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引流创口护带于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腹部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80例,研究时间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引流管护理,观察组40例应用引流创口护带,比对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引流管折叠、牵拉、受压、非计划性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引流创口护带的使用可降低腹部手术后引流管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腹部手术;引流管护理;引流创口护带;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近年随着外科技术优化,腹部手术技术成熟,于临床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增多,引流管作为腹部手术重要辅助工具,有利于排出积存于腹腔内的液体,为医疗护理开展重点及难点对象[1];因流管外部固定影响因素较多,极易因患者体位更换、术后康复等因素导致非计划性脱管、伤口破裂出血,增加感染风险性,为腹部手术患者不良预后发生主要因素,加强术后引流管护理对策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本研究笔者基于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特研发引流创口护带,于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反馈,可有效提高手术完成质量,现开展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腹部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80例,研究时间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1岁,均龄(40.38±1.67)岁;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均龄(40.41±1.71)岁;比对2组手术患者基线资料(P>0.05)。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均留置引流管;(2)患者均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合并精神疾病、严重认知功能不全患者;(3)因患者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引流管护理,观察组应用引流创口护带,包括松紧带1,将松紧带1的一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创口挡片2和连接片A4,所述松紧带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片A4匹配的连接片B5,所述创口挡片2的顶面设有通孔3,所述创口挡片2的底面、对应于通孔3的位置处同轴心设有与通孔3连通的扩孔8,所述创口挡片2对应于扩孔8与通孔3的连接处还同轴心设有用于卡设固定吸液棉片12的环形槽9,所述引流创口处用于固定引流管的胶布位于扩孔8范围内;所述环形槽9面向通孔3一侧的槽壁和面向扩孔8一侧的槽壁均同轴心设有环形压条10;所述环形槽9面向通孔3一侧的槽壁、对应于扩孔8范围内的位置处向下设有环形凸台11;所述环形凸台11的底面同轴心设有环形压条10;所述吸液棉片12通过环形槽9固定的时候,对应于通孔3区域内的吸液棉片12背向扩孔8的端面位于通孔3内;所述连接片A4的顶面固定设有魔术贴的圆毛层6,所述连接片B5的底面固定设有魔术贴的刺毛层7;所述圆毛层6沿着松紧带1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刺毛层7沿着松紧带1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见图1-4。
1.3评价标准
观察引流管折叠、牵拉、受压、非计划性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组引流管不良事件统计
观察组引流管折疊、牵拉、受压、非计划性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引流管为腹部手术常用治疗手段,于留置期间极易出现引流管受压、牵拉、折叠等情况,增加非计划性脱管、伤口破裂出血、感染风险性,延长患者住院周期,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3];为有效避免引流管处伤口裂开,临床多辅以护带进行加压包裹,有效避免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确保患者术后转归,但于临床应用显示,因传统护带受力点不集中,导致临床应用效果不佳[4]。本研究采用新型引流创口护带,可将吸液棉片固定于腹腔引流创口处,建立环形凸台,及时吸干引流液或血液,保持创口干燥,通过通孔、扩孔和环形槽的设置,便于吸液棉片的取放更换;通过通孔和扩孔的作用,缓解棉片压迫感,松紧带调节大小,提高患者舒适度;形压条提高吸液棉片固定效果,避免棉片掉出,吸液棉片背向扩孔可避免患者衣物与吸液棉片接触,提高固定效果,可显著降低引流管不良事件,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娇.腹部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方法与对策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2):204-205.
[2]余幼凤,游丽萍,袁燕婷.改良式管道固定用于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运用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59-260.
[3]王洪艳.改良式腹带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8):2859-2860.
[4]王晓润,杜彩素,侯金兰.双固定导管法在腹部手术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100-102.
关键词:腹部手术;引流管护理;引流创口护带;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近年随着外科技术优化,腹部手术技术成熟,于临床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增多,引流管作为腹部手术重要辅助工具,有利于排出积存于腹腔内的液体,为医疗护理开展重点及难点对象[1];因流管外部固定影响因素较多,极易因患者体位更换、术后康复等因素导致非计划性脱管、伤口破裂出血,增加感染风险性,为腹部手术患者不良预后发生主要因素,加强术后引流管护理对策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本研究笔者基于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特研发引流创口护带,于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反馈,可有效提高手术完成质量,现开展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腹部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共计80例,研究时间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1岁,均龄(40.38±1.67)岁;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1-70岁,均龄(40.41±1.71)岁;比对2组手术患者基线资料(P>0.05)。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均留置引流管;(2)患者均对研究知情,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2)合并精神疾病、严重认知功能不全患者;(3)因患者主观因素拒绝参与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引流管护理,观察组应用引流创口护带,包括松紧带1,将松紧带1的一端依次固定连接有创口挡片2和连接片A4,所述松紧带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片A4匹配的连接片B5,所述创口挡片2的顶面设有通孔3,所述创口挡片2的底面、对应于通孔3的位置处同轴心设有与通孔3连通的扩孔8,所述创口挡片2对应于扩孔8与通孔3的连接处还同轴心设有用于卡设固定吸液棉片12的环形槽9,所述引流创口处用于固定引流管的胶布位于扩孔8范围内;所述环形槽9面向通孔3一侧的槽壁和面向扩孔8一侧的槽壁均同轴心设有环形压条10;所述环形槽9面向通孔3一侧的槽壁、对应于扩孔8范围内的位置处向下设有环形凸台11;所述环形凸台11的底面同轴心设有环形压条10;所述吸液棉片12通过环形槽9固定的时候,对应于通孔3区域内的吸液棉片12背向扩孔8的端面位于通孔3内;所述连接片A4的顶面固定设有魔术贴的圆毛层6,所述连接片B5的底面固定设有魔术贴的刺毛层7;所述圆毛层6沿着松紧带1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刺毛层7沿着松紧带1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见图1-4。
1.3评价标准
观察引流管折叠、牵拉、受压、非计划性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组引流管不良事件统计
观察组引流管折疊、牵拉、受压、非计划性脱落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引流管为腹部手术常用治疗手段,于留置期间极易出现引流管受压、牵拉、折叠等情况,增加非计划性脱管、伤口破裂出血、感染风险性,延长患者住院周期,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3];为有效避免引流管处伤口裂开,临床多辅以护带进行加压包裹,有效避免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确保患者术后转归,但于临床应用显示,因传统护带受力点不集中,导致临床应用效果不佳[4]。本研究采用新型引流创口护带,可将吸液棉片固定于腹腔引流创口处,建立环形凸台,及时吸干引流液或血液,保持创口干燥,通过通孔、扩孔和环形槽的设置,便于吸液棉片的取放更换;通过通孔和扩孔的作用,缓解棉片压迫感,松紧带调节大小,提高患者舒适度;形压条提高吸液棉片固定效果,避免棉片掉出,吸液棉片背向扩孔可避免患者衣物与吸液棉片接触,提高固定效果,可显著降低引流管不良事件,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娇.腹部手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方法与对策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2):204-205.
[2]余幼凤,游丽萍,袁燕婷.改良式管道固定用于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运用价值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259-260.
[3]王洪艳.改良式腹带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18):2859-2860.
[4]王晓润,杜彩素,侯金兰.双固定导管法在腹部手术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