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家庭里,面对孩子的依赖,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孩子在两岁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什么都不会”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妈妈给穿;不好好吃饭,非要妈妈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妈妈抱……不是不会,而是“不想做”,总想依赖大人。往常一用就灵的“夸奖激励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断地撒娇或撒泼,让妈妈们大伤脑筋。
一周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逐步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善于与外人(大人或小孩)相处,更加自立更生,更加外向。如果他们老是被关着,不能与他人接触,只习惯于同父母(往往只同父或母)相处的话,他们会离不开父母,更加怕见陌生人,完全内向。
家长该如何去做呢?
和孩子分开的时候采用冷酷的态度并非一件坏事。平静冷淡地处理你们的偶尔分离,反而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分开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可以考虑让其他人接替你照顾孩子,有时候,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的爸爸,把黏你一个人变成黏你们两个人,慢慢孩子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让宝宝亲近大自然,多结识其他小朋友,和其他人聊天。这样做能够让宝宝的视觉更宽广,兴趣及乐趣的层面更多,那么黏人的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比如说当你要洗澡或者如厕的时候,你可以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跟宝宝保持沟通哦!
孩子在一岁到两岁期间会受到渐渐丰富的内心感受冲击,这个时候他需要家长给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美国依赖情感研究专家霍华德教授解释说:“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虑最终会慢慢平息。”
家长平时要做到宠而不溺,让宝宝自己承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然他會慢慢丧失责任心,依赖性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孩子依赖感已经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家长前后不一的态度和多变的情绪会让宝宝安全感下降,变成黏人儿。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黏”;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黏性”。
当宝宝有黏人的症状出现的时候,家长要采取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对父母的注意力下降。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外出散步,进行游戏,等等,总之要让宝宝转移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如何去爱,确实是个值得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和无原则的付出与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这才是爱的正确形式。当孩子带着满满的爱和自信走出家庭时,就能真正独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了。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周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逐步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善于与外人(大人或小孩)相处,更加自立更生,更加外向。如果他们老是被关着,不能与他人接触,只习惯于同父母(往往只同父或母)相处的话,他们会离不开父母,更加怕见陌生人,完全内向。
家长该如何去做呢?
1分开也是平常事,他人照顾是自然
和孩子分开的时候采用冷酷的态度并非一件坏事。平静冷淡地处理你们的偶尔分离,反而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分开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可以考虑让其他人接替你照顾孩子,有时候,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的爸爸,把黏你一个人变成黏你们两个人,慢慢孩子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2多接触他人和大自然
让宝宝亲近大自然,多结识其他小朋友,和其他人聊天。这样做能够让宝宝的视觉更宽广,兴趣及乐趣的层面更多,那么黏人的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3及时回应妈妈还在
比如说当你要洗澡或者如厕的时候,你可以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跟宝宝保持沟通哦!
4给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平息焦虑
孩子在一岁到两岁期间会受到渐渐丰富的内心感受冲击,这个时候他需要家长给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美国依赖情感研究专家霍华德教授解释说:“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虑最终会慢慢平息。”
5一切包办非好事
家长平时要做到宠而不溺,让宝宝自己承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然他會慢慢丧失责任心,依赖性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孩子依赖感已经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6多变的情绪会养成黏人儿
家长前后不一的态度和多变的情绪会让宝宝安全感下降,变成黏人儿。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黏”;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黏性”。
7转移目标让“黏性”下降
当宝宝有黏人的症状出现的时候,家长要采取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对父母的注意力下降。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外出散步,进行游戏,等等,总之要让宝宝转移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如何去爱,确实是个值得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和无原则的付出与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这才是爱的正确形式。当孩子带着满满的爱和自信走出家庭时,就能真正独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了。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