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么引导孩子合理“追星”?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g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家庭教育服务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从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屑于和成年人交流内心感受,但只有一个例外—他们非常热衷于分享一个话题:我崇拜的偶像。
  每当看到孩子们描述自己崇拜的偶像时,脸上充满陶醉又幸福的表情,我都会被孩子们的强烈热情感染,也会忍不住上网搜一搜,这个明星到底是谁。他们讲起自己偶像的各种事情都如数家珍,比如明星的生日是哪一天、家乡在哪、什么星座、每一场演唱会是什么时候举办的、下一场演唱会会去哪个城市等,甚至疫情期间偶像给武汉捐赠了多少现金和物资,他们都能骄傲地给你说出最准确的数字。我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些孩子们,他们追星的态度是如此专注认真,对偶像的各类信息掌握得如此全面,我心里常常流露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与此同时,每当孩子的父母和我谈起孩子追星的话题时,他们却是神经紧绷的,焦虑又着急,我的心情也随着父母的讲述担心起来。比如,“我家孩子太迷恋他的偶像了,卧室里贴满了偶像的海报,手机背景都是偶像,甚至微信头像都是他崇拜的偶像。更让我揪心的是,我家娃经常把攒起来的零花钱留下来,偷偷看明星直播,只要偶像一开播,娃都会一次不拉地给明星打赏。”每次父母和孩子说起追星话题,都以吵架收尾。孩子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不支持自己最崇拜的偶像,父母也不能接受孩子如此盲目地追星。
  站在孩子的立场,我能理解孩子追星的喜悦心情;站在父母的立场,我认同家长对孩子盲目追星的担忧。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孩子追星这件事,才能既和孩子共情,让他们感到被支持,同时又能合理地引导孩子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三件事情。

客观分析孩子追星背后的深层原因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疯狂追星的行为,一般都非常着急,这种情绪容易让父母失去客观的判断和分析。但冷静下来,客观看待这件事正是家长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般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孩子们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他们开始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个阶段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腻在一起,他们渴望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或相同明星偶像的粉丝团密切相处,以此获得心理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明星偶像的积极性格,也会给孩子带来力量感,找到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我曾经听到一个初三的孩子说,“我喜欢的明星让我想要变得更好。”

敢于对孩子的不合理追星行为说“不”


  我接触过很多拥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孩子越大,父母却越来越谨小慎微、蹑手蹑脚,不敢直接对孩子说“不”。这个现象大多发生在已经多次爆发青春期家庭大战的家庭中,父母非常担心,自己哪句话又没说对,不小心踩到孩子的情绪雷点,再次引爆家庭大戰。因此父母的情绪变得比较敏感,显得蹑手蹑脚,想对孩子的不合理追星行为说不,都得绞尽脑汁地绕着弯子含糊表达,不敢直接说。对于情绪经常失控的父母而言,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最大的挑战是对孩子的内疚感。
  但我认为,对于原则和底线问题,不能因为内疚而纵容孩子。父母需要对孩子追星这件事,和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首先,可以和孩子平等讨论,哪些行为是合理健康的追星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不提倡的追星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不被允许的追星行为。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往往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客观,和孩子讨论的时候,父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孩子聊聊对这个世界更全面的认知,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反映真实明星生活的电影或纪录片。因为孩子在网上看到的明星颜值和塑造的性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商业包装和营销的效果,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达到的理想化标准,教会孩子学会辨别真实的信息,理性看待偶像。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定清晰的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比如,孩子给偶像直播打赏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买偶像海报挂在孩子卧室可以让孩子自由决定等。
  如果孩子违反约定,坚定表达父母的反对态度,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一谈。

