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依赖?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家庭里,面对孩子的依赖,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孩子在两岁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什么都不会”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妈妈给穿;不好好吃饭,非要妈妈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妈妈抱……不是不会,而是“不想做”,总想依赖大人。往常一用就灵的“夸奖激励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断地撒娇或撒泼,让妈妈们大伤脑筋。
  一周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逐步变得更加独立,更加善于与外人(大人或小孩)相处,更加自立更生,更加外向。如果他们老是被关着,不能与他人接触,只习惯于同父母(往往只同父或母)相处的话,他们会离不开父母,更加怕见陌生人,完全内向。
  家长该如何去做呢?

1分开也是平常事,他人照顾是自然


  和孩子分开的时候采用冷酷的态度并非一件坏事。平静冷淡地处理你们的偶尔分离,反而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分开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可以考虑让其他人接替你照顾孩子,有时候,把这个任务交给孩子的爸爸,把黏你一个人变成黏你们两个人,慢慢孩子就会和更多的人接近了。

2多接触他人和大自然


  让宝宝亲近大自然,多结识其他小朋友,和其他人聊天。这样做能够让宝宝的视觉更宽广,兴趣及乐趣的层面更多,那么黏人的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3及时回应妈妈还在


  比如说当你要洗澡或者如厕的时候,你可以将宝宝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跟宝宝保持沟通哦!

4给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平息焦虑


  孩子在一岁到两岁期间会受到渐渐丰富的内心感受冲击,这个时候他需要家长给予他全心全意的安全感。美国依赖情感研究专家霍华德教授解释说:“这样做会让孩子知道:你多么可靠,多么愿意和他在一起,那么他的焦虑最终会慢慢平息。”

5一切包办非好事


  家长平时要做到宠而不溺,让宝宝自己承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然他會慢慢丧失责任心,依赖性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孩子依赖感已经很强了,家长除了要学会拒绝,适当忽略他的黏人行为外,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吸引他独立做事,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6多变的情绪会养成黏人儿


  家长前后不一的态度和多变的情绪会让宝宝安全感下降,变成黏人儿。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黏”;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黏性”。

7转移目标让“黏性”下降


  当宝宝有黏人的症状出现的时候,家长要采取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对父母的注意力下降。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外出散步,进行游戏,等等,总之要让宝宝转移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如何去爱,确实是个值得用一生来学习的课程。和无原则的付出与要求相比,孩子更需要尊重和陪伴,这才是爱的正确形式。当孩子带着满满的爱和自信走出家庭时,就能真正独立地站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了。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曹洁
芸简·育空间创始人
中国国际萨提亚家庭模式心理师
海灵格家庭系统心理师
中德舞动心理师
接受为期2年的Tavistock模式婴儿观察督导
心理学从业20多年,专业幼儿观察领域超过15年
擅长特殊儿童训练及家庭咨询
扫描二维码
关注“芸简成长空间”
更多问题请联系
“芸简助手”:caojiexinli2
其他文献
曾经在街边见到这样的母子,妈妈催促儿子走路要快一点,怕迟到。妈妈很急躁,一边推搡着儿子往前走,一边说:“你就是这样,拖拖拉拉,看你那个样子能干成什么?你这个样子读书能好吗?老师看见你这样都恨不得少看一眼!”妈妈一直在喋喋不休,而那个孩子呢,面部表情毫无变化,一片淡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向前走着。沟通态度很重要  孩子本来只是走路慢了一些,但是妈妈却“借题发挥”,而且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可以说这
期刊
“社区青年汇”是由北京共青团在全市基层社区和商务楼宇等青年聚集的地区建立,针对区域内青年群体开展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培训、交友联谊、文体娱乐、法律心理服务等活动的一个品牌项目,旨在团结和带领区域内的广大青年构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关系。  “社区青年汇”的服务对象既包括本地户籍青年,也包括流动青年,并注重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社区青年汇”主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活动
期刊
校园生活很多时候是美好的,在学校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交到好朋友。但是,一提到作业,就会有很多同学皱起眉头,是啊,有时候,作业真的是太多了。让我们先来听听小宇的故事吧。慢性子的烦恼  小宇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有点儿慢性子。如果一件事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可以完成得很出色。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都在中上等。  由于他做事比较慢,每当遇到作业多的时候,他就会感到非常烦恼。  快到期末考试了,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抓
期刊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一个词汇:共情。它出现的频率之高、使用之广,是其他的概念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所有的咨询师都在学习和培训的最初阶段,就被要求对这种能力充分掌握。可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它的意义和价值往往理解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更容易将它仅仅视作一个辅助治疗的手段,而非能够帮到来访者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什么是共情  这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具体包含
期刊
从事家庭教育服务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从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屑于和成年人交流内心感受,但只有一个例外—他们非常热衷于分享一个话题:我崇拜的偶像。  每当看到孩子们描述自己崇拜的偶像时,脸上充满陶醉又幸福的表情,我都会被孩子们的强烈热情感染,也会忍不住上网搜一搜,这个明星到底是谁。他们讲起自己偶像的各种事情都如数家珍,比如明星的生日
期刊
主动预约心理咨询意味着来访者对自己的痛苦和困扰有一定的觉知  什么?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感觉的人吗?心痛了,当然难受,人还会不知道自己有痛苦吗?在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当我接触了一些来访者之后,我开始有一些了解,有些来访者的困扰是他们对痛苦没有感觉,他们对自己的愉悦和痛苦都无感,对别人的愉悦和痛苦也无感,所以,他们对如何和外人进行沟通出现了困难。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
期刊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孩子写作业成为很多父母的无解之痛,成为孩子的切肤之伤。网上还流传着一些打油诗,以戏谑的口吻道出了孩子的作业之殇:  ※ 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  ※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 生当作人杰,
期刊
我的学生是“戏精”  我曾经带过一个令人头疼的女学生,暂且就叫她小王吧。  我对小王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觉得这个学生好有礼貌,见了面必向你打招呼,从来不会缺席任何一堂课,上课非常认真在思考,而且思考的时候非常投入。性格也风风火火,喜欢帮班级忙前跑后。  往往这种学生都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但时间一长,便暴露出小王做事虽然干劲足,但急躁又缺乏耐心。班级组织大扫除,清洁玻璃时,她不仅没能搞定自己分到的那面
期刊
教师的失格行为,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示范  近日,网络上一段宿迁市某校小学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为其偶像应援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老师让没有判断力的孩子一边跳舞,一边高喊着应援明星的口号,并拍下视频发布到网上。  视频被刷爆后不久,学校对当事教师做出停职停课的处罚,教育局也对该教师所在学校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这样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让我们唏嘘不已。粉丝刷偶像的行为本身是中性的,不应片面归结为坏事。
期刊
小慧来京8年,算是混得有模有样的高级白领。春天本应是让人向往的季节,可对小慧来说,春天的到来让她逐渐不安,原因正是皮肤科常见病症—神经性皮炎!像太多人一样,起初皮炎的出现小慧并没有在意,直到它逐渐加重出现在颈部。对于大都市摩天楼里的高级女性白领来说,良好的形象是太优越的条件,在显露部位长湿疹对于她的打击不言而喻。从那天起,别人的眼神中充满异样与讽刺,焦躁、不安随之而来。虽频繁往返于各大医院、求医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