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若要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 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教学情境;游戏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数学学科的魅力,设计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数学程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其中的奥秘。兴趣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对既有知识的掌握,更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问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及认知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就越能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越能发挥他们智慧的潜能,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肯定的情感体验,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作用,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非常有利。
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类。直接兴趣就是由知识自身和学习活动本身所直接引起的兴趣——新奇有趣、来自实践的数学新知,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奇异美、解决问题后感到的快乐等所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并非对具体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直接感兴趣,而是对这种学习未来结果感兴趣——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获得同学老师家长的赞誉、对学好其他学科有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中,这两种学习兴趣都是必要的。如果缺乏直接兴趣,那么学习数学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成为一种学习和精神负担;如果缺乏间接兴趣,当遇到困难时,就不能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下去。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的美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如,学习“连乘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从“实际问题”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知识。
二、引用游戏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三、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为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教学艺术,拓展和延伸课堂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等。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习的兴趣是鼓励得到的。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走向成功。
总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
【关键词】 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教学情境;游戏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挖掘数学学科的魅力,设计出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数学程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其中的奥秘。兴趣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对既有知识的掌握,更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问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及认知冲突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越强烈,就越能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越能发挥他们智慧的潜能,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肯定的情感体验,是推动、激励学生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积极作用,对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非常有利。
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类。直接兴趣就是由知识自身和学习活动本身所直接引起的兴趣——新奇有趣、来自实践的数学新知,数学公式的简洁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奇异美、解决问题后感到的快乐等所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并非对具体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直接感兴趣,而是对这种学习未来结果感兴趣——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获得同学老师家长的赞誉、对学好其他学科有重要作用。在数学学习中,这两种学习兴趣都是必要的。如果缺乏直接兴趣,那么学习数学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成为一种学习和精神负担;如果缺乏间接兴趣,当遇到困难时,就不能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下去。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各种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数学的美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意义、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如,学习“连乘应用题”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从“实际问题”引入——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知识。
二、引用游戏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的童年。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三、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公开的东西,它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为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标新立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教学艺术,拓展和延伸课堂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等。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习的兴趣是鼓励得到的。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走向成功。
总之,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完全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