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家庭教育服务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从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屑于和成年人交流内心感受,但只有一个例外—他们非常热衷于分享一个话题:我崇拜的偶像。
每当看到孩子们描述自己崇拜的偶像时,脸上充满陶醉又幸福的表情,我都会被孩子们的强烈热情感染,也会忍不住上网搜一搜,这个明星到底是谁。他们讲起自己偶像的各种事情都如数家珍,比如明星的生日是哪一天、家乡在哪、什么星座、每一场演唱会是什么时候举办的、下一场演唱会会去哪个城市等,甚至疫情期间偶像给武汉捐赠了多少现金和物资,他们都能骄傲地给你说出最准确的数字。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些孩子们,他们追星的态度是如此专注认真,对偶像的各类信息掌握得如此全面,我心里常常流露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与此同时,每当孩子的父母和我谈起孩子追星的话题时,他们却是神经紧绷的,焦虑又着急,我的心情也随着父母的讲述担心起来。比如,“我家孩子太迷恋他的偶像了,卧室里贴满了偶像的海报,手机背景都是偶像,甚至微信头像都是他崇拜的偶像。更让我揪心的是,我家娃经常把攒起来的零花钱留下来,偷偷看明星直播,只要偶像一开播,娃都会一次不拉地给明星打赏。”每次父母和孩子说起追星话题,都以吵架收尾。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不支持自己最崇拜的偶像,父母也不能接受孩子如此盲目地追星。
站在孩子的立场,我能理解孩子追星的喜悦心情;站在父母的立场,我认同家长对孩子盲目追星的担忧。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孩子追星这件事,才能既和孩子共情,让他们感到被支持,同时又能合理地引导孩子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件事情。
客观分析孩子追星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疯狂追星的行为,一般都非常着急,这种情绪容易让父母失去客观的判断和分析。但冷静下来,客观看待这件事正是家长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般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孩子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他们开始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阶段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腻在一起,他们渴望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或相同明星偶像的粉丝团密切相处,以此获得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明星偶像的积极性格,也会给孩子带来力量感,找到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我曾经听到一个初三的孩子说,“我喜欢的明星让我想要变得更好。”
敢于对孩子的不合理追星行为说“不”
我接触过很多拥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越大,父母却越来越谨小慎微、蹑手蹑脚,不敢直接对孩子说“不”。这个现象大多发生在已经多次爆发青春期家庭大战的家庭中,父母非常担心,自己哪句话又没说对,不小心踩到孩子的情绪雷点,再次引爆家庭大戰。因此父母的情绪变得比较敏感,显得蹑手蹑脚,想对孩子的不合理追星行为说不,都得绞尽脑汁地绕着弯子含糊表达,不敢直接说。对于情绪经常失控的父母而言,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最大的挑战是对孩子的内疚感。
但我认为,对于原则和底线问题,不能因为内疚而纵容孩子。父母需要对孩子追星这件事,和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首先,可以和孩子平等讨论,哪些行为是合理健康的追星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不提倡的追星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不被允许的追星行为。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往往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客观,和孩子讨论的时候,父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孩子聊聊对这个世界更全面的认知,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反映真实明星生活的电影或纪录片。因为孩子在网上看到的明星颜值和塑造的性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商业包装和营销的效果,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达到的理想化标准,教会孩子学会辨别真实的信息,理性看待偶像。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的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比如,孩子给偶像直播打赏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买偶像海报挂在孩子卧室可以让孩子自由决定等。
如果孩子违反约定,坚定表达父母的反对态度,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一谈。
给孩子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
父母不能给孩子一切,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明星偶像带给孩子的积极影响可能是父母无法给予的。为了不让孩子单一地依靠偶像带来的积极影响,父母需要尝试给孩子更多家庭以外的资源,让孩子感到支持,比如孩子的亲密朋友、学校里孩子最喜欢的老师、亲戚中最理解孩子的长辈、父母的闺蜜知己等,让孩子多接触这些家庭之外的资源。孩子大了,不可避免地疏远父母,而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会成为父母的依靠,给孩子指引和支持。
做到以上三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在安全界限内,开心且健康地“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