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伊始,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将领苏莱曼尼遭美军空袭身亡,事件给原本就很紧张的美伊关系火上浇油。作为报复,伊朗在1月8日使用战术导弹袭击了美军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军事基地。就在世人担心美国可能会采取进一步军事举动、中东地区紧张局势升级之际,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讲话表示美国“准备好拥抱和平”。表面看来,美国和伊朗在2020年初的这一轮交手似乎偃旗息鼓,但两国暗中较劲则是愈演愈烈。伊朗核问题走势是研判美伊关系的重要指标,在美国袭杀伊朗高级将领后特别值得关注。
谈及伊朗核问题,就绕不开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当时伊朗的反应并不激进,而是采取了分步终止履行条款、突破伊核协议限制的做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步突破试探美国的反应,力求从中找到美国对伊政策的“软肋”,在美伊围绕核问题进行的博弈中争取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国际社会带来持续压力,争取借助国际社会向美国施压。
在美国袭杀苏莱曼尼之后,伊朗宣布放弃伊核协议中最后一项关键限制,即离心机数量限制,换言之,此举如真的落到实处,相当于伊朗核协议字面上开列的限制内容名存实亡。但伊朗仍然没有正式宣布退出协议,显示协议对其仍有政治价值。目前伊朗核协议只有美国退出,其他协议参与方是几个大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其中也有美国的主要盟国,只要协议至少在形式上存续,伊朗就可以继续利用它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进行周旋,利用它们向美国施压。
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没有按照伊朗的设计走下去。英法德在1月14日宣布启动协议争端解决机制,而在此前,特朗普扬言如英法德不指责伊朗破坏核协议,就会对欧洲汽车加征25%关税。不能不说,美国是在逼迫欧洲三国选边站。英法德与伊朗的关系不像美伊关系那样充满火药味,在美伊两国剑拔弩张的时候,欧洲国家往往会站出来调解、降温。考虑到伊朗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及其对国际石油供应的巨大影响,欧洲国家并不想同其真正撕破脸。
但在美国的逼迫下,欧洲三国显然做出了不敢得罪美国的选择,启动争端机制的做法无助于核问题的解决,反而给了美国继续制裁伊朗的空间。按程序,争端解决机制设有三个阶段共计35天时限,如各方同意,时限可延长。鉴于早先伊朗在核协议框架下承诺了限制其核计划,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社会开始逐渐解除部分对伊朗的制裁。例如2016年1月安理会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陈述,决定解除对伊朗赛帕银行和赛帕国际银行的制裁。但争端机制启动则意味着核协议参与方当中有国家认为伊朗违约,而且当所有争端解决程序走完后如指控方仍有不满,就会通知联合国安理会,即协议国无法达成一致交由联合国裁判。安理会将就继续逐步解除对伊朗制裁的決议进行表决。如果被美国否决,安理会原有的制裁条款会在30天内恢复。也就是说,假设程序走到最终安理会表决环节,必然会遭到美国否决,欧洲三国就给美国利用联合国制裁伊朗提供了“助攻”。伊朗外交部斥责英法德的表现“软弱”,但仍称将会努力维护协议。可以看出,伊核协议有关方已经形成两股力量:美国虽退出协议,但仍以协议作为对伊施压工具,威逼拉拢盟友替美国出头,意图搅乱国际社会已搭建起来的解决伊核问题的积极格局;中国和俄罗斯主持公道,努力维护协议,推动其命运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伊朗核协议曾是国际社会努力促成地区核不扩散的典范,但如今已经变味,成为美伊较劲的平台。伊朗短时间内不会退出协议,仍会把协议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伊朗致力于核不扩散的道义平台,以此反衬美国退出协议的不义之举。伊核协议的命运取决于争端解决期间各参与方能否协调一致,不将争端提交联合国,中俄等国的作用愈发重要,未来两个月将是协议命运的关键期。
