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州金山中学是潮州市第一所实行寄宿制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全校可容纳三个年级60个行政班近3600名学生学习与住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一周中有五天以上住在学校。
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学生需要暂时离开家庭,这必然对学校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离家住校的条件下仍然健康成长。
本校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家开始独立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得暂时离开家人的“特殊”呵护。离开父母的照顾使一些学生产生无助感,有学生在信里说:“虽然我平时看起来很勇敢,其实也会胆怯……”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对寄宿制办学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独生子女从家中的“焦点”变为众多学生中普通的一员,世界不再只围着他们转,这必然造成他们心理的落差。所以,让独生子女顺利地完成心理的转变,也成了寄宿制高中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农村来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家庭贫困,一般一个月、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整个学期都住校。相比于城市来的学生,农村学生显得内向、自卑,在生活中容易自闭。所以,及时地与这部分学生谈心,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也是寄宿制高中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另外,由于潮州人商业意识强,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在不同程度上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使他们的子女成为“钥匙孩子”,这也是我校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生活中欠缺父母的爱和关心,这部分学生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却缺少精神上的慰籍,容易以自大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所以,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情感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爱的教育
在寄宿制学校中,信任感的培养蕴藏于师生日常生活的接触中。在高二(11)班的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黑板上,告知学生有任何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找我。我让学生知道,以后我将是他们生活中可信任的人,使他们情绪安定。后来班里有一名女生在写给我的信中说到:“在以前,无论考试怎么样,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受,我都不太愿意跟别人谈。虽然有时和我妈妈谈得来,可我也不太愿意、也不敢谈。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好想跟您说。”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化解师生之间的隔膜,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性格。
记得一位优秀班主任说过:“生活常以惊人的简洁、明了的公式启迪我们,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骂人教会骂人,憎恨教会憎恨,爱教会爱,关怀教会关怀。”进课堂的一个微笑,奠定了一节课的好心情,也缓和了课堂的紧张气氛;课堂上提问时商讨式的语气,眼神的交流,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后答疑时,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对他们的鼓励;到学生宿舍走动,与他们亲切交谈;饭堂里师生一起用餐……还有节假日相互问候,天气变化时的嘘寒问暖,课间的玩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最困难的时候扶上一把,关怀便无处不在。
甚至一个小小的称呼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我称呼他们为“小朋友”。比起“学生”和“同学”,“小朋友”这个称呼在平和中带点爱护,在距离中带点接近,在辈分中带点亲昵。我把学生们定位“年纪小的朋友”。“小朋友”的称呼向他们发出这样的信息:我这个老师是可以依靠的“大朋友”。慢慢地,学生们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个“特殊”的称呼,认同并喜欢上我这个“大朋友”。
“大人”教育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却肩负着最大的责任”。在全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微弱的大形势下,在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暂时缺席的情况中,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不可推卸。
因为文理分班,高二级的学生面临着一个新的、陌生的班集体。针对此种情况,我进行精心准备,把开学的第一次班会课的主题确定为“开心”。此“开心”并不是“happy”(快乐),而是“open your heart”(打开心扉),希望在新的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能亲密无间,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最后收获的就是“开心(happy)”。
关于班会课的主题,我经常选择身边的例子,让情感教育不至于脱离实际,教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比如“大人”教育。我在黑板上写了个“人”字,告诉学生们,我们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在“人”上加上一横,使之变成一个“大”字,并告诉学生,当他们学会做人之后,就要学会做大人。大人的“大”字多了一横,因为大人为孩子提供了一副坚强可靠的肩膀,为孩子挡风遮雨,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这副肩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回家的时候应该和父母多沟通,不能乱发脾气,有什么压力可以跟父母讲,而不应该闷在心里,使父母担心。学生要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肩膀变得更强壮,学习怎么做个“大”人。
学情教育
“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科任教师参与到情感教育中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进行学情教育。各个科目的老师传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英语学科教育中,可以以语言为工具、以各个文化点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新课标必修七的第一单元“LIVING WELL”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残疾人的故事。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我利用视频向学生们介绍了张海迪、霍金、海伦·凯勒等人坚强不息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残疾人Marty写的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学习生活的哲理,学习爱别人进而爱自己。
