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No.1)第四乐章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仅具有宽广的表现力,而且还具有突出戏剧性的音乐效果。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是1794年—1795年为海顿所创作的。在这首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子。但是在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贝多芬独特的性格表现得异常明显。本文将从曲式结构、调性以及力度的运用等方面分析第四乐章。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曲式结构
  贝多芬不但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而且还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及其突出的。贝多芬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充满了斗争性和哲理性。这32首钢琴曲的作曲技法,不仅体现除了对古典主义的传承,还体现出了浪漫派的启迪,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钢琴艺术的高峰。
  1800 年以前的作品体现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从中可以看到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以及他内心的冲突、情感的矛盾都在音乐中得到充分的披露。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成了贝多芬表现矛盾的冲突、对比和统一的最有力的手段。
  《第一钢琴奏鸣曲》就是创作于1800年以前,作品号是op.2,No.1。这首奏鸣曲虽然是第一号,但实际上却不是,因为贝多芬总共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后32首带有编号。这首奏鸣曲一共有四个乐章,接下来将主要分析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最急板,f小调,2/2拍子,贝多芬热情激烈的天性充分地表现了在本奏鸣曲的末乐章中,这样的乐章无论在海顿或莫扎特的创作中都是找不到的。 贝多芬的对比f和p急剧的变换都应当准确地奏出。在他没有标上cresc和dim的地方,决不要用这些记号削弱对比和急剧的力度变换。第四乐章的整体结构性质为用插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大致结构图式如下:
  一、呈示部(第1-58小节)
  像典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那样:这个呈示部包括有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采用古典的主副调关系布局。相比之下,主部主题热情而具有律动性,副部主题宽广而富于歌唱性,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对比关系。
  1、主部(第1-12小节)
  主部主题在动态的三连音中开始与f小调,以具有近于激烈狂暴而大胆的重音动机开始,左手三连音背景掀起激烈的旋窝,以强劲的反复给予呼应,右手柱式和弦给人一种特别强烈的紧张感。贝多芬式的休止符、节奏重音和力度重音明显公布,极其坚决,威风凛凛。
  2、连接部部(第13-22小节)
  连接部的是并行进入的连接部,重复主部主题,调性转到G大调。力度变化较大,由弱p一直到FF。给人强有力的震撼。
  3、副部(第23-50小节)
  副部分为两个部分,22—34小节为第一部分,35—50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副部主题伴随着三连音自然发展,显得很有动态性。运用了主部主题的动机,给人一种与主要主题相对应的感觉。旋律线条在左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符和右手每组三连音的第三个音符上。从26小节开始,右手三连音对应左手两个八分音符的不规则节奏,创造了期待的印象。最后用完全终止结束。
  第二个部分:导入新的旋律,左手使用阿尔贝堤低音,清晰、透亮。右手八度音如歌地,给人一种纯朴的感觉。
   4、结束部(第51-58小节)
   结束部运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力度保持在FF上,像是强调形象的内在对比,意志的振奋及情感的深沉与强烈的三连音流动浑然一体。
  二、用插部代替展开部(第59-137小节)
  用对比的主题代替正常展开部,由于呈示部的主副部对比不强,材料较统一,为了引入新的对比,利用插部引入一个新主题。
  1、 插部主题(第59-109小节)
  转调到近似三中声部,调性为bA大调。以回旋性发展了主要主题,表现出优雅的感动和激情。音乐显示对第一乐章开头动机的回想,形成一种对比。69小节开始加花变奏,音区也升高了一个八度。
  2、混合展开(第110-127小节)
  三连音的律动减弱力度,虽然是pp,要用三连音再次奔驰起来,重新取回无限活力。速度表情也更加丰富,pp与充满魄力的强奏sf相互交错,为后面将倾出的全部威力做准备。
  113小节开始再现了呈示部的副部主题II。122小节如同号角般的召唤,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同时作出Sf。
  3、回头过度(第128-138小节)
  重复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将低音声部的三连音移至高音声部,旋律音移至低音声部。调性转到f小调,为属和弦的持续。
  三、再现部(第139-196小节)
  再现部保持呈示部各部的出现顺序和结构,副部回归主调,为最低限度的动力再现。
  1、主部(第139-152小节)
  与呈示部的主部相比较避开了p与f的对比交换,使音乐的情绪更加激动,引向热情的胜利。
  2、连接部(第153-160小节)
  连接部进入方式与呈示部相近,但从C大调开始,以适应副部再现时的变化。
  3、副部(第161—189小节)
  副部移至主调照抄。相对于呈示部,它由c大调改为了f小调,也就是说,它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出对副调的服从。這种处理,再次表现出对主部及其形象的肯定。
  4、结束部(第190—196小节)
  结束部与副部一样,移回主调(c小调)再现。与呈示部的结束部不同,将低音部的三连音放置在高音声部,柱式和弦则放在低音声部。慢慢提升的激烈热情造成一定的紧张感,最后用下降的琶音突然的结束,形成圆满的效果。
   这个乐章使用“呈示部-插部-再现部”的三部分结构,且各部内的成分及其功能齐全而完备;展开部则用插部代替;全曲调性采用“f-c-f”(即t-D-t)的布局;再现部采用变化不太大的动力处理。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参考文献:
  [1] 郑兴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萌. 贝多芬和他的第五钢琴奏鸣曲,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