伊朗在1月下旬曾表示,其浓缩铀储量已经超过1200公斤,同时正在打造新型IR-9型离心机,有能力将浓缩铀的丰度提高至“任何水平”。伊朗的言外之意是,武器级别的浓缩铀对于伊朗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但伊朗总统鲁哈尼随后又明确表示,无论有没有核协议,伊朗永远不会寻求核武器。这两种态度看似截然相反,实际上表现出伊朗试图“以核促和”的心态。伊朗的整体考虑是,以发展出足以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相关技术作为筹码,刺激或逼迫美国减轻对伊朗的压力,但又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真正发展核武器。因此,伊朗一边释放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的信号,一边在政治层面高调宣称不寻求核武器。
美国是否真会如伊朗所认为的,在受到伊朗的刺激后回馈以缓和姿态,还要观察。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曾表示,伊朗得首先表现得像个“正常国家”,美国才能与之重启对话。这意味着,美伊两国任何一方做出积极举动的前提是对方先走出善意第一步。但美国袭杀伊朗将领之仇仍在,伊朗国内强硬派的反美情绪不减,美伊两国的互信程度极低,短期内谁都不会先迈出善意步伐,美伊两国间彼此对抗的态势仍会存在较长时间。
伊朗以技术突破为试探手段的方式具有一定危险性。不断进行技术上的突破,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其他国家,如果进而发生误判而导致军事冒险行动,就会从根本上违背伊朗“以核促和”的本意,导致地区形势更加恶化。虽然伊朗明确表示不会追求拥有核武器,但其不断接近实际拥核的技术进展会让以色列深为不安。中东地区最不能接受伊朗拥核的国家就是以色列,邻国核技术不受限制的发展会让以色列做出极端选择。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代号“巴比伦行动”的战术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武研发设施,即是先例。以色列具备摧毁周边国家独立目标的经验。如果以色列独自或在美国帮助下对伊朗实施预防性打击,则会激起伊朗更大规模的报复行为,中东地区将乱作一团。
美国击杀苏莱曼尼事件使得伊朗国内强硬派再次提高了要求尽快造出核武的调门,属于温和派的鲁哈尼总统承受着较大国内压力,“以核促和”的办法颇显无奈。伊朗执政当局既要通过军事报复和发展核技术能力来稳定国内民心、安抚强硬派,向美国摆出强硬姿态,又要避免过分刺激国际社会、招致更多抵制和制裁,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忍受美国强加的单边制裁和西方国家利用核协议对其施加的压力,处境十分艰难。
美国击杀伊朗将领给美伊关系增添了对抗和敌视的因素,进一步撕裂了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蓝图。仇恨与不信任、碎片化的利益纠葛、大国间的暗中博弈,以及政治对抗、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手段的交织,只会让伊朗核问题朝着愈发复杂和消极的方向发展,进而给整个中东地区带来更多动荡。
伊朗核协议前景不明
谈及伊朗核问题,就绕不开伊朗核协议。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当时伊朗的反应并不激进,而是采取了分步终止履行条款、突破伊核协议限制的做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步突破试探美国的反应,力求从中找到美国对伊政策的“软肋”,在美伊围绕核问题进行的博弈中争取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国际社会带来持续压力,争取借助国际社会向美国施压。
在美国袭杀苏莱曼尼之后,伊朗宣布放弃伊核协议中最后一项关键限制,即离心机数量限制,换言之,此举如真的落到实处,相当于伊朗核协议字面上开列的限制内容名存实亡。但伊朗仍然没有正式宣布退出协议,显示协议对其仍有政治价值。目前伊朗核协议只有美国退出,其他协议参与方是几个大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其中也有美国的主要盟国,只要协议至少在形式上存续,伊朗就可以继续利用它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进行周旋,利用它们向美国施压。
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没有按照伊朗的设计走下去。英法德在1月14日宣布启动协议争端解决机制,而在此前,特朗普扬言如英法德不指责伊朗破坏核协议,就会对欧洲汽车加征25%关税。不能不说,美国是在逼迫欧洲三国选边站。英法德与伊朗的关系不像美伊关系那样充满火药味,在美伊两国剑拔弩张的时候,欧洲国家往往会站出来调解、降温。考虑到伊朗的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及其对国际石油供应的巨大影响,欧洲国家并不想同其真正撕破脸。
