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心中的那一抹绿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代表着希望和健康,一直是生命的主旋律。只是在PM2.5爆表的概念变得愈发清晰的今天,在雾霾天气频繁扰乱我们本已很喧闹生活的现在,人们更渴望纯净的空气和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很多人在抱怨污浊的水源、糟糕的空气,鄙视别人大肆挥霍的生活习惯的同时,却缺乏一种自己也是环境恶化的推手的愧疚感,对自己多开的一盏灯、多扔的一个塑料袋习以为常。在“美丽中国”成为我们共同的“中国梦”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生活中的浪费等不良习惯,为青山绿水、蔚蓝天空重现的理想而努力,因为那是为了我们自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为绿色梦而行动。他们,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
  环保,他们一直在路上
  河南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9年,至今已走过14年的风风雨雨。14年来,农大环协集传播环保知识与服务于一体,共有数千名环保志愿者参加过河南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工作,全体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在这里,他们共同点燃自己绿色的梦想,把环保事业的火炬传承。
  多年以来,他们坚持开展“环保考察绿色行”活动,以自行车集体出行的方式,调研环保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活动。1999年暑期,考察了以花园口为基点、西至三门峡水库、东至山东省界的黄河两岸环保状况;2003年,行程1000余公里,从信阳出发,途经罗山、息县最终抵达安徽阜南县的淮河部分干流,掌握了淮河的水质、水量、植被、污染治理等第一手资料,并走访了金伦纸业集团污水处理站、息县水文站、信阳市环保局、安徽王家坝泄洪闸等单位……在环保理念的支撑下,他们身体力行地走出了别样的青春轨迹。
  一心一意传播环保知识,全心全意为绿色奉献。自2003年至今,农大环协负责人多次被选派为河南高校环保社团的代表参加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办的“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培训营”。2005年4月,协会被授予“全国爱鸟护鸟先进单位”奖牌。2006年12月,农大环协引起了一些社会媒体的关注:河南广播电台、《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媒体先后对协会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2007年10月,协会被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中心授予“河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11月,协会被授予第七届全国“百优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省级优秀社团”称号;2010年5月,参加五四青年节活动荣获“最佳风采奖”;2010年10月,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授予“优秀绿色社团”称号;2011年11月,协会前任办公室主任李光宇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志愿者”……这些荣誉便是对协会一直在为环保而努力的最有力的证明。
  面对如此多的荣誉,农大环协的志愿者们处之淡然。“这些荣誉体现了大家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肯定,给我们很大的鼓舞。但我们不是为了做给谁看,而是早已把环保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形成了习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即使大家都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打造人人环保的氛围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农大环协现任会长荣晨光坚定地说。
  虽然环保路走得并不轻松,但是志愿者们始终执著地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做环境文化的传播者,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做环保理念的守望者。
  为了美丽校园,让大家都行动起来
  在河南农大餐厅的筷子存取处,一双“亲姐妹”筷子的卡通形象正睁着可爱的大眼睛,一脸无辜地说着“请不要把我们分开”,这让每个过往的学生拿筷子的同时不禁会心一笑。同时,餐厅的墙上、开水房、宿舍楼、自习室等处都有诸如此类的提醒,或庄重,或温馨,“农大环协提醒您:请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请节约用水”……这些贴心的标语仅是河南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所有环保努力中的一个细节。
  在河南农大宿舍楼的楼道里,志愿者们设置的“废旧电池回收箱”格外醒目。自2000年起,他们坚持长期开展“废旧电池回收行动”,向广大同学宣传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作用。由协会会员自己动手,收集纸箱、盒子,做成“废旧电池回收箱”,放在学校每个宿舍楼的楼道里,集中起来的废旧电池由协会集中处理。荣晨光颇为自豪地说:“活动让大家深刻意识到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很支持我们,我们也感觉很欣慰。”
  2008年,当我们还在对“限塑令”心生疑虑的时候,农大环协早已将“少用塑料袋、多次利用手提袋”的口号付诸行动。在环保上,他们似乎总在“赶时髦”,积极地走在环保知识宣传和普及的前沿。他们还是自然之友“河南古树保护”小组项目的成员,为保护河南各个地区的名贵古树贡献力量。同时,又在不停地探索着可行性强的环保行动,如借助“地球一小时”“义务支教下乡进行环保教育”“暑期绿色营”“苹果代贺卡”“世界清洁日”等活动来宣传环保理念。
  环保需要长久坚持,是一项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绩的工程。协会副会长万国印吐露心声:“做环保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们只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人。当然这条路上有很多困难。记得去年的暑期绿色营活动,是在驻马店汝南做调研。我们自带帐篷和睡袋住在一个小学的教室里,条件真的很艰苦。每当想放弃时,就感觉这是自己的责任,咬咬牙就继续坚持了下去。”农大环协志愿者焦林森坦率地说出自己了看法:“平时虽然很多人也会嘴上说着环保,但实际行动的人很少。相较于言行不一者,言行如一者更可贵。如我们平常喝的杯装粥外的塑料袋实在没有必要,但是能对这个塑料袋果断说‘不’的人又有几个呢。环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才能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为了美丽中原,让环保力量联合起来
  环保,不只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群人的事,需要团结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并付诸行动。2004年起,农大环协联合郑州其他十几所高校的环保协会成立了“河南绿色青年合作与交流平台”(绿意中原),定期与其他学校和社会上的环保组织联系,共同交流开展环保工作的经验,探讨开展环保工作的新方法。2007年4月22日,第38个“世界地球日”,河南农大环协及其他郑州高校环保社团在紫荆山广场参加了由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办的以“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为主题的大型环保活动。2008年7月,协会接到了第四届“情系一片天”交流会的邀请,于暑假期间到中山大学进行交流……   志愿者张亚蕊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世界环保日,当时是在绿城广场有个宣传环保的活动,不少高校的环协都前去参加。6月初的天气特别热,我们一队人是骑自行车去的,好多人的车胎都爆了,但最后还是坚持分批次到达目的地。活动的广场上没有一棵树,几个女同学都晕倒了。回来后,同宿舍的人都说我傻,为了一些毫无利益的事情去晒大太阳,不值得。但我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生活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宣传环保、践行环保是我的梦想,所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大环协的不断发展源自于他们的敢于创新、机制灵活、采取项目负责制的特点,与兄弟院校展开合作后,农大环协博采众长,吐故纳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激发协会会员的潜力,更利于大家实现自己环保的想法。
