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这门学科的开设和改革。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以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教师必须实现以下“三个超越”:
一、政治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今天的政治课学习,绝对不能凭政治教材就能学好,这一点广大教师已取得共识。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正像今年中考命题原则所要求的“命题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有了这种政治教学命题的新思想,我们就应该大胆超越教材。
首先,打破传统的按每课、每节、每框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依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拟定不同专题授课。如:初一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我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采取主题班会、演唱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如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养成教育。我就开展了“孝敬父母”、“老师,您辛苦了”等主题班会。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举办实话实说、模拟小法庭等活动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知识得到深化和理解。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进行专题教学、活动教学,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规划重组,再创造。如:在初三教材中,关于“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问题,这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为了知识的生成性和系统性而把这一内容放在了最后一单元来阐明,但这一内容从教材第二单元开始在教学中都要随时用到,因而我把这一内容调整到第二单元中的 第一课时上,使学生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和《了解基本国策》的知识过程中,随时都能懂得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重要理论。到学生最后复习该理论时,学生早已非常熟悉,真是一举两得之妙。
再次,加强新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当前的政治教材内容有相对的“滞后性”,也与当前教学的开放性不相适应。所以.必须把一些新知识,特别是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适时添加、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已经把《半月谈》、《中学时政报》列入课堂补充教材,并把选定的时政热点、焦点类,社会伦理道德典型事件类,世界经济、政治最新发展信息类等新知识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政治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
政治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在心理的滋润,思想的内化,行为的引导。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走出课堂“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迈向社会大课堂呢?
首先,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生命价值的追问。如:在学习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后,学生利用星期天实地考察研究,写出了《水库污染原因及治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学习了“实施科教兴国”一课后,学生开展了《科技对我有用吗》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被小课题研究所取代后,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结合所学书本只是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索,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关于宁江河系列调查中"的“宁江河采风”,是针对初一政治教材中陶冶高雅情趣和热爱家乡教育,组织初一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的。通过以上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为国分忧的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道德感与责任感。
三、政治教学既要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开创老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首先,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与老师平等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能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的谈话,才能实现超越老师的真正行为。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七嘴八舌展开争论。如:学习初三《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框题时,教师先说出自身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不同责任,然后鼓励学生自我“解剖”,谈自己在家里、在社会、在学校等的不同责任。学生无拘无束,纷纷主动发言,并提出一些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问题。
其次,要学生超越老师,还要把思考发现创新的权利交给学生。政治课上,我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有一道“透析现象、请你来总结”的思考题,有一位同学以语文课本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句话引入,分析全面见解独到,学生的创新观点,不正是“不满足老师提供的答案”“超越老师思维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我们要重视政治教学的“三个超越”,这对更新教育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教学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今天的政治课学习,绝对不能凭政治教材就能学好,这一点广大教师已取得共识。应该说,教材是具有一定权威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正像今年中考命题原则所要求的“命题要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有了这种政治教学命题的新思想,我们就应该大胆超越教材。
首先,打破传统的按每课、每节、每框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依据各自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不同的方式,拟定不同专题授课。如:初一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品德教育,我先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再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采取主题班会、演唱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如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养成教育。我就开展了“孝敬父母”、“老师,您辛苦了”等主题班会。初二法律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地实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举办实话实说、模拟小法庭等活动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知识得到深化和理解。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本着灵活多变的原则,进行专题教学、活动教学,对教材的某些内容进行规划重组,再创造。如:在初三教材中,关于“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问题,这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一条主线,教材为了知识的生成性和系统性而把这一内容放在了最后一单元来阐明,但这一内容从教材第二单元开始在教学中都要随时用到,因而我把这一内容调整到第二单元中的 第一课时上,使学生在学习《认清基本国情》和《了解基本国策》的知识过程中,随时都能懂得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重要理论。到学生最后复习该理论时,学生早已非常熟悉,真是一举两得之妙。
再次,加强新知识的渗透,使学生的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当前的政治教材内容有相对的“滞后性”,也与当前教学的开放性不相适应。所以.必须把一些新知识,特别是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适时添加、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已经把《半月谈》、《中学时政报》列入课堂补充教材,并把选定的时政热点、焦点类,社会伦理道德典型事件类,世界经济、政治最新发展信息类等新知识适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二、政治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
政治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在心理的滋润,思想的内化,行为的引导。因此,作为政治老师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那么如何让政治教学走出课堂“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迈向社会大课堂呢?
首先,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与生命价值的追问。如:在学习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后,学生利用星期天实地考察研究,写出了《水库污染原因及治理》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学习了“实施科教兴国”一课后,学生开展了《科技对我有用吗》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机械重复的作业训练被小课题研究所取代后,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结合所学书本只是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深层思索,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如:“关于宁江河系列调查中"的“宁江河采风”,是针对初一政治教材中陶冶高雅情趣和热爱家乡教育,组织初一学生利用星期天进行的。通过以上开放性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为国分忧的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道德感与责任感。
三、政治教学既要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
传统的政治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观众,老师处于绝对权威地位。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开创老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
首先,让学生超越教师,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与老师平等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能和你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的谈话,才能实现超越老师的真正行为。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七嘴八舌展开争论。如:学习初三《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框题时,教师先说出自身不同的角色所承担的不同责任,然后鼓励学生自我“解剖”,谈自己在家里、在社会、在学校等的不同责任。学生无拘无束,纷纷主动发言,并提出一些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问题。
其次,要学生超越老师,还要把思考发现创新的权利交给学生。政治课上,我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有一道“透析现象、请你来总结”的思考题,有一位同学以语文课本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句话引入,分析全面见解独到,学生的创新观点,不正是“不满足老师提供的答案”“超越老师思维的具体表现吗?”
总之,我们要重视政治教学的“三个超越”,这对更新教育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