但在美国的逼迫下,欧洲三国显然做出了不敢得罪美国的选择,启动争端机制的做法无助于核问题的解决,反而给了美国继续制裁伊朗的空间。按程序,争端解决机制设有三个阶段共计35天时限,如各方同意,时限可延长。鉴于早先伊朗在核协议框架下承诺了限制其核计划,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国际社会开始逐渐解除部分对伊朗的制裁。例如2016年1月安理会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陈述,决定解除对伊朗赛帕银行和赛帕国际银行的制裁。但争端机制启动则意味着核协议参与方当中有国家认为伊朗违约,而且当所有争端解决程序走完后如指控方仍有不满,就会通知联合国安理会,即协议国无法达成一致交由联合国裁判。安理会将就继续逐步解除对伊朗制裁的決议进行表决。如果被美国否决,安理会原有的制裁条款会在30天内恢复。也就是说,假设程序走到最终安理会表决环节,必然会遭到美国否决,欧洲三国就给美国利用联合国制裁伊朗提供了“助攻”。伊朗外交部斥责英法德的表现“软弱”,但仍称将会努力维护协议。可以看出,伊核协议有关方已经形成两股力量:美国虽退出协议,但仍以协议作为对伊施压工具,威逼拉拢盟友替美国出头,意图搅乱国际社会已搭建起来的解决伊核问题的积极格局;中国和俄罗斯主持公道,努力维护协议,推动其命运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伊朗核协议曾是国际社会努力促成地区核不扩散的典范,但如今已经变味,成为美伊较劲的平台。伊朗短时间内不会退出协议,仍会把协议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伊朗致力于核不扩散的道义平台,以此反衬美国退出协议的不义之举。伊核协议的命运取决于争端解决期间各参与方能否协调一致,不将争端提交联合国,中俄等国的作用愈发重要,未来两个月将是协议命运的关键期。
伊朗“以核促和”效果不佳
伊朗在1月下旬曾表示,其浓缩铀储量已经超过1200公斤,同时正在打造新型IR-9型离心机,有能力将浓缩铀的丰度提高至“任何水平”。伊朗的言外之意是,武器级别的浓缩铀对于伊朗已不存在技术障碍。但伊朗总统鲁哈尼随后又明确表示,无论有没有核协议,伊朗永远不会寻求核武器。这两种态度看似截然相反,实际上表现出伊朗试图“以核促和”的心态。伊朗的整体考虑是,以发展出足以用于制造核武器的相关技术作为筹码,刺激或逼迫美国减轻对伊朗的压力,但又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真正发展核武器。因此,伊朗一边释放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的信号,一边在政治层面高调宣称不寻求核武器。
美国是否真会如伊朗所认为的,在受到伊朗的刺激后回馈以缓和姿态,还要观察。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曾表示,伊朗得首先表现得像个“正常国家”,美国才能与之重启对话。这意味着,美伊两国任何一方做出积极举动的前提是对方先走出善意第一步。但美国袭杀伊朗将领之仇仍在,伊朗国内强硬派的反美情绪不减,美伊两国的互信程度极低,短期内谁都不会先迈出善意步伐,美伊两国间彼此对抗的态势仍会存在较长时间。
伊朗以技术突破为试探手段的方式具有一定危险性。不断进行技术上的突破,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其他国家,如果进而发生误判而导致军事冒险行动,就会从根本上违背伊朗“以核促和”的本意,导致地区形势更加恶化。虽然伊朗明确表示不会追求拥有核武器,但其不断接近实际拥核的技术进展会让以色列深为不安。中东地区最不能接受伊朗拥核的国家就是以色列,邻国核技术不受限制的发展会让以色列做出极端选择。1981年6月7日以色列发动代号“巴比伦行动”的战术空袭,摧毁伊拉克的核武研发设施,即是先例。以色列具备摧毁周边国家独立目标的经验。如果以色列独自或在美国帮助下对伊朗实施预防性打击,则会激起伊朗更大规模的报复行为,中东地区将乱作一团。
美国击杀苏莱曼尼事件使得伊朗国内强硬派再次提高了要求尽快造出核武的调门,属于温和派的鲁哈尼总统承受着较大国内压力,“以核促和”的办法颇显无奈。伊朗执政当局既要通过军事报复和发展核技术能力来稳定国内民心、安抚强硬派,向美国摆出强硬姿态,又要避免过分刺激国际社会、招致更多抵制和制裁,与此同时还要继续忍受美国强加的单边制裁和西方国家利用核协议对其施加的压力,处境十分艰难。
美国击杀伊朗将领给美伊关系增添了对抗和敌视的因素,进一步撕裂了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蓝图。仇恨与不信任、碎片化的利益纠葛、大国间的暗中博弈,以及政治对抗、军事威慑和经济制裁手段的交织,只会让伊朗核问题朝着愈发复杂和消极的方向发展,进而给整个中东地区带来更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