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是国家和社会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始终贯彻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肩负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情怀。在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在牢记高校使命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尤其要加强自身师德品格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使命;高校发展;师德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承载着以培育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去建设国家的未来这样伟大的使命,孕育着社会生活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寄托着无数家庭的美好梦想,记录着莘莘学子绽放的思想火花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学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大楼,而在于有多少大师。大师不仅仅在知识渊博层面表现突出,而且也是师德方面的典范。在目前高校大发展的形势下,大师更显得难能可贵。
然而,在高校如此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靠稀缺的大师资源来塑造高校的形象这条道路显得格外有限。在大师资源紧缺的现实条件下,高校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正面影响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关键在于每个教师的敬业程度有多深,尤其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有多高。
一、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高校紧密联结着社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需要明确并尽心尽力完成高校承载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师生同进步,家国共发展。
二、爱岗敬业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群体是一种特色的职业,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要忠于从事的教育事业和热爱各自的教育岗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对教育和教师寄予重望。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与公民受教育情况有直接关系,教育越发达的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越高。同时,每个家庭送子女在校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期盼也寄托在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培养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善于创新的学生。要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其中敬业精神是必要的基本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举止和物质生活需求普遍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建设高校教师必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培养高校教师必备的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高校教师要具备对国家、社会、家长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以职业化的要求用辛勤的工作装备学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关爱学生为己任,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高校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视之为子女、为朋友,用关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校园氛围,用心关怀爱护学生,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教导学生遵守法律和校规校纪,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惩分明,师生之间坦诚相对。平时,教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发展而考虑,处处为学生着想,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落地并生根发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关爱与责任为核心,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关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导的同时,也要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四、言行合一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在《论语 子路》中记载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言行不正当,虽然发号令,百姓却不遵从。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系统。一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当教育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教育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教育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不会服从的。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树立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一面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指向标,学生顺着标记前行。教师的每一次言行举止、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都清晰地印在学生的眼里、心里,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化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以身作则,以得体的仪表、端庄的举止、亲切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严谨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启迪学生,用日常行动塑造榜样的力量。
五、持续创新是师德建设的生命
技术要创新,社会要进步,这种永恒的追求是人类不变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决定着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这样的新矛盾和新现象也会慢慢渗透到教育系统中,尤其是高等院校。
面对高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仅仅用以前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灵活性和预见性。这个任务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细心研究新问题、全面分析新情况、妥善解决新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要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务工作更加科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示范性,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建设优秀的师德师风,塑造感人的教师形象是教师队伍践行建设和谐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教育使命;高校发展;师德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承载着以培育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去建设国家的未来这样伟大的使命,孕育着社会生活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寄托着无数家庭的美好梦想,记录着莘莘学子绽放的思想火花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学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大楼,而在于有多少大师。大师不仅仅在知识渊博层面表现突出,而且也是师德方面的典范。在目前高校大发展的形势下,大师更显得难能可贵。
然而,在高校如此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靠稀缺的大师资源来塑造高校的形象这条道路显得格外有限。在大师资源紧缺的现实条件下,高校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正面影响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关键在于每个教师的敬业程度有多深,尤其是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水平有多高。
一、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高校紧密联结着社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需要明确并尽心尽力完成高校承载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师生同进步,家国共发展。
二、爱岗敬业是师德建设的基础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教师群体是一种特色的职业,社会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要忠于从事的教育事业和热爱各自的教育岗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对教育和教师寄予重望。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与公民受教育情况有直接关系,教育越发达的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越高。同时,每个家庭送子女在校接受教育,对子女的期盼也寄托在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培养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善于创新的学生。要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其中敬业精神是必要的基本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举止和物质生活需求普遍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建设高校教师必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需要培养高校教师必备的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高校教师要具备对国家、社会、家长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以职业化的要求用辛勤的工作装备学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和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关爱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关爱学生为己任,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高校教师要真诚地关心学生,视之为子女、为朋友,用关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校园氛围,用心关怀爱护学生,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教导学生遵守法律和校规校纪,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惩分明,师生之间坦诚相对。平时,教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发展而考虑,处处为学生着想,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落地并生根发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关爱与责任为核心,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的关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导的同时,也要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四、言行合一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在《论语 子路》中记载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言行不正当,虽然发号令,百姓却不遵从。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育系统。一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当教育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教育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育工作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教育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不会服从的。教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树立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是一面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指向标,学生顺着标记前行。教师的每一次言行举止、思想交流、情感沟通,都清晰地印在学生的眼里、心里,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化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以身作则,以得体的仪表、端庄的举止、亲切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严谨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启迪学生,用日常行动塑造榜样的力量。
五、持续创新是师德建设的生命
技术要创新,社会要进步,这种永恒的追求是人类不变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决定着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这样的新矛盾和新现象也会慢慢渗透到教育系统中,尤其是高等院校。
面对高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仅仅用以前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相应的灵活性和预见性。这个任务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细心研究新问题、全面分析新情况、妥善解决新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并要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务工作更加科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行业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示范性,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建设优秀的师德师风,塑造感人的教师形象是教师队伍践行建设和谐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