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 学中做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植根于我园当前的课题研究中,通过教研,不断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问题,研训结合,剥丝抽茧式地引导青年教师剖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结合青年教师的学习特点,做中学,学中做,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以“基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区域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为题,引导青年教师关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游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提升青年教师对幼儿区域游戏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教研主要采用小组教研的年龄组平行模式,由各年龄组教研组长带领各班教师围绕年龄班重点研究区域开展研討。在此基础上,每月一次集中教研,集中教研主要是了解大、中、小班各年龄组的教研情况,发现问题,梳理经验。
  我们围绕幼儿的区域游戏,和老师们一起从区角设置到材料投放,从幼儿游戏经验到教师指导进行了一次基于问题的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行动研究。
  问 题 一
  “幼儿在这个区角玩什么?”
  ——聚焦现状与目标
  当我们谈到区域游戏时,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可能就是“孩子们在这个区角玩什么”。于是在小组教研中,各班分享了目前重点研究区域中材料投放、环境支持等内容。但是,我们发现,老师们对为什么投放这些材料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如,老师在介绍科学区材料时,只是围绕着电、磁、水等主题投放一些实验材料或玩具,提到为什么投放这些材料、定这些主题时,老师们多是说因为上学期就是这个,我们这学期继续探究,或者说我们上学期是磁,这学期改成了电。那么到底让孩子继续探究什么,为什么要改成电,老师们的思路却是模糊的。
  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对区域材料投放的依据不够明确,对重点研究区域发挥的价值认识也不够全面。“一个高质量的区域,应该有清晰的目标,独具吸引力和美感,并提供符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有趣的且能互动的丰富材料。这样的区域,能鼓励儿童在其中独立活动”。鉴于此,我们和老师进行了一次现状与目标的对比研讨,针对各年龄班的某个班的具体案例,一起利用“教研记录表”梳理各年龄班重点研究区域的目标、重点及开展思路。(见教研记录表)
  在这个阶段,教研最重要的目的是引导教师理清实践背后的原因与依据。目标及核心经验让我们明确“为什么要做”,内容解决的是“做什么”的问题,环境、材料以及我们后续将要研究的互动与指导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的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怎样玩,玩得怎么样”,这也是我们创设环境、投放及调整材料的重要依据。
  问 题 二
  “幼儿在这个区角玩得怎么样?”
  ——聚焦观察与分析
  提到“孩子们玩得怎么样”,年轻的老师们常常会从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来说,如“他们挺爱玩的,或者不太喜欢”,有时也会从学习品质的几个方面说,如“有些孩子的游戏兴趣、专注性、坚持性还是挺好的”。但是,当我们让老师们举例说明时,他们常常需要时间去思考与整理。这也说明,青年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较为主观和概念化,观察的目的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美工区活动视频的观摩研讨,给每位教师发放了“观察记录表”,记录表上列出了希望大家观察幼儿游戏时关注的维度,并简单记录每一个维度下幼儿的具体表现。通过观察工具引导青年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明确“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同时去反思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但是我们发现,老师们在评价“孩子们玩得怎么样”(游戏水平)时有些片面,如,在美工区,老师更多地从孩子的操作技能来评价游戏水平和游戏质量,如使用剪刀很熟练、粘得很好等。指导教师提供的范例或半成品材料也大都只是支持幼儿完成一个作品,而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应该获得的其他经验,如过程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关注不够;观摩教师也没有关注到。因为关注不够或没有关注到,所以,在投放材料时也就不会去想“什么样的环境与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怎样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更大的兴趣”“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更加主动地学习”。
  于是,我们之后的研讨重点便聚焦在: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在区域中收获的关键经验,怎样支持。如,观摩中班建筑区现场游戏后,和老师们一起讨论孩子在建筑区会获得的经验,从认知、搭建技能、社会情感、游戏常规、学习品质等几个维度进行了梳理,然后,再一起讨论,在本次建筑区游戏中,孩子在这几方面还有哪些经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见右表)
  鉴于青年教师经验的缺乏,在这个阶段我们注重研训结合,教研组织者提前备课,把预期老师们在这个区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运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梳理分享。如“基本的搭建技能”“建筑区各年龄段搭建关键经验”等。同时,针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问题引发老师们思考与讨论,如“搭建技能需不需要教”“怎样认识孩子们偏区的现象”“通过什么方法引导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不同区域游戏中”等,这些问题被老师们关注后,他们就可能会在实践中有更多的思考与调整。
  问 题 三
  “怎样支持幼儿在这个区角玩得更有质量?”
