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阅读理论下《一个迷途的女人》的解读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i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瑟尔在其《阅读行为》等著作中指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填补“空白”、综合分析文本中各个视角的优劣势,最终构建出自己的主观立场,完成对文本“格式塔”的生产和构建。本文将重点关注读者角色的重要性,以薇拉·凯瑟的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为文本,遵照伊瑟尔的阅读模式,来展示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行为,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关系。
  关键词:《一个迷途的女人》;“格式塔”;“空白”
  1 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根据传统的批评理论,读者只能作为文本本身所含情感和意义的被动接受者。而读者反映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批评方法,将主动权转向了读者。伊瑟尔认为,“只有在读者身上,文本才具有生命”[1]。“格式塔”(gestalt)是伊瑟尔阅读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术语,指的是文本的“构成意义”,伊瑟尔认为,“格式塔不可避免地受到读者自己特有的选择过程的影响”。因为格式塔不是由文本本身给出的,它产生于书面文本与读者个人思想之间的碰撞。
  2 “空白”的填补
  在《一个迷途的女人》中,叙述者隐藏在文本和角色背后,读者对叙述者的身份、性别等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正是这种缺失和小说叙事所采用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促成了文本中的信息“空白”(gaps)。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判断、填补文本“空白”,从而逐渐完成“格式塔”的构建。《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就是尼尔对福雷斯特夫人的性冲动 [2]。在描述福瑞斯特夫人与埃林杰的雪橇通奸场景时,福瑞斯特夫人的“摘下她的戒指”这个象征性的动作释放了她的性活力。此时,读者会立刻联系到之前阅读到的文本片段:福瑞斯特夫人摘下“她闪闪发光的戒指”来照顾受伤的尼尔,尼尔躺在她的“白色的床”上,看着玛丽恩“洁白的喉咙在她裙子的花边褶里快速地起伏”[3]。当读者起初读到这一事件时,一定会构建起玛丽恩温柔纯洁的保护形象。而继续阅读,就会发现某些明显的矛盾和对比。所以,通奸场景中摘掉戒指的象征意义——与性和摆脱婚姻的束缚有关,会从根本上影响了其对早期事件的第一印象,从而对青春期前的尼埃尔的性冲动进行了填补和重建。
  3 “格式塔”构建
  对文本信息“空白”的填补将引向伊瑟尔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位读者产生“格式塔”的方式。在阅读中,读者会被赋予了许多不同的视角。而“空白”是文本所呈现的视角之外的内容,读者只有根据综合和对比不同人物视角的联系与差异时,才能将“空白”填补。读者通过采纳文中提供的各种视角,评估这些视角所代表的各种价值体系,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逐渐完善自己的态度,直到最后将文本所表达的立场转换成一种确定的意义,完成“格式塔”的构建。因此,本节接下来将聚焦于《一个迷途中的女人》中的各个视角,完成“格式塔”的构建。
  首先对小说中的重要视角——尼尔的视角进行分析。尼尔在语言和行动之间的冲突说明他的价值体存在畸形之处。尼尔秉持着19世纪传统主义者的价值体系。他对福雷瑞特夫人的崇拜或爱慕主要是基于她在维多利亚父权制家庭中的角色,“他的妻子对尼埃尔最感兴趣......他最欣赏她和她丈夫的关系”[3]。在船长死后,尼尔甚至想把福瑞斯特家的沉重的胡桃木家具烧成火葬用的柴堆,鼓励玛丽恩跳上去為丈夫牺牲。尼埃尔的世界观受到了他自身内部的巨大压力,限制了他作为文本中可靠的聚焦立场。
  其次,艾维·彼得斯在文本中等同于不道德的唯物主义。艾维是现代的形象,他“抽干了旧沼泽”,以经济实用主义的名义摧毁了福瑞斯特船长为了自然与审美而保存的东西。他的唯物主义与尼尔的怀旧主义是对立的。如果说丹尼尔·弗瑞斯特代表了尼尔所理想化的“拓荒者时期”,那么艾维就是他所憎恨的新时代的代表[2]。艾维视角在文本中的呈现体现出,他的价值观也明显存在着缺陷。
  再者,女主人公玛丽恩·福瑞斯特在小说中多是从外部所呈现的。读者可以根据其他视角以及她本身的语言和行动,对她的价值体系进行了解。小说中,玛丽恩与珠宝有着同样的装饰作用。尼尔和船长都喜欢看到玛丽安戴着一对耳环。尼尔欣赏它们的美学效果,喜欢在它们身上“看到火光闪烁”。船长则欣喜于让妻子戴上他母亲的珠宝对他来说很有意义。玛丽恩的世界结构是一个女性身份依赖于强大的男性支持的世界。当弗瑞斯特船长去世之后,她的稳定性和方向感就崩塌了。一旦脱离了男性权威,她既没有社会功能,也没有自我身份感,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在婚姻之外,还是在婚姻之内,玛丽恩都“迷失了”。
  最后,综合文本中各种视角,读者的主观立场得以形成。读者被赋予了三种立场:艾维所代表的无情的唯物主义,尼尔所代表的怀旧的理想主义,以及玛丽恩所代表的建立在父权模式之上的社会的女性受害者形象。在此基础上,读者得以构建出一种主观立场,即女性的身份及经济地位如何摆脱父权文化塑造这一社会现实需要被认识并改变。至此读者完成了对《一个迷途的女人》的“格式塔”构建。
  4 结语
  遵照伊瑟尔的阅读理论的核心——构建“格式塔”的阅读模式,本文以《一个迷途的女人》为文本对象,再现了读者的阅读活动,对该文本的“格式塔”的生产和构建就此完成。本文对该理论的实际应用证明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实际性与可操作性,读者角色在文本的阅读和阐释过程中至关重要,也展现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1] Wolfgang Iser. The Act of Reading[M].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2] Peter Messent. New Readings of the American Novel[M]. New York: Macmillan Education,1990
  [3] Willa Cather. A Lost Lady[M].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1990.
