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残雪作为当代文坛上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其创作历来饱受争议,因其内容的晦涩难懂,创作手法的一反常态,使她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残雪之谜”。在当今学界,大多数对于残雪作品的研究集中于对其主题的研究与意义的挖掘,即“写了什么”,而对其叙事手法即“怎么写”方面的探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选取残雪的21世纪短篇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角度进行解读,旨在探索出一条通往“残雪之谜”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残雪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双重叙述视角
残雪曾将其文学创作称为“没有退路的实验文学的实验”,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一反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小说意义难以捉摸、内容晦涩难懂、风格阴冷怪诞等等,这些都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了种种阻碍,形成了“残雪之谜”。但残雪的创作风格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界普遍认为,残雪早期发表的小说大都采用外聚焦型视角,只是单纯叙述事件的发生,并不过多展示其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她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透露出一股无形的“寒气”。但残雪小说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作品中不再到处充斥丑陋污秽的意象,那种弥漫全局的诡异惊悚的氛围也有所缓和。这种变化趋向在21世纪的小说创作中更加突出,文本叙事性变强,人物更加具有自我意识。下文就选取残雪新世纪短篇小说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切入,来分析其作品意蕴。
一、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作为叙述时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传递作品主旨与寓意的重要中介。杨义曾在《中国叙事学》中表示:“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作家在选择不同人物视角进行观察的时候,因其人物脾性、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在叙述故事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随着对叙述视角的不断研究,其也被赋予了各种名称,最著名的有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提出的“叙述聚焦”,热奈特认为视角、视野这类视角术语太过于专业,不易于人們理解。于是他提出更为通俗贴切的“聚焦”来代替,他又继而将“聚焦”细分下去,形成了无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类。另一种较为广泛划分方式是以申丹为代表的学者,根据各种模式进行提炼综合后,所确定的两大视角模式,即“内视角”与“外视角”。
(一)全知视角
外视角的一种,或可称为热奈特所划分的“零聚焦”或“无聚焦”,全知视角的特点在于,全知叙述者没有说与看的局限,无论处于何种角度都可以进行观察,同时也不受人物的限制,可观察与审视任何人的内心活动,也可以伪装成旁观者或者采用人物的内视角进行叙述。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宏观上以全知视角统筹全文,叙述者知晓一切,以一种客观可靠的态度,对父亲与两个女儿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在开篇就介绍了父女之间的相处现状,母亲早年害病离世,父亲远文以一己之力抚养大两个女儿——阿莲和阿翠,本应是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却由于父亲常年的外出谋生赚钱,为父女之间带来了无法言喻的隔膜与疏离。在全知叙述者的视角里,远文对两个女儿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认为大女儿阿莲是一个沉稳、不用操心的孩子,承担起家里大部分的劳动,仿佛她并不担心父亲的离家,总是持有一种冷静淡然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她才是强烈期盼离家的那个人。而对于阿翠,由全知视角引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妻子对于阿翠的诞生十分厌恶,认为因为她才导致自己生命的逐渐消亡,这就使得远文格外地疼爱阿翠,他认为阿翠想法太多,心思灵活,因此十分担心她的前途,在全知视角里阿翠比起阿莲的无动于衷,尤其注重家庭的团圆,更是以搭葡萄架、栽花的方式吸引父亲回家,甚至为了给父亲施压,不惜采取“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方式。
(二)限知视角
即内视角,或可称为热奈特所划分的“内聚焦”,该视角的特点,是叙事者并非通晓一切,而是采用故事中的某一人物的眼光来进行叙述,以故事中角色为出发点,可以得到与全知视角所不同的叙述结果。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穿插着许多人物的限知视角描写,在全知视角叙述里的阿莲,看似是一个坚强独立,不在意父亲的缺席,但在她自己的有限视角里,她则是一个十分渴望家庭团圆的形象,甚至在阿翠惊讶于她与兰寡妇一直有往来时,她脱口说出:“还不是因为爹爹”,为了能使父亲留下,她一直都在默默劳动,操持这个家,由于担心父亲的离去导致家庭的破碎,不惜寻求父亲的情人兰寡妇的帮助,这与全知视角里所描写的远文认为她是一个热烈盼望离家的人截然不同。
