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以人本主义教育相关概述作为出发点,并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改革教学评价两方面探讨了人本主义视野下高中历史教育的思考,以期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7-01
随着新课改的实践与运用,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要求提高。人本主义是高中历史教育中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关键点。因此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历史教育体系中,是当前历史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人本主义教育相关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世界各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就国内学者而言,认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华等。就国外学者而言,认为人本主义是对人的经验、行为、价值研究。将其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观念进行综合分析,人本主义是把人作为一个研究主体,把人的价值、行为、经验、意识等作为研究主题,强调整体人的整体人格,即人的情、意、知、行四个方面。
(二)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特点
20世界70年代,人本主义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从而形成人本主义课程论,并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教学理念。人本课程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终身学习。人本主义者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学习是一件终身追求的事情。
第二,开发性的课程目标。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成果,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从而严重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人本主义课程论则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打破了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与差生的格局,不再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师预先规定的高度,而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从学科转移到学生身上。人本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第四,融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教学要在一个平等、和谐、信任的平台中展开,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促使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二、人文主义视野下高中历史课程实施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即“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纳入其中。人本主义课程论则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担当教师者角色,还需要扮演好沟通者和指导者角色,在与学生加强沟通与联系中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分析与探究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摸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知识和历史事件中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爱国情怀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高一历史必修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分析和探究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确保课堂教学方式不会枯燥、单一。问题如下:“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的总原则是什么?”“1949年冬,初访苏联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和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具体内容是什么?”“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时间、团长、会议议题和主要成果。”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材料展示,并拓展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根据章节内容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点评。这种方式是典型的“非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氛围不再那么枯燥、无聊。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外交”“旧中国外交”“新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处理人际关系”几个关键词,将其进行拓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改之后,考试仍然是检测和考评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测方式。由于教学跟不上评价脚步,导致学生无法运用人本主义观念、新史观观念对试题进行答题。教师将目光主要放在考试上,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高中历史评价体系显得被动、不完善。针对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框架结构,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新史观的题材较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并站在人本主义和多元史观角度分析试题材料,不再单纯地考察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而是更加偏向灵活多变的知识分析。其次,教师不应该将分数和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而是践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中的“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历史课程内容制定完善化、科学化、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案,并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格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制定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注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评价、人文精神,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分析与探究历史知识中的人文价值,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白板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62-63.
[2]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54-56.
[3]程晓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实施人格教育的方法[J].才智,2011,24:98.
[4]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一课为例[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11-116.
【关键词】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 高中历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7-01
随着新课改的实践与运用,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要求提高。人本主义是高中历史教育中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格的关键点。因此将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历史教育体系中,是当前历史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人本主义教育相关概述
(一)概念的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世界各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界定。就国内学者而言,认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升华等。就国外学者而言,认为人本主义是对人的经验、行为、价值研究。将其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观念进行综合分析,人本主义是把人作为一个研究主体,把人的价值、行为、经验、意识等作为研究主题,强调整体人的整体人格,即人的情、意、知、行四个方面。
(二)人本主义课程论的特点
20世界70年代,人本主义理念被引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从而形成人本主义课程论,并逐渐成为风靡全球的教学理念。人本课程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终身学习。人本主义者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学习是一件终身追求的事情。
第二,开发性的课程目标。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成果,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从而严重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人本主义课程论则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打破了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与差生的格局,不再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师预先规定的高度,而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自由充分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从学科转移到学生身上。人本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第四,融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课程论主张教学要在一个平等、和谐、信任的平台中展开,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促使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二、人文主义视野下高中历史课程实施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板书教学模式,即“一言堂”现象比较严重,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纳入其中。人本主义课程论则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担当教师者角色,还需要扮演好沟通者和指导者角色,在与学生加强沟通与联系中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分析与探究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摸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知识和历史事件中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爱国情怀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讲解高一历史必修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分析和探究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确保课堂教学方式不会枯燥、单一。问题如下:“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的总原则是什么?”“1949年冬,初访苏联的中国主要领导人和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具体内容是什么?”“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时间、团长、会议议题和主要成果。”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材料展示,并拓展相关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根据章节内容找到每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点评。这种方式是典型的“非一言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氛围不再那么枯燥、无聊。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外交”“旧中国外交”“新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处理人际关系”几个关键词,将其进行拓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改之后,考试仍然是检测和考评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测方式。由于教学跟不上评价脚步,导致学生无法运用人本主义观念、新史观观念对试题进行答题。教师将目光主要放在考试上,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高中历史评价体系显得被动、不完善。针对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历史思维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框架结构,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新史观的题材较多,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并站在人本主义和多元史观角度分析试题材料,不再单纯地考察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而是更加偏向灵活多变的知识分析。其次,教师不应该将分数和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而是践行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中的“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需要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历史课程内容制定完善化、科学化、多元化、层次化的教学方案,并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格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制定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注重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评价、人文精神,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分析与探究历史知识中的人文价值,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白板的有效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62-63.
[2]马维林,黄敏.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54-56.
[3]程晓南.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实施人格教育的方法[J].才智,2011,24:98.
[4]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高中历史必修3《宋明理学》一课为例[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