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逛厂甸儿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到了,总少不了逛庙会。这总让我想起50年代年年春节逛厂甸儿的乐事来。
  那时我才10多岁,按照当时过年的习惯,小孩子们过年都有新衣服穿。我们家孩子穿的多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衣新鞋。大年初一,我总会早早从被窝里爬出来,第一个给长辈拜年,只为要压岁钱,然后迫不及待地跟一帮小伙伴儿出门到和平门逛厂甸儿。当时的压岁钱也就几毛钱,但已足够我们在庙会上“挥霍”一番。
  厂甸儿位于和平门外,原是琉璃厂外面的空闲地,春节时便成了集市所在地,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叫卖声不绝于耳。逛厂甸儿,我们头一个就奔小吃。一整条街都是卖吃的的,应有尽有,有好多东西是平时我们吃不着的,只有过年、有压岁钱、逛庙会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二分钱一碗的豆汁儿、一毛钱一盘的炸灌肠,还有3尺多长的大糖葫芦、豆渣儿糕、煎春卷儿都是我的最爱,直吃到我们满嘴都是油。边吃边听小吃摊的各位师傅吆喝,那吆喝声至今仿佛还在耳边,令人回味。邻居家比我大两岁的玩伴,那时候学叫卖糖葫芦最有味,每次一叫,我们眼前仿佛就出现蘸满了油亮的糖汁和芝麻的糖葫芦,口水直流。
  吃饱之后,我便跟伙伴们肆意地顺着一个一个小摊边欣赏边玩。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沙燕儿”,拖着彩色尾巴的“龙睛”,活眼珠、活关节的“蜈蚣”,只可惜衣兜里钱不够,只能回去央求爷爷扎一个过过瘾。还有卖空竹、五彩风车、糖人、面猴的等等。路两边的暖棚里,也有静雅的去处,专卖国画、书法、册页等文化用品。
  “文革”中,厂甸庙会曾一度停办。可喜的是,2001年,厂甸庙会恢复,我也带上孙子去遛遛,老厂甸的热闹依旧,过年的喜庆依旧。
其他文献
子女阻挠 放弃再婚念头    浙江余姚的老余今年69岁,老伴多年前去世。因为子女们常年在外地工作,多年来老余一直一个人生活,年岁渐大,越来越感觉到晚年孤独。热心的邻居给他张罗着找了一个对象,对方比老余小5岁。老余和老太太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对方脾气好,爱干净,觉得挺满意。  3个月后,老余跟远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及再婚的事,可没想到,子女们都强烈反对。女儿说:“您把我妈忘了吗?我们不同意。”儿子说:
期刊
我从小就喜爱京戏,记得父亲总是晚上带我去看来南京的名角,如南麒北马关外唐、梅程尚荀等流派。当时只知道好玩,感兴趣。现在想起来对我今天热爱京戏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退休后,我参加了市退休教师协会组织的京剧演习组,每次活动,我都沉浸于京戏带来的快乐中。  我们协会组织的活动,品位高,格调雅,内容丰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一般每周聚会一次,大伙儿凑在一起尽兴地唱上几个小时。平时若是犯了瘾,就不管天黑路远,随
期刊
如今,常听到因为私家车扰民引发邻里矛盾,也常听说有的社区出现划车、撬车的事情,可是我这个老年人(65岁)开车,却在北京丰台区东大街西里教工楼大院演绎了一段温馨的邻里情。  我们社区以退休教师为主,退休前大家在不同的单位担任各种职务,他们有的是原丰台教育局、教科所的各级领导,有的是各大中小学校长,有的是普通的教职员工。从我开车起,一出门,常常看到马尚忠、南林、阎老师、赵德芳、张及弟、彭特生、张运通等
期刊
为何“你送礼 我不领情”  ■ 王峰    新春时节,晚辈上门多会送些礼品,以示孝敬之意,他们一片心意,却常常让我烦恼痛心。  养生观念热,给老年人送上几盒保健品几乎是孝顺子女的首选。可是,想尽孝心的人们也许从未认真想过,随心所欲给老年人送去大堆保健品,很可能并不适用,甚至花钱反害了老年人。比如我有糖尿病,可是偏偏有学生扛来沉沉的一箱冰糖燕窝,看着他满头大汗,让他拿回去的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更有
期刊
沈力,在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上是可以大书一笔的人物。她25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50岁时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她也伴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进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广大听众和观众心目中的“大众情人”。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力,依然如沐春风。她那段迟到的美满爱情,如同她主持时间最长的“夕阳红”节目一样,像一朵晚开的花,似一瓶陈酿的酒,愈开愈艳,愈闻愈香。    懵懂年少 失
期刊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常常感到头疼头晕,经诊断是严重的脑动脉硬化,住院治疗主要通过镇脑宁和氟桂利嗪胶囊等,服用时间长了后,不加大药量效果不明显。后来朋友介绍一套体操给我,9年来,我操练不休,成功驱除病魔。  这套操是这样做:第一个动作:两个手掌在脑顶上前后来回地拍打,第二个动作,10个手指成梳子形式在脑前往后梳头,第三个动作用一个手掌紧贴在脑顶划圈按摩。刚开始,这三个动作做四五十次,慢慢加大至七八十
期刊
我是一个苦命人,幼年丧父母,终身未娶,只有一养子。9年前,养子不幸病故。本以为我这孤苦老人从此没人照顾了,可没想到,养子去世后,儿媳带着两个孩子改嫁,要求对方做上门女婿。不但没有抛下我,反而更加细心照顾我。我晚年生活幸福,多亏有个这么好的儿媳妇。
期刊
我的外公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他退休之前是一名光荣的小学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对学生关爱有加的和蔼态度使他荣获模范教师的称号。然而他不仅是学生眼中最好的教师,更是我心中的人生引航者。因为他的感染和影响,让幼小的我对古典戏剧、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退休以后的外公不闲着,他把自己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古代小说都拿出来,开了一个小小的租书铺。当时十二三岁的我一到假期就整天整天地泡在小书铺里看小说,还真学
期刊
1949年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北京和平解放整整一年。我的家乡京西北安河村那时还隶属河北省宛平县三区,属于革命老区。这一年,土地改革运动让穷苦的老百姓分到了土地,直起腰来了。  春节快到了,因为有地种,总算结束“糠菜半年粮”半饥半饱的日子。用豆面摊上几片烙炸,用黄豆磨点豆腐,买几棵大白菜,割几斤猪肉,过年的东西就算备齐了。  大年三十晚上,没有电,家家户户点起煤油灯,万家灯火,也亮堂堂的。
期刊
父亲汪锋是位职业革命家,我就出生在他当年工作的陕西地下党机关所在地,直到5岁时把我“疏散”回老家蓝田县,才有了过年的概念。  我的故乡是一个半山区小村庄。大年三十,女眷们在一起包饺子、做包子、蒸馍馍。年间,小提篮里放上几个馍、一把挂面,日子好的再捎上几个鸡蛋,就是串亲戚的礼物。除夕夜男人们喜欢边喝小酒,边行酒令,边聊大天。  那时的陕西农村有长辈过年给孩子送灯笼的习俗。我是长孙,能收到十几个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