阿翠在全知视角的叙述里是一个缺乏母爱,转而积极寻求父亲关怀的懵懂少女,但在阿翠自己的有限视角里,却呈现出一个反差巨大的形象。首先她并非具有一个需要父亲庇护的软弱性格,这可以从她与父亲谈论养蝎子的对话看出,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反而憧憬以此为生。而且阿翠比起阿莲更能适应父亲离家的生活,“你要是在家,我就老在心里挂着:爹爹什么时候走呢?这样挂念着什么都干不了。真的走了之后反倒安下心来”。再从她剪帆船的图案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阿翠内心的疯狂,仿佛时刻孕育着离家外出的想法。所以当兰寡妇闯入她们的生活时,她也没有采取过激的反抗,当在睡梦中听到“树里的桃子全给猴子偷光了,你到底在干吗”这句暗示生活现实的话时,她才开始愧疚起来,以致当看到阿莲辛苦劳作时,使得这种惭愧达到最大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阿翠心态的转变,至此她由“向外的突围者”变为同阿莲一样的“家庭守护者”。
父亲远文是最为矛盾的一个形象,作为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父亲,他对她们是牵挂与惦念的,但是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与女儿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沟通的缺乏使他觉得这个家就像是一座坟墓,归来与离去便成为他生活不能舍弃的主题。在全知视角的叙述里,远文十分担忧的是小女儿阿翠,担心由于她的过于活跃的思想,会使得自己无法把握她的前程,因此看似他对于阿莲十分放心,并无太多关注。但在远文自己的有限视角里,我们则可以看到远文对于阿莲的担忧,由阿莲的终身大事所引发,这种阿莲终将要成家离去的现实,使他开始关注到阿莲。对于阿莲远文是充满愧疚的,由于阿翠从出生就没有得到母爱,他便将爱意都倾注给了阿翠,这反而造成了对阿莲的忽视,使得阿莲在某种程度上也缺少了父爱。 (三)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双重视角转换
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时常相互缠绕,进而交替进行的,当三股相互交织的有限视角各自结束叙述时,全知叙述者便接替有限视角再度展开叙述。阿莲和阿翠两姐妹重归于好,以统一的姿态呼唤父亲的归来;而父亲的态度则借用兰寡妇的口吻婉转道出:“你们的爹爹啊,斗不过你们的。”预示着父亲的“逃离”失败,转而“回归”,继续家庭的生活。这样的双重视角就使得这三个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呈现一种立体的效果。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全知视角虽然作为“上帝视角”但它会使得作品中人物与读者具有一定距离感,没有办法直接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限知视角也由于是从某个人物视角出发,相对展现视阈较狭窄,所以残雪在这里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相转换的双重叙述视角,限知视角的出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内涵,使得限知视角在某些方面成为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这样全知——限知——全知的多重视角转换模式,能够把故事的表象与实质分离,给读者更多遐想与阐释的余地。
二、主题寓意
残雪的创作,一贯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与结局,给人无尽的遐想与解读的空间,我们也许可以借由这一双重叙述视角,试图解读残雪这篇作品的寓意。
(一)亲情的疏离
根据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所表现出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凸显出这篇小说的主题——亲情的疏离。全知视角里父亲认为阿翠对家庭的依赖与阿莲的冷静独立,与限知视角里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也体现出远文,父亲这一角色的失败之处,在妻子离世后,他并没有更好地担负起父亲的职责,在对女儿们的教育和与女儿们的相处中,他显得迷茫与无措。“她们的青春咄咄逼人,逼得远文只好不断出走。”这种无力的爱,使他选择顺其自然,进而不断地逃离这一家庭的“坟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父亲的犹疑、逃避使得他与女儿们关系渐趋疏远。
(二)呼唤亲情的回归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在试图呼唤亲情的回归,由全知视角所呈现出的父女关系的疏离现状,到个人限知视角里所呈现的,父亲对阿莲的歉疚、阿翠对阿莲的歉疚、阿莲对于家庭的执着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中对于亲情的强烈呼唤,作者最终也使得矛盾得以化解,在文末阿翠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体谅了阿莲的任劳任怨,远文也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最终回归到家庭。
参考文献:
[1] 凌珍迪.残雪小说风格论[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 江涛.两个迷宫的诗学比较——残雪小说的前后期比较研究[J].文艺争鸣,2016(9):164-170.
[3]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残雪.侵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7] 陈淑婷.新世纪以来残雪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研究[D].广州大学,2019.