教育理论表明,情感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既有导向性,又起示范作用,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一份责任。
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学生需要暂时离开家庭,这必然对学校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离家住校的条件下仍然健康成长。
本校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家开始独立生活,这意味着他们得暂时离开家人的“特殊”呵护。离开父母的照顾使一些学生产生无助感,有学生在信里说:“虽然我平时看起来很勇敢,其实也会胆怯……”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对寄宿制办学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独生子女从家中的“焦点”变为众多学生中普通的一员,世界不再只围着他们转,这必然造成他们心理的落差。所以,让独生子女顺利地完成心理的转变,也成了寄宿制高中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农村来的孩子由于路途遥远,家庭贫困,一般一个月、几个月才回家一次,甚至整个学期都住校。相比于城市来的学生,农村学生显得内向、自卑,在生活中容易自闭。所以,及时地与这部分学生谈心,消除他们内心的自卑感,也是寄宿制高中的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另外,由于潮州人商业意识强,常年在外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在不同程度上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使他们的子女成为“钥匙孩子”,这也是我校部分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生活中欠缺父母的爱和关心,这部分学生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却缺少精神上的慰籍,容易以自大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所以,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情感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爱的教育
在寄宿制学校中,信任感的培养蕴藏于师生日常生活的接触中。在高二(11)班的第一节班会课上,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黑板上,告知学生有任何事情都可以第一时间找我。我让学生知道,以后我将是他们生活中可信任的人,使他们情绪安定。后来班里有一名女生在写给我的信中说到:“在以前,无论考试怎么样,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感受,我都不太愿意跟别人谈。虽然有时和我妈妈谈得来,可我也不太愿意、也不敢谈。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好想跟您说。”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化解师生之间的隔膜,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性格。
记得一位优秀班主任说过:“生活常以惊人的简洁、明了的公式启迪我们,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骂人教会骂人,憎恨教会憎恨,爱教会爱,关怀教会关怀。”进课堂的一个微笑,奠定了一节课的好心情,也缓和了课堂的紧张气氛;课堂上提问时商讨式的语气,眼神的交流,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后答疑时,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对他们的鼓励;到学生宿舍走动,与他们亲切交谈;饭堂里师生一起用餐……还有节假日相互问候,天气变化时的嘘寒问暖,课间的玩笑,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最困难的时候扶上一把,关怀便无处不在。
甚至一个小小的称呼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我称呼他们为“小朋友”。比起“学生”和“同学”,“小朋友”这个称呼在平和中带点爱护,在距离中带点接近,在辈分中带点亲昵。我把学生们定位“年纪小的朋友”。“小朋友”的称呼向他们发出这样的信息:我这个老师是可以依靠的“大朋友”。慢慢地,学生们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个“特殊”的称呼,认同并喜欢上我这个“大朋友”。
“大人”教育
有人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却肩负着最大的责任”。在全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微弱的大形势下,在寄宿制学校家庭教育暂时缺席的情况中,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不可推卸。
因为文理分班,高二级的学生面临着一个新的、陌生的班集体。针对此种情况,我进行精心准备,把开学的第一次班会课的主题确定为“开心”。此“开心”并不是“happy”(快乐),而是“open your heart”(打开心扉),希望在新的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能亲密无间,互帮互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最后收获的就是“开心(happy)”。
关于班会课的主题,我经常选择身边的例子,让情感教育不至于脱离实际,教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比如“大人”教育。我在黑板上写了个“人”字,告诉学生们,我们应该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在“人”上加上一横,使之变成一个“大”字,并告诉学生,当他们学会做人之后,就要学会做大人。大人的“大”字多了一横,因为大人为孩子提供了一副坚强可靠的肩膀,为孩子挡风遮雨,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这副肩膀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回家的时候应该和父母多沟通,不能乱发脾气,有什么压力可以跟父母讲,而不应该闷在心里,使父母担心。学生要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肩膀变得更强壮,学习怎么做个“大”人。
学情教育
“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科任教师参与到情感教育中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进行学情教育。各个科目的老师传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在英语学科教育中,可以以语言为工具、以各个文化点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新课标必修七的第一单元“LIVING WELL”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残疾人的故事。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我利用视频向学生们介绍了张海迪、霍金、海伦·凯勒等人坚强不息的故事。让学生通过阅读残疾人Marty写的关于自己战胜困难的文章学习生活的哲理,学习爱别人进而爱自己。
教育理论表明,情感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的,而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人的情感发展植根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既有导向性,又起示范作用,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承担着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