该书除了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人口比重较大的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之外,本书也注重了对人口比重较小的少数民族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事业的研究,例如对水族革命家和报刊宣传工作者邓恩铭的研究和介绍,充分肯定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作者的文献引用方面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研究,真正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众所周知,在我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因此研究中国党报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对于探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的作者和编者在这方面的取得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把对新闻事业的研究,与当时的民族政策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对于我们研究其他民族的新闻发展史也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对少数民族党报系统的研究,本书作者和编者可谓耗尽笔墨,这点从对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新疆地区的党报研究的介绍就可看出。除了对这些民族地区的报纸进行史料的考证和阐述之外,作者还将这些报纸的影印图片在书中进行了展示,这对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早期报纸的形态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钦佩于作者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的确已经到了普通学者无法企及的地步。
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有助于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而在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报刊的研究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报刊承载了信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多项功能,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指导作用。此外,少数民族报刊业的发展也可以从侧面及时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对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对少数民族报刊以及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 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
[3]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关键词新闻传播通史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也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可喜势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通史》作为一本综述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学术专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首先,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从无到有,蒸蒸日上的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画卷。通过阅读本书,笔者大体可以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脉络大致概括成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出现了用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这应该是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起步阶段和萌芽阶段。1905年在内蒙古地区出版发行的《婴报》被认为是第一份少数民族报纸,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先河。后来又出现了拉萨的《西藏白话报》、东北的朝文《月报》、新疆的《伊犁白话报》等几份报纸。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曲折发展的重要阶段,虽然期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萧条。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报纸无论是在出版种类、还是在报纸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期间出现了蒙、藏、朝、维、哈、锡伯、满7种文字的报纸。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它的稳定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新的技术设备、采编方法的运用,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办报水平不断提高,此外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的大力扶持,也为它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经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蒙、藏、维、哈、朝、景颇、锡伯、纳西、壮等十余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作为一本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学术专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以时间为顺序,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蹒跚学步”、“峥嵘岁月”、“火红年代”和“满园春色”四个发展时期进行梳理。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大致可对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作者在综合史料记载和多年来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潜心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科学结论,这对于中国少数民族传播史的研究无疑是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传播事业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全面翔实客观地反应我国各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本书的精髓和宗旨之一,因此,该书除了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人口比重较大的的少数民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之外,本书也注重了对人口比重较小的少数民族的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事业的研究,例如对水族革命家和报刊宣传工作者邓恩铭的研究和介绍,充分肯定了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作者的文献引用方面做了许多细致入微的研究,真正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众所周知,在我国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因此研究中国党报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本身对于探求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的作者和编者在这方面的取得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把对新闻事业的研究,与当时的民族政策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对于我们研究其他民族的新闻发展史也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思路。
对少数民族党报系统的研究,本书作者和编者可谓耗尽笔墨,这点从对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新疆地区的党报研究的介绍就可看出。除了对这些民族地区的报纸进行史料的考证和阐述之外,作者还将这些报纸的影印图片在书中进行了展示,这对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早期报纸的形态具有更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钦佩于作者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的确已经到了普通学者无法企及的地步。
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有助于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而在对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报刊的研究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报刊承载了信信息传递、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多项功能,它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指导作用。此外,少数民族报刊业的发展也可以从侧面及时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对于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对少数民族报刊以及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 白润生.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9.
[3]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