  [3]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唱是不可分割的一对统一体,声乐作品的发展和声乐演唱的进步是在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共同前进的。声乐作品的不断增多带来的是对声乐演唱技术要求的提高,同时也为声乐演唱的进步提供了必备条件,声乐作品的不断丰富发展由声乐演唱担当价值实现的载体,声乐演唱的提高进步是以声乐作品的创作为基础和动力的。  【关键词】:声乐作品;声乐演唱;关系  前言: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是一个
期刊
【摘要】:《巴蜀旧影》为中国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巴蜀历史“文化”的大门,其记载的巴蜀风光、百姓生活,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细致的游历过程记述、反映的当时成都的政治、经济、城市、人文等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本文主要对该书(中译本)的内容及其中的部分引文讹误略作探讨。  【关键词】:《巴蜀旧影》;内容;引文;商榷  《巴蜀》是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现四
期刊
【摘要】:《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108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逵无疑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位。“黑旋风”李逵奉行“快活至上”的人生哲学,但在其生存的特殊社会时代背景下,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一生。笔者试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奉行“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三方面,探究其终究逃不脱悲剧人生的成因。  【关键词】:李逵;快活至上;悲剧  金圣叹评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水浒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
期刊
【摘要】:舞蹈与音乐总是相伴相随的,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节奏把握的能力。所以,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上,能有一名合格的钢伴老师做音乐指导,对增强学生于舞蹈的理解力和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与音乐;钢琴伴奏;合作与交流;音乐积累  前言:  德国艺术家格罗塞曾指出:“舞蹈的特质是对动作的节奏的调整。没有一种舞
期刊
【摘要】:“眼神”即眼睛的神态,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窗口,眼神中流露出来的信息是无法掩饰的。舞蹈是集外在肢体动作、技术技巧和内在文化艺术内涵为一体的高雅艺术,在舞蹈表演里表情极为重要,而表情中眼神更占据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眼神所表现出来的神韵能使舞蹈更赋有生命力。我们通常所说唱歌要走“心”要用“心”去唱歌,而“眼神”则是“心”的神韵。本文则是通过“眼神”在这两大表演中的运用,浅析其异同。  【关
期刊
【摘要】: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准确的说雕塑不仅仅是景观的附属品,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推敲该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风土人情以及发展趋势等多种元素,使景观雕塑不仅传达美感,并且与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使雕塑达到新的表现高度。文章是对雕塑和周边环境中的元素进行的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雕塑;功能于形式;城市;建筑  一、雕塑的功能与形式  雕塑是以三维立体的实体形
期刊
【摘要】: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每个时代的陶狗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本文试图论述汉代时期巴蜀地区出土的陶狗,并结合人们把狗当图腾崇拜的原由,阐述陶狗的艺术特色及风格。  【关键词】:汉代;图腾崇拜;艺术特点;  重庆万盛出土的“陶狗”,是泥质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应用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元素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包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融合。它主要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强调的是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自隋唐以前可以说是深锁高墙大院内的,平民百姓虽说是音乐的创造者,但却不能真正成为音乐的享有者。直至隋唐时期,这种现象才得以改观。宋代,传承盛唐繁荣的重要特点,将城市音乐从兴起推向了一个高峰。  【关键词】:宋元;艺术歌曲;音乐特征  宋代,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各政权鼎峙分治的局面,决定了宫廷音乐活动趋势必然从盛唐恢弘规模的高峰逐渐下滑,不复以往的辉煌,与之相应,随着农业
期刊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后来德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对陌生化理论创造性的运用在戏剧的理论中,在戏剧中形成“间离效果”,此后,陌生化理论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理论范畴,而是逐渐向美学领域扩展。在消费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对充实精神生活提出强烈的愿望,而现代艺术作品普遍缺乏创新,呈现趋同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陌生化对现代艺术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为艺术创造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