给孩子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


  父母不能给孩子一切,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明星偶像带给孩子的积极影响可能是父母无法给予的。为了不让孩子单一地依靠偶像带来的积极影响,父母需要尝试给孩子更多家庭以外的资源,让孩子感到支持,比如孩子的亲密朋友、学校里孩子最喜欢的老师、亲戚中最理解孩子的长辈、父母的闺蜜知己等,让孩子多接触这些家庭之外的资源。孩子大了,不可避免地疏远父母,而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会成为父母的依靠,给孩子指引和支持。
  做到以上三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在安全界限内,开心且健康地“追星”!
其他文献
悲秋感伤,大妈当街痛哭  今年对于58岁的刘阿姨来说,似乎过得并不顺心,老伴因病去世好几年了,今年3月,独居的她身体也不好,在纺织厂退休的她,虽然有退休工资,且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唯一的女儿却远在上海工作,虽然每年春节或者假期都会来看她,但是独自一人在老家生活的她,还是倍感孤独。从50岁退休后,她便和过去的同事很少联系,也没有知心朋友,亲戚之间也很少往来。可能因为孤独的原因,最近一个月,秋风阵阵中
期刊
“真后悔养这个孩子,一天到晚不听话,四处里跟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打扮得和怪物似的,一张脸全让她给丢尽了……”  初次与小蕾一家约见,首先收到的是妈妈一箩筐的指责。小蕾一开始不服气,跟妈妈顶了几句;接下来是低头不言语,默默流泪;再到后来干脆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直说:“让我走啊,我还不稀罕你们呢!”  目送妈妈离开房间后,小蕾第一句话就语出惊人:“你知道吗老师,我不是亲生的。”在小蕾的哭诉中,她苦恼的
期刊
我的决定错了吗?  这是阿丽的第9次咨询。前面更多探讨她和先生的亲密关系问题。今天,她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话题:想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误的,还有没有必要坚持自己的决定?  阿丽最近主动换了一份工作,一份与之前经历完全不同的工作。她由一名国企的行政人员,变成了一名培训公司的授课老师。除了负责团体的课程之外,她负责对公司的VIP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授课、答疑。  教学是阿丽特别喜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
期刊
清晨的宁静被一通急切的电话铃声打破—心理老师收到了年级主任紧急的求助电话:一名高二女生把自己反锁在洗手间里痛哭,用头撞墙,甚至还听到了里面有玻璃摔碎的声音,极度怀疑学生有自伤行为,需要紧急干预!  心理老师立马赶到现场,与年级主任、年级级长一起守在学生旁边,一边观察洗手间内有无流血迹象,一边安抚学生。确保人身安全后,让她知道门外有人在陪伴她、关心她,等待她调整好自身状态,慢慢走出洗手间……  校医
期刊
一日清晨,我接到初二年级某班主任来电说:“李老师,我们班有三个学生好像想自杀,我发现他们手上有明显的疤痕,想请你给她们做做心理辅导。”我从电话中进一步了解到三位同学是好朋友,A、B两位同学都是因为谈恋爱被班主任发现,在班主任的严厉批评下分手了,之后便用刀子划伤手臂;C同学是与父母吵架,心情烦闷。  在心理咨询室内,几个同学撩起袖子,白皙的手腕上都有几道结痂的刀口。  A同学说:“刀子刚划上去时特别
期刊
每年阴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对应到今年的阳历是10月25日,这是一个敬老爱老的节日—然而今年以来,一些与老年人看护相关的悲剧却深深刺痛人们的心……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看护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  而当老人患有精神疾病时,看护者压力更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发现我国老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2%,也就是说,中
期刊
曾经在街边见到这样的母子,妈妈催促儿子走路要快一点,怕迟到。妈妈很急躁,一边推搡着儿子往前走,一边说:“你就是这样,拖拖拉拉,看你那个样子能干成什么?你这个样子读书能好吗?老师看见你这样都恨不得少看一眼!”妈妈一直在喋喋不休,而那个孩子呢,面部表情毫无变化,一片淡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向前走着。沟通态度很重要  孩子本来只是走路慢了一些,但是妈妈却“借题发挥”,而且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可以说这
期刊
“社区青年汇”是由北京共青团在全市基层社区和商务楼宇等青年聚集的地区建立,针对区域内青年群体开展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培训、交友联谊、文体娱乐、法律心理服务等活动的一个品牌项目,旨在团结和带领区域内的广大青年构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关系。  “社区青年汇”的服务对象既包括本地户籍青年,也包括流动青年,并注重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社区青年汇”主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活动
期刊
校园生活很多时候是美好的,在学校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交到好朋友。但是,一提到作业,就会有很多同学皱起眉头,是啊,有时候,作业真的是太多了。让我们先来听听小宇的故事吧。慢性子的烦恼  小宇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有点儿慢性子。如果一件事给他足够的时间,他可以完成得很出色。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都在中上等。  由于他做事比较慢,每当遇到作业多的时候,他就会感到非常烦恼。  快到期末考试了,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抓
期刊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一个词汇:共情。它出现的频率之高、使用之广,是其他的概念所无法比拟的。几乎所有的咨询师都在学习和培训的最初阶段,就被要求对这种能力充分掌握。可尽管如此,我们对于它的意义和价值往往理解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更容易将它仅仅视作一个辅助治疗的手段,而非能够帮到来访者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什么是共情  这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最早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具体包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