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处理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zh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206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5.34%。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迅速降压、肝素中和、降低瘤内压、动脉瘤闭塞治疗;载瘤动脉闭塞,血栓形成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痉挛解痉治疗。结果:11例并发症患者中,7例术中破裂患者,4例动脉瘤破裂患者均经血管瘤栓塞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肢体功能不同程度障碍,1例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因出血量较大、脑干受压死亡;1例血栓患者行溶栓治疗后,下肢偏瘫;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语言功能受损;2例血管痉挛患者经解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后遗症。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载瘤动脉闭塞、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等,术前及术中预防更为重要,同时应提高术者的操作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多属于先天性脑缺陷,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年龄广泛,一般40-66岁最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1]。约有80%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2]。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目前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均可通过介入手术治疗获得良好预后[3]。但介入手术在我国临床应用时间短,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尚低,常见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而,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共20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术前均经颅脑CT、CTA、MRA和/或脑血管造影确诊。病程1-15d,平均(5±1.3)d,首发症状: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189例,意识障碍17例。动脉瘤直径0.3-2.5 cm,平均(0.6±0.3)cm,颈宽0.2-0.4 cm,平均(0.3±0.1)cm。
  1.2并发症情况
   术中出现并发症者11例,并发症发生率5.34%,包括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5-72岁,平均(52.8±6.6)岁,并发症:前循环动脉瘤9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应用HuntHess对患者分级:II级5例,III级4例,IV级2例。并发症类型:动脉瘤破裂7例(前循环动脉瘤5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血栓形成1例,1例载瘤动脉闭塞,血管痉挛2例。
  1.3并发症处理方法
  1.3.1动脉瘤破裂
  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迅速给予患者降压处理,并应用鱼精蛋白行肝素中和,将动脉瘤内置入微导管弹簧圈以降低瘤内压,至填充满意(致密栓塞最好),行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闭塞,结束手术治疗。术后即行CT平扫,了解出血量,给予钙离子拮抗剂降压,但血压应保持在日常水平高出10-20 mmHg,行脑脊液置换术,今早将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置换。
  1.3.2血栓形成
  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充分升压、扩容、扩血管、抗凝和解痉。
  1.3.3载瘤动脉闭塞
  通过微导丝、微导管,放置颅内支架,尽量将载瘤动脉开通。如无法开通,增加灌注压,保持颅内灌注,尽量减轻严重并发症。
  1.3.4血管痉挛
  导引管内持续加压注入罂粟碱盐水90 mg,预防及解除痉挛;痉挛发生后,立即调整指引导管位置,同时,经指引导管推注罂粟碱30-60mg。
  2 结果
  11例并发症患者中,4例动脉瘤破裂患者均经血管瘤栓塞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肢体功能不同程度障碍,1例后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因出血量较大、脑干受压治疗无效死亡;1例斑块脱落至远端栓塞患者行溶栓治疗后,下肢偏瘫;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微导丝无法进入远端,未能放置颅内支架,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语言功能受损;2例血管痉挛患者经解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后遗症。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属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肿瘤破裂易致颅内出血,致残和致死的危险性非常高[4]。介入手术是近二十年临床逐渐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手段,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方法,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效果显著的优点。但介入手术中易出现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载瘤动脉闭塞、血管痉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5]。故探讨和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中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有利于及时有效的防治并发症,降低手术危险性,提高预后。
  3.1动脉瘤破裂
  3.1.1发生原因
  脑内动脉血管结构复杂迂曲,当微导管、微导丝经颈内动脉床时,易跳跃至动脉瘤腔内,刺破动脉瘤壁造成出血;弹簧圈栓塞过程中,挤压动脉瘤壁,可以导致破裂出血(图1)。如微导管在动脉瘤腔内,应迅速用弹簧圈行栓塞术,至动脉瘤致密栓塞;如微导管刺破动脉瘤于动脉瘤腔外,需迅速应用双Y阀,将另一支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行弹簧圈进行栓塞,再将刺破动脉瘤壁的第一支微导管拔出,造影确定未出血后结束手术处理[6]。
  3.1.2防治方法
  对动脉瘤破裂的防治重在术前,术前对患者行颅脑影像学检查时,应尽可能细致的了解影像学特征,明确动脉瘤颈的角度、载瘤动脉的走向等,提前设置微导管末端至手术置入的适宜角度。术中将减少导引导管的弯曲度,当微导管接近动脉瘤体时,最好提前将微导管的张力释放掉,并逐渐将导丝退入微导管内以防刺破瘤壁。术中应注意观察造影剂情况,监控患者血压波动,造影剂外溢和血压升高均为提示动脉瘤破裂的指征。发现破裂时,需立即进行肝素中和、启动凝血系统、同时控制血压,随后以弹簧圈行动脉瘤出血闭塞治疗。术后注意行CT复查以出血量及颅内组织受压情况,明确无再出血及血肿的范围及程度,便于制定血肿清除手术的方案。术后还需对患者进行升压、护充血容量、抗凝等处理。   3.2血栓形成
  3.2.1发生原因
  血栓形成主要因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而术中弹簧圈在解脱过程中易吸附红细胞,促进血小板凝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致载瘤动脉血管出现栓塞。手术时间较长易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术中需积极进行溶栓处理。
  3.2.2防治方法
   术中应注意抗凝充分,行全身肝素化,手术时间较长时,每小时需追加半量肝素,避免肝素化不足。另外,术者应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手术质量和效率,缩短手术时间,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险性[7]。术前严格行头颈部血管造影,明确有无颈内动脉、颅内动脉斑块形成,在MAP引导下,尽量避免接触斑块,避免斑块脱落至脑梗塞;如在术中发现导管致血管痉挛时,最好先进行解痉处理,以减少因痉挛而诱发的血栓。当血栓发生时,可应用双微导管方法,行动脉接触式溶栓,并实施动脉瘤栓塞手术。该方法有利于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再灌注,并避免溶栓后动脉瘤发生现出血,有效保护神经组织功能,减少并发症对脑组织的损伤。
  3.3载瘤动脉闭塞
  3.3.1发生原因
   载瘤动脉闭塞主要是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很接近,甚至载瘤动脉从动脉瘤囊壁发出,栓塞时,部分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至载瘤动脉栓塞(图2),或动脉瘤较大,栓塞时弹簧圈挤压导致载瘤动脉闭塞。
  3.3.2防治方法
