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设置疑问媒体展示等都是课堂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语文课 兴趣 情境
从数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来看,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是知道的,这个是无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困惑,那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甚或认为语文不学都无所谓。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习,才会全身心投入并取得成功。因此,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程题。
当前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变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充分利新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挑战。
新课改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两个方面的显著不同。
1.新教材所编排的课文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学生所接受。以苏教版七年级(上)为例,六个单元分别按生命、理想、自然、科学、亲情、想象来进行编排。通过这一册的旅行,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理想的可贵,又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和科学奥妙,又培养了学生的亲情和想象力。学完一本书,能使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感悟到语文的无艰魅力。
2.教材所选课文更侧重于内容的人文性。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篇篇生动文章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学生尽情享受。选文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紧跟时代脉搏的《邓稼先》《安塞腰鼓》,还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珍珠鸟》《斑羚飞渡》等美文。总之,教材所选的这些课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体现了语文的人文色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根据新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 进行感情投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师生感情培养是兴趣形成的前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多理解,多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尽量拉近学生的距离。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差生,更要一视同仁,甚至更偏爱他闪,使其树立学好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上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巧设课堂导语,激发兴趣。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部精彩乐章,那末导语就是演出之前的序幕,好的导语能极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朱自清的《春》,我这样设计导语“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会想到春天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先放贝多芬的《命运》钢琴曲,然后再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与命运抗争的事迹,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教育,带着这样的心情听课,听课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2.善于质疑,激活思维。教师在讲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教师应变过去的传授者为现在组织者、合作者、探究者。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文章结尾写“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文中死的含义是说死海到进要干涸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死海真的会干涸吗?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一些什么措施?”问题一出,学生的反响极为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言,献计献策,这样把课堂同生活就有面会结合在一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倡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语文同社会同现实联系更加归密。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照搬教科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學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分析问题,发散思维,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灵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思考,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天赋有利于成才,但不起决定作用;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等。经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同学们对成才的关键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心。
三、以生活激趣,尝试语文的实用性。
教师应该利用生稍大这部大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稍大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最脑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念。再如学完《社戏》一文后,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被语文所深深吸引,语文也就不会再存在难教难学的问题。语文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杨再隋著《语文课程的新视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③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关键词]: 语文课 兴趣 情境
从数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来看,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学生是知道的,这个是无庸置疑的。但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困惑,那就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学习语文,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甚或认为语文不学都无所谓。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的学习,才会全身心投入并取得成功。因此,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程题。
当前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变革。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充分利新教材特点,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挑战。
新课改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有两个方面的显著不同。
1.新教材所编排的课文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学生所接受。以苏教版七年级(上)为例,六个单元分别按生命、理想、自然、科学、亲情、想象来进行编排。通过这一册的旅行,既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理想的可贵,又能使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和科学奥妙,又培养了学生的亲情和想象力。学完一本书,能使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感悟到语文的无艰魅力。
2.教材所选课文更侧重于内容的人文性。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所选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篇篇生动文章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学生尽情享受。选文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朱自清的《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有紧跟时代脉搏的《邓稼先》《安塞腰鼓》,还有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珍珠鸟》《斑羚飞渡》等美文。总之,教材所选的这些课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要求,体现了语文的人文色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根据新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 进行感情投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师生感情培养是兴趣形成的前提。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多理解,多亲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尽量拉近学生的距离。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是对差生,更要一视同仁,甚至更偏爱他闪,使其树立学好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上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巧设课堂导语,激发兴趣。如果把一篇课文比作一部精彩乐章,那末导语就是演出之前的序幕,好的导语能极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朱自清的《春》,我这样设计导语“春天到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会想到春天的哪些美好的景象呢?……”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对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如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先放贝多芬的《命运》钢琴曲,然后再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及与命运抗争的事迹,学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教育,带着这样的心情听课,听课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2.善于质疑,激活思维。教师在讲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教师应变过去的传授者为现在组织者、合作者、探究者。如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文章结尾写“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文中死的含义是说死海到进要干涸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死海真的会干涸吗?要想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采取一些什么措施?”问题一出,学生的反响极为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言,献计献策,这样把课堂同生活就有面会结合在一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倡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语文同社会同现实联系更加归密。语文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抛弃以往教学中老师照搬教科书,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學生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和意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分析问题,发散思维,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灵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伤仲永》一文,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思考,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天赋有利于成才,但不起决定作用;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等。经过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同学们对成才的关键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自己取得成功的信心。
三、以生活激趣,尝试语文的实用性。
教师应该利用生稍大这部大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稍大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联想公司曾推出一则广告: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广告语巧用双关,达到了宣传联想最脑的目的。通过让学生分析这则广告的妙处,让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念。再如学完《社戏》一文后,我让学生举出一些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被语文所深深吸引,语文也就不会再存在难教难学的问题。语文教师只要在新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①杨再隋著《语文课程的新视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余文森著《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③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