作 者: 刘伊娜,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學。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残雪 全知视角 限知视角 双重叙述视角
残雪曾将其文学创作称为“没有退路的实验文学的实验”,由此也可以看出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一反传统小说的叙事特点,小说意义难以捉摸、内容晦涩难懂、风格阴冷怪诞等等,这些都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了种种阻碍,形成了“残雪之谜”。但残雪的创作风格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界普遍认为,残雪早期发表的小说大都采用外聚焦型视角,只是单纯叙述事件的发生,并不过多展示其人物的心理状态。这就使得她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透露出一股无形的“寒气”。但残雪小说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后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作品中不再到处充斥丑陋污秽的意象,那种弥漫全局的诡异惊悚的氛围也有所缓和。这种变化趋向在21世纪的小说创作中更加突出,文本叙事性变强,人物更加具有自我意识。下文就选取残雪新世纪短篇小说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女儿们》,从叙事视角切入,来分析其作品意蕴。
一、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作为叙述时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传递作品主旨与寓意的重要中介。杨义曾在《中国叙事学》中表示:“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作家在选择不同人物视角进行观察的时候,因其人物脾性、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的差异,在叙述故事时,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随着对叙述视角的不断研究,其也被赋予了各种名称,最著名的有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中提出的“叙述聚焦”,热奈特认为视角、视野这类视角术语太过于专业,不易于人們理解。于是他提出更为通俗贴切的“聚焦”来代替,他又继而将“聚焦”细分下去,形成了无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类。另一种较为广泛划分方式是以申丹为代表的学者,根据各种模式进行提炼综合后,所确定的两大视角模式,即“内视角”与“外视角”。
(一)全知视角
外视角的一种,或可称为热奈特所划分的“零聚焦”或“无聚焦”,全知视角的特点在于,全知叙述者没有说与看的局限,无论处于何种角度都可以进行观察,同时也不受人物的限制,可观察与审视任何人的内心活动,也可以伪装成旁观者或者采用人物的内视角进行叙述。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宏观上以全知视角统筹全文,叙述者知晓一切,以一种客观可靠的态度,对父亲与两个女儿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在开篇就介绍了父女之间的相处现状,母亲早年害病离世,父亲远文以一己之力抚养大两个女儿——阿莲和阿翠,本应是充满天伦之乐的生活,却由于父亲常年的外出谋生赚钱,为父女之间带来了无法言喻的隔膜与疏离。在全知叙述者的视角里,远文对两个女儿的态度截然不同,他认为大女儿阿莲是一个沉稳、不用操心的孩子,承担起家里大部分的劳动,仿佛她并不担心父亲的离家,总是持有一种冷静淡然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她才是强烈期盼离家的那个人。而对于阿翠,由全知视角引出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妻子对于阿翠的诞生十分厌恶,认为因为她才导致自己生命的逐渐消亡,这就使得远文格外地疼爱阿翠,他认为阿翠想法太多,心思灵活,因此十分担心她的前途,在全知视角里阿翠比起阿莲的无动于衷,尤其注重家庭的团圆,更是以搭葡萄架、栽花的方式吸引父亲回家,甚至为了给父亲施压,不惜采取“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方式。
(二)限知视角
即内视角,或可称为热奈特所划分的“内聚焦”,该视角的特点,是叙事者并非通晓一切,而是采用故事中的某一人物的眼光来进行叙述,以故事中角色为出发点,可以得到与全知视角所不同的叙述结果。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穿插着许多人物的限知视角描写,在全知视角叙述里的阿莲,看似是一个坚强独立,不在意父亲的缺席,但在她自己的有限视角里,她则是一个十分渴望家庭团圆的形象,甚至在阿翠惊讶于她与兰寡妇一直有往来时,她脱口说出:“还不是因为爹爹”,为了能使父亲留下,她一直都在默默劳动,操持这个家,由于担心父亲的离去导致家庭的破碎,不惜寻求父亲的情人兰寡妇的帮助,这与全知视角里所描写的远文认为她是一个热烈盼望离家的人截然不同。