  [4] 董衡巽.艺术就是恰如其分——威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的表现手法[J].外国文学评论,1988(02):38-40+56.
  唐秋瑾.一个“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去生活”的女人─论《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玛丽恩·福瑞斯特[J].外国文学,1995(04):87-90+8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婚姻“围城”中的矛盾人生来解读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透过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和生活,来展示婚姻“围城”中的矛盾人生,婚姻就像是筑起一座“围城”,娶了“白玫瑰”,白的最终被现实击溃后变成了“一粒饭粘子”,娶了“红玫瑰”,红的历经沧桑最后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交替时期人们的生活困境,通过对主人公的感情纠葛揭示了婚姻的真谛,其现实意义对于今天
期刊
我36岁,女儿6岁。我们相差30岁,我们在一起谈论生活,也谈论文学。准确地说,是文学美感背后的想象力,让时间缩短在同一个原点。想象的空间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快乐不因年龄而有代沟,想象力和年龄从来不成几何的比例关系。对于少年们而言,初识文学,就是与想象力结缘。丰富的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用之不尽的源泉。  一个秋日的午后,36岁和6岁在谈论:云彩像什么?  云彩像一匹奔跑的白色的小马  云彩像新娘穿的婚纱  
期刊
华美是一枚美女。岁月也拿她无奈,她就那么一如既往地美着,一直都没有贫乏过追求者。即使年近六旬仍是风韵夺目,她所飘过的街街道道都牵惹着无限的回头率。赞美于她,家常便饭;她于嫉妒,不屑一顾。她的世界很美丽,她热爱著这个美丽的世界。  可今天,她太狼狈了。因为避让一只瘸腿的流浪狗,她连人带车都摔倒了绿道旁的深沟里。  她认为自己死了,有一种杂乱无章的神志,随着身体在飘飞,飘得无影无踪,然后又从一个黑洞飘
期刊
摘要:乌拉圭的作家奥拉西奥·基罗加(HoracioQuiroga,1878-1937)被称为“拉美短篇小说之王”,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多数是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亡与恐怖的故事,这与他一直被死神纠缠的人生经历脱不开干系。这次笔者选取了短篇小说集《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中的一篇《死去的人》,并对此从创伤理论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此来展示作者的经历对他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奥拉西奥·基罗
期刊
摘要: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是香港文学不可忽视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香港社会涌现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多元、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也投射出了香港城市的新兴与人文社会的变迁,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1948与1975为始末年份,聚焦香港文学作品中以及文本背后“城与人”的演变,以求对该时期内香港文学的发展脉络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香港;香港文学;城市;人文  张英进先生曾说过,城
期刊
摘要: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家风建设的论述,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有其内在逻辑。《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经典,塑造中国文化的精神基因。《论语》蕴含的丰富思想是习近平家风建设论述的“丰富营养”,为其逻辑建构提供历史与文化支撑。  关键词:家庭 家教 家风 论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己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期刊
摘要:民國《音乐教育》杂志,对促进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分析,一是从近代儿童歌曲诞生的背景。在符合时代的背景下音乐家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二是杂志的主要概况。三是对杂志中274首刊载儿童歌曲的分析,。四是研究该杂志对音乐教育的贡献以及对现代儿童歌曲发展的影响。最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音乐教育》的出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其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音乐理论交流的平
期刊
摘要: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宏儿”这个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是叙事中的重要符码,串联起了故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在闰土和杨二嫂身上呈现出的落后、保守是鲁迅所要批判的国民性,那么鲁迅想要建构的理想的国民性则在宏儿身上有所体现,在宏儿身上寄寓了新国民的希望。《故乡》中宏儿这个人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理想中的新国民,代表了民族的希望,是理解《故乡》主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故乡》宏儿
期刊
摘要:爱情是美妙的,它是人类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然而,如果这种美妙的爱情以一方先期离世,另一方独活于世告终的话,总是会给人予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都通过诗篇来描述那种幸福却短暂的爱情。但是,由于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中外悼亡诗存在异同之处。其中,尤以李商隐的《房中曲》和弥尔顿的《梦亡妻》让人印象深刻。本文试图通过这两首诗歌的对比来找出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悼亡诗;李商
期刊
摘要:重庆本土栏目剧《冷暖人生》自开播以来,受到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本文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对其栏目成功之道的论述,指出题材选择的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写实主义、低成本制作运营是其成功的三大关键性因素,以期该栏目保持现有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栏目剧;《冷暖人生》;成功之道  我国电视栏目剧开山之作《雾都夜话》的制片人马及人对电视栏目剧下过如此定义:“它是电视剧与栏目的嫁接,有相对固定
期刊