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生活日渐富裕的今天,市场经济发达的环境里,家长外出经商办厂或因企业管理繁忙而没有精力照顾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家庭家境较为宽裕,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很高,许多家长都选择将子女寄宿在学校。近年来,从高中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出现了一股势头不小的“寄宿热”。
我们学校就是初中寄宿学校,且每年要求寄宿的学生人数都大大超过学校的招生能力,我与这些“少小离家”的“留守学生”开始了“亲密接触”,并对他们独特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了解。两年来,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留守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住校,因此,学校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由于教育环境的固定性,也使学校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更有作为。本文试以初中留守学生为特定对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就学校如何加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个人的浅见。
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学生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优于同龄人,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大部分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隔代人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其症状如下——
1.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调查显示,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很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据统计,“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3.“真空时段”,自我监护,学生道德失范。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亲友自觉不好管,甚至不管。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节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学习成绩下滑,有的道德品质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校对留守学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教育?
1.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平等交流、提供建议。
3.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4.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
5.对留守学生采取学习和生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注重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日常生活的辅导方面,指导他们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
我们学校就是初中寄宿学校,且每年要求寄宿的学生人数都大大超过学校的招生能力,我与这些“少小离家”的“留守学生”开始了“亲密接触”,并对他们独特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了解。两年来,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痛”。留守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住校,因此,学校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由于教育环境的固定性,也使学校在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更有作为。本文试以初中留守学生为特定对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并就学校如何加强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个人的浅见。
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学生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优于同龄人,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大部分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隔代人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其症状如下——
1.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调查显示,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很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据统计,“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
3.“真空时段”,自我监护,学生道德失范。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亲友自觉不好管,甚至不管。孩子自控能力较差,节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学习成绩下滑,有的道德品质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校对留守学生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教育?
1.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平等交流、提供建议。
3.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4.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
5.对留守学生采取学习和生活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注重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对日常生活的辅导方面,指导他们养成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