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训场地是技工院校实施“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的优选和有效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产教对话协作,师生不出校园便可开展“干中学”、“学中干”,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引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技工院校;实训场地;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231-01
以技工院校为例,实训场地是技工院校开展校内外教学、科学研究引导和为校外生产服务的三合一型基地,在满足学校正常实践教学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并能为周边企业、农民工和再就业培训提供支持,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节约了资源,在取得良好教育效益的前提下,也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技工院校建立实训场地的必要性
从国家法律层面,国家对人才及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乃至近期的行动计划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技工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共建实训场地也已成为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场地,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选和有效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便能实现企业实践和实习实训,真正实现高层次的工学交替,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技工院校选择优质、与学院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共建实训场地可以实现真实业务开展和实训实习教学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这也是技工院校社科类专业实习实训的一种创新尝试。技工院校的校内实训场地在一定意义是作为人才培养的1级市场,“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2级市场,那么实训场地的建立,正是有效衔接这两个人才培养模式的1.5级市场,是为学生走向就业市场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桥梁。
(一)有助于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
“引企入校、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技工院校通过引企入校“整体进入”,将企业(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工人)引入进驻道学院内部。在引进过程中,也将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促进了学院的“企业化”与“标准化”管理。技工院校根据教学计划,“工学交替式”选送学生送到基地内部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院派教师管理,企业派业务指导教师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的企业文化氛围,真正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二)有助于实现“工学交替”式课改模式
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场地“业务进入”使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不断增加新业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反应实际业务需求。技工院校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边生产边教学,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实现了“工学交替”式课改模式: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手段现场化、实训工厂企业化、实习情景真实化。
(三)有助于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现有的技工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以教师个人“分散式”实践为主,职业院校组织教师进行成批次、有针对性的企业实践存在“寻找企业接收难”和“企业接收后安排业务难”的双重困境。有了“引企入校”共建的实训场地,教师可以常年在实训场地内进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实践、研究和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而且实训场地还将针对主要业务对实践教师进行导师式的培训,从而全方位提升技工院校教师企业业务操作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四)有助于构建三环相扣式的人才培养实训系统
实训场地是完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的需要,有利于技工院校建构“校内实训场地”实训——“生产性实训场地”实习——“顶岗实习”三环相扣式的人才培养实训系统,见图1所示。技工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现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校内实训场地,二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真实处理业务的过程,有了实训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实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图1)。
二、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实训场地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构建实训场地运行模式
企业是学院职教集团的常务理事单位,“学院工作站”项目是职教集团深入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基地嵌入式”人力资源工作站的延续,为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训实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实训场地利用双方自身优势,能满足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需求。在该项目下,劳专业教师与企业业务导师能够实现“理论与业务实践”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实习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将结合主要业务对教师、实习学生进行业务指导,教师将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与业务理论知识进行指导。
(二)创新校企共建“企业化”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场地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事及財务核算由入校企业独立负责,技工院校不参与“引企入校”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这保障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技工院校、企业共同负责“引企入校”企业实习学生及日常教学管理,技工院校应该按照引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任务要求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式”实习,校企双方依据协议对学生进行严格实际业务指导、管理。生产(服务)任务完成后,引入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带队教师按照员工的考核办法对实习学生完成的产品数量、质量或服务的工作量及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这种“企业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的四个“融合”:一是课堂与车间的空间融合,二是学习与生产(服务)的过程融合,三是学生和员工的主体融合,四是作业和产品(服务)的结果融合。
(三)引入“6S”管理理念强化实训场地管理
为了加强实训场地管理,技工院校应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要经法律审核,避免出现日后争议,建立健全专门化的引企入校合作办学制度、标准、规范、流程,企业的遴选,协议的签订,日常生产性教学运行的检查与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重要环节要加强监管。同时,还应引入“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实训场地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既要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安全操作规范,又要在实训过程中养成严格按工艺卡加工零件、工量夹具要摆放到指定位置,实训期间保证实习场地及时清扫和设备及时维护的好习惯。实训指导教师的行为在知识传授上好似师带徒关系,在实训场地管理上好似车间领导管理所需员工一样,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企业员工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使学校实训质量逐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实践中,技工院校应根据实训场地的运行情况和人才需求导向,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实训场地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玉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6,(20):26-32.
[2] 李胜明.新常態下基于DEA模型的高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分析[J].高教探索,2016,(S1):122-125.
