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是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教育青少年的活动平台,青少年不仅要在校内学习,也要走到校外,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要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两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
  1.校外教育校内教育有效衔接
  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的活动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有效衔接,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1.1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联系。
  校外教育、校内教育都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一样,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促进背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是全方位服务、教育广大青少年的活动平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活动场所,积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形成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2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的、系统的、规范的,是经过整理的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青少年的个性与兴趣。而校外教育恰恰给青少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机会,使他们在更大、更多的空间里自由发展。因此,校外
  教育与学校教育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校外教育以公益性为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活动内容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参与面,这样才能调动学校家长支持校外活动的积极性,増强青少年参与校外教育活动的主动性。
  2.校内外教育需要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2.1校外教育的教育特点是“活动为主”。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校外教育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让青少年参加实践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项目,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活动,使知识得到应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2青少年活动要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
  校外教育肩负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任,积极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可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形成资源共享,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现象,使校外教育普及化,扭转校外教育只为少数有特长的学生服务的方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才能使校内外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学生服务的方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校内外教育
  有效衔接,才能使校内外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3.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有调査表明,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大致有以下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抗挫能力差,缺乏感恩的心;意志力差,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等。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育人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突出校外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体验性等特点,以活动中心为阵地,与学校的中心工作合拍,针对青少年的不足,把知识教学、游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赏识鼓励中成长,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1开展公益性活动。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可利用“母亲节”、“六一”“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一些大型活动,与电视台、信息中心等媒体进行合作,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教育意义。通过丝弦节目的展示 ,将地方特色的戏剧文化发扬光大。
  3.2举办竟赛活动。
  竟赛活动的开展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检阅,校外教育可通过“书香鹿泉”演讲征文比赛、书画赛、茶艺赛、机器人比赛、古筝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以形成良性循环。
  3.3开办素质教育班。
  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社会效益,把学生请进来,利用现有的设施进行素质教育,开展舞蹈、丝弦、硬笔书法、茶艺、经典诵读、等公益类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促进校内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青少年校内外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服务,二者应该密切联系,互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张博,女,出生于1981年3月11日。工作单位:鹿泉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中学二级教师。通讯地址:鹿泉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晚安,妈妈》文本来分析文本中的两位主人公,即为杰茜母女二人。本剧中母亲塞尔玛为代表的许多女性仍然是迷茫的,而女儿杰茜思想觉醒之后萌发了消极的反抗意识,并且最终执行,她的举动让母亲产生了对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 女性主义;意识觉醒;自我;身份认同  一、玛莎·诺曼与《晚安,妈妈》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玛莎·诺曼凭借处女作《出狱》在戏剧界崭露头角之后,《晚安,妈妈》1
期刊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巴顿将军》以二战为背景陈说美军在巴顿将军领导下在北非战场的激荡岁月,诗情与野性集于一身尽现,残酷与热血聚于一战突显。剑拔弩张的军乐,丝丝入扣的声画,曲尽其妙的色彩,谱写戎马倥偬的篇章,传颂龙血玄黄的史诗。  惴惴局促的音乐配奏交加匠心独运的景别转化,沉浸一方枕戈寝甲之天地。入眼便是大幅的美国国旗占据了四方视野,压迫感油然而生,接着便是嘈杂噪音响起,一声简洁刚劲的“
期刊
摘要:笔者前往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南沙镇、新街镇、石头寨、牛角寨和阿者科等地进行调研,调研围绕哈尼人的缘起、由来开展了田野调查,对哈尼族人进行了采访,旨在从哈尼族的历史缘起、变迁,找寻新时代哈尼文化传承的新内涵。  关键词:哈尼族;神话传说;塔婆  哈尼族是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哈尼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属不易,哈尼族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在古代称为“羌族”。《尚书,禹贡》记载,“大渡河名为‘
期刊
摘要:维多利亚时期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与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从《荒凉山庄》中两座山庄的改变到人物命运与身份的重构,从《我们共同的朋友》中垃圾堆的转变与消失到人物地位的转型,本文通过热力学中的“熵”来分析狄更斯的作品,体现维多利亚时期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因此本文集中探讨两个问题:(1)“熵”这一精神,而非经验,作为热力学的灵魂,是否通过文学的方式体现在非人层面;(2)热力学的概念与维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涌入的大量以高校为题材的小说中,阿袁无疑是特别的,她的作品着重以女性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围绕女性知识分子的情感、婚恋以及家庭生活,于讽刺中夹杂着作者对人性的洞悉和批判,甚至悲悯。  关键词:阿袁;女性知识分子;形象  阿袁自2001年开始创作小说,著有《长门赋》、《郑袖的梨园》、《师母》等作品,她以古典、清丽的笔触关注了“象牙塔”之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状态。因为
期刊
摘要:电影《地久天长》作为第六代导演王小帅“家园三部曲”的首部,在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中一举斩获“影帝”“影后”两座大奖。影片讲述了非常中国化的故事,聚焦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的几十年,展现了两个家庭在时代大潮下命运的跌宕起伏。用克制隐忍的笔触描绘人物,刻画了中国老百姓至善至美的做人处事之道,也揭示了在传统教育下国人典型的人性弱点。本文将从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隐忍压抑,和女性角度分析人性弱点。  关键字
期刊
摘要:存在主义诞生于一个人及其所处社会异化的时代,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存在物。存在主义被公认为是一种关于具体个体的哲学,它倡导人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从而实现其生命的内在价值。而鲁迅作为一位身处黑暗时代,仍毅然选择前行的战士,其作品《野草》中所流露的思想与存在主义思想不谋而合。  关键词:《野草》;鲁迅;存在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
期刊
摘要:从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工作发展情况上看,部分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整体上具有明顯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在当前的园内教学活动与学习内容上,都较为偏向于课程理论知识,缺少必要的内在素养教育与行为观念引导,同时,在园内活动的组织上由于缺少去趣味性与多样性,使得幼儿的内在素养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育;原因;对策  一、引言  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的好与坏在当下极具争议,部分家长
期刊
内容摘要:魏晋是一个玄学之风盛行的时代,玄学的兴盛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西晋文学家陆机作为儒士的代表,致力于儒学的复兴与传承,但我们也能在其作品中看出玄学向儒学渗透的痕迹,看到其诗文中蕴藏的生命意识与天地意识。本文将从四个角度探讨玄学对陆机儒学观的渗透与影响。  关键词:陆机;魏晋玄学;儒学  任何人的生存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陆机自然也是如此。在玄学风行的魏晋时期,身为儒士的陆机不可能不受到
期刊
摘要:馈赠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差异的客观存在,馈赠礼仪也多有不同,有时甚至是大相径庭。本文以中俄两国馈赠礼仪为研究对象,从馈赠礼品数目、颜色、类属、方式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中俄馈赠礼仪中的诸种错合之处。  关键词:馈赠礼仪 中俄对比 跨文化交际  课题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专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