  环保理念团结人,社团文化丰富人。一个协会或组织,除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好的机构体系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样它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所发展。志愿者们谈到农大环协的特色,都表示“我们不是企业,追求的不是效率或者利润结果,我们要的是过程”。正如荣晨光所说,“我们个人的努力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努力,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来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就会呈现巨大的正能量。因为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拥有美丽校园,才能拥有美丽中原和美丽中国”。
  为了美丽中国,让环保成为我们的“style”
  大自然蕴涵了比人类文明所能产生的更大的影响力,绿色是我们共同的渴望,美丽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向往。河南农业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一直将这一主题作为他们宣传环保知识和传承环保理念的文化载体。实际上,河南农大环保志愿者协会只是无数个高校环协的缩影,他们身体力行地亲近自然,用实际行动保护绿色校园,用不懈的努力唤醒人们心中对美丽家园的爱,用他们的坚持去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善待我们的环境——这就是环保志愿者们的“style”。
  环保,不仅仅是简单的环保活动,它更是一种思维、一种心态、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在我们大爱无私的地球母亲的怀抱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们每一个小我的一份不起眼的坚持,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信念,每一份无私付出的真心,都是对她的反哺之情,我们有这份责任去传承“绿色”文化,让环保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style”!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责编:思 源
其他文献
近年,周口师范学院紧紧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构建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发挥质量文化的引领作用,注重体系的顶层设计,体系与文化达到了互利共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特
期刊
以前,很多师生还在通过海报了解学校最近的学术报告信息;现在,他们只需关注一下学校官方微博,就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提前了解学术报告预报,不会再有错过的遗憾。以前,学校团委举办活动还需要通过广播、报纸、海报等形式告知学生;现在,只要发一条微博,学生便立即知晓,积极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大学校园正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冲击着高校固有的管理方式。  应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
期刊
策划人语:  又到一年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只是近年“研究生就业难”似乎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2011年,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后,没能找到理想中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其父气得服毒自尽。这个事件一时引起社会热议。今年年初,武汉一名女硕士因求职碰壁,索性将简历上学历改为本科,“冒充”本科生求职,更是让人们想起那些类似《研究生学历贬值,就业率连年不如本科生》的报道,
期刊
新年伊始,武汉大学“三无”博导“下岗待业”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其实,限制博导招生数量甚至“下岗待业”是国内许多大学近年通行的做法,武汉大学并非第一家。2005年,吉林大学博导重新聘任,落聘比例约5%;2007年,中南大学对博导进行考评,5名不合格者被取消博导资格;2012年,清华大学全面取消了博导评聘制度,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均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这些大学的博导制度改革,正在撼动多年沿用的博
期刊
大家知道,大学存在有两种哲学基础:一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必须崇尚学术;二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要求大学应当适应社会。从大学的文化价值看,大学之根本是文化和学术。大学是靠文化培育人的,总体来说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等,其中学术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这四种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这四个层面的文化合成共同体,大学最后达到
期刊
本刊讯(记者 马孝民)3月14日,我省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社科界专家齐聚一堂,共谈社科繁荣发展大计。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亚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座谈会上,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凌、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林、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国臣、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宝明、郑州大学教授辛世俊、河南财经
期刊
2012年,对河南师范大学来说,有两件大事值得载入发展史册:一是成功入选被称为小“211工程”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是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比中,河南师范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常钦的论文成功入选,实现了河南省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学在师大”的美誉在中原大地不胫而走。一所地方院校何以有这样的发展实力,一所师范院校何以有这样的高度评价?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焦留成教授。 
期刊
本刊讯(记者 赵冬冬)2月26日,第二十一次全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二十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常委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坚强保证。  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会上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期刊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河南省各高校联系本校实际,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力促十八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逐步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郑州大学党委举办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培训班从全校各单位抽调的处级干部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共46人参加了培训。举办了8场专题讲座、1次分组交流座谈和1次大会研讨,内容涉及十八大报告解读、党执政面临的新挑战、如何践行
期刊
2013年3月14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印发的《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13年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快推进郑州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的步伐。以特色和重点学科以及省部共建为抓手,实施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骨干高校建设,着力提升我省高校整体办学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