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经过对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发现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尽快去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新课程。
一、从思想上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新课改实施的伊始,一些教师留恋原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习惯于原有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常用“考试是不会考的”、“这些知识对你们来说超纲了”等终止学生思维的语言,把教学看作最终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确实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的训练却被无情地扼制了,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上述一些教师的做法完全相反的是另一种做法,一些教师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味地追求新、活,从讲到底变成问到底,从教师唱独角戏变成了低龄化的学生游戏,教师只是在做秀,根本看不到实质性的具有创新性的东西。
这里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1.充分认识以讲为主教学方式的弊端。
不少教师认为,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比,课标易达成,课堂容量大,教学速度快,学生学得多等等。实践证明,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照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学困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出现了教师讲得神彩飞扬、激情四溢,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局面。
(2)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思维,常常让学生记现成的结论,吃教师“嚼得很烂的饭食”,使学生感到无滋无味,时间长了逼得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这样一个学生选择老师的例子:有一位资历很深的数学教师起初是学生爆满,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却越来越少了,最后只有二、三个学生陪伴在这位教师的周围。究其原因是这位数学老师太会讲了,常常是一讲一节课,甚至到下课还余兴未尽,还要拖到下一节课打铃才就此打住。学生听了课后,根本不知道怎样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而另一位资历肤浅的教师,讲到同样内容时,却是带着学生到外面去亲自测量旗杆的高,到河边去实地想办法测量河的宽度,去礼堂或电影院体验几排几列的位置的找法,加深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最终这位教师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说明学生真正需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唯教师的马首是瞻,否则将被视为异类。这样学生的大脑得不到必要的刺激和感受,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2.高度重视有效教学
(1)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制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究、归纳等。要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
(2)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一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应在必要解释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钻研、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启发、点拨,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规律、归纳总结,教师适当补充,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掌握牢固。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践的能力。
数学教学也应多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1)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经常听一些老师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如何差,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是教师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必须放手,必须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时间和空间。
(2)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平时部分学生懒得动手,对思维过程中的细节不推敲,只注重知识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亲自动手实践,往往使学得的知识不牢固,很肤浅。
(3)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说、做,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如让学生谈一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解题思路、存在的问题及错因分析等;让学生板演做题过程,暴露解题思路和解题规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代替老师动手,充分暴露动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将自己的各方面进行一次洗礼,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新课标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更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新课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从思想上彻底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新课改实施的伊始,一些教师留恋原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习惯于原有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常用“考试是不会考的”、“这些知识对你们来说超纲了”等终止学生思维的语言,把教学看作最终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确实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的训练却被无情地扼制了,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上述一些教师的做法完全相反的是另一种做法,一些教师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味地追求新、活,从讲到底变成问到底,从教师唱独角戏变成了低龄化的学生游戏,教师只是在做秀,根本看不到实质性的具有创新性的东西。
这里两种做法都是片面的。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1.充分认识以讲为主教学方式的弊端。
不少教师认为,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相比,课标易达成,课堂容量大,教学速度快,学生学得多等等。实践证明,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1)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照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消”、学困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出现了教师讲得神彩飞扬、激情四溢,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局面。
(2)用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思维,常常让学生记现成的结论,吃教师“嚼得很烂的饭食”,使学生感到无滋无味,时间长了逼得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这样一个学生选择老师的例子:有一位资历很深的数学教师起初是学生爆满,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却越来越少了,最后只有二、三个学生陪伴在这位教师的周围。究其原因是这位数学老师太会讲了,常常是一讲一节课,甚至到下课还余兴未尽,还要拖到下一节课打铃才就此打住。学生听了课后,根本不知道怎样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而另一位资历肤浅的教师,讲到同样内容时,却是带着学生到外面去亲自测量旗杆的高,到河边去实地想办法测量河的宽度,去礼堂或电影院体验几排几列的位置的找法,加深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最终这位教师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说明学生真正需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和感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唯教师的马首是瞻,否则将被视为异类。这样学生的大脑得不到必要的刺激和感受,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2.高度重视有效教学
(1)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学生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制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究、归纳等。要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
(2)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一些理论性强、难理解的内容,应在必要解释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钻研、质疑。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启发、点拨,让学生尝试自己找出规律、归纳总结,教师适当补充,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掌握牢固。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实践的能力。
数学教学也应多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机会,引导和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1)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经常听一些老师抱怨学生动手能力如何差,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是教师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必须放手,必须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时间和空间。
(2)让学生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平时部分学生懒得动手,对思维过程中的细节不推敲,只注重知识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亲自动手实践,往往使学得的知识不牢固,很肤浅。
(3)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充分让学生说、做,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如让学生谈一谈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解题思路、存在的问题及错因分析等;让学生板演做题过程,暴露解题思路和解题规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代替老师动手,充分暴露动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达到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将自己的各方面进行一次洗礼,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新课标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反思,总结出一条更好、更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新课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