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混合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来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uya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OC是一种有效的混合学习方式,已有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学科单一、外部效度低和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SPOC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内20项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为1.021,表明整体上SPOC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且比其他信息化学习方式更具优势.在学科上,理工科学习效果提升最为明显;在学段上,本科学段的学习促进作用最大;在周期上,在1-32周范围内,效果呈现先高后低再高的变化趋势;在地区上,东、中部地区的效应量相对较大,东部地区案例数和样本量最大,达到西部地区的4倍;在知识类型上,程序性知识具有很大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陈述性知识具有中等以上程度促进作用.研究建议合理选择SPOC教学周期,优化SPOC教学设计,完善SPOC教学评价机制.
其他文献
我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同质化,主要表现在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目标同质以及工程硕士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同质两个方面.为提高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在培养目标方面需要“去同质化”.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确立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学科专家在目标制定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容纳多元主体的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以一定制定环节、制定依据和制定原则为基础的规范化培养目标制定过程,并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模式,不断提升工程硕士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的契合度.
具身教学创新的根本是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单向教学,构建感官体验多通道整合的教学方法.文章通过阐述具身教学的基本内涵,结合“地方感”理论学习课堂案例,从“身体”—“空间”互构视角出发,分析具身教学要素,提出具身教学的基本逻辑,探究具身教学实施路径.有利于明确具身教学操作,既为具身教学创新研究突破已有学科禁锢,也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理念引导,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
超越基于教师的单一视角,构建自我-他者的互动理解是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举措.基于全国6县(市)的1426份乡村教师和3958份乡村居民问卷数据,从自我-他者对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认同的差异比较角度分析发现:(1)总体上乡村居民对本地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同显著高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但在社会地位的各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乡村教师认为其较高的职业能力并未获得与之匹配的经济回报和精神回报,表现出明显“位不配才”的质疑.而乡村居民则认为,相对于较低的职业能力,乡村教师却获得了与之不甚匹配的、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精神回报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难点.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专任教师结构性缺员,教师流失率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专业提升缺乏引领;课程开发缺乏支持,难以形成本土特色;生源持续减少,家校合力不足;学校管理缺少专业性,管理行为随意性强.国外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启示.建设高素质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激发小规模学
框架理论是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新视角,中国和乌克兰高等教育的合作有必要在一定的框架理论下进行诠释.通过框架理论分析中乌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文化差异的合作前提、互尊互信的合作过程以及互通有无的合作追求等方面的基本样态.搭建平台,构建中乌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制定政策法规,加强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保障;凸显特色,形成中乌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是中乌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发展策略.
人才是稀缺的战略资源.高校与地方在学科与产业、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目标是实现人才共引、共享、共育,但存在政府主导作用过于突出、高校人事自主权有限、本土人才潜力挖掘不足、市场基础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校地协同引育高端人才机制,重点做好治理与服务的协同、用才与引才的协同、学科与产业的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才能真正激发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形成高校与地方人才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