  ——聚焦支持与调整
  “怎样支持孩子们在这个区角玩得更有质量?”“怎样支持孩子们玩得更加顺畅、尽兴,同时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是我们和老师们讨论的又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下一阶段继续在实践中关注的问题。
  在上个阶段的教研过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区域环境、区域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三个方面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区域游戏质量的。在物质环境创设上,我们引导老师们认识到区域环境如何支持幼儿独立的游戏、自主的学习,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引导教师从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去分析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与层次性,从幼儿可能获得的经验出发去思考材料投放的丰富性与材料调整的空间;在教师引导方面,我们将引导教师除了在游戏技能上给予幼儿支持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区域的其他价值及核心经验,更多地关注幼儿之间的互动以及幼儿个体的已有经验、性格特点、情绪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这一阶段的园本教研过程中,青年教师对重点研究区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领域核心经验,在实践中从关注“教”到关注“学”。青年教师喜欢在“做中学”,更喜欢针对身边的案例开展具体而直接的讨论,我们要做的是引导教师在“做中学”的同时还要有更多的思考,能够把学到的东西不断地梳理、形成系统,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对自己的实践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他文献
幼儿园区角环境创设包含很多方面,有区角设置、材料投放、墙面布置等等,而标识制作也是其中之一,就是把教室里的玩具、材料、区角位置以幼儿能够看懂的方式标记出来,方便幼儿快速准确地找到他想要用的材料,并且在用完后能够把玩具材料放回原处。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持。  过去,我们给玩具材料制作标识时会考虑渗透一些教育目标,如,在玩具筐上贴一定数量的圆点,在玩具柜上相应的位置贴一定数量的小青蛙,
提起混龄教育,带班老师在实际组织活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可以从教师行为、幼儿行为、环境创设等多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兴趣,挖掘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适度的调整。话题中,王老师非常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给幼儿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这是应该延续的。如果我是王老师,我会在区域游戏后的小结环节,将刚才发现的问题
2005年,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出版《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该书中,洛夫描述了当代儿童“去自然化”的生活现状,分析了儿童与大自然关系断裂的原因,并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这个术语,用以引起人们对由此导致的儿童发展不良状况的警觉。这些不良状况涉及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感觉机能退化、注意紊乱、身心疾病高发(如肥胖症、孤独症和自闭症)等等。洛
升入大班后,孩子们对于自己成为了幼儿园的大哥哥、大姐姐感到很开心,因为感受到自己长大了真的能做很多事情。经过大班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孩子们即将面临毕业,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这时,我们开展了关于“成长”的一次谈话活动:长大后我想做什么。  有的孩子说:“我长大了以后,想要盖一个特别高、特别漂亮的建筑,因为我在建筑区搭天安门搭得特别好,我将来就想搭建筑。”  还有的孩子说:“我长大了想画画,因为我特别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我意识到每一个儿童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后,我也不断地在实践和反思中反问自己,好的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而在课程实践中,我又不断地印证着这样的儿童形象——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的学习速度、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在与环境的持续互动中能不断发挥主体能动性,建构对自我的认知——知道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我还能干什么。从“激发所有儿童的兴趣”到“支持每一个儿童个性化
在小班第一学期“小司机”的主题中,孩子们提议教室里需要有一辆警车,于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制作了一辆警车,为孩子的角色游戏提供了新的场景。肖雄和丁丁非常喜欢扮演警察的游戏,他们每天都会来扮演警察。观察发现,他们的游戏行为仅仅是开警车和在马路上寻找“坏人”。但教室里没有那么多“坏人”可抓,于是,这两个人会闯进娃娃家抓小偷,天天跑来跑去追逐着同伴,一边跑一边喊:“抓坏人啦抓坏人啦!”被抓到的小朋友常常来告状
馨馨,是一个瘦小的小女孩,长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但常常暗淡无神,她很少主动和别人交流,也不愿参加班级活动,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常常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这是馨馨刚转到班上时给我的印象。  在阅读绘本《我和妈妈》的活动中,有一个“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的环节。大部分孩子表现得很踊跃,有的说:“妈妈,我爱你。”有的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带你出去玩。”有的说:“妈妈,谢谢你。”只有馨馨一直没有说话,一双
面对“慢蜗牛宝宝”,如何帮助他们既能跟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流程,又能兼顾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对此,我总结了几个小方法。  诊断原因,选择适宜方法。首先要弄清楚“为何慢”。是因为动手能力不强,还是因为在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又或是缺乏自信,所以跟在其他孩子身后不敢行动?找到原因,教师才能采取不同应对方法。如面对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可以采取教师示范、同伴引导的方式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卫生保健管理的有效性决定着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和发展方向,也间接决定着园所幼儿的生命安全。如何做好卫生保健管理工作,是值得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深思的。  我园以不同群體——幼儿、教师、家庭的针对性管理为切入口,努力实践幼儿园卫生保健常态工作的全景式、精细化管理,提升卫生保健的整体质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保
我们班小朋友自从遇到《小动物音乐会》这首乐曲之后,就特别钟爱它。于是,我和家长们分享了这首音乐作品,还把孩子们平时在表演区是如何理解、表演这首音乐的视频发到家长群,建议家长在家中也可以和孩子们共同欣赏、游戏,并欢迎他们把孩子的表现告诉我。许多家长都好奇地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欣赏这首音乐作品,并用各种方式记录下他们的表现。这些宝贵的记录真的帮助我发现了独特的幼儿。  比如,Tina妈妈反馈:“我和孩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