[关键词]技工院校;实训场地;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231-01
以技工院校为例,实训场地是技工院校开展校内外教学、科学研究引导和为校外生产服务的三合一型基地,在满足学校正常实践教学同时,也能有效满足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要求,并能为周边企业、农民工和再就业培训提供支持,实现了实训资源共享,节约了资源,在取得良好教育效益的前提下,也为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技工院校建立实训场地的必要性
从国家法律层面,国家对人才及职业教育中长期规划乃至近期的行动计划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技工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共建实训场地也已成为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场地,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选和有效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便能实现企业实践和实习实训,真正实现高层次的工学交替,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技工院校选择优质、与学院有着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共建实训场地可以实现真实业务开展和实训实习教学有机结合的双重目标,这也是技工院校社科类专业实习实训的一种创新尝试。技工院校的校内实训场地在一定意义是作为人才培养的1级市场,“顶岗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2级市场,那么实训场地的建立,正是有效衔接这两个人才培养模式的1.5级市场,是为学生走向就业市场提供了无缝衔接的桥梁。
(一)有助于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
“引企入校、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技工院校通过引企入校“整体进入”,将企业(设备、业务、管理、技术、工人)引入进驻道学院内部。在引进过程中,也将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促进了学院的“企业化”与“标准化”管理。技工院校根据教学计划,“工学交替式”选送学生送到基地内部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学院派教师管理,企业派业务指导教师指导。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全过程,深切体验企业全真的企业文化氛围,真正实现技工院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二)有助于实现“工学交替”式课改模式
技工院校“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场地“业务进入”使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不断增加新业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反应实际业务需求。技工院校的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边生产边教学,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实现了“工学交替”式课改模式:教学内容实用化、教学手段现场化、实训工厂企业化、实习情景真实化。
(三)有助于搭建师资培养新平台
现有的技工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以教师个人“分散式”实践为主,职业院校组织教师进行成批次、有针对性的企业实践存在“寻找企业接收难”和“企业接收后安排业务难”的双重困境。有了“引企入校”共建的实训场地,教师可以常年在实训场地内进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实践、研究和提供相关咨询服务,而且实训场地还将针对主要业务对实践教师进行导师式的培训,从而全方位提升技工院校教师企业业务操作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四)有助于构建三环相扣式的人才培养实训系统
实训场地是完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的需要,有利于技工院校建构“校内实训场地”实训——“生产性实训场地”实习——“顶岗实习”三环相扣式的人才培养实训系统,见图1所示。技工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现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校内实训场地,二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真实处理业务的过程,有了实训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实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图1)。
二、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实训场地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构建实训场地运行模式
企业是学院职教集团的常务理事单位,“学院工作站”项目是职教集团深入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基地嵌入式”人力资源工作站的延续,为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训实战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实训场地利用双方自身优势,能满足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需求。在该项目下,劳专业教师与企业业务导师能够实现“理论与业务实践”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实习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将结合主要业务对教师、实习学生进行业务指导,教师将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与业务理论知识进行指导。
(二)创新校企共建“企业化”实训教学模式
实训场地的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事及財务核算由入校企业独立负责,技工院校不参与“引企入校”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这保障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技工院校、企业共同负责“引企入校”企业实习学生及日常教学管理,技工院校应该按照引入企业的生产(服务)任务要求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式”实习,校企双方依据协议对学生进行严格实际业务指导、管理。生产(服务)任务完成后,引入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带队教师按照员工的考核办法对实习学生完成的产品数量、质量或服务的工作量及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这种“企业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的四个“融合”:一是课堂与车间的空间融合,二是学习与生产(服务)的过程融合,三是学生和员工的主体融合,四是作业和产品(服务)的结果融合。
(三)引入“6S”管理理念强化实训场地管理
为了加强实训场地管理,技工院校应设置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要经法律审核,避免出现日后争议,建立健全专门化的引企入校合作办学制度、标准、规范、流程,企业的遴选,协议的签订,日常生产性教学运行的检查与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重要环节要加强监管。同时,还应引入“6S”管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实训场地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既要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安全操作规范,又要在实训过程中养成严格按工艺卡加工零件、工量夹具要摆放到指定位置,实训期间保证实习场地及时清扫和设备及时维护的好习惯。实训指导教师的行为在知识传授上好似师带徒关系,在实训场地管理上好似车间领导管理所需员工一样,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企业员工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使学校实训质量逐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实践中,技工院校应根据实训场地的运行情况和人才需求导向,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实训场地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玉杰.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6,(20):26-32.
[2] 李胜明.新常態下基于DEA模型的高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分析[J].高教探索,2016,(S1):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