阿翠在全知视角的叙述里是一个缺乏母爱,转而积极寻求父亲关怀的懵懂少女,但在阿翠自己的有限视角里,却呈现出一个反差巨大的形象。首先她并非具有一个需要父亲庇护的软弱性格,这可以从她与父亲谈论养蝎子的对话看出,她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反而憧憬以此为生。而且阿翠比起阿莲更能适应父亲离家的生活,“你要是在家,我就老在心里挂着:爹爹什么时候走呢?这样挂念着什么都干不了。真的走了之后反倒安下心来”。再从她剪帆船的图案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出阿翠内心的疯狂,仿佛时刻孕育着离家外出的想法。所以当兰寡妇闯入她们的生活时,她也没有采取过激的反抗,当在睡梦中听到“树里的桃子全给猴子偷光了,你到底在干吗”这句暗示生活现实的话时,她才开始愧疚起来,以致当看到阿莲辛苦劳作时,使得这种惭愧达到最大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阿翠心态的转变,至此她由“向外的突围者”变为同阿莲一样的“家庭守护者”。
父亲远文是最为矛盾的一个形象,作为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父亲,他对她们是牵挂与惦念的,但是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与女儿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沟通的缺乏使他觉得这个家就像是一座坟墓,归来与离去便成为他生活不能舍弃的主题。在全知视角的叙述里,远文十分担忧的是小女儿阿翠,担心由于她的过于活跃的思想,会使得自己无法把握她的前程,因此看似他对于阿莲十分放心,并无太多关注。但在远文自己的有限视角里,我们则可以看到远文对于阿莲的担忧,由阿莲的终身大事所引发,这种阿莲终将要成家离去的现实,使他开始关注到阿莲。对于阿莲远文是充满愧疚的,由于阿翠从出生就没有得到母爱,他便将爱意都倾注给了阿翠,这反而造成了对阿莲的忽视,使得阿莲在某种程度上也缺少了父爱。 (三)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双重视角转换
在《女儿们》这篇小说中,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时常相互缠绕,进而交替进行的,当三股相互交织的有限视角各自结束叙述时,全知叙述者便接替有限视角再度展开叙述。阿莲和阿翠两姐妹重归于好,以统一的姿态呼唤父亲的归来;而父亲的态度则借用兰寡妇的口吻婉转道出:“你们的爹爹啊,斗不过你们的。”预示着父亲的“逃离”失败,转而“回归”,继续家庭的生活。这样的双重视角就使得这三个人物形象丰满充实,呈现一种立体的效果。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都具有一定的缺点,全知视角虽然作为“上帝视角”但它会使得作品中人物与读者具有一定距离感,没有办法直接体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而限知视角也由于是从某个人物视角出发,相对展现视阈较狭窄,所以残雪在这里采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相转换的双重叙述视角,限知视角的出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内涵,使得限知视角在某些方面成为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认可、突破和发挥,这样全知——限知——全知的多重视角转换模式,能够把故事的表象与实质分离,给读者更多遐想与阐释的余地。
二、主题寓意
残雪的创作,一贯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与结局,给人无尽的遐想与解读的空间,我们也许可以借由这一双重叙述视角,试图解读残雪这篇作品的寓意。
(一)亲情的疏离
根据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所表现出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凸显出这篇小说的主题——亲情的疏离。全知视角里父亲认为阿翠对家庭的依赖与阿莲的冷静独立,与限知视角里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也体现出远文,父亲这一角色的失败之处,在妻子离世后,他并没有更好地担负起父亲的职责,在对女儿们的教育和与女儿们的相处中,他显得迷茫与无措。“她们的青春咄咄逼人,逼得远文只好不断出走。”这种无力的爱,使他选择顺其自然,进而不断地逃离这一家庭的“坟墓”。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父亲的犹疑、逃避使得他与女儿们关系渐趋疏远。
(二)呼唤亲情的回归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在试图呼唤亲情的回归,由全知视角所呈现出的父女关系的疏离现状,到个人限知视角里所呈现的,父亲对阿莲的歉疚、阿翠对阿莲的歉疚、阿莲对于家庭的执着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中对于亲情的强烈呼唤,作者最终也使得矛盾得以化解,在文末阿翠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体谅了阿莲的任劳任怨,远文也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最终回归到家庭。
参考文献:
[1] 凌珍迪.残雪小说风格论[D].云南师范大学,2018.
[2] 江涛.两个迷宫的诗学比较——残雪小说的前后期比较研究[J].文艺争鸣,2016(9):164-170.
[3]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残雪.侵蚀[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7] 陈淑婷.新世纪以来残雪短篇小说的叙事特征研究[D].广州大学,2019.
作 者: 刘伊娜,北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學。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