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出有道德、有品行、有思想的新一代学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涵所在。素质教育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除去要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加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以实现学生品德和智慧的通向同行,促使学生身心的综合成长。基于此,本文就德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展开讨论,提出了其在道德法治课堂的融入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承担着重要的塑造学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有道德、有情怀的现代公民为价值目标,以德育教育观为关键教育路径,通过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等方式,有效实现德育渗透,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理念实现德育教育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进而构建出全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综合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素质的前提,同时也是素质教学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初中阶段占据重大比重。学校要想培养出素质高的人才,就需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将德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老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全方位落实,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传统道德法治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知识概念的灌输,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完成学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运用能力较强,但在道德情操、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较薄弱,最终可能会让学生的人生轨迹出现偏离,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为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和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利用信息手段开展德育工作,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法治课堂的重要途径,借助于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播放视频、音频,营造课堂情境,让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内心得以升华、情感得以熏陶。例如在“我们爱和平”的教学中,本章节的主题背景是战争,体现出浓厚的呼唤和平的情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领会这种情感,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音频,为课文后面的讲解做更好的铺垫,然后再播放一段“和平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和平意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极大的起到烘托教学氛围的作用,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感知,升华学生的思想品质。
2.问题驱动教学,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问题驱动教学是当下法治课堂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生活化内容导入课程,学生会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思考法治与生活间的联系,这时德育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提升。例如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并设置一系列问题:例如“同学们思考下,哪些问题是公平,哪些问题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树立公平意识,如何树立公平意识,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
3.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接轨,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延伸至社会时事,且课程教学不能过于拘泥,要实现学生的多重发展,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课时“守护生命”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和2020年初肆虐大半个中国的新冠疫情相联系,播放一段“最美逆行”宣传片,让每一位学生和社会接轨,感知抗疫人员为了守护生命而奋勇向前,体会我国这些奋斗在前线的抗疫人员的艰难,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时刻秉持“奋勇不屈”“热爱生命”的精神理念。
4.加大对课本中德育素材挖掘,无形中进行道德品质沁润
初中道德法治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德育素材,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深度挖掘,两两结合,让这些德育素材得以有效应用,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无形中实现对学生的育人育德。比如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秩序与规则”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社会法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讲解,如“邓稼先开发核武器”“钱学森毅然回国”,通过这些光辉人物事迹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
5.树立品学兼优学生的典范,给其他学生向道德品行优秀学生看齐,学习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崇高的品行。运用典型的校园和班级的校本素材,做到榜样无处不在,这样更直观、更贴切的现实生活典范,起到了更深入、更高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的德育效果。
6.教师作出表率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引领
教师是灵魂,是学生的领军人物,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发挥出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无形中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时刻秉持“严谨、坚韧”的品格,用这些品格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美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初中道德教师,要合理运用业余时间,完善自身素养,在业余时间进行高效的学习,阅读马列毛泽东书籍,探寻高效的德育工作策略,為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奠基。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德育渗透,避免由于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在课堂中挖掘德育素材,教学内容和社会时事接轨,注重“言传身教”,无形中完成学生价值观的素质,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0(10):9-10.
[2]冯富仁.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30):143-144.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承担着重要的塑造学生思想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提出以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有道德、有情怀的现代公民为价值目标,以德育教育观为关键教育路径,通过课堂教学、言传身教等方式,有效实现德育渗透,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理念实现德育教育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协同发展,进而构建出全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综合成长。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素质的前提,同时也是素质教学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初中阶段占据重大比重。学校要想培养出素质高的人才,就需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将德育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老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全方位落实,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传统道德法治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知识概念的灌输,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完成学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运用能力较强,但在道德情操、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较薄弱,最终可能会让学生的人生轨迹出现偏离,因此,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为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和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利用信息手段开展德育工作,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法治课堂的重要途径,借助于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播放视频、音频,营造课堂情境,让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然后再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内心得以升华、情感得以熏陶。例如在“我们爱和平”的教学中,本章节的主题背景是战争,体现出浓厚的呼唤和平的情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领会这种情感,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音频,为课文后面的讲解做更好的铺垫,然后再播放一段“和平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和平意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极大的起到烘托教学氛围的作用,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感知,升华学生的思想品质。
2.问题驱动教学,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
问题驱动教学是当下法治课堂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生活化内容导入课程,学生会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思考法治与生活间的联系,这时德育教学效果将会显著提升。例如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并设置一系列问题:例如“同学们思考下,哪些问题是公平,哪些问题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树立公平意识,如何树立公平意识,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
3.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接轨,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要延伸至社会时事,且课程教学不能过于拘泥,要实现学生的多重发展,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课时“守护生命”的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将课程和2020年初肆虐大半个中国的新冠疫情相联系,播放一段“最美逆行”宣传片,让每一位学生和社会接轨,感知抗疫人员为了守护生命而奋勇向前,体会我国这些奋斗在前线的抗疫人员的艰难,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时刻秉持“奋勇不屈”“热爱生命”的精神理念。
4.加大对课本中德育素材挖掘,无形中进行道德品质沁润
初中道德法治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德育素材,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深度挖掘,两两结合,让这些德育素材得以有效应用,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无形中实现对学生的育人育德。比如在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秩序与规则”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社会法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讲解,如“邓稼先开发核武器”“钱学森毅然回国”,通过这些光辉人物事迹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
5.树立品学兼优学生的典范,给其他学生向道德品行优秀学生看齐,学习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和崇高的品行。运用典型的校园和班级的校本素材,做到榜样无处不在,这样更直观、更贴切的现实生活典范,起到了更深入、更高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的德育效果。
6.教师作出表率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引领
教师是灵魂,是学生的领军人物,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发挥出自身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无形中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时刻秉持“严谨、坚韧”的品格,用这些品格吸引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美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初中道德教师,要合理运用业余时间,完善自身素养,在业余时间进行高效的学习,阅读马列毛泽东书籍,探寻高效的德育工作策略,為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奠基。
三、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塑造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德育渗透,避免由于对德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在课堂中挖掘德育素材,教学内容和社会时事接轨,注重“言传身教”,无形中完成学生价值观的素质,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20(10):9-10.
[2]冯富仁.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1(3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