   术前需通过CT、CTA、MRA和/或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如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很接近,侧支循环代偿不好,需行双导管技术或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预防载瘤动脉闭塞;如术中闭塞,尽量将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进入载瘤动脉远端,放置颅内支架,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3.4血管痉挛
  3.4.1发生原因
  血管痉挛的发生原因包括:(1)颅内血管迂曲,走向复杂,导管置入直至入动脉瘤腔比较困难,常需多次进出调整走向,刺激血管发生痉挛;(2)导引导管的前端比较硬件,且外径较粗,再加上术中放置位置较高,易致血管痉挛;(3)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行急诊手术,术前来不及进行扩容处理,术中导管易刺激血管发生痉挛。发生血管痉挛时应向导引导管内注入罂粟碱解痉治疗。
  3.4.2防治方法
  防治血管痉挛应注重术前全面检察及术中熟练操作:(1)术前通过CT、CTA、MRA和/或血管造影明确载瘤动脉的走向、瘤颈角度等,以加快术中导管进入的速度,减少进出次数;(2)导引导管应选取头部比较柔软、外径适宜的,头部不应过高,最好低于颈内动脉C4-C5的交界水平位[8];(3)术者应提高栓塞手术的操作技巧,术中注意动作轻柔且迅速;(4)应减少动脉造影的次数,以避免一过性痉挛的发生;(5)在术前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患者应用扩容用药,充分扩充血容量,提高血压。
  总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常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载瘤动脉闭塞和血管痉挛等,术前及术中预防更为重要,同时应提高术者的操作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洪,刘磊.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处理[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2):166-168.
  [2] 严晓霞,朱建英,赵燕.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 现代护理,2008,14(6):713-714.
  [3] 焦春莲,李姗,薛艳. 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及其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612-613.
  [4] 龙飞,秦坤明,冯大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J]. 微创医学,2012,7(3):252-253.
  [5] 文学,陈志健,林涛,等. 颅内动脉瘤致珠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7):21-23.
  [6] 丁美兰.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13,11(2):411-412.
  [7] 耿文文.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322-323.
  [8] 宋川,田红,张玉波,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5):37-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观察与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54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统计与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心率、PR间期改变、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及PR间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改良强化胰岛素用于神经内科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2014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15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8例,常规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110-140mg/dl。观察组:78例,强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80-110mg/dl。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3个月内死亡率。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住院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对行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混合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例腮腺混合瘤患者为对象,对患者实施腮腺浅叶及包块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对患者术后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例,1例患者出现耳颞神经综合征,对症处理好均很快恢复,随访半年无一例患者发生永久性面神经麻痹。 结论:对腮腺混合瘤行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率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确诊。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初始计量150mg,同时加入20ml 0.9%生理盐水,滴速0.5~1mg/min,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如果患者仍未满意,可每隔3
期刊
摘要: 目的:对我院普外科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78例行外科治疗的分析。方法:比较78例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患者的疾病特点,并记录外科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Child分级B级患者的平均出血量(336.3±67.2)ml,A级患者平均出血量(298.4±53.6)ml(P<0.01)。平均手术时间(0.82±0.33)h,住院时间(10.22±1.43)d。患者均获得救治,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7.69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88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2.73%)
期刊
摘要:目的: 实践分析外伤性眶壁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方法及在司法损伤程度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性抽取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公安局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间发生的80例案例样本为研究对象,根据眼睑、眶周组织的体表征象及CT、CR等影像学结果综合出具法医学鉴定结果。结果: 经体征观察及CT诊断显示:其中爆裂性骨折者为61例(占到76.25%);直接骨折者为19例(占到23.75%);伤情评估:轻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式呼吸对肌肉注射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需肌肉注射患者作为对象, 对同一患者采用两种肌肉注射方法, 即腹式呼吸肌肉注射法与常规肌肉注射法,并观察两种肌肉注射法引起疼痛程度的比较。结果: 腹式呼吸肌肉注射法疼痛程度低于常规肌肉注射法(P < 0. 01)。结论 :腹式呼吸能一定程度地减轻肌肉注射时的疼痛。  关键词: 腹式呼吸;肌肉注射;疼痛  腹式呼吸是中国传统养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研究120例中116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为96.67%。手术时间(47.2±8.7)min、术中出血量(52.4±14.9)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6±5.3)d、住院天数(5.5±1.4)d。中转为开腹手术4例,手术中转率3.33%。胆漏2例,原因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7月所接收治疗的100例泌尿结石患者,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排石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愈人数为4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愈人数为25例,观察组患者的治愈人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